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党建科研“复合体”
2019-01-22王颖段曼李莉
王颖 段曼 李莉
武汉理工大学新材料研究所党总支第一党支部:现有教师27人,党员20人。其中包括两名院士、教授13人、副教授4人,外籍教授3人,40岁以下党员10人。
2018年,拥有30年历史的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优异成绩通过国家评估(每五年评估一次),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发挥的政治引领作用,基层党支部‘肌体活力增强,党建与科研双促进,全面进步。”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新材料研究所党总支书记罗小寒自豪地说。
新材料研究所党总支第一党支部,是一个学术“大牛”辈出的地方(四支科研团队、两位院士、三大学术带头人),同时,教师们科研任务繁重、课题研究压身。
1980年出生的党支部书记罗国强说:“党支部40岁以下党员占50%D2上,是一支高素质、年轻化的队伍。遇到任何事务性工作,青年党员们都自觉主动张罗,做好服务。”
科研任务重,怎么把党建和科研有机融合,高效互促?罗国强和大家摸出了“复合型党建模式”门道:把校党委推行的“师生结对·支部共建”灵活运用,依托课题组项目组,结合支部特色(四支科研团队),通过党科研小组会等形式,将党建与教学科研高效结合,既确保了党建工作的时效性和高水准,又加强了人才联动培养和教学科研。
“我们把这种总支与支部、支部间和支部内部之间的复合型党建模式,称之为‘化整为零,零存整取。”罗小寒说。
灵活高效的模式,解决了党建与科研割裂的问题,极大提升了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和设备维护效率。支部宣传委员苏贤礼说,研究生们超过80%的时间都待在实验室,复合型模式大大加强了师生之间的密切合作与交流,更有利于设备共享。渐渐地,自然形成了学生既是实验设备使用者也是维护者的氛围。
“复合型党建模式使支部的服务能力大大增强,现在,一旦设备出了什么问题,通知通告一出,人力迅速聚集。”罗国强说。
前不久,支部的课题组前往四川绵阳做项目,支部见缝插针组织了一次主题党日活动——到两弹城参观,学习“两弹一星”精神。回校后,师生们利用党科研会花了2个多小时进行了学习讨论。“前辈们用打两年算盘的‘笨方法把模型算出来,这说明设备不是决定因素,人才是关键。”“出国进修学习有必要,但回来—定要报效祖国。”实地学习和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得到了年轻党员的共鸣。
党员模范带头示范,在支部已经成为传统和文化。罗国强介绍,支部64岁的老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联盟教授,坚持低调地交着双倍黨费。
“作为老党员,张老师高尚的人格和品行深深影响着我们。学有所成、报效祖国,是他—直坚持和身体力行的行为准则。”博士研究生孙一说,张老师曾带过一名苏丹留学生,学成后舍不得离开中国。张老师对他说,你在国外学习到的知识,正是你的国家所需要的,报效祖国,这才是你应该做的。正是这句话深深打动了这名留学生,也让他下定决心回到祖国。
结束采访之时,记者在新材料研究所楼前,看到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科奠基人袁润章教授生前亲手栽下的一棵桂花树,经细雨洗礼后,犹显青翠。一楼显眼处矗立着他的半身铜塑像,来来往往的后辈驻足注视。
先辈已去,奋斗者的足音愈加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