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民性对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
2019-01-22李圣杰,程一骄
李圣杰,程一骄
摘要:随着中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城市生活产生了大量垃圾,对人民生存环境和健康带来了严重隐患。邻国日本通过普及垃圾分类处理机制,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在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上获得世界公认的巨大成就,特别是市民参与在处理环节中起到关键作用。学习日本和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对于解决中国当下的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横向比较各国的先进经验,寻找共通点以供借鉴,是目前常见的研究思路,而对具体国家垃圾处理特色进行纵深分析,或可帮助探析同一政策在不同国家效果不同的原因。基于这一问题意识,文章拟从国民性的视角出发,分析日本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中市民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日本;垃圾分类;市民参与;国民性
中图分类号:X5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458-(2019)06-0020-09
DOI:1014156/jcnkirbwtyj201906003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生活中产生的垃圾,也呈现出数量巨大、类型复杂的特点。为了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正视垃圾处理的相关问题。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可以提高循环利用效率,减少垃圾最终填埋、焚烧等的处理量,从而减少占地和大气污染,降低垃圾处理成本,具有显著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19年6月,中国修订《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草案扩展了“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的防治”的内容,从立法上提高了对生活垃圾处理问题的重视程度,并明确规定在城乡社区建立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制度。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并于2019年7月1日实施。这项条例的实施,给上海人民的生活方式带来了重大改变,同时也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然而,这并非是中国首次尝试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制度。2000年起,中国曾在北京、上海等8个城市进行了垃圾分类收集的试点工作,但未能达到理想效果,部分城市最终取消了垃圾分类收集政策[1]。
(一)日本的生活垃圾处理
近邻日本先于中国全面实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并取得了世界公认的卓越成绩。日本初步探索垃圾分类管理模式时的社会背景,与当今中国的社会形态存在诸多相似点。1960年代前后,日本处于战后经济高速成长期,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居民消费,而居民消费的增加则势必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在当时的日本,填埋是垃圾处理的主要手段。然而,日本作为岛国,国土面积相当有限,自然无法应对巨大的垃圾排放量,垃圾
收稿日期:2019-10-11
作者简介:李圣杰(1983—),男,四川广安人,博士(早稻田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日本文学、文化研究。日本垃圾回收处理与循环利用专题李圣杰,等:日本国民性对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日本问题研究2019年第6期填埋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日本开始使用焚烧手段处理垃圾,但垃圾焚烧会严重污染环境,进而影响周边地区居民的健康。而50~60年代日本爆发过耸人听闻的四大公害事件(水俣病事件、骨痛病事件、哮喘病事件、米糠油事件),日本民众对此记忆犹新。日本采用焚烧手段处理垃圾后,多处地方爆发居民反对建设垃圾焚烧厂的抵制运动,垃圾处理引发社会问题。这一困境,倒逼日本上至政府下至民众高度重视垃圾处理问题。巨大的垃圾排放量是处理该难题的关键,因此,由末端处理转为从源头上减少排放量、对垃圾进行循环利用,成为从根本上解决生活垃圾处理问题的途径。1991年,日本政府颁布了《废弃物处理及清扫法》等一系列法律,对生活垃圾处理从法律上进行了明确规定。日本逐步推广垃圾分类投放,推行3R措施(即减量控制reduce、回收利用reuse和循环再利用recycle),发展至今,垃圾分类投放已成为日本一般民众的常识。
