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忆郭影秋校长

2019-01-22张懋炽

百年潮 2019年1期
关键词: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幸遇校长 倍感温暖

1963年春天的一个上午,同學们都上课去了,我因感冒留在寝室休息。房门是半开半掩的,突然一位魁梧高大、戴着一副眼镜的长者走近我的床前,躬下身,亲切地问我:“身体怎么样?伙食办得如何?学习紧不紧张?”虽然身体很不舒服,但出于礼貌我还是试着坐起来回答问题。但那位长者急忙伸手将我按下,替我盖好被子,还倒了一杯开水给我,叮嘱我说:“要按时吃药,再请医生看一下。”当时,我以为他是同学的家长或系里的干部,并没有十分在意。他走后,我仍旧躺在床上休息。当时,我心想:“一个素不相识的人为什么对我这么关心呢?”

第二天上午,在学校操场召开全校师生大会,吴玉章校长在大会上宣布:“为加强我校领导班子,党中央决定郭影秋同志任我校党委书记兼副校长,全面主持学校党政工作”,“他还是我找周总理要过来的”。我抬头向主席台一望,好像是昨天到我寝室来的那个人啊!再定睛一看,没错,的确是他!当时我又惊又喜,幸福之感油然而生。真没想到,我一点小病却得到校长的关怀。此后,我多次看到郭校长在教室、寝室、食堂、运动场,乃至马路旁,与师生们亲切交谈的身影。

还有一件铭刻在我心里的事:1963年,郭校长与我们共同下田劳动。那年初夏,我们研究生班的同学在中朝友谊人民公社劳动,郭校长专程到劳动基地看望大家。他刚到田边,就卷起裤腿下到水田,和大家一起插秧。当他看到我班来自南方的高进珊、杨学文等同学栽的秧又快又整齐时,特别高兴,举起照相机给我们拍照。休息时,他同我们一起围坐在草地上促膝谈心,问我们干活累不累、学习紧不紧张,还告诉我们以后肩上的担子很重,等等。我又一次近距离地同郭校长交流,聆听他的教诲,感到十分荣幸。

千里投书 喜接鸿雁

1964年8月,我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怀着青春的梦想,带着师长的嘱托,回到西南民族学院(现为西南民族大学)。想不到给我定级时,人民大学研究生班毕业算不算研究生学历成了问题。我的毕业文凭中明明白白地写道:研究生张懋炽系四川省万县人,现年30岁,于一九六一年九月入本校哲学系研究生班学习哲学专业,学习三年。按教学计划完成全部学业,成绩及格,准予毕业。

郭影秋

三年寒窗,刻苦攻读,想不到有这样的问题。此时,我想到母校,想到了郭校长,就立即给郭校长去信,反映这一问题。正在我翘首盼望时,接到郭校长委托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寄来的证明书,证明书上写道:我校马列主义研究生班,教师研究生班毕业的学生,其学历均属研究生学历,特此证明。人民大学教务处还在证明书上加注:张懋炽同志是我校哲学研究生班哲学专业1964年毕业生,学制三年。我喜出望外,如释重负。西南民族学院人事处根据这些证明,确定我为研究生学历,定行政21级,领研究生学历工资59元。后来,遇到哲学方面的问题,我又写信给郭校长,其中我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功能》一文,郭校长还转给《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发表。郭校长尽管很繁忙,但对学生的求助总会给以负责的答复。我们深深感到:母校是学子永远的精神家园,郭校长是令人敬重的好领导、好师长。

鞠躬尽瘁 风范长存

1985年10月,当听到郭校长不幸逝世的消息时,我有着无法释怀的悲痛。为了缅怀这位德高望重的好校长,我拜访了人民大学的老前辈及有关人士,并阅读了校史办的有关资料,对郭校长的一生有了进一步了解。

