中职校系二级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信息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2019-01-22王三英,张建华,贾龙超
王三英,张建华,贾龙超
[摘 要] 基于甘肃省理工中等专业学校的校系二级管理模式,对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校系二级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的实现过程进行分析、梳理,从传统教学质量评价方式存在的问题、建设策略和实践探索三个方面介绍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取得的成功做法和经验。
[关 键 词] 信息化;教学质量评价;信息化平台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2-0028-02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中提出,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信息化平台体系建设,将信息化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础。《规划》还提出,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职业教育仍然存在社会吸引力不强、发展理念相对落后、行业企业参与不足、人才培养模式相对陈旧等诸多问题。究其原因,还是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无法满足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所致。如何利用信息化高效地完成教学质量评价工作,从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成为很多中职学校的当务之急。本文结合甘肃省理工中等专业学校近几年来的校系二级管理模式的实践探索,对信息化条件下的校系二级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进行了分析、梳理,并介绍了取得的成功做法和经验。
一、传统教学质量评价方式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评价主体过于单一,效率低下
据调查,目前很多中职学校中,限于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价手段,以教师、学生构成评价主体,难以实现家长评价、企业评价、社会评价等多元化评价主体共同参与的模式。评价内容多仅限于课堂内容,与现阶段人才需求、专业发展状况不相适应。同时,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价手段时效性差、效率不高,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功能有限,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大大影响了职业教育吸引力、内涵建设的提升。
(二)评价标准过于固定化
好的评价标准对全体教师虽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相对固定的评价标准必然与现阶段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相违背,同时不能满足教师个性化发展的需要。相比传统手段的信息化教学质量评价方式,这方面就明显优于传统教学评价方式,可以对不同的评价对象做出个性化的教学评价。如我校在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评价时,对不同的系、专业班级可制定不同的教学评价指标,以实现个性化评价。
(三)评价过于片面性
运用传统方式进行教学质量评价,因评价手段的限制,评价往往只重视过程性评价,而忽视了能力性评价。具体表现为只对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评价,而对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组织形式是否依据生产过程或项目实施步骤进行等方面鲜有涉及。
二、基于信息化的校系二级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策略
(一)引导性和激励性策略
评价体系的各项指标要鲜明地体现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思想、观念及原则,体现立德树人与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的新要求。评价指标的引导性要符合现实,具有客观性。指标定得太高,可望而不可即,不能被大多数教师所理解和接受,会失去对教师的激励作用;指标定得太低,又会失去指标的引导性,不利于促进教改深入。
(二)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优势,共性评价与个性评价相结合策略
我校实行校系二级管理模式,不同的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均有较大不同,尤其是实训教学和生产实习环节,差别更加明显,所以教学质量评价也要有一定的差异。可以在兼顾教学质量评价共性评价内容的同时,利用信息化手段的優势,实现不同系部,甚至不同专业班级个性化的教学质量评价。同时,评价体系应为教师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留出空间,不应过度追求统一评价要求而抹杀了教师的教学个性和特色。
(三)多元评价主体相结合策略
传统教学质量评价主体主要由学生、教师、学校督导组成, 所以在评价的完整性上存在先天不足。因此,教学质量评价主体缺少企业、用人单位是不完整的。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引入社会用人单位、企业的相关人员来参与教学质量评价,这样对课程的准确定位和教学质量的提升都有很大的帮助。
三、基于信息化的校系二级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践探索
构建以信息化为手段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信息化平台是前提和基础。甘肃省理工中等专业学校在以学校数字化校园平台为依托,通过评价管理系统,围绕学校专业建设情况、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各专业教学实施方案、各系教育教学实际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构建校系二级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取得了一些成功做法和经验。
(一)建立科学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的选择不但要贯穿整个教学实施过程,同时要对课堂教学、实训教学、实习教学进行全面覆盖。我们建立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两个层次,包含4个一级指标和19个二级指标,涵盖课堂教学、实训教学及实习的全过程。由于职业院校的教学过程有学校课堂教学、学校实训教学,还有延伸到企业生产一线的实习教学,所以教学质量评价应以具体工作情境为导向,对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以检验教师的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组织形式是否围绕工作过程或项目导向实施等,在学校和企业的角度建立不同的评价标准。学校方面主要以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评价为主,企业着重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实践操作能力、职业素养、工作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进行评价。
(二)形成多方位的教学质量评价主体
仅以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已不能满足现代职业教育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评价主体的确立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注重社会和用人单位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与市场接轨,利用信息化手段,通过企业、社会、家长、学生、教师构成多方位的教学质量评价主体,实现教学过程全环节的综合评价,以此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社会需求的契合度。通过多方位地评价主体,建立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相配套的、能实现校企协同育人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三)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
客观性评价的结果便于处理,也便于量化,有利于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同时也便于区分等级。但是,教学活动是非常复杂的过程,有些内容无法用“是”与“不是”、“好”与“不好”、“有”与“没有”这类词量化,而这些内容对教学评价又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在设计指标体系时,要分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两部分。如,在主观评价内容中让学生回答:你认为本门课程在教学中还需要哪些改进?你认为教师在教学上突出的优点是什么?这样得到的评价结果比纯粹的按分数划分的等级或是一个分数要好得多,也会更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四)兼顾不同专业的教学特点开展教学评价
不同的系、专业评价内容各有区别,如服务类专业和工业类专业在实训教学、实习内容上就有明显的区别。为了保障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公正性,我们针对不同的系、专业教育教学特点,设计了对不同专业各有区别的校系二级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每个专业班级评价指标既有全校共性的评价内容,又有个性的评价内容,从而提高了评价结果的有效性。评价结果的有效利用是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真正目的所在,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及时地将评价结果推送至教师手中,从而促进各专业教师有针对性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五)实现跨平台多终端的评价方式
目前,我们依托我校数字化校园平台,通过评价管理系统,实现了在不同的地點利用电脑、手机等不同的终端随时随地进行教学评价的评价方式,改善了评价主体的评价体验,而且利用信息化对评价数据进行自动分析统计,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评价时间。同时,可以将评价结果及时推送至管理者或教师手中,方便教学管理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总之,信息化是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的手段,建设科学、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重中之重。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质量评价是如今大数据时代来临的必然方式。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质量评价,更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中职教育教学的引导、监督、反馈等作用,更好地促进中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建华.校系二级教学管理“323”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甘肃教育,2018(4).
[2]郭娟.融入信息化的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探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3).
[3]叶法林.结合学校信息化建设理念建立校内教学质量综合监控系统的探索[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
[4]教育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 [Z].2014-06.
[5]教职成.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Z].2015-07-27.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