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岁幼儿音乐肢体能力分析与对策
2019-01-21常娟娟
常娟娟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福州 350007)
一、问题提出
蒙台梭利指出:“幼儿出生后头三年的发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过儿童整个一生中的任何阶段。”[1]87日本儿童教育家木村久一总结出儿童潜能的递减规律,他强调每一个幼儿都具备潜能,但潜能通常遵循“递减规律”,如果幼儿生下来在理想的教育条件下被培养,幼儿可以发展自己能力的100%,如果从5岁开始教育,在理想教育环境中,幼儿只能发展自己能力的80%,若从10岁开始教育,只能发展自己能力的60%。也就是说,教育越晚,儿童潜能发展所受到阻力越大。[2]
2013年1月6日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试点的通知,并在上海市和北京市海淀区等4个区开展了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试点。[1]104《3-6岁儿童发展指南》中指出0-3岁儿童的思维处于直觉形象阶段,他们需要的是亲身感知、体验,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蒙台梭利在《蒙台t梭利育儿全书》中写到锻炼孩子的运动神经,一定要符合孩子的生理机体所必需的协调运动,因为运动神经的培养过程极为复杂。
音乐能力(musical ability)也叫做音乐智力(musical intelligence)是指先天具备以及后天通过学习获得的感知、理解、表现和创编音乐的能力。许卓娅教授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指出幼儿自由律动是幼儿身体运动能力、动作技能及对音乐的感知、理解能力的综合表现。[3]笔者在本文章中运用幼儿音乐肢体能力,是指幼儿在音乐节奏中有规律的通过身体的方式表达出来的一种感觉,其中包括幼儿身体的开软度、音乐感知能力、协调性和快乐度,更加侧重音乐通过肢体来表现的能力。通过笔者近四个月的调研,发现目前在早教中心的幼儿音乐肢体的开软度比较好,但是音乐感知能力一般,动作协调性一般,幼儿的协调性对今后的身体能力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目前早教中心的课程主要分为亲子课和娃娃班课程。亲子班的课程幼儿年龄大约在7个月-36个月,娃娃班课程的幼儿年龄在24个月-42个月。亲子班的有关律动课程主要为音乐律动课,感统课和阅读也会有律动的设计,娃娃班有关律动的课程有做操、音乐课、体育课三种课程形式(见表1)。
表1 早教中心有关律动课程设计图
研究者在观摩早教韵律教学活动时发现,对幼儿舞蹈能力特点认识的欠缺,导致大量教师在设置韵律教学活动的目标和内容时, 远离幼儿律动的“最近发展区”。[4]因此,了解幼儿音乐肢体能力的基本特点是开展韵律教学活动的实践需要, 也是研究幼儿音乐、动作发展的必经之路。掌握不同年龄段幼儿音乐肢体能力不仅对早教中心课程设置有一定的帮助,还能充分发展幼儿的0-3的节奏感、身体协调性。本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0-36个月的幼儿,之所以选取0-36个月的幼儿是因为日本儿童教育家木村久一总结出儿童潜能的递减规律他强调每一个幼儿都具备潜能,但潜能通常遵循“递减规律”,笔者认为更早的介入幼儿的音乐肢体能力的培养,对今后幼儿的身体协调性、音乐感知能力到智力都是有一定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如果没有指导教育,孩子的运动就会非常混乱。从学前儿童的行动规范上讲,幼儿的动作具有从粗大动作到精细动作、从上肢动作到下肢动作的规律特征,从泛化的全身动作向专门的动作发展的特点。我们在做幼儿舞蹈动律研究时,观察幼儿舞蹈动律的基本特点,根据特点做出指导性的研究,从而提高幼儿舞蹈动律能力培养。笔者根据美国各州制定的0-3岁的婴幼儿发展指南的婴幼儿期的界定从出生到满3 周岁,鉴于0-18个月幼儿的运动能力差距太大,笔者选定0-18为一个研究阶段,18-24个月,24-36个月三年龄段作为我们此次论文的研究对象,为了更好的区分笔者把这三个阶段分别命名:婴幼儿音乐感知第一阶段、婴幼儿音乐感知第二阶段、婴幼儿音乐感知第三阶段。
本研究采取抽样法,选取了福州市某早教中心的亲子班40人和娃娃班25人,(亲子班指的是幼儿与家长一起参与的课程,娃娃班是指幼儿在上幼儿园之前的独立在早教中心或者幼儿园完成活动的班级)其中亲子班的音乐律动课20人、感统课5人、阅读课5人;娃娃班25人。由于本研究设定年龄为36个月之内的幼儿,凡是超过36个月的幼儿都不在本研究的范围。
