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故乡麻地脱贫摘帽记

2019-01-22钟同福

老区建设 2018年19期

□ 钟同福

故乡是用心才能听懂的呼唤,老家是梦里才能看见的高山!我的故乡麻地村,于我的印象中还停留在几十年前在那里求学的岁月中。

今年8月,瑞金市经过第三方评估实现了脱贫。市政府组织文学艺术界去采风,并没有安排去万田乡的行程,我就想,在脱贫工作方面,不知道老家麻地村搞得怎么样了?几经周折,要到了村干部的电话号码,想打听一下情况。未曾想,麻地村的扶贫驻村工作队队长多次打电话给我:“回家看看吧,常回老家看看吧!”

自从离开老家出来工作后,确实很少回去,一则回去的路不好走,每次想回去都得经过一番反复权衡策划,从哪个方向回去,哪个方向出来,用什么交通工具……其二,为了解决生存问题,打工忙得连请一天假都困难。因此回去看看的事成了“光有心动,没有行动”。

平日里想起老家,还有一点负罪的情感在折腾我。而今在脑子里检索几遍,发现自己在这几十年来所发表的数百篇稿子,百余万的文字中,涉及到老家麻地村的实在不多。闲来无事时我会回味,麻地是不是真的成了我梦中的炊烟,是不是成了回不去的老家?哦,那里没有我可住的房子,没有我可耕种的田地。对这渐渐陌生的故乡,有一种复杂的情感萦绕心头。

近日,终于找到一个人代班,打算骑摩托回去看看。从云石山到万田的这条公路经过老家麻地村,是根据当年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的路线。

老家麻地村位于万田乡东部,距乡政府驻地近十公里,离瑞金城约34公里。古时候以十斗为一石,万田就是因能产稻谷万石而得名,因此有“瑞金粮仓”之称。万田乡一年四季降雨充沛,季节分明。这里不但环境优美,而且紧邻云石山,当年中央红军从云石山长征出发,避开大路的白区,沿着帮坑的羊肠小道,停留的第一站就是麻地村,而且在这里住了几个晚上。村里人习惯说这是“长征第一村”,可我一直认为称其为“长征路上第一夜”更准确。

麻地村有十个村小组,大约呈“U”字形分布在各个高高低低的山坳里,我的老家里子坑是第一组,处在“U”字的末端,而“U”字的底部是村部所在地麻地小组。因为这里周围高耸中间低矮,方言把矮称为“麻”,所以得地名“麻地”,意思是“低矮的地方”。

很早以前我看过清朝时瑞金县志,依稀记得有一个姓危的瑞金文人,他在路过麻地后写有一首诗:“溪曲偏逢市,河边十几家;赶圩人散早,初地酒难赊。俗尚应余朴,乡音渐觉差;故园知不远,三径菊曾华。”诗所描述的麻地形胜,与我读书时那几年所见相符,这里确实曾经有一个小型圩市。

我家里子坑小组离麻地村部还有五六公里,我上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是在那里读的书。当年山路崎岖,交通实在不便,早去晚归,中午还要带饭去,这给我留下了一生抹不去的记忆。

这天,我来到诗中描写的那条小河边,看到的是一座小型水泥平板桥通往村委会,印象中的这里应该是两节摇摇晃晃的木桥。一栋栋新民居整齐有序地排列在前前后后,这里再也不是记忆中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圩市了。以前那些枝枝丫丫的小路,已经变成了通往各家各户的干净整洁的水泥路,过去那家家户户门前屋后的高低错落、破烂不堪的猪栏厕所不见踪影了。家家户户那粉刷一新的墙壁被一幅幅红色故事绘画点缀得生动有趣,形成了麻地村独有的特色。

老家麻地给我的第一个感觉——不认识了,变陌生了。

在瑞金市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杨德祚,这位瑞金市审计局干部,从2016年派驻到麻地村这个贫困村任工作组组长那一天起,就和几位同事,因地制宜地狠抓改房、改路、改厕、改水,环境整治的“四改一整治”工作。村部门口的那座水泥桥,就是他来了以后修起来的。