日本政府环境省官方网站上公布了垃圾处理的有关数据。据此制成了图1、图2和图3。
自1994年起,日本环境省关于每人每天的垃圾排放量统计中,将生活垃圾和产业垃圾加以细分。图1根据生活垃圾人均日排放量的数据制成,十年间,该项数据呈稳中有降趋势。图2显示了日本生活垃圾排放总量数据,1994—2003年间该项数据有起有伏,但2003年后则呈一路向下的走势,表明日本生活垃圾总量的排放自此开始每年下降。图1和图2表明日本从源头出发,减少生活垃圾排放的努力颇见成效。图3显示了日本各垃圾处理场的年垃圾处理总量数据,该项数据从1994年起即
图1日本生活垃圾每人每天排放量变化趋势一览(1994—2014)数据来源:http://www.env.go.jp/doc/toukei/contents/tbldata/h29/2017_4_05.xls图2日本生活垃圾年总排放量变化趋势一览(1994—2014)数据来源:http://www.env.go.jp/doc/toukei/contents/tbldata/h29/2017_4_04.xls呈显著下降趋势。最终进入末端处理的垃圾总量的逐年下降,表明日本的垃圾回收、循环利用政策效果显著。日本垃圾处理所取得的成绩确有实际成绩支撑。
图3日本一般废弃物(含产业垃圾)年總处理量变化趋势一览(1994—2014)数据来源(2019年10月16日最后访问):http://www.env.go.jp/doc/toukei/contents/tbldata/h29/2017_4_13.xls(二)国内关于日本生活垃圾处理问题的研究现状
学习日本的成功经验,对于解决中国日益严峻的垃圾处理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早有学者注意到这一点,并尝试从不同角度解读日本的垃圾分类处理的成功经验,以期给中国带来有益启示。此类研究的内容多偏重易借鉴、可操作的部分,重视对具体案例的实证分析;一部分研究更是针对中国具体地域垃圾处理问题的建言献策,希冀借用已在日本发展成熟的整套机制,助力解决国内垃圾处理问题。
具有代表性、常为中国研究者作为典型案例加以分析的,有日本沼津市的“沼津模式”、上胜町的“零废弃”垃圾分类回收处理模式,以及东京卫星城日野市的“日野改革”等事例。“沼津模式”指的是日本静冈县沼津市的垃圾分类回收处理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特色模式。沼津市着手开展垃圾分类回收始于20世纪70年代。因垃圾产生的速度和数量剧增,以填埋和焚烧为主的处置方式不仅难以为继,且严重影响垃圾处理场周边的生态坏境,进而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1973年10月,沼津市居民发起抗议活动,阻拦垃圾车通行,反对使用垃圾处理厂。这场大规模的抗议活动持续了约五百天。为解决垃圾问题,沼津市开始试点垃圾分类的回收处理。试点成功后面向全市推广,针对垃圾处理问题的居民自治会迅速发展,在指导和监督居民执行垃圾分类回收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1975年4月,沼津市确立了可燃、不可燃及资源垃圾等分类,正式确立了“沼津模式”。沼津市的成功经验中,政府与居民的合作尤其引人关注。“沼津模式”也被认为是“公私合作对垃圾实施高度分类的方式”[2]。
上胜町位于日本的德岛县,人口仅约2 000人。1998年前,上胜町处理垃圾的方式为野外焚烧。1998年使用焚烧炉焚烧垃圾,但随着日本对垃圾焚烧中产生的有害物质数量进行严格规定,焚烧炉被迫关停。自此,上胜町不断细化垃圾分类回收的类别,到2002年,垃圾分类回收类别分为34类。2003年,上胜町在日本首次发布“零废弃”宣言,计划在2020年实现垃圾零填埋、零焚烧。上胜町的实践颇见成效,而今的上胜町已成为日本以环境美好著称的城镇。上胜町的“零废弃”模式中,不设垃圾箱和回收车,全镇只有一处集中投放垃圾的指定地点,不限制投放的时间。所有厨余垃圾堆肥处理后循环利用。镇内另设有循环利用商店和作坊,将垃圾进行再加工再利用[3]。
“日野改革”指的是日本东京都的卫星城日野市于2000年针对垃圾问题进行的改革。1997年,因日野市与其他24个自治体共用的垃圾处理场即将耗尽使用寿命,各自治体通过了垃圾配额投放的方案,超额投放的自治体需向其他自治体缴纳费用。日野市投放的垃圾数量最多,因此承受巨大的缴费压力。2000年市内全面改革开始,撤废垃圾箱、以户为单位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对家庭生活垃圾回收进行收费管理。各家各户需要购买相对昂贵的指定垃圾袋,来分类整理垃圾后再行投放。日野市的改革效果良好,垃圾投放数量减少近一半,在各自治体中地位逆转,由向其他自治体缴纳费用转变为从其他自治体收取费用。日本这三个地方的垃圾分类处理各具特色、效果颇佳,因而受到广泛关注,常常被研究者作为典型案例用于探讨。