郭校长的一生是高风亮节、鞠躬尽瘁的一生。从抗日战争初期起,他投笔从戎,经受了革命战争的考验。新中国成立后,从1950年至1957年他先后在川南和云南担任党政领导工作。在极为复杂、艰难的环境中,他把党的方针、政策同本地区的实际结合起来,参与领导了该地区的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及其他工作。他在云南担任省委书记、省长期间,多次深入偏僻贫困的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在党和国家需要加强教育战线领导时,他在“共产党领导不了高校”的怀疑声中主动请战到教育部门工作,1957年出任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1963年,党中央拟调他到国务院任副秘书长时,人民大学老校长吴玉章因“影秋同志在南京大学治校有方、成绩卓著”,特从周总理处将他“强要”过来,以加强人民大学的领导班子。经党中央研究,决定改派他到中国人民大学任党委书记兼副校长,协助吴老主持学校的党政工作。后来,周总理曾对云南籍辛亥革命老人李根源说:“贵省的省长郭影秋,不愿当省长,自告奋勇到大学去。”这反映了周总理对郭影秋主动到教育部门工作的赞赏。

郭校长一向尊重和爱护知识分子。他刚到人民大学,就拜访了许多学有专长的教授,虚心听取他们对办学的意见。有的教授说:“郭影秋同志在听取意见时,总是细心听、认真记,并且也谈自己的看法,互相交流思想,就像和老朋友谈心一样。”对于在政治运动中遭到错误批判的教授们,郭校长从各方面给予关怀,给予他们党的温暖。在人民大学工作中,他充分发挥教学工作、政治工作和后勤工作三支队伍的积极性,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学校的工作迅速从“大跃进”时某些“左”的做法转移到正常的轨道上来,不仅科研水平、教学质量大大提高,就连体育运动水平低的状况也迅速改观。

十年内乱,人民大学也遭厄运而停办。学校刚出现的新局面荡然无存。郭校长的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以致身患重病,贻误治疗,被截了左下肢。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中,他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夙夜忧劳。当学校遭解散时,他高瞻远瞩,强烈呼吁“学校的人员、物资不要零星分配,干部、教师、工人要成建制分配”。他的呼吁被上级采纳,为日后中国人民大学顺利复校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1976年“四人帮”倒台后,郭校长以高度的责任心,多次向党中央请求恢复中国人民大学。在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的直接关怀下,1977年底,党中央决定恢复中国人民大学。1978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任命郭影秋为中国人民大学党委第二书记兼常务副校长,协助年过八旬的成仿吾校长,担负起繁重的复校任务。

在百废待举的艰难日子里,他以病残之身,强忍着疼痛,架着双拐四处奔波,同有关单位协商校舍、人员、物资回归等问题。他深入课堂听课,参加学生课堂讨论,查看学生晚间自息,还到伙房调查伙食。当看到伙房温度高、师傅们很辛苦时,他就派秘书把自家的电风扇送给厨师用。郭校长就是这样,以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全心全意地对待党的教育事业。正是在郭校长和其他校领导忘我精神的鼓舞下,全校教职工团结一致,奏响了蓬勃发展的兴校长歌,使停办了八年的人民大学在几个月时间内得到恢复。

郭校长对明清史情有独钟。他于工作之暇,多方搜集资料,调查研究,对明末清初农民军的斗争作了深入探讨,写出了史学专著《李定国纪年》。1965年秋,在周恩来和董必武同志的指示下,中宣部决定成立以郭校长为主任的七人清史编纂委员会,机构设在人民大学,并在人民大学成立清史研究所,作为国家编纂清史的联络中心和办事机构。

令人感动的是,在那个年代,郭校长为了保护知识分子,有时还要冒着风险抵制一些“左”的做法。1978年,人民大學哲学系有两位中青年教师,在兄弟院校的学报上发表了《“四人帮”为什么顽固坚持精神万能论》一文。某地干部对此文断章取义,写信转到学校所在地的市委,该市委要求查处此事。该校党委即作出学报停刊检查、对作者进行调查等决定,并派人到人民大学要作者写出关于这篇文章的“说明材料”,遭到作者拒绝后,便去找郭校长。郭校长严肃地说:“我看过那篇文章,并没有什么问题。同时,这两位作者我都了解,他们不会反对毛泽东思想。”由于郭校长态度鲜明,那个学校党委撤销了原来作出的决定,后来还有几家报纸转载了那篇文章。郭校长对这件事情的处理,在学术界、教育界迅速传开,反响强烈。

