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本清源:郭廷以与“胡适派”学人关系新论

2019-01-21杨金华

台湾研究集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中研院近代史胡适

杨金华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9)

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北大派”与“南高派”占据着十分显眼的位置。双方不仅在学术理念上分歧明显,而且在现实政治中亦是相互颉颃、互不相让。目前学界对“北大派”“南高派”之间的竞争,已有十分精辟的疏解和论述。惟需注意的是,双方之间的恩怨纠葛并不仅局限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此种状况亦一度流衍到五六十年代的台湾文史学界。[1]学术先进陈弱水在《台大历史系与现代中国史学传统》一文中指出,郭廷以和张其昀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的两个“南派人物”。[2]毋庸讳言,张其昀的“南派”身份已经坐实,胡适便对其在台湾肆意打压“北大派”、处处与台湾大学对立的行为极为愤慨。[3]但是,郭廷以是否属于“南派”尚待更多资料证成。由于陈文并未进一步阐释郭廷以的“南派”身份,有鉴于此,笔者拟征引相关文献,通过郭廷以与胡适、傅斯年、李济、董作宾等学人交往经过的长时段考察,俾对郭廷以的“南派”身份及其背后隐藏的“南高—北大之争”略作初步探寻。[4]

一、“胡适派”学人群在台湾的重新集结

关于1949年之后中国知识分子的分流和命运抉择,岳南曾以“南渡北归”命名之。实际上,在南渡北归之外,尚有不少学人远赴重洋、客居异域,胡适便是其中一位。1948年12月15日,北平解放前夕,胡适与陈寅恪、毛子水等人一起登上蒋介石派来的专机,直飞南京而去,做了“一个不名誉的逃兵”。彼时胡适的心里十分懊丧,一连16天没有心思续写日记,只得与傅斯年多次借酒浇愁,共同吟诵陶渊明的《拟古》诗,当读到“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时便已泣不成声。[5]根据翟志成的解读,这两句诗实际反映了胡适在面对国民党统治即将崩溃时的沮丧与懊悔。[6]1949年1月8日,蒋介石邀请胡适共餐,席间劝其到美国“散心”:“我不要你做大使,也不要你负什么使命。例如争取美援,不要你去做。我止要你出去看看。”[7]1949年4月6日,胡适在上海搭乘President Cleveland号轮船,于22日到达美国。此番是胡适的第六次出国,但与前几次不同的是,此时的国民政府已深陷内战泥淖,随时有被推翻、倾覆之虞。若仔细翻阅胡适1949年的日记及相关言论,不难得知其虽在太平洋彼岸,但心却不曾从中国移开。他密切注意国内政局,对北大校内发生的一举一动亦是密切关注。当从报纸上看到北大的相关新闻,哪怕是对自己的严厉指责和肆意凌辱,胡适亦一一寓目,并剪切、粘贴到日记簿里。随着国内政局前景逐渐明朗,国民政府大厦已倾,胡适自此再也未能重返大陆。不过,他也没有即刻前往台湾,而是寓居美国,直至1952年才应邀赴台。[8]

与胡适不同的是,史语所的中坚力量——李济、全汉昇、董同龢、董作宾等人均在1948年12月22日搭乘中鼎号轮船离开上海,于28日抵达基隆。[9]傅斯年作为史语所的掌门人,并没有一同前往,而是在1949年1月方才临危受命,被国民政府任命为台湾大学校长。上任伊始,傅氏便从扩充师资阵容、践行学术独立入手,对台大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鉴于史语所同仁工作尚无着落,傅斯年便将李济、董同龢、董作宾、全汉昇等人一一延聘至台大兼课。自此,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影响甚巨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台湾开启了一段犹如花果飘零般的艰难岁月。

二、迁台初期的史语所

初到台湾,史语所学人生活条件十分凄惨。傅斯年为了能够穿上一件新衣,不得不熬夜挑灯写稿。董作宾家眷众多,也必须写稿补贴家用。李济、毛子水等人均亦如此。对这些史学耆宿而言,写稿并非难事,拦路虎却是投稿何处。由于研究院经费骤停,史语所学人已有数百万字文稿被迫积压仓库,何日付梓学林,无人知晓。为解决赴台学人无处投稿难题,朱家骅在1950年5月提议创办《大陆杂志》,聘请董作宾为发行人,而傅斯年、李济、毛子水、李宗侗等人均为执行编辑、审稿人。