中国关于日本的垃圾分类处理,已形成的研究成果中,吕维霞、杜娟的《日本垃圾分类管理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将日本城市垃圾分类处理的运行机制归纳为以公民参与为中心,以法律制约、监督惩罚、扶持激励、宣传教育为辅助的综合体系[4]。王文培的《日本城市生活垃圾问题治理研究》从“理想方案的实行方案”的视角出发,以日本的“沼津方式”和“日野改革”为例,指出日本生活垃圾的处理机制是“治理”,基本模式为“法律框架+行政推动+市民参与+企业责任”,同样强调市民参与[5]。晏梦灵、刘凌旗的《日本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联动机制与居民自治会的重要作用》以日本熊本市某自治会对生活垃圾的处理方法为例,对日本政府、企业、民间团体和普通居民在生活垃圾处理问题上形成的联动机制进行了说明,并指出居民自治会在这一機制中起重要作用[6]。
从日本垃圾分类处理的发展历程和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不难得出结论,日本垃圾分类管理中,市民参与是最为重要的一环。日本垃圾分类管理的原动力在于,仅依赖政府主导的垃圾末端处理,已无法解决日趋严重的垃圾问题。市民不仅是垃圾的生产者,也是垃圾的受害者。正因如此,从源头上控制垃圾排放量,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符合市民的根本利益,也需要由广大市民落实相关具体政策。分析市民行为的影响因素,采取相应措施,是顺利推动垃圾分类处理的可行路径。鲁先锋的《垃圾分类管理中的外压机制与诱导机制》指出,影响居民垃圾分类行为的因素可以划分为内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类,内在因素有道德约束、环保意识、环保态度、环保价值等,外部因素有政府管理手段、法律制度、教育水平等。曹慧娜《城市社区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困难和对策研究》[7]、刘梅《发达国家垃圾分类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8]等汇总了日本、美国、德国等国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机制,尝试从中总结出可供中国借鉴的经验。从这几个国家的垃圾分类处理情况来看,作为垃圾分类处理的终端步骤,市民的积极配合不可或缺,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市民参与的重要程度有所不同,影响居民垃圾分类行为各个因素的偏重也各有千秋。在日本,市民投放垃圾时分类细致、投放有序,成为日本垃圾分类处理的显著特点。中国在学习国外垃圾分类处理的先进经验时,如果生搬硬套,可能引起水土不服,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先进经验,从共通之处寻找适用于中国国情的方案,不失为一种有益尝试。同时,以国别为界,深入考察各国垃圾分类问题上的特色,从纵深角度探究其成功的原因,则或许能够提供一种新的分析视角。基于这种考量,文章拟分析日本垃圾分类处理中市民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特别是内在因素中具有鲜明“日本特色”的地方,以期提供对该问题的另一种思考。
二、日本人的国民性
(一)各国学者著述中的主要观点
谈到市民参与行为的“日本特色”,首先考虑从国民性角度展开讨论。中国学者张建立在《日本国民性研究的现状与课题》一文中指出,“国民性,是由一个国家的全体社会成员在共同创造民族文化中形成的一种群体人格”。他还指出,大多数关于日本人国民性的论述都从“风土论”的角度进行阐释,亦即考虑岛国日本特殊的地理位置对其国民性形成的决定性影响。这或者也从侧面解释了为什么相较于其他国家,日本人尤其热衷于讨论国民性,且历来讨论日本人国民性的论述,能够得到广泛的关注。关于日本国民性的论著,较为著名的有日本芳贺矢一的《国民性十论》、美国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韩国李御宁的《日本人的缩小意识》、戴季陶的《日本论》等。研究方法上,凭借直观印象得出结论的前人研究不在少数,如《国民性十论》等;使用人类文化学的方法进行研究的亦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即《菊与刀》;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的国民性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和认可,如,日本数理统计研究所国民性调查委员会开展的国民性研究。研究视角上,将日本人的国民性与其他国家的国民性进行比较,是一种基本的思路[9]。研究目的上,关于日本人国民性的讨论,往往试图通过阐述日本人国民性的优劣,分析特定历史时期日本存在的种种问题,又或者藉此辨明日本人的自我认知,或面向世界树立日本人的国际形象,等等。