本研究时间为2017年2 月15日— 2017 年6月30日;2017年7-8月, 进行数据整理, 结果分析,2017年下半年撰写论文,2018发表论文。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文献调查法、观察法、测量法。研究分为亲子班和娃娃班,亲子班的课程主要包括音乐律动课、阅读课中律动活动环节、感统课;娃娃班的课程则主要包括音乐律动课、体育课和课间操环节。研究的基本环节为基本开软度的测量(包括胯、前压腿、脚背、腰)、倾听音乐幼儿自由肢体律动分析、倾听音乐教师干预动作分析。设定的总分数为10分,根据幼儿能力的不同进行评分。
1.测量婴幼儿孩子的胯、前压腿、脚背和腰的基本开软度
用0-10分的数值评分,胯和腰的满分为180度,0度为0分,18°为1分,以此类推,180度为10分满分,每分之间差18度。前压腿和脚背满分为90度,0度为0分,9度为1分,90度为10分,每分之间差9度。由于测量的器材有限,笔者测量能力有限,所有的数据都为估量,数值到小数点的后一位(四舍五入)。
2.倾听音乐幼儿自由肢体律动
在所有的律动课程中,笔者在研究观察的过程中,都分为倾听音乐幼儿自由肢体律动和倾听音乐教师干预幼儿动作分析。倾听音乐幼儿肢体律动是指教师播放音乐,完全不干预和提示婴幼儿的动作,让婴幼儿在音乐的环境下,自由的做任何的动作。
3.倾听音乐教师干预幼儿动作分析
倾听音乐教师干预婴幼儿动作是指教师播放音乐,给与婴幼儿一定的提示和引导,婴幼儿随后做出相应的动作,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给予引导,没有给与婴幼儿实质性的动作,以婴幼儿的自由发挥为主。例如笔者在某早教中心的音乐课程中,教师在婴幼儿完成了自由的肢体律动之后,讲解了小狐狸追着小兔子跑到的律动,让婴幼儿自由的选择狐狸和小兔子,通过跑跑停感受三拍子,然后通过双脚离地跳的动作感受音乐的第二个部分,这时候婴幼儿的音乐感知能力明显提高,动作表现的欲望也高很多,开始有了互动,快乐程度高。
三、数据分析及研究结果
(一)婴幼儿开软度分析
笔者对65名婴幼儿的身体开软度进行测量,使用的工具为卡尺、角度尺,其中亲子班40人和娃娃班25人。婴幼儿音乐感知第一阶段的婴幼儿身体还没发育好,还不能完成脚背、腰动作,并且腰和脚背比较容易受伤,因此只对音乐感知第一阶段的婴幼儿进行胯和前压腿的测量,在测量的10人中,除了一名婴幼儿8分,其余9名婴幼儿身体开软度都达到10分的标准。婴幼儿音乐感知第二阶段共18人参加测量,胯、前压腿、脚背、腰四个分数分别为9.5、9、6、8.5分。婴幼儿音乐感知第三阶段共37人参加测量,胯、前压腿、脚背、腰四个分数分别为9、8、7、8分。研究发现,婴幼儿年龄越小身体的开软度越好,这与身体中骨骼的无机质和有机质的比例有关系,胯和前压腿的开软度明显好于脚背和腰,其中脚背的能力最差,脚背是婴幼儿用的比较少的部位,还不够灵活,需要进行专门的训练才能达到标准,在婴幼儿音乐感知的第三阶段中有两名的婴幼儿的脚背能力较好,能够达到8分,笔者通过课下的了解,这两名幼儿有进行舞蹈的训练。婴幼儿腰也很软,但不会用,没有控制能力,笔者在测量的过程中比较的困难。笔者针对音乐感知第二阶段和音乐感知第三阶段做出了数据分析(见表2)。
表2 幼儿音乐感知能力二、三阶段基本开软度数据统计
(二)倾听音乐幼儿自由肢体律动分析
是指教师播放音乐,完全不干预和提示婴幼儿的动作,让自由的做任何的动作。例如笔者观察某早教中心音乐课程,共7名幼儿参加课程,其中婴幼儿音乐感知第二阶段2名,婴幼儿音乐感知第三阶段5人,教师在没有给予婴幼儿任何的干预和指导下,播放了三拍子的一个狐狸追着小兔子跑,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动作单一,重复性多,没有做出与三拍子相关的动作,音乐感知能力一般,但是幼儿的快乐度高(见表3)。研究发现,婴幼儿在没有教师的指导和干预下,基本能够与音乐配合完成律动,感受快乐,但是动作单一,重复性多,以上半身的动作为主,手和脚腿的配合性差。婴幼儿音乐感知第一阶段的婴幼儿以原地的动作为主,走动的动作较少,多以屁股扭动为主或者手部的单一动作;婴幼儿音乐感知第二阶段部分幼儿的动作可以走动起来,有少量的手和脚配合的动作,扭动屁股的动作减少,手部动作多,令行静止控制不好;婴幼儿音乐感知第三阶段的婴幼儿令行静止已经控制的很好,有很多手脚配合的动作,手部的动作还是很多,转圈、走动动作开始增多。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幼儿的在倾听音乐自由的音乐肢体动作更加丰富,手脚配合的动作增多,令行静止会更好,但是总体而言动作的形式还是比较的单一,重复性多,与音乐的配合程度一般(见图1)。
表3 幼儿音乐感知二、三阶段倾听音乐自由肢体律动数据统计
图1 幼儿音乐感知不同阶段基本开软度分析图
(三)倾听音乐教师干预幼儿动作分析指教师播放音乐