1950年12月20日,傅斯年在接受台湾省议会议员郭国基的严词质询时,因情绪过于激动,突发脑溢血离世。傅斯年逝世的消息很快传遍全台湾,胡适也在当天得知这一噩耗,直称“这是中国最大的一个损失”。[10]从1928年负责筹备历史语言研究所,到1950年不幸逝世,在长达22年的时间里,傅斯年一直是史语所的掌舵人和同事眼中当仁不让的领袖。无论是草创时期的苦心缔造,还是抗战西迁时的勉力维艰,傅斯年为史语所的宏大基业可谓是贡献了全部心血。由于生前并未适时培养接班人,谁能在其身后独挑大梁、力挽狂澜呢?倏忽念此,朱家骅四顾茫然,不知所措,思前想后,遂连续向胡适、赵元任、李方桂等在美院士紧急去信,请三人就如何维持史语所之“国内史学研究中心”而不堕,积极出谋划策、贡献良方。[11]

傅斯年的离世固然使史语所失去了一个学术能力、领导能力兼具的掌舵人,但经费缺乏则是史语所,乃至整个“中研院”面临的另一重严峻挑战。“因为政府财政困窘,无法提供疏迁经费,以及之后的建设经费,让自四十年(1951年)七月起聘为史语所所长的董作宾先生,上任后立即面临疏迁计划的问题。”[12]当时国民党当局主要资金用于军事防卫,对学术教育的投入不免捉襟见肘。加之经费申请流程十分繁琐,审批速度也是异常缓慢,故朱家骅只得硬着头皮向中华教育基金会和洛克菲勒基金会寻求帮助。不过,虽然有胡适的居中运作,洛克菲勒基金会文史部主任发司(Charles B.Fahs)并没有立即应允,相反却认为朱家骅提交的方案并不合适。“你们的大计划太大了,小计划又太小了,能不能有个折中的计划?”“如果罗氏基金会能捐八千或九千元,中基会能不能负责担负四五千元呢?”[13]在双方的讨价还价中,“中研院”最终获得总计1.5万元美金资助(中基会补助5千美金,洛克菲勒基金会补助1万美金)。后来国民党当局也同意拨付115.9万新台币(当时美金与新台币的兑换汇率大约为1∶40)。[14]不过,财政拨款速度不仅耗时颇长,而且并未一次付清,引致朱家骅的诸多不快。[15]更为重要的是,朱家骅从各处筹集经费的总额与实际开销相比,实为杯水车薪。例如“南港第三期工程费所需一百五十七万,几经交涉之下方才获批八十万新台币”。[16]万般无奈之下,朱家骅只得以一种近乎哀求的语气向胡适求援,督促其在美国尽力设法募款。院方经费捉襟见肘,史语所自然食不裹腹。关于史语所迁台初期的艰难困境,李济给蒋廷黻的信中透露道:“史语所东迁台最初五年,实已进入冬眠状态,中央研究院业务导致全部停顿,不绝如缕,而孟真又于时弃世,若非少数学人之苦心支撑,此一脆弱之现代学术基础,实可由时代潮流随时扫荡而去。”[17]

三、郭廷以与“胡适派”学人的交谊

从求学经历来看,郭廷以与史语所学人非但没有直接交集,而且还呈现对立之势。其在1923年6月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附属中学,同年7月免试保送到东南大学深造。耐人寻味的是,郭廷以的第一升学志愿并非东南大学,而是北京大学。此时的郭廷以北上之心似乎已定,孰料计划赶不上变化,不意遭到了来自家族长辈的强烈反对。[18]

在南高附中求学其间,周鸿经与郭廷以交情匪浅,二人不仅有同学之谊,而且还有总角之情。郭廷以后来选择出任近代史研究所筹备处主任,很大程度上源自周氏的盛情相邀。由于周鸿经也位列东南大学保送名单,便趁机劝说郭廷以一同去东南大学读书,并向后者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求学场景。[19]

综合考虑之后,郭廷以最终选择到东南大学读书,错过了一次进入北京大学求学的机会。当时东南大学的校长是留美博士郭秉文,其有意将美国的高等教育理念移植到中国。在郭廷以求学期间,东南大学的师资阵容极为强大,文科领域聚集了汤用彤、徐则陵、柳诒徵、谢无量、梅光迪、吴宓、梁实秋等众多在文化界颇有影响力的俊彦。[20]而郭廷以亦从其中获益不少。柳诒徵、徐则陵等人均在其学术道路上扮演了引航人的角色,[21]而他受到罗家伦的影响显然更大。1926年8月,罗家伦从欧洲留学归国,接受东南大学的聘书,意欲在“回国后悉心研究之余,略尽扶植训练后进之责,为中国史学开一蹊径,而置之于科学的基础之上”。[22]关于罗家伦对他的影响,郭廷以说:

比较上影响我最大的是罗家伦先生。罗先生开西洋近百年史、中国近百年史,……他影响我最大的有二:其一是注意外国资料,其二是研究近代史。[23]

不难得知,郭廷以走上中国近代史研究之路,并没有直接受到“北大派”的影响,而且此后在相当长时间内也未与“北大派”学人建立直接联络。至于首次见到“北大派”的领袖——胡适,则可能在1922年7月31日。当天上午七点半,胡适乘坐火车前来南京,在南京高等师范开坛讲演。由于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独领风骚,已然执新文化之牛耳,得知胡适莅临南京公开讲演,学子自是跃跃欲试,亟欲现场观瞻、亲炙请益,郭廷以自然也不会错过这次难得的学术盛宴。

据胡适日记记载,他当天演讲的题目是《研究国故的方法》,前后总共讲了1个小时又15分钟。[24]讲演结束之后,不少高师学子围在胡适身边,或向其虚心求教,或求其签名题字、摄影留念。当时大礼堂甚为拥挤,郭廷以在一瞻神交已久的胡适风采之后,并未近距离向其请教。由于之前痴迷于《新青年》《每周评论》等杂志,对胡适的“成名之作”——《中国哲学史大纲》亦是青睐有加,反复诵读,但郭廷以对胡适此番讲演,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胡适先生亦来南高演讲过,慕名去听的很多,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是听的时候很舒服,讲得很有条理,很浅显易懂,惟内容深度不够。[25]

错过了中学时期的首次面对面交谈,再与胡适见面之时,已是32年之后了。在这32年时间里,郭廷以已经从先前的趋新学生、革命青年,渐次成长为在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已经在商务印书馆和中正书局相继出版了《太平天国历法考订》(1937年)、《近代中国史》(1939、1941年)、《太平天国史事日志》(1946年)、《台湾史事概说》等4本专著,也相继在《新中华》《大陆杂志》《自由中国》等杂志上刊载了十余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已然确立了在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先驱地位及学术声望。不过,胡适对他却一直毫无所知。

1954年2月,胡适应蒋介石之邀返回台北参加“国民大会”。期间,郭廷以在3月9日、17日两度登门拜访。由于双方均未留下片言只字,现已很难稽考二人交流内容了。不过,胡适对他印象不深却是有迹可循的。胡适曾对赵元任表示:“中研院新设的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的筹备处主任郭廷以,最好能够出来走走。但我不知道他的学历。《大陆杂志》上曾发表他的几篇文字。……郭廷以的学历及英语程度,我也可以向李定一打听。”[26]

虽然与胡适建立联络的时间比较晚,但郭廷以与史语所学人傅斯年、董作宾的结识却至少早了20多年。1928年7月,罗家伦被蔡元培保荐为清华大学校长。正式入主清华之前,郭廷以便被乃师先行派往北京,为其出任清华大学校长打探舆情,提供决策依据。当时郭延以的职务是校长办公室秘书兼出版主任。正是在清华任职期间,郭廷以结识了冯友兰、梅贻琦、董作宾、傅斯年等人。当时冯友兰与之私交不错,曾经一度推荐其加入史语所。郭廷以晚年回忆说:

我在清华时,冯友兰推荐我去史语所,傅斯年约见过我,董作宾已担任史语所编辑,他劝我接受,可是同事徐中舒劝我在清华教书。战前傅斯年在南京又非正式地邀请我到史语所,我想我在中大教书教得很舒服,而史语所并不重视近代史,又拒绝了。[27]