日本人的国民性到底“是什么”,这一问题的答案,显然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而如何得出这一问题的答案,则受到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研究目的的制约。换言之,关于日本人的国民性是什么,本身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如果试图分析日本人的国民性对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必须首先对日本人的国民性“是什么”加以规定。关于这一问题,从研究的历史上加以梳理,不难发现,抛开争议较大的问题,有一部分观点已在日本乃至世界上形成了共识。此处取日本、美国、韩国、中国学者关于日本国民性的代表性著述中的重要观点为例,如表1所示。
表1日本人的国民性研究的重要观点作者国籍作者著述关于日本人国民性“是什么”的主要观点日本芳贺矢一国民性十论文献来源(2019年10月16日最后访问):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798465“忠君爱国”“崇祖先,尊家名”“讲现实,重实际”“爱草木,喜自然”“乐天洒脱”“淡泊潇洒”“纤丽纤巧”“清净洁白”“礼节礼法”“温和宽恕”美国鲁思·本
尼迪克特菊与刀[10]“等级制度观念”
“耻感文化”韩国李御宁日本人的缩小意识[11]“缩小意识”中国戴季陶日本论[12]“信仰力”“好美”“尚武”
尽管在视角、研究方法等方面有所不同,但从结论上看,有不少地方达成了一致。例如,《国民性十论》中探讨的“纤丽纤巧”、《日本人的缩小意识》中论述的“缩小意识”、《日本论》中提到的日本人的“好美”是一种对精致之美的追求,由此可见,三位不同国籍的学者的观点中有明显的共通之处。
(二)日本数理统计研究所的研究
除上文提到的几部著名的国民性著作外,日本数理统计研究所国民性调查委员会的研究也值得关注。日本数理统计研究所的研究自1953年开始,每5年进行1次“日本人的国民性”调查,并将结论整理后公布。调查对象为20岁以上的日本成年男女,选取2 254~6 400个样本,以一对一面谈的形式展开。历年来的设问基本不变,主要分为基本项目、个人态度、宗教、孩子和家庭、身边的社会、男女差异、一般的社会问题、政治态度、日本人和人种这9个大类。其中,在“个人态度”大类中,有关于“不安感”的设问。历年来,对“重病”感到不安的受访者(程度包括“稍觉不安”、“有些不安”、“非常不安”,该程度适用于关于“不安感”的所有设问)均超过84%;对“街头暴力”感到不安的受访者均超过72%;对“交通事故”感到不安的受访者均超过93%;对“失业”感到不安的受访者均超过75%;对“战争”感到不安的受访者均超过77%;对“核能设施事故”感到不安的受访者均超过85%;对“经济”感到不安的受访者均超过86%数据来源(2019年10月16日最后访问):https://www.ism.ac.jp/kokuminsei/table/data/html/ss2/2_30/2_30_all.htm。这一项的调查结果显示,日本人具有较强的不安感,而不安感则意味着危机意识。在“日本人和人种”这一大类中,有关于“日本人的优点”的设问。调查时将“合理”“勤勉”“尊重自由”“淡泊”“顽强”“亲切”“富于创造力”“有礼貌”“明朗”“追求理想”和“其他”作为备选项供受访者选择,调查结果整理为表2。表2日本数理统计研究所国民性调查中关于“日本人的优点”的调查结果一览数据来源(2019年10月16日最后访问):https://www.ism.ac.jp/kokuminsei/table/data/html/ss9/9_1/9_1_all.htm。
(1953—2013年、1953年、1978年、1993年無数据)选项占比最多/年份占比最多/%占比最少/年份占比最少/%合理1983,19882219638勤勉201377195855尊重自由19831719739淡泊19581920139顽强198360200346亲切201371197331富于创造力1983111963,1973,
19987有礼貌201377197337明朗1958231998,20038追求理想195832201316
这项调查结果显示,较多受访者认同“勤勉”是日本人的优点之一。最近一次的调查中,认为“有礼貌”是日本人优点的受访者增加到了77%。但认为日本人的优点包括“合理”“淡泊”“尊重自由”和“富于创造力”的受访者较少。在“日本人和人种”这一大类中,还有关于“地球环境”的设问。问题为“关于地球环境和自己的生活之间的关系,有下面两种意见。你的感受更接近于哪一种?”。回答“即使自己的生活和现在相比会变得有些不便,但为了保护地球环境,每个人都应该努力”的受访者压倒性地多于回答“还是应该考虑把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的受访者数据来源(2019年10月16日最后访问):https://www.ism.ac.jp/kokuminsei/table/data/html/ss9/9_17/9_17_all.htm。。另外,在“一般的社会问题”大类中,有关于“环境保护重要吗”的设问。认为“非常重要”和“重要”的受访者压倒性地多于认为“不太重要”和“不重要”的受访者数据来源(2019年10月16日最后访问):https://www.ism.ac.jp/kokuminsei/table/data/html/ss7/7_35/7_35_all.htm。。