他重视乡风文明建设,加大宣传、大造声势,营造氛围,树立“重在行动,贵在落实”的理念。脱贫攻坚声势一起,就因地制宜地发挥文艺队的作用。我打记事起就知道,麻地村大南坑余姓人家的唢呐班子远近闻名,这一回,他们利用余家唢呐班子成立了文艺队,编排了一组以客家唢呐公婆吹为主要表演形式的文艺节目,进村入户开展乡风文明宣传。比如:“钢筋水泥小洋楼,排排鉴证深山沟,脱贫政策真正好,为民解忧把福谋”这样的新歌谣,就是村民们自己唱出来的心声。

他们还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的作用。理事会成立后,由村委会进行培训,在村委领导下开展工作。他们深入每户农家发放乡风文明倡议书及年画,把建设乡风文明的重要性、必要性讲深讲透。同时,理事会主动靠前开展工作,每个月由理事会评选出十户“文明示范户”,并在公开栏张榜公示;为群众办理红白喜事提供场地及人员支持,积极引导群众按章程及红白事办理标准办理红白喜事。这一项工作开展以来,已经有多户按照标准办理红白喜事,为群众提供了便利,节省了人力物力。

贫困村本来就缺钱,没有钱就开展不了工作。挂点单位审计局自筹资金22万元,还向市里争取项目资金,为麻地村委会实施路、围墙、征地、桥、老办公楼升级改造筹集资金共计63万元。筹措整村推进项目建设资金及223户新农村建设资金约1000万。

脱贫攻坚,就是要让村子的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给他们寻找增加收入的途径。长期以来麻地村大多数家庭收入增长缓慢,工作组根据麻地的具体情况,在三个产业链上下功夫。

老家麻地有传统产业——黄元米果,小时候,我们村家家户户过年都必须准备这种食品。工作组发动村民认识到它的增值潜力,把特产变商品。在以前,打制黄元米果只是一种客家人过年的习俗,群众把打制的黄元米果仅当作备置的年货,偶尔用作送亲戚朋友的土特产,没有把它作为商品的理念。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乡村干部与驻村工作队通过深入群众调研,提出将产品变商品的理念,动员广大群众将打制的黄元米果推向市场进行销售。这是一个短平快的项目,容易抓、见效快。麻地全村有贫困人口66户210人,2016年脱贫18户68人。全村有国土总面积10.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80亩,大禾米种植面积350余亩,为保证黄元米果原材料质优量足,在扶贫工作队和乡党委、乡政府的指导下,村里实现了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配方、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的“五统一”。并注册了“万田乡麻地米果”商标;依托米果产业成立了“麻地万丰大禾谷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统一购置大禾谷品种进行种植,大禾谷种植也由传统的插秧种植变为抛秧种植,以提高产量;从种植到成品再到销售形成一条龙的产业链;挖掘民俗文化,打造大禾米种植专业村,建设成了黄元米果绿色小镇,疏通黄元米果销售渠道。光这一块,全村人均增收1248元,贫困人口人均增收2258元。

在此基础上,由支部牵头成立技术顾问组,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村民为技术顾问员;组建质量监督队伍,不定期对合作社加工生产的米果进行监督检查,确保上市米果质量。瑞金市市委书记许锐在深入麻地村搞扶贫工作时了解到,网上很多消费者关心黄元米果的保鲜问题,于是特批十万元给该村购置了一套真空包装设备,解决了买米果还要送草木灰这一繁琐套路。

最后,他们共同完善一套体制,把“输血”变“造血”。在销售机制方面,合作社积极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组建市场营销员队伍,营销员通过对接各大型超市,使黄元米果进入超市销售;开通网上销售渠道,通过电商实现网上销售;与万田乡惠州流动党支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开拓市外销售市场。完善股份合作机制方面,村集体统一购置设备,参加合作社经营,农户则以原料或产品入股。在日常管理中,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由各农户分散种植大禾谷。通过完善体制机制,麻地黄元米果的价格由原来的每斤5元提高到每斤6元,通过电商,部分网上销售价格已经达每斤10元。