刘敬坤在1988年撰写的一篇名为《怀念郭廷以先生》的文章中透露,郭廷以不能到台湾大学任职的原因实际上受到来自傅斯年一派的阻挠。虽然刘氏是郭廷以的及门弟子,但是由于其并未对傅、郭私交深入探查,故其从他处得来的讯息实有猜测之嫌。[28]诚然,傅斯年身上的确带有浓重的北大情结,但他对其他高校的优秀学子、可造之材并不完全拒斥,而是一度秉承“拔尖主义”,希望将优秀可造之材尽量罗致到史语所系统中去。[29]坦白来讲,郭廷以虽然出身东南大学,曾经师从“南高派”领袖——柳诒徵,但实际上并不奉“南高派”为宗师,本人也没有亲身参与“南高”“北大”之竞争,也从未被“南高派”视为内部得力战将。若从学术理念言之,他始终践履德国史学巨擘兰克的“史料学派”主张,[30]深信“以近代中国史论,现在尚为史料整理编订时期,而非史书写著时期”。[31]这与傅斯年“史学只是史料学”的学术理念并无重大分歧,加之其为罗家伦的高徒,深得其提携、欣赏,傅斯年怎会仅因为学术出身不同,而去排斥一个品学兼优、学术理念与自己基本一致的青年才俊呢!实际上,傅斯年对郭廷以的态度并不像刘敬坤所言那般不甚友好,而恰恰与之截然相反。据郭廷以回忆,傅斯年担任台湾大学校长时,不仅曾邀请其到台大政治系开课,而且还有意将其招入史语所,两次不得行的原因均是郭廷以的主动放弃。至于选择到省立台湾师范学院(台湾师范大学的前身)任教,也并非来自傅斯年一派的排挤,实际上是来自谢东闵的力邀。1948年12月,郭廷以应中央大学校长周鸿经委派,前往台湾遴选校址,以为中央大学迁台粗作准备。当时台湾教育厅厅长为许恪士,谢东闵担任教育厅副厅长。在许恪士引荐之下,谢、郭二人正式订交。后来谢东闵出任台湾省立师范学院校长,便邀请郭廷以至该校史地系任教,并慨允为其提供教师公寓。[32]

虽然迁台的学人群体中存在严重的门户之见,[33]但是学术社群之间的壁垒并非严如楚河汉界,不得逾越。1950年6月,《大陆杂志》召开编辑会议,出席者不仅有“中研院”系统的董作宾、李济、凌纯声、周鸿经等人,而且还有台湾大学的李宗侗及台湾师范学院的郭廷以。虽然郭廷以对筹办刊物兴趣不大,[34]但碍于周鸿经、朱家骅、董作宾等人的再三劝说,最后还是答应从旁协助,并在此后数年中相继为《大陆杂志》投稿7篇。

由于缺乏进一步资料,郭廷以与李济何时结识尚未可知。二人均曾在清华大学历史系任教,同事之谊似有可能。至少截至1950年6月,二人已经正式认识。从现有资料来看,史语所学人当中与郭廷以最为熟悉、私交最好,实非董作宾莫属。二人在抗战时期多次欢聚,把酒言欢、共叙情谊。[35]迁台之后,二人更是互动频繁。《大陆杂志》筹备之初,关于刊载反共宣传文章,编辑内部意见不一。郭廷以是一个纯粹学人,因而对此一主张不以为然。当时董作宾亦有同感,极力主张《大陆杂志》应该“本着学术至上的原则,来表达学术的意义”。[36]惟此之外,郭廷以与董作宾私下时常谈学问道,其乐融融。7月20日,“与董彦堂、李玄伯闲谈史学”;[37]9月19日,应董作宾之邀,前往董府观看昙花,“闲话至(晚上)十时”。[38]

四、史语所学人对增设新所的态度

1948年底,国民政府开启“抢救学人”计划。面对“南渡北归”的命运抉择,“中研院”只有数学所与史语所两个机构前往台湾,其余均选择留在大陆。纵使如此,史语所、数学所建制也并不完整。史语所梁思永、夏鼐、逯钦立等人均拒绝赴台。面对“中研院”的四分五裂,代理院长朱家骅忧心忡忡。为将研究院继续维持为“国家最高学术研究机构”,朱家骅便寻思借由增设新所作为复兴研究院的秘籍良方。不过,朱氏愿望虽好,但进展并不顺利。

