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农村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生态现状及优化机制研究

2019-01-21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生态音乐农村

曾 杰

(天水师范学院 音乐舞蹈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1)

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广大农村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往往得不到健康的发展,城乡音乐教育水平差距较大,较之于其他学科所面临的问题也更为严峻。甘肃作为一个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区域性的问题,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它是国家整个教育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变化和发展与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不只是音乐教学本身的问题,还与农村音乐教育的生态结构系统、生态环境有关。

依据教育生态学原理,教育的生态环境是教育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所谓教育的生态环境,是指对教育的产生、生存和发展起着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多维空间和多元环境系统。[1]良好的音乐教育生态就是建立以音乐教学、整体环境以及生态文化为构成要素的,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动态性和平衡性特征的音乐教育机制。[2]音乐教育的各种状态及其发生发展方式取决于系统内各种生态因子的状态及循环机制。在农村,由于受各种因素的限制,造成了一些生态因子功能的缺失,形成了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知识流、信息流的非良性循环,从而影响了音乐教育生态系统的发展和演化。

本研究将从教育生态系统的角度,以甘肃陇东南地区为调查对象,将前期的调查数据作为依据,分析本地区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生态结构与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机制,为相关管理部门提供改变农村音乐教育现状的相应措施;同时,也为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良性发展的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一、农村地区的音乐教育生态现状

农村教育与农村学校是当前中国教育生态系统中最为薄弱的部分,已成为拉低整个中国教育发展水平的短板。[3]而音乐教育在整个农村地区更是处在一个边缘化的境地,特别是在当前社会生态、经济生态等宏观系统的限制以及学校内部追求升学率的功利主义办学模式的影响下,农村音乐教育生态环境脆弱、功能失调,系统内生动力不足,缺乏良性教育生态运行机制。

1.音乐教育生态结构功能失衡

教育的生态环境及生态结构内部中各生态因子发挥的功能作用深刻影响着教育的发展与变化,系统内各生态因子的发生与发展方式取决于人才流、能量流、物质流等的有效传递。教师作为教育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生态因子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以甘肃天水、陇南地区部分乡镇中小学为例,中小学音乐教育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缺乏合格的音乐教师,师资与教学设施、学生之间的需求发展极不平衡,使得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等生态因子之间不能够正常的传输和转化。一方面由于近几年政府加大了对学校硬件建设的投资,大多数学校的音乐教学设施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多数中小学都配有能够满足音乐教学的基本设备和乐器,有些学校的音乐教学条件甚至好于部分市区学校,配有专门的音乐教室和排练室,可以说生态系统限制因子中物质流的问题已基本解决;而另一方面,学校所面临的问题是,由于专业音乐教师的缺乏,相关教学设施和乐器大多无人使用,处于闲置状态。调查数据显示①本文调查数据均出自2018年9月间课题组对天水、陇南农村地区23所中小学音乐教育状况的调查报告。,这一地区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专业音乐教师仅占11%;有23%的学校没有专业音乐教师,由其他学科的兼职教师授课,音乐课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有66%的学校虽然有专职音乐教师,教师学历也基本达到国家教师法规定的要求,但这些教师本科学位往往是通过函授、自考等形式获得的,受学历和专业背景等因素的限制,多数教师教学水平不高,教学中问题较多,示范演奏、演唱能力不足,授课内容单调,学术研究能力较差等。非专业背景、学历层次低的音乐教师队伍不仅难以实施该地区音乐教育改革的开展,同时也制约着教师自身发展的空间,使音乐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流不能够顺利传输和转化,从而无法形成价值流。甘肃农村地区音乐教师的失衡已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推行所面临的最大障碍。

甘肃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所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就是音乐实践活动的缺乏。《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下文简称《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教学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创编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4]调查显示,90%的农村学校一年几乎没有任何课外音乐活动,也极少有学生在校外学习乐器或声乐的经历,音乐实践活动仅限于课堂上的唱歌或音乐欣赏。部分学校也只是偶尔参加市、县区举办的文艺调演,且参与度不高,可以说,农村中小学的课外音乐实践活动几乎不存在,这种情况与市区学校差距较大。在市区,校内外各种音乐实践活动要远多于农村,许多中小学生也都有在社会上学习乐器的经历。他们请家教、参加各类社会音乐办学机构的培训、观摩各类音乐会等,这是农村学校无法相比的。音乐实践是学生走进音乐,获得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实践可增强学生音乐表现自信及合作意识。在农村,由于音乐实践活动匮乏、实践的质量不高,导致学生音乐知识、音乐审美以及音乐文化认知不足和偏失。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施和保障需建立起使其生态系统内部功能得以良好发展的环境条件,使生态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等限制因子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影响以形成良好的音乐教育生态系统运行机制。