黄元米果这一块,路子虽然好,但它受到季节性、资源性的局限。工作组的同志们想,必须培养长效产业。瑞金作为红色故都,这里也应该有好多红色资源。但在网上查有关麻地的红色历史,只查阅到笔者早几年在多个媒体上刊发过的《救回红军当儿子》,讲述我爷爷奶奶钟国海夫妇倾家荡产救红军伤员的故事。工作组还和我满叔钟美材聊当年和红军生活的故事,这位从朝鲜战场转业的老共产党员,童年时曾和红军连长李开华在我家生活了九年,对麻地的红色历史了如指掌。

工作组的同志们在村干部刘海东的陪同下,在走访吴东海、梁发娇、钟天清、钟天连、刘长发等贫困户的时候,深入了解到当年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第一天晚上住在麻地村的情况。他们发现,有关麻地村的红色故事真的数不胜数。于是他们下决心挖掘这里的红色文化。

回忆苏区时期的红色故事,钟运贵在那时曾经带毛泽东主席到九堡镇的铜钵山收编当时驻扎在那里的红军。毛泽东在麻地宿营的时候钟运贵曾经给毛主席铺过床,当时很多红军战士穿着破烂。麻地沙公脑的厅下、刘氏祠堂、白果树下的祠堂、吾花园的祠堂都住满了红军,晚上睡觉,所有的路口、祠堂门口都架起了枪炮。第二天从吾花园的白地岽往沙心方向撤军。

芭蕉塘小组的钟东洋说,长征时,大批红军经过了万田麻地村,并在麻地村芭蕉塘小组桃树排屋子扎营一天一夜,红军走后在宿营地留下大量子弹壳。为了躲避国民党军队的追踪,钟益清把扎营地遗留的子弹壳掩埋在桃树排一颗桐树下,并告诫村民不能将事件传开,保护了村民安全同时隐藏了红军的行踪。

现在年近九十的麻地小组刘以祯说:“我只记得红军长征来我村时我才6岁,黑压压的来了好多人。记忆中红军战士都是住在祠堂里,刘氏、钟氏、吴氏祠堂均住满了红军,前后住了3天。我的父亲刘国栋、叔叔刘国桴均参加了红军。”

工作组收获许许多多红色故事后,认为必须紧紧围绕“长征路上第一村”,用这些红色文化感染教育群众。红白理事会成立后,充分挖掘出这些红色资源,在烈士家属悬挂“红色之家”光荣牌,用先辈们的光荣传统教育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到文明乡风建设中。

工作组还利用相关项目的支持,对麻地村保存下来的旧址进行修复和保护,并对旧址周边进行配套基础设施改造。同时,成立了麻地村乡村旅游专业协会,吸纳贫困户加入,提供农家乐等旅游服务,增加贫困户的收入。据了解,麻地村2016年共接待游客六批次,通过发展“中央红军长征宿营体验”拓展训练,同时发展特色田园旅游,以“农业+”的模式延伸发展链条,带动全村38户190名贫困户脱贫致富。

工作组组长杨德祚说:“我们投入资金,对旧居旧址周边的环境进行重新规划、改善,就是希望能够把麻地村的红色旅游做起来。目前我们的思路是红色旅游加田园观光的模式,现在也基本打造成型。希望以此形成长效机制,能够通过旅游来带动麻地村民致富。我们的发展思路是利用政府扶持、民众聚资、招商引资,把红色旅游产业推上一个新台阶,逐渐扩大游客(量),增加麻地区域性经济的全面提升。”

工作组还根据各家各户资源的情况,以家禽家畜养殖、入股油茶合作社等形式解决群众脱贫问题。

麻地的脱贫工作,还让市委书记许锐一心牵挂,他在2016年冬曾带领审计局、 财政局、交通局、林业局、扶贫和移民办等单位主要负责人,深入麻地村调研指导工作,研究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助力精准扶贫工作深入推进。他在麻地反复强调精准扶贫工作要把握精准要义,聚焦对表,落实责任,用好政策和资源,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贫困山区麻地村,在改水问题上也大费周章。在这些由工作队申报、水利局实施的引水工程中,水利局统一从黄狮吊水库引水,接到各家各户门口,这项工程巨大。但黄狮寮和金刚岽两个村小组地势高,还要另外给他们解决饮水问题。这些繁琐的工作,让工作队的同志常年以麻地为家。用杨德祚的话说,有时候简直分不清自己的角色,时间长了,把自己当成了这里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因为忙于精准扶贫工作经常不着家,乡长李萍上初三的孩子一个月难得看到一次妈妈,她在女儿面前挺内疚的。