首先是来自史语所学人的消极配合。正如前文所述,当史语所学人生活拮据、待遇不高之时,希望他们配合院方的预期规划并非易事。傅斯年离世之后,朱家骅建议史语所引入郭廷以、张贵永、姚从吾为兼任研究员,新任所长董作宾并未放在心上,采取拖延策略,最终无疾而终。[39]虽然遭到董作宾的消极抵制,朱家骅创设新所的规划并未就此打消,而是寻机再提。1953年,国民党当局“立法院”要求朱家骅在研究院内部开展中国近代史研究,以为当局反攻大陆提供决策依据。无独有偶,美国学人饶大卫(David Rowe)也劝其加强中国近代史研究。在各方再三要求之下,朱家骅再度向董作宾提议,然进展依然不若预期。1954年2月,胡适应蒋介石之邀返台参加“国民大会”,为“总统选举”投票。[40]朱家骅遂与胡适多次商量,酝酿召开“院士谈话会”,以为增设新所扫除沟通上的阻碍。

1954年12月,朱家骅正式在第二次院士谈话会上将近代史研究所、考古学研究所、民族学研究所分立事提交院士谈话会。据朱氏回忆:“我所以召开这个谈话会,是为了近代史研究所的问题。”[41]碍于院长的强硬作风,董作宾虽然极不情愿,亦只得坦诚此前史语所工作多聚焦中古史资料挖掘,因而“对近代的史料收集不多,所以近代史研究未曾作过。现在各国都注重近代史,如美国哈佛大学、华盛顿大学等校都有专治近代史者”,因此也不得不表示“赞同”成立近代史研究所。随后王世杰院士也分别就筹备人选、研究经费稍作咨询。最后朱家骅统一回复道:

近代史之研究,不仅有国际友人赞助合作,且亦为时代之所需要。除事业费,可以获得国际友人补助外,经常经费方面,本院原保留有研究人员名额,无须另外请求增加员额。至于人选方面,郭廷以颇称适宜,张贵永等,亦可延揽到院工作。[42]

在蒋廷黻、罗家伦、朱家骅、周鸿经等人支持之下,近代史所筹备处经过表决得以暂时纳入建制日程,郭廷以被委以筹备主任人选。[43]不过史语所所长董作宾的“个人支持”并不能代表该所学人的全部意见。其在给李济的信中明确透露:“弟勉强维持其(史语所)残年,一切无兴趣,故赞成反对皆无表示。”[44]当时史语所其他元老李济、董同龢、全汉昇等人,便以成立近代史研究所不合院方规定,暗中消极抵制。依据“中研院”相关条令规定,创设新所至少需要三分之二的院士集合开会讨论。不过,现实情况是将院士集合起来开会难比登天。因为1948年首次选出的81名院士,只有9位前往台湾,12位前往海外,其余均留居大陆。实际上,朱家骅想要将海外院士集合起来都并不容易,由于不少赴美院士对“中研院”事务不甚积极,故朱家骅在给胡适的信中还一再商讨如何“增加彼等对于本院之兴趣”。[45]为了处理创立新所与研究院原有章程之间的矛盾,朱家骅多次商请著名法学家王宠惠寻求便宜之法。1954年底,朱家骅多次写信给胡适,商议约集旅居北美之院士,以共策研究院事业之进行。反复商讨之后,最终于次年3月顺利召开院士集会。在此次会议上,将王宠惠提议的“以公告报到的院士实有人数为现有人数的全体人数,如果大家不能亲自出席选举新院士和评议员的会议,则可利用委托或通信投票方式参与表示意见”的权宜之计来完成新所筹备处的法定程序。[46]不过,胡适给李济的信中却轻描淡写地称北美院士谈话会“纯属是一个老朋友会面和聊天的聚会”,“没有什么要在会上处理的公事”。[47]恰是在此次谈话会上,近史所筹备处议题备受各方关注。李济对成立近史所多有观感,遂联合全汉昇、董同龢等人,以近史所筹备处的设立不符合“中研院”规章制度为由加以抵制,并严重质疑郭廷以的筹备主任资格。[48]胡适也是徒唤奈何,只得听之任之。他在给朱家骅、董作宾等人的信中写道:

近代史研究所一个问题,似曾引起台港两地最多的注意。我们也曾与济之兄(李济)及劳(干)、全(汉昇)、董(同龢)三位细谈,似史语所同人多数不满意于筹备员的人选。又考虑到不经评议会决议,外间反对更易有所藉口。……我与济之及史语所有关诸人所最顾虑的一点,是筹备近代史研究所而不能取得史语所多数工作者的支持与合作,那是最不幸的事。故此次我们关于此一事的建议,用意只是要请骝公(朱家骅)与彦兄(董作宾)借此机会,多征求史语所同人的质直意见,免得将来发生更大的困难。[49]

