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监测技术在水环境监测中的运用研究
2019-01-22钮剑锋沈旭芳王春英
钮剑锋 魏 峰 沈旭芳 王春英
(嘉兴国文检测有限公司 浙江嘉兴 314001)
引言
所谓生物监测技术,主要就是监测技术人员利用生物生存、生长特征,研究不同生物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情况,及时精准对生物的生存环境做观察和监测,现阶段通常情况都是利用不同个体的成长情况和生物种群的生存情况,进行观察监测,进一步了解生物生长的自然环境。最近几年,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但总得来说,我国水环境治理情况仍然不容乐观,所以,在水环境监测中合理使用生物监测技术是非常重要的。
1 生物监测技术在鱼类生物的应用
当前将生物监测技术应用在鱼类生物监测时,主要是对斑马鱼和鲫鱼等鱼类,探究其原因主要因为鲫鱼和斑马鱼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并且这些鱼类的分布较为广泛。一般来说,如果水中二氯苯酚含量较高,则受导致鲫鱼肝脏的抗氧化系统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如果水中氯化镉浓度增大幅度加时,怎会严重损伤鲫鱼的淋巴细胞DNA。因此,监测技术人员可以通过上述现象精准的监测是水环境质量,以便针对性提出治理意见。
2 生物监测技术在两栖动物的应用
众说周知,两栖动物生活史周期和生理学特性比较独特。因此生物监测技术在两栖动物身上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一般来说,成体主要生活在接近水的陆地,一方面能有效监测水体污染情况,另一方面还有发挥监测陆地污染的作用。监测工作人员在水环境监测中主要使用青蛙和蝌蚪等两栖动物。上述这两种两栖动物的皮肤具有较好的渗透性,它们主要通过皮肤来完成呼吸作用,蝌蚪食用水域中的腐殖质物质,当然腐殖质物质也是鱼类的一种饵料。一般来说,水中的浮游生物主要是被小青蛙食用的,成体青蛙主要以昆虫为食。实践证明,一旦蝌蚪接触到了污染物,那么蝌蚪的进食或是在水环境的分布量就会大大减少。特别是在规避有毒物质方面,有着非常显著的监测效果。监测工作人员利用生物间的联级反应,能进一步实现监测的目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生物监测技术在两栖动物方面的应用起步比较晚。目前主要应用在一些较为严重的水环境监测中,如农药以及重金属污染的监测中。
3 生物监测技术在原生生物的应用
种类复杂,数量巨大是原生生物最为显著的特征,并且原生生物的分布较为广泛,水中各种物质主要受原生生物群落变化的影响,例如,水环境中的有机颗粒、细菌、藻类等,监测工作人员工作对水环境有机颗粒和藻类物质的吸收摄取,能在很大程度上丰富群落,促使水环境中群落分布范围的扩大。原生物在摄取食物的过程中,还会进一步促使细菌和藻类的繁殖,进而促使水环境中能量转化效率喝物质循坏速度得以增强,加快有机物的分解速度,由此可见,生物监测技术在水环境监测中就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4 生物监测技术在底栖动物判断的应用
在水环境污染监测中底栖动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底栖生物具有较为上生活史,底栖动物具有行动能力差,体型大,分布广的特征,我们可以用肉眼进行有效的辨别,另外,正是因为上述特征。因此,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中有着较为广泛的运用。目前绝大多数生物监测人员在生物监测技术的应用中,主要是选择河蚬来实现监测目的,监测人员通过检测河蚬体内的贡含量,进一步了解或是分析水污染的具体情况。此外,监测人员还可以通过分析河蚬体内汞含量的差异情况,及时且有效的判断出河蚬与污染源的距离。
5 生物监测技术在微生物群落的应用
作为水环境的最初生产者,不同藻类对营养盐和重金属需求和反应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为更好地对水环境的综合水质进行判断,监测技术人员通过对水环境中藻类的丰度、化学成分和种类进行判断。一般来说,对于藻类的选择,必须要根据其耐受性和藻类的特异性来进行选择,比如,我们所熟知的耐酸性藻类,即短缝藻、羽文藻,又如,富营养化藻类,即,来丝藻、微囊藻等。一旦水环境当中的藻类吸收了水中的金属物等污染物质,则会严重影响水中藻类的生长代谢和藻类正常生理功能,最终出现生长代谢紊乱或是生理功能下降现象,进一步减少藻类体内的细胞色素,严重抑制藻类的光合作用,导致环境中的藻类细胞发生畸变或者是出现藻类体内组织坏死的情况。如果藻类吸收过量的污染物质会出现中毒的现象,甚至还有发生大面积藻类死亡的情况。
结语
综上所述,生物监测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传统监测手段中存在的不足,进一步完善水环境监测工作。监测工作人员在水环境监测中需要将传统监测方式和生物监测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全面监测水环境中污染物,有效解决水污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