2.音乐教育生态系统内生动力不足

农村地区因受社会、经济、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教育资源贫瘠,其系统内部的调控能动作用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人才流的单向性传递特征,造成人力资源的短缺和流失,而音乐较之其他学科在这方面显得更加突出。调查显示,每年都有不少从陇东南农村地区走出去的音乐专业本科或硕士毕业生,但回到农村或留下来长期从事音乐教学工作的学子却很少。他们当中一部分或进入城市,而留在农村的部分毕业生难以忍受艰苦环境,待一段时间就会选择离开,奔向城市,这便形成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大量流失和新生力量补充困难的现象,这种现象已成为多年来制约农村音乐教育有效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依据教育生态学原理,教育生态的结构一般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即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与交换具有迁入与迁出的波动。有规则的波动使教育生态结构保持平衡,系统有效演进;反之则会造成教育生态结构的失衡。正常规则的人才流动是教育生态系统发展与变化的有机状态,但甘肃农村地区的音乐教育人才流,不是交换式的能量流动机制,而是功能性能量的单向流动,人才流入城市或国内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现象较普遍。人才流的单向流动性特征使甘肃农村地区整体的音乐师资长期处于短缺状态,所产生的结果就是农村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结构和学历结构的不合理,影响音乐教学的质量。

音乐教师缺乏自身发展的意识是造成农村地区生态系统内生动力不足的另一因素。受整体农村社会文化氛围的影响,音乐教师自我发展意识不足,对教学目标的认识片面、单一。通过调研发现,多数农村音乐教师缺乏对自身专业技能、音乐素养以及学术研究能力提高的意识,教师们对《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音乐课程要体现了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课程要设计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正确处理音乐知识、技能与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的关系”等重要教学观念普遍缺乏认识。在教学实践中,无论是学校在教学管理上还是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都容易忽视音乐学科的存在价值,对音乐学习的策略、文化意识、学科综合运用能力以及音乐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构建作用认识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的音乐教学难以适应当前音乐的教育改革,新课改还未真正走进农村音乐教学实践。

音乐教育生态结构功能失衡和内生动力的不足,使得陇东南农村地区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师资结构难以对脆弱的音乐教育生态进行改善,甚至无法促进本地区音乐教育生态的正常演进。

二、农村音乐教育的生态优化机制

教育生态系统是个动态的结构,具有系统外能量耗散的特点,教育系统内结构功能中的不平衡和缺失可以通过系统外能量的输入进行调节,使教育生态系统保持有序平衡。也就是说通过生态系统内某个参量的变化和修补以及系统外物质流、能量流的补偿,可以改变系统结构,实现某种程度的平衡或稳定状态,使系统在突变中从无序转为有序,达到优化生态结构的目的。[1]甘肃农村地区音乐教育生态可通过建立政策、资源等能量流和信息流的优化机制,平衡农村教育生态系统结构,补偿系统内结构的不足,使其趋于平衡,逐步形成良性循环机制。

1.教育政策优化

政府可通过政策调控和配置教育资源,优化农村音乐教育生态。首先,国家需进一步加强对甘肃省地方高校尤其是师范院校的调控和指导。一方面要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明确这类办学思路和定位,引导这些院校将人才培养的目标放在发展当地教育事业的学科本位上来,尤其要重视农村地区的师资培养。另一方面,增加农村学校教师的工作岗位和教育经费投入,使教育政策有所倾斜,教师待遇有所提高,吸引部分优秀音乐毕业生赴农村就业,改善农村中小学专业音乐人才外流的现象。其次,建立农村中小学在职音乐教师的再培训制度。调查显示,90%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都没有再学习和培训的经历,多数教师对新课改、学科发展情况知之甚少,知识点的更新和再学习意识不强。因此,建议在“国培计划”的基础上,实施培养扶持农村音乐教师工程,建立定期培训的机制,并将这种经历与专业职称的晋升挂钩,为农村教师们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第三,完善对农村学校音乐教学硬件设施的建设。一方面可通过各级政府的投资,继续修建或改善音乐专用教室,提高设备使用率;另一方面,可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逐步提高办学条件,丰富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例如,目前,受农村学校的经济状况限制,许多家庭还购不起昂贵的设备或乐器,可通过社会筹措一些资金,购置乐器,将竖笛、口琴、葫芦丝等资金投入较小的乐器引进课堂,并适当地加强合唱教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加到音乐实践中,保证音乐教学的正常开展。

