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销茶
——“小种”浅析

2019-01-22李竹雨

茶叶 2018年4期
关键词:工夫茶小种岩茶

李竹雨

(中国茶叶博物馆,310013)

清代至民国时期, 茶叶一直是中国外销的大宗商品。茶叶因其特殊性,其品种及名称多而杂,本文重点讨论一种名为“小种”的茶叶。

“小种”其英文为“souchong”,是“小种”广东话读音的音译。在众多历史资料以及各大博物馆的藏品中都有出现, 选择部分材料,简单梳理如下:

1 《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相关资料

马士所著《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资料详尽,该书主要记录1635年-1834年间的贸易史,所涉茶叶部分较多,据该书记录英国获得茶叶的第一次记载是1664年,公司董事部用4镑5先令购了2磅2盎司的茶叶送呈国王,但是具体茶名未曾提起。该书中最早出现具体茶名的是1699-1700年麦氏里菲尔德号的回程投资合同中提到了“松萝茶,最优等,160担。”之后的1704年,“广州的皇商”一章中提到了“肯特号”投资命令中提到“松萝,大珠茶,武夷茶”[1]。

最早提到的小种(该书中文翻译成“色种”)是出现在1736年 “诺曼顿号”的回程投资中的茶叶一栏[1],文中提到当年投资茶叶清单中包括了将其内容制表见表1。

表1 “诺曼顿号”回程投资茶叶账目

从此之后一直到1817年,东印度公司的茶叶投资清单中断断续续出现“色种”这一茶叶,但是相对于武夷、屯溪以及工夫等品种,色种的出口量少得多,平均价格也要高一些。本文不在一一列表。

2 商船的装货清单

欧洲及美国有大量商船前往中国,目前有不少沉船上有关茶叶的记录。1745年瑞典“哥德堡号”号、1746年法国“康迪王子”号、1761年英国“格里芬”号、1850年美国“弗罗来克”号等沉船上发现了茶叶遗存。根据档案资料[2],可以看到当初这些船只的装货清单。

格里芬号为英国东印度公司商船,曾经3次成功往返英国和广州。1761年从广州载货出发,行至菲律宾南部时,触礁沉没。

根据格里芬号的装货记录,该船一共装载了六种或者七种茶叶,分别是100箱的武夷茶,114箱的小种茶(或者是40箱小种茶和74箱的工夫),510箱的屯绿,1621箱的松萝茶,405箱的熙春皮茶,270箱熙春茶[3]。

“哥德堡号”为瑞典东印度公司的商船, 1745年9月到达中国广州,返回瑞典时在哥德堡港离码头不远处触礁沉没。

根据记录,其船上共装载了366吨茶叶,其中2500箱武夷茶,500箱工夫茶, 148箱小种茶,10箱茶饼,包在780个小罐里的10箱种类不同的茶叶[4]。

3 清末至民国国内文献资料

《清代通史》第二卷载:“明末崇祯十三年,红茶(有工夫茶、武夷茶、小种茶、白毫等)始由荷兰转至英伦。”[5]

清陆廷灿《续茶经》引《随见录》(1734年)载 :“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水边者为州茶。岩茶为上,洲茶次之……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工夫之上,又有小种,则以树名为名,每株不过数两,不可多得。”[6]

清刘靖撰(1753年)《片刻余闲集》载 :“武夷茶高下,共分二种……岩茶中最高者曰老树小种。次则小种。次则小种工夫,次则工夫,次则工夫花香,次则花香。”[7]

以上文献可见,所提及的小种、小种工夫、工夫、工夫花香、大焙、小焙等等名称都与武夷茶的等级有关。

1835年《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市价篇”里茶叶品名包括了:大茶、捡焙茶、白毫茶、工夫茶、小种茶以及安溪小种茶[8]。

1858年《六合丛谈》记载上海十月下旬至十一月下旬出口之货架单,将茶叶分成绿茶和红茶两类[9],绿茶包括:芝珠、元珠、熙春、梅片、松萝;红茶包括:白毫、小种、工夫(里山河口杂叶)等。

1898年湘报刊载各茶名称等级见表2[10]。

表2 1898年湘报载茶叶价目表

1926年《银行月刊》载民国八年(1919)年以及民国九年(1920)年茶叶输出情况,提到“红茶中以工夫茶为最多,约当全红茶百分之六十。乌龙茶及小种茶次之。至若包种茶白毫茶输出之额甚少。绿茶以小珠为最多,约占百分之四十强。小珠雨前次之,约占百分之三十左右。熙春占百分之二十七弱。其他则不足道也。”[11]