郭校长十分关心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他认为高校的任务是培养人才,就是要让学生具备很好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毕业后能在社会广阔的舞台上驰骋,为国家的建设事业发挥作用。他强调,大学期间,特别是本科阶段的学习,应特别注重基本素质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他指出,作为一个文科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必须打好理论基础和知识基础。基础课学得好不好,不只关系到专业课能否学好的问题,而且还关系到学生毕业以后在业务上能否继续前进的问题,关系到今后若干年内科学、学术领域继续前进的问题,以及攀登科学高峰的问题。同时,他还告诫同学们,学知识不是要做一个“书橱”,也不是做一个只会背诵条文的“留声机”,而是要通过学习,提高我们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切基本功不在于懂,而在于练。他注意从德、智、体、美各个方面教育和培养学生。

郭校长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突出表现在生活方面。革命战争年代,他虽然身为湖西军分区政委、司令员,但他不吃小灶,行军时常常把马让给病员或者用来驮运军需物品。新中国成立后,物质条件虽然逐渐好转,他依然保持着与群众同甘苦的优良传统。三年困难时期,虽然他肝病严重,全身浮肿,组织上给予的干部补充券证,他却一概不用。有时得到些好的营养品,他还分给老教师与重病号。他工作用的汽车,绝不让子女私用,甚至顺道搭车都不允许。他在因病长期住院的情况下,曾几次写信到家里说:“家中的电话是组织上为我办公用的,现在我不能办公,要通知学校拆掉。”他多年来始终住在较简陋的平房中,当他看到中纪委关于领导干部要退出多占用房的通知后,即给家中写信,让秘书检查住房是否超过标准,如有超出,立即退出。直到组织告诉他:“你家中的住房,不仅没有超出,而且没有达到应住标准。”这时,他才放下心来。

1964年,郭影秋在中国人民大学校园劳动

郭校长和蔼可亲,富有生活情趣。他能写诗、填词、会唱京剧,又能打一手好网球,每逢学生举行联欢会,他都尽可能参加,与青年们一起表演节目。他很赞赏列宁的生活作风——愉快、活泼、朴素、克己,并写在日记本上作为座右铭,这实际上就是他生活作风与生活情操的写照。

郭校长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直至病重弥留期间,他还郑重表示:“我死后,第一,不要通知亲友,只报告党委和上级机关;第二,不开追悼会,不进行遗体告别;第三,将遗体交医院作科学研究用;第四,把《郭影秋诗选》的稿费交给党组织,作为最后一次党费。”这些遗言,字字句句都反映了郭校长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自觉地按照共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把个人的一切毫无保留地奉献出来。

郭校长逝世后,他的战友、同志和学生纷纷寄来大量挽诗、挽词与挽联。其中一副挽联写着: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马列灵前应无憾;三寸丹心,百磨筋骨,众人眼底自成碑。友人送的这副挽联,正是郭校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真实写照。

郭校长的高尚品德和情操,也深刻地影响着他的子女。郭校长逝世后,他的子女沉浸在悲痛中,只希望组织对丧事的安排能遵从父亲的遗愿,对组织则没有提任何要求。学校党组织和上级领导机关,曾一再询问他们有什么问题和困难需帮助解决。他们则明确表示:感谢党组织的关怀,没有任何问题需要组织上解决。有些朋友也向他们提醒说:“要借助影秋同志的声望和影响,借办丧事的机会,把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以后就没有机会解决了。”但他们觉得这样做不符合父亲生前的思想和遗愿,又觉得即便有些困难,也应自己去克服。

真正精彩的人生,不是他在位时获得多少掌声和赞许,而是他离开后人们对他长久的怀念。几十年过去了,郭校长那儒雅中透出英武之气的高大形象,深深留在我的脑海里;他的亲切教诲,深深萦绕在我耳旁,使我变得更坚强。像郭校长那样革命、读书、做人,是我今生今世的准则。

(编辑 叶松)

猜你喜欢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Rethinking Eugene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A Proposed Quantitative ESG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Companies
——Take Goldman Sachs Group, Inc as an Example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奖学金图解
Beijing,mon amour
论校长的修养
好校长是怎么炼就的?
校长给力“九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