在胡适看来,“此信很不好写”。他在日记里特别指出:“所以引起谈话会的建议,实因中研院筹办近代史研究所而不能得史语所同人的支持与合作,是最不幸的事。”[50]虽然胡适在信中尽可能将史语所的反对声音弱化(此信曾面交李济一阅),开会讨论详情也是语焉不详、点到为止,但仍不难感知到他内心的些许遗憾和无奈。

朱家骅阅信之后怒不可遏,深感颜面受损,加之其先前“曾到南港,招同人座谈”,在解释考古、民族、近代史三所分立问题时,竟“无人发言而散”,[51]现场气氛颇为尴尬。联想到此,朱氏便不再顾忌史语所学人的观感,不无意气地表示:

成立近代史研究所筹备处的事情,是作为院长报告的,但他们把这案子竟而否决了。他们对于郭廷以当近代史筹备主任的人选不同意,而且对于成立近代史所的原则也表示反对。筹备近代史所的经过有不得已的情形,且为既成事实,现在非但不能取消,而且要继续进行。[52]

1955年2月21日,郭廷以亲自告诉罗家伦,近史所成立似有望。[53]果不其然,朱家骅正式奉上聘书,宣告近史所筹备处正式成立。当时董作宾鉴于自己与郭廷以的同乡、通好之谊,始终未公开反对,只是私下直称朱氏此举不啻为“自寻苦恼耳”。而李济、全汉昇等人虽对近史所成立不甚积极,但鉴于已成既定事实,亦只得承认现状。不过,李济、全汉昇等人对近史所的“偏见”并未得到实际有效的疏解,随时有爆发冲突的可能性。

五、近史所与史语所的早期关系

近史所成立初期,并未即刻显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中间波折道阻且长。由于“行政院未允近史所筹备,总统府亦未核准备案,而事实上近史所已成立三个月,每月数人发薪,尚不能报销也,……事实上近史所成骑虎不下之势,人已聘了很多,外面多责难,又不能中辍不办,办又无根据”。[54]面对进退维谷之境,朱家骅只得反复敦促当局,最终获得高层的授权许可。郭廷以虽然一度不愿就任,但在朱家骅、周鸿经两人的反复劝慰之下,只得临危受命。既已决定出任斯职,郭廷以便意欲将之打造成一个顶尖、开放的纯粹学术交流平台,其在当年8月便分别致函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西雅图华盛顿大学远东学院等海外学术机构,“将近史所筹备情形及研究计划详情告知,并请随时联系”。[55]

但是,好景不长。正当郭廷以试图大展身手之时,“中研院”内部的一次重大人事调整让其在离开还是坚守问题上产生了急剧动摇,也为胡适接任“中研院”院长埋下了伏笔。1957年8月17日,蒋介石临时决定到“中研院”视察。当时为周末,且已超过下班时间,院内空落无人,蒋介石没有受到高规格接待,深感颜面受损,认为堂堂“国家最高学术机关”竟然如此懒散,不守规矩,亟欲借机整顿。三天之后,朱家骅以生病为由,主动递交辞职函。胡适得知后,径自直言:“此次骝先去职,实等于被迫去职。海外有六个评议员,都很愤慨。”朱家骅的辞职申请在10月正式获得批准,院长位置一度空缺。11月3日,“中研院”相关负责人紧急召开院士评议大会,讨论院长继任人选。为表达对蒋介石的不满和对朱家骅的支持之意,胡适不仅致书朱氏安慰,还写信给王世杰,请其在院长选举投票时,帮其代投朱家骅、李济、李书华。[56]从胡适所拟定的名单中,不难看出他追求学术独立、反对官方干涉的文人傲骨。不过,胡适大概没有想到,“中研院”院长一职会落到自己头上。当他得知自己被蒋介石圈定为院长人选时,第一反应不是欣然领命,而是和朱家骅一样,“因病请辞”。但是蒋介石并未应允,胡适无奈只得接下这个烫手山芋。[57]但与朱家骅不同的是,当时胡适身体状况不佳实为客观事实,并非完全虚造。鉴于自己不能及时前往台湾就任,院长一职不可长期空悬,胡遂呈请蒋介石任命李济为代理院长。

1957年11月,李济正式代理院长职务。两个月之后,全汉昇出任代理总干事。这两个任命对郭廷以来讲都不是什么好消息。二人与郭廷以不睦在当时可谓众所皆知。石璋如晚年回忆说:“若是李济先生管事,近史所就不太可能成立。”[58]而“中研院”新编院史也未对李、郭二人的紧张关系有所曲笔,直称:“郭廷以来往台北与南港之间,若有李济同车,还免不了遭李济白眼挤对。”[59]