运用不同方法展开的日本国民性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有重叠之处。结合著名著述的结论和近年来的调查统计结果,关于日本人的国民性,以下三点可认为已得到广泛认可:首先,日本人有较强的危机意识,重视环境保护;其次,日本人勤勉务实,精细严谨;第三,日本人亲切有礼,在社会生活中注重来自他人的评价。
三、日本人的国民性与城市生活
垃圾分类参与行为2019年7月,上海市开始实施《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全面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制度,很快引发全国热议。实施垃圾分类,是解决日益严峻的垃圾处理问题的必行之路。但在政策落实时,要求市民充分掌握垃圾分类的有关知识,并在投放垃圾时自觉进行分类。这无疑会增加市民投放垃圾的时间、经济成本等,且有异于中国城市居民一直以来相对粗放的垃圾投放的生活习惯。因此,这也成为引发网友们激烈“吐槽”的话题。不少网媒发表文章,冠以类似“垃圾分类逼疯上海人民”等哗众取宠的标题,正是出于迎合市民心态的考量。然而,日本的垃圾分类处理,在市民投放环节实现了细致有序。投放前的分类处理工作可谓繁琐,处置流程可谓严苛。如果试图从国民性的角度,来解释日本为什么能够全面推行垃圾分类,认为可能有如下几个原因。
首先,从根源上分析,日本人之所以愿意在个人行为的层面上付出大量精力进行垃圾分类,归根结底是对垃圾分类处理的必要性有着深刻认识。岛国日本资源匮乏、自然灾害频发,日本人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关于这一点,众多从风土论角度对日本人国民性进行分析的著述中早已论及,此处不再赘述。具体到垃圾分类问题,二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日本社会的物质生活空前丰富,所产生的垃圾很快引发环境和社会问题。“四大公害”事件的爆发,使得日本社会对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问题给予高度关注。垃圾分类处理涉及每位居民的切身利益,这一点也为广大市民所深刻理解。正是出于这种危机意识,使得日本居民在垃圾分类处理上表现出较高的配合意愿,能够遵守有关规定,共同推动垃圾分类处理的顺利进行。以上文所提到的三个典型为例,沼津市、上胜町和日野市推进垃圾分类处理的根本原因,均是因为垃圾围城引发生态、社会问题,垃圾的末端处理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只能从垃圾分类回收、循环利用的角度入手方能破局。当地居民自发形成区域性团体,指导和监督区域内居民落实垃圾分类回收的政策。此外,如《国民性十论》中所提到的那样,日本人“爱草木,喜自然”自古有之,而日本数理统计研究所国民性调查委员会的研究亦显示,日本人重视环境保护,且愿意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个人生活的便利性,从而为保护环境贡献每个人的力量。由此可见,日本人的危机意识和环保意识,是日本垃圾分类处理顺利推进的重要内在动力。
其次,日本人有勤勉务实、精细严谨的传统。相对严酷的生存环境,使得日本人具备较强的危机意识,勤勉方能维系生存,务实才可适应环境。自然灾害的频发,亦使日本人常感生命无常,较之相对虚无遥远的理想,日本人更倾向于关注眼前现实,更推崇脚踏实地。日本数理统计研究所国民性调查委员会的调查表明,日本人更倾向于认为“勤勉”是其优点,不太认同“尊重自由”和“富于创造力”是其优点。这也从侧面佐证了日本人具有勤勉务实的品质。此外,韩国学者李御宁曾提出,日本人具有“缩小意识”。他将日本人的“缩小意识”归纳为六大类型,即套匣型、扇子型、女孩人偶型、盒饭型、能面型、徽章型。其中,套匣型和扇子型,以套匣和折扇为例,指出日本人为节约空间而进行“缩小”行为。而女孩人偶型,指的是对不必要的内容进行削除。这几个例子都取自日本传统文化,但在日本人的现代社会生活中,仍然普遍存在继承了这种“缩小意识”的行为。2013年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的畅销著作《断舍离》中文版在中国出版,与李御宁所指出的“女孩人偶型”的“缩小意识”是一致的。这种“缩小意识”渗透至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概括来看,从行为习惯上,日本人趋于“精细”而中国人偏向“粗放”;从思考方式上,日本人倾向“微观”而中国人偏向“宏观”。前文提到的沼津市、上胜町和日野市的政府网站上,均可查询到具体细致的垃圾分类处理规定,在对垃圾进行分类产生疑问时,居民都能够方便地进行查询。从日本政府、居民自治团体和个人,日本人制定、接受和落实细致的垃圾分类要求,每一位居民都不厌其烦地每日重复较为琐碎的垃圾分类活动,佐证了日本人勤勉务实、精细严谨的国民性确实存在。此处,以日野市官方网站上公布的垃圾分类字典为例。日本人垃圾分类的精确和细致程度,见表3。