1927年《华茶出口概略》一文中提到:“查出口华茶,有红茶、绿茶、砖茶、小京砖茶、毛茶、茶末六种。红茶更须分工夫、乌龙、小种、包种、白毫、花香、珠兰等类。绿茶亦分雨前、熙春、淮山、元珠、小珠等类出口华茶以红茶绿茶为最。红茶之出口,又以工夫茶为多,盖工夫茶出口之数量,约当全红茶十六之六。绿茶之出口以小珠为多,盖小珠茶出口之数量,约当全绿茶十分之四。”[12]

1930年《工商半月刊》载文《崇安县茶业产销情形》,分别讨论了产茶地点、产茶种类、产额多寡、烘焙制法、行销情形以及考备六个方面,关于产茶地点为“崇安县武夷山及赤石、星村、岚谷、吴屯、黄柏等区”,产茶种类“有青茶、红茶、白毫茶、莲子心、龙须各种,而岩茶之中又有奇种、水仙、乌龙、各种小种焙茶之别。”[13]

1937年《闽统制红茶运销》一文,文中比较清晰地指出:“西路(闽北)一万五千箱,(星村小种三千箱,其余一万两千箱)”[14]

1940年《今年的崇安茶叶》,该文对当年的崇安茶区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对武夷岩茶和小种红茶的产销情况进行了分析。[15]

1940年《邵武建阳崇安三县茶业调查》一文,将此三县的茶业经济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其中对三县的正山小种的产制以及经营情况分别介绍。另外,该文里已经对正山小种的生产范围描述,南到建阳之拗头,西到邵武的观音坑,东到桐木关的十里厂,指出此三处范围之内所产之茶才能被称为正山小种,其他非真货。[16]

1941年《崇安桐木关茶农合作之回顾与展望》,文中的茶业历史及现状产量一节提到“正山小种为桐木关之特产,其制造始于明末,当地农民招雇江西广昌茶农前来开植。迄清道光时代,山西茶商,大批来崇,专制洋庄茶叶,运销俄国……五口通商后,崇人士,亦相率业茶,数量虽稍减少,所制茶叶,(正山小种)遂于此时见名于世,是项茶叶专销英国。”[17]

1941年《崇安各产茶区概况》一文,文中将崇安分东路、西路、南路以及小南路四个茶区,东路为武夷岩茶产区,小南路为正山小种产区[18]。

4 各大博物馆中的一些相关藏品

大英博物馆藏品,1789年木版画(见图1),该图中为一个杂货商站在他的仓库,他身后是一个大桶的“糖”,刻有“PW”和打开的茶叶箱;右边两个货架放置大罐子,罐子上刻有 “hyson”(“熙春”),“green”(“绿茶”),“souchovg”(“小种”),“coffee”(“咖啡”),“congo”(“功夫”)。

图1 Peter Fig the little grocer

大英博物馆木版画藏品,1805年由Edmund Scott 制作,R. S. Kirby 印刷出版,该木版画名称为Brother John and I(见图2)。图片中为杂货铺,画面左边两个男人,紧靠在他们身后的是一堵墙和一些架子,上面摆放着糖、面包和茶叶罐。茶叶罐上分别写着:“hyson” (“熙春”)、“bloom”(“花香”)、“hyson”(“熙春”)、“souchong” (“小种”,原图中这一茶罐上的名称看不清,其文物说明指出该罐上的文字为souchong)、“congo” (“工夫茶)”、“bohea” (“武夷茶”)。

图2 Brother John and I

大英博物馆藏品,1768-1780年粉彩陶瓷茶叶罐茶叶罐(见图3)。该器物为锡盒内装六个粉彩瓷茶叶罐。粉彩瓷茶叶罐的罐面上书写了茶名“Congo”(“工夫茶)”,和“GOBEE”(“武夷茶”)、“SAUCHON”(“小种茶”)和“PECKO”(“白毫”),和两个绿色茶名为“HEVSAN”(“熙春”)和“SINGLO”(“松萝”)。

图3 1768-1780年粉彩陶瓷茶叶罐茶叶罐

广东省博物馆藏品,出口茶叶的清单(1840年7月至 1841年6月)(见图4),这是一封 1841年7月从澳门寄往英国利物浦约翰·格莱斯顿公司的信中夹带的一张统计表,从中可看出从 1840 年 7月至 1841 年 6 月,中国共出口茶叶的品种包括小种在内共计13种。

图4 出口茶叶的清单(1840.7.-1841.6.)

广东博物馆藏品,清菩提纱水彩茶画(见图5)。 图中二人正在踩茶叶,是清代茶叶外销包装过程一环节,左侧茶箱上写有茶叶名称“小种”。

图5 清菩提纱水彩茶画

中国茶叶博物馆藏品,清“小种花香”锡茶叶罐及茶叶(见图6)。该件藏品原为北京故宫博物馆调拨的藏品。罐内保留一部分茶叶,当下其茶叶色泽呈黑褐色,条索细紧。

图6 清 “小种花香”锡茶叶罐及茶叶

5 关于小种茶的认识

如此多的文献资料下,“小种”是一种什么茶叶呢?和小种红茶,正山小种又有什么关系呢?如何认识目前在博物馆中相关藏品呢?

