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治疗后循环脑梗死的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
2019-01-21邓奇
邓奇
(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蚌埠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内二科,安徽 宿州 234000)
后循环脑梗死(pos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ion,POCI)指由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引起的神经核和白质束受损,约占所有脑梗死的20%。患者主要表现为同侧颅神经瘫痪及对侧感觉运动障碍、双侧感觉运动障碍、眼协同活动及小脑功能障碍等典型症状,临床预后往往不理想,病死率高[1]。POCI患者早期可无症状或缺乏特异性,特别伴有头晕患者易与前庭周围性眩晕相混淆,加上病变处解剖结构的特殊性,导致POCI溶栓治疗并不能得到有效开展,及时选择有效的药物干预对预后转归尤为重要[2-3]。目前,治疗POCI的药物种类繁多,疗效不一。丁苯酞适用于轻中度急性缺血脑卒中,对防止血栓形成、改善血流灌注和抑制炎性因子表达均效果较好[4],近些年关于其联合治疗POCI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本研究设置160例POCI患者分组对照,旨在探讨丁苯酞治疗POCI的疗效及对神经功能转归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蚌埠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160 POCI患者,采用单盲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80例。所有患者入院时均接受颅脑CT或MRI检查,新发脑梗死诊断为后循环系统脑梗死(发病<72 h)。根据《中国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2017版)[5]中POCI诊断标准:近期无出血倾向,排除合并器质性病变、昏迷无法行NIHSS评分、已行静脉溶栓或动脉溶栓、入院后病情进展、恶性肿瘤、神经障碍疾病史以及对本研究药物过敏史者。两组POCI患者一般资料见表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两组POCI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调脂、降糖、控压、脱水剂、营养支持、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等常规治疗。合并基础疾病患者给予对症处理。
1.2.2 观察组 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口服,0.2g/次,3次/d。两组均持续治疗观察4周,治疗期间谨遵医嘱,及时处理不良反应等。
1.3 观察指标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POCI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NIHSS量表包括意识、凝视、视野等11个项目,总分42分,评分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反之越轻。采用巴氏指数(BI)评估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情况,BI指数满分100分,分值越低表示日常生活能力越差,反之越好。根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会议达成的专家共识,以NIHSS减分率判定疗效。治疗前后行心电图、肝肾功能检查等,评估安全性。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NIHSS评分、BI指数比较
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BI指数明显提高,且观察组的变化较对照组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NIHSS量表、BI指数评分比较±s)
*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
2.2 两组临床结果比较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7.50%(70/80),显著高于对照组71.25%(5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2.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
3 讨论
后循环是由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双侧大脑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上动脉及其分支组成,是脑干、小脑、枕叶等脑组织部位血液供应的主要循环通路,因其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复杂,相关研究进展慢于前循环[6]。POCI的发病机制复杂,主要包括大动脉狭窄闭塞引起的低灌注、血栓形成以及动脉源性栓塞,患者受脑组织血流灌注障碍、缺氧缺血性破坏影响,易引起神经功能缺损、偏瘫、认知障碍等,生活自理能力基本丧失。因此,寻找有效疗法控制病情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尤为重要[7-8]。溶栓治疗能迅速使闭塞的脑血管再通,但溶栓治疗有严格的“时间窗”,且存在一定的争议和疑问,有观点认为POCI发病6 h内(甚至更短时间)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有效,但也有研究认为POCI发病8 h后(甚至进一步延长至24 h)行动脉溶栓或机械取栓也具有一定效果[9-10]。本研究认为POCI溶栓治疗时间窗较短,临床中仅部分患者行动脉溶栓取得一定效果,但总体效果不肯定,并且随着时间窗的延长出血风险增高。出于安全性考虑,当患者错过溶栓治疗的最佳时机,或因患者及其家属对溶栓风险的高估导致无法溶栓,应严格按照相关指南行药物治疗。
丁苯酞又名芹菜甲素,主要提取于芹菜种籽,其活性成分为人工合成消旋体dl-3-型正丁基苯酞,可阻断缺血性脑卒中所致脑损伤的多个病理环节,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和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具有较强的抗脑血栓形成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11]。张录清等[12]发现丁苯酞注射液能明显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6、TNF-α水平,可抑制病灶区炎性损伤和减轻神经功能缺损。宋晓明等[13]发现丁苯酞序贯治疗能抑制同型半胱氨酸(Hcy)、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表达,改善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神经功能。本研究显示,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有明显降低,BI指数升高显著,且观察组治疗后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说明丁苯酞对帮助POCI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转归,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与文献报道[14]结论相一致。本研究分析丁苯酞上述作用机制可能和保护缺血半暗带脑细胞、改善半暗带血供等有关。有动物实验研究[15]表明,丁苯酞可增加SD大鼠脑缺血区毛细血管数量,促进侧支循环修复,有助于改善缺血区血流量,减轻脑组织氧化应激损伤和提高抗氧化酶活性等,具有显著的神经保护性作用。本研究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87.50%(70/80),显著高于对照组72.25%(57/80),且两组治疗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与孔起良等[16]结论相一致,提示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丁苯酞疗效更优,且治疗安全性值得肯定。但本研究也存在研究准备仓促、缺乏远期随访数据观察等不足,未能收集血脂、炎症因子等指标数据,在后续的研究中有待进一步完善。
综上,联合丁苯酞治疗POCI可增益临床疗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尽快恢复和改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且不良反应少,可作为临床治疗POCI、改善预后质量的安全有效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