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接力援非情
2019-01-22王志辉施力行
王志辉 施力行
“援非医生沈阿利,一家三代40年来在阿尔及利亚接力从事医疗援助,为了表达对阿尔及利亚人民的感情,父母特意为其取名‘沈阿利。”2018年7月12日,省委书记蒋超良在外交部湖北全球推介活动上发表重要讲话,介绍了沈阿利一家三代接力援非的动人事迹。
现年38岁的沈阿利,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参加援非,让他更加懂得爷爷、叔叔当年的心路历程。3年前,春节将近,他含泪告别妻子和7岁的女儿,与80多名援非医生一起向非洲出发。今年春天,他又将再度启程,妻女虽有不舍但更多的还是支持,只是出生没多久的小宝贝还不懂离愁。
穿越时空的友谊接力
1979年起,沈阿利一家三代人先后在阿尔及利亚开展援非工作,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当地人的尊重和信任,结下了深厚的跨国情谊。
点开沈阿利的手机相册,里面有许多翻拍的爷爷年轻时的相片,从中依然可以清楚地看到爷爷沈冬升当年在阿尔及利亚工作、生活的场景。那时,沈冬升在孝感市中心医院任麻醉科医生,受湖北省卫计委派遣远赴北非阿尔及利亚,在盖马尔省城医院工作了一年半,后又被调到占那里县级医院工作了半年。当地缺医少药,医疗条件很差,沈冬升只能既当医生又当护士还当护工。由于缺水严重,下乡巡回看病时还需自带水和干粮。在这样的环境下,沈东升克服种种困难,贴心为病人服务,得到了当地政府和民众的广泛好评,他们说“中国医生是最好的医生”。
沈阿利的叔叔沈红星是孝感市中心医院的厨师。据他回忆,当年父亲几乎每月都会寄来家书,由他把信读给家里人听。信件里有时会夹上相片,既有父亲在医院工作的场景,也有当地街头、农场的风光。当时,沈红星兄弟三人和母亲住在应城白杨村,相片都不多见,更没人见过非洲。乡亲们听说沈冬升从非洲寄信回来了,常围在一起翻看相片,甚至交口称赞:“老沈真厉害,为国争光了!”听到乡亲们的赞扬,一家人脸上浮现出自豪的笑容。
父亲的一封封家书,让沈红星对阿尔及利亚的环境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他意识到,当地生活环境非常艰苦,自己应该为援外医疗队、为当地人做点什么。此后,他一边钻研餐饮业务,一边提升政治素养,积极申请入党,努力为参加援非创造条件。直到由于健康原因未能如愿参加第6次援非,他已先后5次长达10年参加援非医疗队,为队员提供了周到的餐饮保障,协助援非医生执行任务,当地人也对他非常敬重,每逢节日都会邀请他到农庄一起聚餐。
在爷爷和叔叔的感染下,沈阿利的援非信念十分坚定。通过主任医师考试后,他就立即报名参加援非。在上次援助阿尔及利亚的2年时间里,他做了3000多台手术的麻醉,没发生过一起医疗事故。
惊心动魄的援非经历
虽然这些年在中国的援助下,阿尔及利亚的醫疗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无论是医者数量,还是医疗技术,都还不能满足当地实际需要。
“无论是城市面貌,还是医院条件,都比应城差一些。”地亚雷特省在阿尔及利亚西部,距首都阿尔及尔300公里左右,沈阿利的两年援非时光就定格在这里。沈阿利说,麻醉医生在当地被称为“复苏医生”,而麻醉医生管的事相比国内要更多、更细、更繁杂,需要经常和妇产科医生及其他科室医生一起处理全院各种急危重症病人。在地亚雷特省妇产医院工作的两年,他几乎每天都会遇到急危重产妇,最多时一天处理过3例。
上岗才一周,“险情”就不约而至。那天,救护车送来一位因前置胎盘大出血的产妇,抵达医院时面色苍白、呼吸微弱,处于休克状态。情况紧急!沈阿利在麻醉助理配合下,先为产妇建立静脉通道一穿颈内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输血输液,同时全身麻醉,“前置胎盘非常凶险,大出血必须马上手术,否则产妇和胎儿都有生命危险”。
3分钟后,经剖腹产,顺利产下一男婴。30分钟后,产妇安全返回复苏病房。婴儿被送往新生儿科由护士集中照顾,由沈阿利等“复苏医生”进行术后观察,直至脱离危险期后,再转至普通病房。
医院除了接收附近产妇,更多的是外院转过来的急危重患者——如妊娠高血压、子痫、胎盘早剥、子宫破裂、产后出血……沈阿利说,援非任务结束的时候,除了没有摸过手术刀,自己已经扎扎实实当了两年的“复苏医生”。
书写大爱的情义担当
回国那天,沈阿利从武汉火车站一出站,9岁的女儿就从远处飞跑过来,一下子扑到他的怀里,大声喊道:“爸爸,你终于回来啦!”那一刻,他的眼眶湿润了。两年间,他最感亏欠的就是妻女。
但是,为了几代人割舍不断的跨国友谊,为了心中对医者仁心的信仰,为了给孩子们做出一个父亲的榜样,他还是决定2019年春天整理行装再出发。沈阿利回国后,地亚雷特省妇产医院麻醉科的主任布克只能通过视频聊天的方式与他交流。视频那头,布克盘着头发,一身白大褂。在一阵朋友间的热情寒暄过后,她问:“你什么时候再来帮助我们?”沈阿利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回复道:“可能……明天吧!”布克听完哈哈大笑。当时的她也许没有想到,这位中国援非医生很快就将再次踏上援非的路途,续写这份珍贵友谊。
从爷爷沈冬升看病还需自带水和干粮,与家人联系只能靠信件邮寄,再到叔叔挑起让队员“吃饱不想家”的重担,不断改善援非的后勤保障,沈阿利是听着爷爷援非的故事、感受叔叔援非的执着成长起来的。
他常说一句话:“到有需要的地方去,这是我作为医生应有的担当”。对于沈阿利来说,接力援非不只是他个人的选择,更是时代的选择。他深知,治病救人不分国界,很多的妇女儿童仍在受到病痛的折磨,友谊篇章必须要有人来续写,艰巨的使命也必须要有人来担当,而担当首先从他自己开始。他表示,接下来会继续努力争取入党,以更高的政治觉悟、更强的专业素养,服务更多需要帮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