表3日野市官方网站上的垃圾分类字典(节选)依据日野市官网上的垃圾分类字典译制,资料来源(2019年10月16日最后访问):https://www.gomisaku.jp/0020/。物品名指示标志分类种类名贝壳可燃垃圾护理床大件垃圾果酒瓶(腌制梅酒等用的瓶子)不可燃垃圾手电筒小型家电备注:请拔下干电池归入有害垃圾。薄棉睡衣(和式棉袍)大件垃圾……(略)注:可从50音图检索,或直接输入想要查询的物品名称检索。点击指示标志右侧的“分类种类名”,将显示垃圾的投放方法。点击“详细”,将显示针对这一物品名的本市备注。对分类产生疑惑时,务请使用。
第三,《菊与刀》指出,日本文化是一种“耻感文化”,外界评论对日本人而言具有重要意义。而日本数理统计研究所关于日本人国民性的研究中,最近一次公布(2013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有77%的受访者认为“有礼貌”是日本人的优点,这也支持了这一观点。日本垃圾分類处理中的奖惩机制,对居民参与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而居民个体之间的相互监督,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日本的流行电视剧中,经常涉及对垃圾分类投放问题,无法正确进行垃圾分类,是引发邻里矛盾的常见原因。例如,2019年4月14日起热映的电视连续剧《轮到你了》(日本电视台出品)中,就有这样的情节设计:剧中人物将“无法正确进行垃圾分类的人”写入“想杀掉的人”的名单。与垃圾分类相关的情节,在影视作品中不胜枚举。在日本大多数地区,居民如果不能在垃圾分类投放上达到当地规定,就会受到来自社区其他居民的鄙夷和指责。这对于重视外来评价的日本人来说,具有较强的道德约束作用。
四、结语
中国目前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垃圾处理问题日益严峻,这与日本曾经面临的困境极为相似。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2017年,中国生活垃圾清运量分别为17 860万吨、19 142万吨、20 362万吨和21 521万吨数据来源(2019年10月16日最后访问):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zb=A0B09&sj=2017。。垃圾分类处理、实现资源循环,已刻不容缓。据新华社北京2019年6月3日的报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行垃圾分类,要开展广泛的教育引导工作,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实行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有效的督促引导,让更多人行动起来,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全社会人人动手,一起来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一起来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2019-06/03/c_1124577181.htm。。日本在垃圾分类处理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全民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政府与民间实现了良性联动。在日本的实践中,居民参与是垃圾分类处理机制的重要一环。借鉴日本的先进经验,对于加速推进中国垃圾分类普及,具有积极意义。
中國与日本虽为邻国,但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与日本有明显差异。学习日本的同时,关注中国与日本的差异,对于制定和实施适宜中国国情的具体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文章从日本人国民性中的“危机意识和环保意识”“勤勉务实,精细严谨”“耻感文化”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了日本国民性对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今后,在中国的垃圾分类处理实践中,也应充分考虑地区居民的群体性格,因地、因人而施策,带动当地居民全面参与垃圾分类处理,使区域垃圾处理形成地方特色,让中国也涌现出越来越多类似日本的沼津市、上胜町、日野市这样的地区,以点带面,最终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在我国的全面普及。
[参考文献]
[1]鲁先锋.垃圾分类管理中的外压机制与诱导机制[J].日本问题研究,2013(1):87-88.
[2]邹 雄,许成阳.日本“沼津模式”借鉴——我国垃圾分类的实现路径[J].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9(3):148-156.
[3]鞠阿莲,陈 洁.日本“零废弃”城市的垃圾分类回收及处理模式——以德岛县上胜町为例[J].环境卫生工程,2017(6):7-9.