毛泽东1934年1月在瑞金的著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说:“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文章深入浅出地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是从关心群众生活这些细小问题到实现革命大目标的有机结合。现在虽然时代不同了,但扶贫工作队通过学习毛泽东这篇文章,深刻领会了党在当时是如何关心群众生活的,认识到这对他们当前的各项工作仍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尽管时代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变。没有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任何事业都不可能取得成功。

在麻地扶贫工作队的同志,就有许许多多关心群众的故事。

贫困户村民曾金发含着热泪,给我讲了一件感人的事:他的爱人患严重贫血在市人民医院住院,工作组结对帮扶干部钟大生同志,自始至终全程陪伴,天天送茶送饭,解决所需生活用品,联系血源,忙前忙后比亲戚还给力。

还有结对帮扶干部邓莉,她的帮扶对象刘美兰是一个近八十岁的妇女。刘美兰本来就是因病致贫,前不久又跌伤,多处骨折。在住院期间,邓莉不但多次买水果到医院和住处探视,还答应带她去做伤情鉴定。这个淳朴老人家感动得反反复复地说邓莉比女儿还亲。

麻地小组钟长春和爱人郭金凤都是残疾人,曾经从事过养殖业,失败了。他妻子脸部因血管瘤而红肿变形,婚后夫妻两人生育了一子一女。原先贫苦的家庭在扶贫政策春风的吹拂下,幸福的种子发了芽开了花。钟长春继承了祖辈们留下的手艺,夫妻两人在自家田里撒下了寓意希望的大禾米种子,在古老的石臼中打制致富的米果,日子也渐渐好转。不过,毕竟家中上有老下有小,妻子金凤的身体还需要治疗,仅仅靠打米果的收入还是不够生活开支。当钟长春正为生活发愁之际,乡村干部来到他家中,向他解读了精准扶贫政策。通过个人申请、村组评议和公示等一系列的审批程序,钟长春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钟长春的结对帮扶干部多次到他家中,了解他的家庭实际情况,在得知他曾有养猪经历,只是因技术原因而亏本,放弃养猪之路时,帮扶干部决定帮助他重拾老本行,并为其制定“养猪脱贫”计划。

再次走上养猪之路,钟长春心中始终有些忐忑,不过,扶贫干部请来了养殖专家化解了他心中的顾虑。在专家的指导下,钟长春2016年养的40头肉猪顺利出售,除去成本一头猪净收入一千元以上,一家人喜上眉梢。此外,扶贫干部还为钟长春申报了产业帮扶资金,为其妻子办理健康扶贫救助,脱贫后结对干部总是惦记着长春,时常要到他家里走走,看看有什么需要帮忙解决的。

致富靠双手,人勤事业兴。钟长春日渐红火的养猪事业在向人们宣告:长春的幸福生活又更上了一层楼。

摆脱了贫困问题后,他在2017年经过精准识别后,摘掉了贫困帽子。其父亲得知后,领着他到村委会吵闹。工作组多次上户耐心解释,解读“七不准,四从严”的相关内容,平息了他们一家人的不满情绪,他们最终理解了精准扶贫工作。

一枝一叶总关情,言由心声,志由心生。工作队队长杨德祚真诚地说:“共产党的初心就是为了群众过上幸福生活,面对如今还在贫困线上挣扎的群众,我们就是要为他们解决所遇到的困难。这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困难,会面临各种难以预料的考验,因此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原则性,又要灵活多变,同时又能够破除旧观念,用知识去帮助那些贫困落后的人多学技能,多跟他们交流,让他们走向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道路。”

我的故乡,我的老家麻地,在市领导的关心和扶贫工作队的努力下,正展示着前所未有的景象:花红遍山野,树绿满沟壑,水流转河道,路通遍村庄。我心中也不由自主地哼出了几句:“脱贫政策人人夸,拥政爱民住新家。科学种田加养殖,奔向小康乐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