给与婴幼儿一定的提示和引导及示范,婴幼儿随后做出相应的动作。例如还是笔者某早教中心的音乐课程中,教师在婴幼儿完成了自由的肢体律动之后,讲解了小狐狸追着小兔子跑到的律动,让婴幼儿自由的选择狐狸和小兔子,通过跑跑停感受三拍子,然后通过双脚离地跳的动作感受音乐的第二个部分,这时候婴幼儿的音乐感知能力明显提高,动作表现的欲望也高了很多,也开始有了互动,快乐程度高(见表4)。
笔者通过观察测量,发现身体软度越好的婴幼儿,身体的协调性越好;年龄越大,音乐感知能力越好,婴幼儿音乐感知第三阶段比婴幼儿音乐感知第二阶段的音乐肢体能力好,婴幼儿音乐感知第二阶段比婴幼儿音乐感知第一阶段音乐肢体能力好;倾听音乐教师干预动作比倾听音乐婴幼儿自由肢体律动的音乐肢体能力好;在音乐中的快乐程度与年龄无关,不管是婴幼儿音乐感知的第一阶段还是第二第三阶段,孩子们在所有的音乐律动的快乐程度都是很好。
表4 幼儿音乐感知二、三阶段倾听音乐教师干预肢体律动数据统计
四、几点建议
根据笔者通过近四个月的数据调研与案例的观察,幼儿肢体能力发展好的幼儿,在其他的感统和阅读课上的表现都比肢体能力差的幼儿的表现要好,如果没有指导教育,孩子的运动就会非常混乱,而幼儿的肢体运动比较复杂,如何正确规范的设定幼儿肢体能力课程,设定0-3幼儿音乐肢体能力的发展的最近区域,笔者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
(一)尊重0-3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规范幼儿舞蹈基本动作的规格性,发展幼儿上下半身的配合动作。笔者进行倾听音乐幼儿自由肢体律动的观察发现,幼儿在没有任何指导下的动作比较的单一,动作多以上半身为主,下半身的动作比较单一,上下半身的配合动作比较少,0-3岁幼儿已经具有全身舞蹈能力,而且已经有了基本的动作协调能力,幼儿肢体能力最近发展区域是全身协调性的动作,而不是单一的上半身或者下半身的单一动作,因此教师进行适当的干预动作后,幼儿的上下半身的肢体动作明显的丰富了很多,但是0-3岁的婴幼儿身体的骨骼的发育还没有完全,教师在不同年龄幼儿的肢体动作上应针对不同年龄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笔者设计的婴幼儿音乐感知三阶段,音乐感知第二阶段的动作设计应更倾向于山半身和下半身动作简单的动作设计,如走步加手部的摆动,蹦跳步加单一的手部动作;音乐感知第三阶段的幼儿,可以多设计一些上半身和下班身配合的动作,例如上半身和下半身一起动起来的动作,蹦跳步加上半身的手臂的画圆律动。笔者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目前早教中心老师的水平参差不齐,在幼儿肢体动作的规范上不够清楚,因为相关的部门可以多开发一些的相关幼儿肢体能力的的课程。
(二)发掘多种的教学方式,结合美术、科学等多种教学形式,增加幼儿律动教学的多样化
目前部分早教中心的有关肢体动作的课程都比较的单一,0-3岁幼儿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并且注意力的时间也就5分钟左右,如何让幼儿在30-45分钟的课程中更多的去参与教学活动,幼儿的肢体能力的最近发展区域中,幼儿更喜欢丰富多样的课程,把幼儿肢体能力的课程融入美术、科学、感统、游戏、阅读和音乐等,把这些课程统一为到幼儿肢体能力的课程中,幼儿参与的热情会更好,课程周期以学期为主,例如一个期课程10节课结束后,幼儿和家长以音乐剧之类的形式呈现在舞台上,这样的课程设置,时间的转换快,孩子们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上课收到的效果会事半功倍。
(三)观察生活,挖掘生活素材,促进0-3岁幼儿生活情感的发展
任何的课程设置都是以情感目标为最终的目标,情感目标是我们艺术课程主要的训练目的,让幼儿在有限的肢体能力中感受美,必须要先发现生活中的美,0-3岁的幼儿的生活观察能力比较弱,家长的配合对幼儿生活观察有很大的帮助,家长应去引导幼儿去发现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
蒙台梭利指出:“幼儿出生后头三年的发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过儿童整个一生中的任何阶段。”0-3岁的幼儿运动能力的发展尤为的重要,而人体运动的神经的发展是很复杂的,笔者通过近四个月的调研,发现目前早教机构由于对幼儿音乐肢体能力特点认识的欠缺导致幼儿律动课程的设计远离幼儿律动的“最近发展区”,笔者通过搜集数据及分析,分析了0-3婴幼儿肢体能力的特点,并且提出倾听音乐幼儿自由肢体律动、倾听音乐教师干预动作,笔者认为尊重0-3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规范幼儿舞蹈基本动作的规格性,发展幼儿上下半身的配合动作;发掘多种的教学方式,结合美术、科学等多种教学形式,增加幼儿律动教学的多样化;观察生活,挖掘生活素材,促进0-3岁幼儿生活情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