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然离去的元旦贺岁档
2019-01-21陈昌业
陈昌业
展望春节档,用“残酷”形容都不足以描述艰险的竞争形势。第一阵营有大热片《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飞驰人生》《新喜剧之王》,紧随其后的第二阵营集结喜剧续集片《情圣2》、成龙的《神探蒲松龄》、麦庄的《廉政风云》……实际上这些或大或小的片方赌的不是你死我活之间的输赢,而是这个总在膨胀的春节档能够提供给档期第三名、第四名乃至第五、第六名足够的票房。
此涨之间,往往伴随着彼消。回望曾经是中国电影市场最重要、最吸金的档期——元旦贺岁档(12月),几乎已经完全失去了过去的面貌。
20世纪末,喜剧几乎定义了最初贺岁(元旦)档的档期内涵,从《甲方乙方》到《天下无贼》,喜剧片在那几年几乎每年给中国影市在年底打下一针兴奋剂。随着市场形成了对喜剧的稳定期待,贺岁档逐渐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也随着2002年《英雄》的横空出世,“国产大片”开始成为一个重要的产品品类,并不断在贺岁档风起云涌,“华语”电影界商业片生产能力最强的几位导演们“默契”地争先恐后在这一档期切磋,《梅兰芳》《集结号》《投名状》《满城尽带黄金甲》《十月围城》《龙门飞甲》《赵氏孤儿》《让子弹飞》等几乎标记国产大片每次迭代的影片都会在贺岁档上映。再后来,随着贺岁档的重磅影片越来越多,火药味越来越重,中影、华谊、博纳、新画面常年“捉对厮杀”,尤以于冬与张伟平的“对决”几乎成为了贺岁档除了电影之外的另一保留节目。
不言而喻,贺岁档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电影市场最重要的档期——没有之一。12月有着整整一个月的发行窗口可以做上映档期的策略设计、营销攻势的全盘策划。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档期几乎成为了整个行业的公开课、练兵场,中国电影最优质的国产片和最前沿的宣发策略均会在贺岁档集中呈现。当然,也不可否认,进口分账片或主动或被动地在贺岁档“退避三舍”,也给予了国产片在这一档期竞技的完整空间。
历史总有转折点——关于贺岁档的故事在2016年似乎走到了拐点。2015年《寻龙诀》的大卖与这一年《长城》的失手形成强烈反差——如果再看前几年的贺岁档影片成绩则会发现,这一档期“占优”的似乎更多是中等成本影片,譬如《匆匆那年》(2014)、《老炮儿》(2016),譬如喜剧片《人再囧途之泰囧》(2012)、《私人订制》(2013)、《恶棍天使》。回到大片,细究后不难发现,《寻龙诀》上映一个月的票房近17亿元,而次年春节档的《美人鱼》首周票房就超过18亿元,再比较《长城》的贺岁档表现——电影公司们显然不用细想,便毫不犹豫地“集体决策”将国产大片撤离贺岁档。2017年的贺岁档,仍有不甘心的片方投放了《机器之血》,惨败;而票房优胜者是《芳华》和《前任3:再见前任》。于是,2018年贺岁档,国产大片绝迹,整个档期的中流砥柱不得不首次交给了进口分账片——《海王》。
2018的贺岁档在多个指标上都有着令人堪忧的表现——档期总票房负增长14.1%、总人次数4年来最低,上座率、场均人次、场均收益7年来最低,票房冠军占档期票房比7年来最高,国产片票房占档期票房比7年來最低。不管怎么说,元旦贺岁档在今天的影院产能和消费结构升级的大背景下所呈现出的凋敝景象,都不是我们行业发展的积极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