正当“中研院”“变天”之时,郭廷以正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进行学术交流,近史所事交由陶振誉负责。郭氏此次赴美是应美国国务院邀请,到美国各大学参观访问,洽谈合作事项。1957年8月,郭廷以到达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受到院方的高规格接待。双方经过多次沟通,最终华盛顿大学远东学院决定给予近史所两年8千美金的资金补助,用于编纂中美关系、中苏关系史料。郭廷以与远东学院的合作洽谈进程大体顺利,但当合约文本传达到台湾之后,不意忽生枝节。“原则上院方已同意,惟经费分配似尚有意见。”[60]“(李济)嘱即签约,并建议补助费分配办法。”显然李济的所谓“建议”在郭廷以看来不啻为故意出难题。而代理总干事全汉昇“似对近史所有其一贯成见”(郭廷以语),故对近史所与远东所签订的合约内容、参加人员挑剔再三。郭氏得知后表示:

知总办事处对近史所参加合作人员有挑剔,合约尚未核准,颇怪余办理欠妥,(陶振誉)并辞代理所务事,即覆函解释敦劝。万一真不核准,亦惟有听之,余亦准备摆脱一切。[61]

反复思忖之后,郭廷以“告以(妻子)准备摆脱近史所事”,鉴于自己“本不长于作事,目前研究院情势大异,以后更不易处,不如就此告一结束”。[62]6月,郭廷以接到妻子的来信。他在日记中表示:“接心彦两函,似研究院李济等有意与余为难,此事殊可笑,两年来余无事不作退计。俟到纽约时即向胡适之先生说明,就此脱身。”有鉴于此,“决意辞去近史所事,即将辞职稿附去,请盖章代为发出”。[63]当时全汉昇拟从史语所调至近史所。郭廷以推测说:“此大约为李济之计划,准备进一步事。”[64]

在近史所成立态度上,胡适究竟持何种态度,由于未见其表态,具体倾向仍待更多资料佐证。[65]不过,郭廷以对胡适的态度有所保留,确系显而易见。他虽未在日记中明言,但几次转述了他人对胡适的评价,或许可代表其心中顾虑。[66]胡适正式入主“中研院”之后,外间一度传闻“有人急着要胡院长把郭所长换掉”。[67]由于缺乏来自胡适方面直接材料的印证,其作何感想不得而知。但可以知晓的是,史语所与近史所之间长期郁结的矛盾并未因胡适执掌“中研院”而有所缓和,双方矛盾势同冰炭。当时郭廷以为扩大近史所在海内外学界的声誉,拟聘请蒋廷黻、何廉、房兆楹等旅美学人为通信研究员。蒋、何两人很快获得通过,而房兆楹的提议则并不顺利。“一以房先生声名不及蒋、何之著,二以史语所出席之全汉昇、董同龢等有意为难。”当时胡适夹在史语所与近史所之间左右为难,故主张将此事暂时搁置,寻机再议。胡适之所以会如此选择,并非是其对房兆楹的学术水平缺乏信心,早在1943年胡适便对其与美国学人恒慕义(Hummel Arthur William)共同参与的《清代名人传记》编纂工作钦羡无已,明确表示“房兆楹兄最为努力”,“其所得训练之益当亦最大,甚可羡也”。[68]此外,胡适还对郭廷以允诺“尽可能为近史所邀聘通信研究员,并说及房兆楹之性格,谓其个性颇强”。二人曾共同“商定聘房兆楹夫妇为通信研究员,将来房氏夫妇赴台,尽可能予以方便”。[69]由于房兆楹先前曾将所藏约180册图书无偿捐赠近史所,[70]故胡适在聘请房兆楹一事上的态度从先前的“尽可能予以方便”变成后来的“暂时搁置”,如此反差不禁让郭廷以难以向房兆楹交代。他对此十分不解:

本想撤回,恐胡先生或疑余对房先生意有不诚,即听胡先生议付表决,同意者六人,反对者二人,弃权者四人。依法应可作为通过,而胡先生则主暂搁,殊不可解。[71]