[4]吕维霞,杜娟.日本垃圾分类管理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40-41.
[5]王文培.日本城市生活垃圾问题治理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环境资源法研究所,2010.
[6]晏梦灵,刘凌旗.日本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联动机制与居民自治会的重要作用[J].生态经济,2016(2):49-50.
[7]曹慧娜.城市社区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困难和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2017.
[8]刘梅.发达国家垃圾分类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0):98-101.
[9]张建立.日本国民性研究的现状与课题[J].日本学刊,2006(6):132-142.
[10]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南星越,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7.
[11]李御宁.日本人的缩小意识[M].张乃丽,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12]戴季陶.日本论[M].长沙:岳麓书社,2013.[责任编辑李颖]
Influencing Factors of Japanese Peoples Participation in the Classification of Municipal Household Waste: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National Character
LI Shengjie,CHENG Yijiao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2,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roductivity, peoples material life is greatly enriched, and much garbage is produced in city life, which brings serious hidden danger to peoples living environment and health. Japan, a neighboring country,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the treatment of municipal household waste by popularizing the mechanism of garbage classification and recycling of resources. Learning from the advanced experience of Japan and other countries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municipal household waste treatment in China. It is a common research idea to compare the advanced experiences of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find common points for reference. The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aste management in specific countries may help to analyze the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t effects of the same policy in different countries. Based on this problem awareness, this paper intends to analyz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behavior in municipal household waste classification in Jap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ional character.
Key words: Japan; garbage classification; citizen participation; national charac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