黄时鉴曾提到“小种茶也是武夷茶的一种,原来采用一种小灌木茶树的叶子制成,特别使(特别的是)这种茶叶长得很大。因而,在英国人眼中,小种是大叶的black tea,是一种上等茶。”[19]

角山荣曾提及:18世纪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中有红茶和绿茶两个大类,红茶中包括了白毫、小种、工夫和武夷四个品种[20]。矶渊猛在其书中进一步指出,这个时候(18世纪)的小种并非正山小种,两者其实是不同的,“这里的小种茶,是采摘成熟大叶。最终制作出来的成品茶叶如一颗小小的种子,故而名曰小种茶:茶汤呈透明的红色。”[21]

1848年Ball.Samul所著的《An Account of the Cultivation and Manufacture of Tea in China》对中国茶叶的产制以及土壤等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该书对“souchong”描述为一种最好的,口感最为强烈的一种black tea。最好的“小种”有时候会有花椰菜和栀子花的香味,这种茶叶价格很高,东印度公司为此付的价格远远高于其他绿茶[22]。

《武夷茶名沿革考略》一文探讨了武夷茶名的发展和分类,该文结尾处提到“小种”原是武夷茶中岩茶品名之一,后来有了“星村小种”和 “桐木关小种”之后,再移用到红茶上[23]。

《中国茶叶大辞典》小种红茶的条目:“小种红茶(Souchong)为18世纪后期创制于福建崇安(今武夷山市)的熏烟红茶。产于桐木关者称‘桐木关小种’;产于崇安、建阳、光泽三币县高地茶园者,统称‘正山小种’。”[24]这里就是将souchong直接翻译成了小种红茶。

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记载,Lapsang Souchong出现于1878年,是由福州方言音译过来,在福州方言中,“Le Xun”为“以松明熏焙”的意思,Lapsang即为Le Xun的音译。Souchong这一单词出现的时间更早一些,大概是1760年,指称一种中国红茶。

另外各方面关于正山小种以及武夷岩茶的专著中都有提及“小种”,此处不再一一论述。从上述描述或者分析中可见,其实对小种茶的认识并不是统一而清晰的。例如:黄时鉴先生观点的重点在于小种茶采自于一种灌木茶树,该茶树的茶叶叶子较大。而矶渊猛的除了小种茶来自于大叶外,重点是成品为如小种子,故名小种。以上列举的文献资料都出现了这种不统一的情况,这对相关藏品的认识有了一定的困难。

目前,除上文提到的相关藏品外,各大博物馆藏品中有不少涉及“小种”的藏品。在相关的展陈中,会将其作为正山小种相关的藏品,以此来说明红茶外销的情况。从当时外销茶的分类来说,武夷茶(bohea)都属红茶类,甚至bohea曾一度和绿茶相对应,“在18世纪早期,相对于松萝或者绿茶来说,BOHEA指所有的红茶,正如我们这个时代的诗人和戏剧家所看到的那样。”[22]而当时所谓的红茶即“black tea ”仅仅是从汤色来判断,而非发酵程度,所以现在也很难判断是红茶还是岩茶的一种。

综合以上各方面材料,18世纪至19世纪外销茶中的 “小种”即“souchong”为武夷茶的一种,不能直接判断出明确的茶类。随着茶叶加工工艺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红茶工艺,“小种”被移用为红茶名称之一,即正山小种,当时多称呼为“星村小种”或者“桐木关小种”,其所对应的英文翻译为Lapsang Souchong。而单词Souchong一般被翻译成小种红茶,此时的小种红茶已经和18世纪初的“小种”所指茶叶已是不同的品种花色了。

值得单独一提的是,上述藏品中“清花香小种锡茶叶罐”保留了完整的茶叶,目前其茶叶色泽呈黑褐色,条索细紧。经馆内茶叶专家鉴定,其特性和红茶较为相似,但内含成分还需要进一步的科学技术的鉴定。曾有专家学者对武夷茶的两大类即乌龙茶(武夷岩茶)和红茶(正山小种)的形成时间有争议,希望各博物馆的藏品以及相关资料,能对解决此问题有所帮助。

猜你喜欢

工夫茶小种岩茶
武夷山的岩茶上好品质竟与石材中的铁质有关
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
“茶+”视角下的潮州工夫茶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武夷岩茶书写传奇
年际间干旱对晚疫病菌生理小种复杂性的影响
中国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研究进展
新乡地区玉米小斑病菌小种群体结构及致病性分析
古田小种红茶
宜红工夫茶加工工艺及设备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