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中德合作办学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2019-01-22□曾明
□ 曾 明
(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工匠精神在高职领域的广泛推行和国际化物流人才需求增多,中德合作办学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尤其是物流管理专业,各合作办学项目为了体现合作办学的效果和特色,采用引进或融合的方式,将外方课程体系直接引进并实施培养和教学,在实践中发现课程模块不完善,课程描述的范围不同,培养目标有较大差异,语言课程开设未达标等,已不能满足现有合作学项目的培养需要,质量是中德合作办学的生命线,然而,大部分项目的人才培养质量正受到不合理课程体系的侵袭,结合国际产业转移和经济环境的变化,物流管理专业中德合作办学的课程体系急需重构,对于如何从课程体系的构建方面来提高中德合作办学的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如何构建一套体系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当前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中德合作办学项目急需开展的问题,聚焦探索建立新的基于国内特色“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以提高物流管理专业中德合作办学项目的人才培养质量。
2 课程现状
2.1 中德合作办学现状
现全国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058个,与德国开展合作办学的有77个,期中本科层次的54个,专科层次的23个,由高职学院举办的有16个,基于物流管理专业合作办学的有22个,湖南省与德国开展合作办学的有1个。
2.2 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的优势特点主要体现在:一是注重课程设置的渐进性与导入,利于学生的消化吸收;二是注重课程设置多样,利于学生的全面学习;三是注重课程设置广泛参与,充分体现为我所用。
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一是课程建设缺乏自身特色,引进的课程资源总体水平不高,受经费、师资和管理等因素影响,共同开发课程进度缓慢,部分机构课程设置单一,或者选修课开设极少等,致使中德合作办学质量保障失去了最基本的依托;二是课程目标不够明确,缺乏对学生终生学习能力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三是课程实施过程不合理。缺乏对我国学生学习特点和基础的考虑,使得很多学生一时难以适应,产生一定的学习压力;四是项目课时数量安排不恰当,大量且重复设置德语课程,学生的课程任务过重,使得学生花在专业学习的时间相对减少,难以形成专业知识和技能;五是课程评价制度不完善。课程评价标准不一,课程评价主体太过单一,难以形成正确的评价结果;六是对课程的筛选能力相对较低。双方课程设置还没有完全融合在一起,存在两条线、两个体系简单相加的情况,教法、教学模式难以突破,教学计划未能很好地衔接。
3 构建原则
3.1 保持德国特色原则
是指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应考虑吸纳原德国课程体系的先进部分,如国内公认的“双元制”培养模式和“模块化”教学方式在课程体系中的延续性,课程中评价模式和考核方法的使用,以及德国工匠精神在课程体系中的体现等。
3.2 学分认定原则
为确保中德合作办学项目中3+2专本贯通模式的顺利实施,考虑学分认定的最大化,让学生在国外修读最少学分,就必然涉及教学计划的衔接及课程的双方互相认可问题,中德双方遵循共同商讨、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和学分最大认定原则,借鉴国外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不断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3.3 国际化原则
课程设置要最大化引进专业课程、国际文化课程,结合国际形势增设国际安全管理课程,拓展学生知识面,推进本土课程国际化、德语老师专业化、专业老师德语化,从而真正实现国际化的教育和培养目标。
3.4 创新性原则
结合模块化的课程特点和本土特性进行创新,适时调整授课范围和教学大纲,实现模块化课程体系完全实施,以满足中德两国的课程设置要求。
3.5 与国际接轨原则
采用小班授课,引进国际化的教学资源、考核模式、授课模式以及评价模式等。一是适时开展双语、双师授课,实施过程逐步过渡,在前期课程中采用双师教学,在二年级以前可以开展双语授课,通过中文翻译性的总结回顾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二是接轨德国的考核与评价模式,为确保学生的最大学分认定,采取课程考核、模块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以保证项目的课程实施。
4 构建思路
通过对我国当前高职中德合作办学项目课程体系引进方式和人才培养需求的分析,结合现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中德合作办学课程体系设置和实施现状,重点考虑法律课程差异设置、实习分段实施和分段双元制以及借鉴德国模式开展的阶梯式分段“双元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元素,在此基础上明确中德合作办学视角下课程体系设置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科学准确地把握课程设置的原则和框架,建设出一个现实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中德合作办学课程体系,并实际运用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当中,通过实践经验,总结分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法。
5 构建框架
按照教育部文件规定,中德合作办学项目在开展合作办学时必须满足三个三分之一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引进的外方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资源应当占合作项目全部课程的三分之一以上,结合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中德合作办学(3+2)专升本项目实际,根据高职中德合作办学项目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分别从分段双元、模块化课程体系、跨国升本等方面对国内外学习阶段的课程体系做出了系统的构建,并考虑了学生的语言能力、知识技能、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各个方面。新构建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基本框架如下表。
表1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中德合作办学模块化课程体系表
21毕业论文毕业论文答辩毕业论文1415%灰1.建议学生在德方完成的课程35%灰2.在中方开设但需要采用德版教材和资源的课程50%灰3.建议德方派教师在中方完成的课程
6 实施保障
6.1 构建内外并举的实训条件
以实际生产加工产品为实践项目,加大实践课程数量,加强实训力度,促进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提升。侧重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和生产性实训课程的教学,积极建设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以满足教学需求,广泛开展校外的校企合作,深度实施校外实训教学,确保课程体系的有效实施。
6.2 打造中德结合的教学团队
建立课程教学团队,建好中德结合的专业课程,一方面以教师到德资企业挂职锻炼的方式不断提升专业技术能力,另一方面,加大引进外教和由外教承担的课程,让学生真实感接受专业课程教育,将德国的先进的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引入到专业教学中,使现有课程体系不断优化。
6.3 确保课程体系的实施质量
可以同步中德合作院校的教学管理,模拟相同的教学和生活环境以及采用国际化的教学方法、积极引进德国原版教材,搭建网上教学平台等方式,实现师生的交流互动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施小班授课,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破除中德合作办学项目中课程的文化冲突问题。
6.4 加大课程实施的资源投入
由于新课程体系的改动较大,教学相关部门需通力配合,改变班级组织方式,派出教师外出培训,加大在人、财、物方面的扶持力度,以保证课程体系的有效实施。
7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现有中德合作办学项目的课程体系进行深度分析,结合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升,对该专业中德合作办学项目的原有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与重构,构建了一套满足实际需要、科学的、合理的、切实可行的高职物流管理中德合作办学课程体系,在引进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模块化”课程教育体系以及优质的教学资源、先进的教育理念、新颖的教学方法等方面找到新的途径,为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在开展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或教学改革时提供借鉴,为应用型本科和其它高等院校的其它专业在开展中德合作办学时提供课程体系设置的依据,有效提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国际化办学水平,培养出具有国际化视野,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为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