2.音乐资源优化

在目前短时期内农村音乐教师师资状况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可考虑引进城市和地方高校优质音乐教育资源,改善农村教育资源匮乏状况。首先,发挥省、市、县级中小学音乐学科优秀音乐教师的帮扶作用,建立“城乡一体教学”、“校本课程培训”等项目工程,开展“校对校”的帮扶活动,定期送课下乡,逐一深入周边农村学校,对农村学校进行系统的课程建设培训。其次,开展课程观摩、研讨、交流等教研活动,为农村音乐教师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提供学习和展示教学风采的机会,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学术话动,反思教学中的不足。第三,建立地方高校与当地教育管理部门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的建设性作用,在高校创建专门的教师培训基地,针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利用地方高校的教育资源,定期对农村在职中小学音乐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和教学技能的再培训;地方高校还可以在农村学校设立本科生、研究生的音乐教育实习基地,学生可利用在农村实习的机会,达到“教”与“学”的互补,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教学能力,还有利于当地教师了解教学改革和前沿动态,将最新的音乐教育理念带回农村学校。第四,在音乐实践活动方面,地方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可组织“高雅艺术进农村校园”等活动,组织当地的专业演员和艺术家、高校师生,赴农村开展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音乐生活,开阔他们音乐审美视界,提高音乐学习兴趣;同时,地方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还可组织各类针对农村中小学的文艺调演和教学比赛活动,并派专业教师指导排练,为学生体验音乐,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最后,在网络信息发达的今天,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农村中小学实施远程音乐教育工程,实现优质音乐教育资源共享的有效策略。

3.教师观念优化

如前文所述,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农村音乐教师往往缺乏自我发展的意识,造成教育观念的滞后。然而,即便教师具备一定的自主发展意识,也缺少自主发展的动力。不可否认,长期以来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造成农村音乐教师教育观念落后的主要原因,但也要看到,文化和音乐教育的水平也会影响当地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教育经济学认为,教育和经济是可以互换函数关系中的两个变量,也就是说教育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同时经济又制约教育的进步,两者承外生变量或内生变量关系。在我国,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经济优先”往往成为这一地区发展的常规思路,而将教育发展放在一个相对消极的态度。事实上,社会资源在向农村输入物质流和信息流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将生态系统中的限制因子变为非限制因子。

农村地区是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主要来源地和传承地,当地虽经济相对落后但往往蕴藏着较为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资源,加强这些地区的音乐文化生态、音乐资源的保护已成为“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策略中的一部分。[5]重视并开发这些资源往往会发展这一地区的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和教育自信。地方高校可以在这方面发挥一定引领作用,相关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科研政策的引导和项目的倾斜,加强与农村教师的科研合作,增强其文化建设意识。农村中小学校可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进行校本课程的建设,编订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教材,将丰富的区域文化和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音乐文化资源融入教学,营造良好的校内外音乐环境,因地制宜地把握教学内容和标准尺度,促进农村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同时,农村的人文及地理环境也为音乐的实践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自然环境的亲密接触,为学生们感悟民间音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不但提高了学生们对民间音乐学习的热情,而且易于民间音乐的传承。因此,农村音乐教育应当在争取资源补偿和政策优化的同时,要尝试破解自身教育观念的禁锢,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素养,强化教师学术研究意识和能力转化,重视挖掘当地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探索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情况下,积极响应国家对传统文化发展的需求,对民族民间音乐加以保护和引导,将其转化为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以弥补资源性短缺对教育生态产生的负面影响。

立足于文化教育的“软实力”,不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教育优先的意义,同时也会间接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结 语

甘肃农村地区的音乐教育生态由于受历史、经济、社会以及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其结构常出现无序或被一定程度破坏的状态,造成教育生态的失衡,加之内生动力不足,音乐教育发展缓慢,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教育生态本身是一种动态系统,其结构功能失衡的调整一方面依赖于教育宏观系统的外力,即生态系统演进的“他组织”;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内部子系统的调节,即生态系统演进中的“自组织”,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弥补农村音乐教育系统结构内部要素的缺失、教师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

建立农村地区的音乐教育生态优化机制,政府及教育管理部门的政策支持和保障是基础,外部文化资源和物质资源的输入是系统的外在动力,丰富的地方音乐资源和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其内在动力,只有从内外多方面入手,才能逐步调整农村音乐教育生态系统的结构、改变其内在成分,优化教育生态,达到农村音乐教育生态良性循环的目的。

猜你喜欢

生态音乐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音乐
生态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