因对“史语所之若干人士对近史所之狭隘疾视”不堪忍受,郭廷以再次向胡适递交辞职函,胡适表示对其困难与认识“至深”,“无论如何,盼勉为其难,决不接受余之辞职”。[72]综上所言,郭廷以与李济、全汉昇等人的关系十分紧张,近史所初期工作开展不易。不过,郭廷以与李济的关系并非一直僵持不下,实在后期有极大改善。

六、郭廷以与李济关系的缓和

缘何郭廷以会遭到来自史语所学人的杯葛,学界耆宿张朋园将其归因于学派不同上,支持声音自不阙如。[73]其在一篇回忆乃师的文章中明确指出:

中国学术派别一向有南北之分,早就有所谓“南高”、“北大”,北方是北京大学,南方有南京高等师范,也就是后来的中央大学。如此分法,郭先生算是南高一派;姚从吾、李济、黎东方、胡适等人都是北大派。……在史语所这批出身北大的学者眼中,朱家骅请郭先生筹备近代史研究所根本是个错误,他们认为朱家骅不应该找“南高”的人,应该找北大的人来负责。[74]

坦率言之,张朋园作为史学耆宿、郭氏生前门生,其对乃师遭受来自“北大派”学人压力的观感和论述大体不错。但需要补白的是,郭廷以只是出身“南高”,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南高派”,故李济、全汉昇对于郭廷以的为难并不能简单视为“北大派”对“南高派”的学术压制。随着胡适与郭廷以交流渐趋增多,对其深受李、全的抵制亦是知之甚详。1959年,胡适与秘书胡颂平私下闲聊时还明确表示:“我过去是不认识(他)的,后来看他写的《太平天国的历法制度》(当为《太平天国历法考订》),我知道他是很用功的。我还是要留他的……尤其是他在那个场合中那样忍耐的修养,只有他才可以撑得下去。”[75]不过,胡适并没有及时站出来居中调解,俾让双方化干戈为玉帛,而是在多数情况下采取不偏不倚的中立态度。不过,纵使胡适与全汉昇、李济交谊匪浅,但归根结底,其对二人的作法未必全然认可,曾偶尔在郭廷以面前述说对两人的不满。[76]1960年2月,“近史所拟聘一外交档案管理员,代理总干事全君无谓挑剔”。待郭廷以向胡适说明具体缘由后,“胡先生深不以全君为然”。[77]为表达对郭廷以的支持,胡适出面规劝全汉昇:“我们(你和我二人)对于各所所长负责提出的人选,如非确知其有不妥之处,都不宜加以否决。否则无人肯做负责任的所长了。郭量宇兄此次提出的(某君)是有学术资格,可以做档案工作,并且可以训练年青的人,似应该照准。”[78]

客观言之,郭廷以与全汉昇的不和未见有较大改观。不过,其与李济的关系则有明显缓和。1962年前后,郭廷以饱受外界批评,多次寻思辞职。李济深知其艰难处境,多次出面安慰。[79]或许在外人看来,史语所仍然执台湾文史学界之牛耳。不过,熟知内情者观感自有不同。高去寻便尝言:

我到美国之后离开史语所的环境,才深深感觉应该有个长期“救救史语所的计划”。史语所最大的危机,是研究人员知识来源的堵塞,此外还有许多弱点,也是致命伤。但是如果我若写出这类计划,势必会得罪许多人。李先生也无魄力来改革。总之,我在史语所混了二十多年,看过它(的)辉煌时代,又眼看它没落下去,心里是悲哀的。[80]

高去寻对史语所前景的担忧也在李济那里得到印证。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整体的学术环境不容乐观。史语所主要凭恃洛克菲勒基金会和东亚研究学术计划委员会资助才得以开展学术研究。但是,依靠外来补助不免招引外界非议。李济曾对郭廷以倾诉道:“一切抱残守缺,尚可无事。如欲有所为,忌嫉诋毁,随之而起,为人作嫁,反抱怨尤。”[81]李济仍在所长任上兢兢业业,不愿史语所就此衰退。为此,他写信给蒋廷黻,请其为史语所物色年轻学人。1962年2月,胡适突发心脏病去世,李济再度被任命为代理院长。不过,与上次不同的是,李济与郭廷以的关系已然有了较大改善。在胡适身后事善后处理上,李济不仅与郭廷以多次交流意见,[82]而且还邀其参与胡适遗著整理委员会。事实上,至少在1961年之后,郭、李在院务大事上的态度基本保持一致,双方不仅很少直接发生冲突,而且貌似已经化干戈为玉帛了。如费正清在1964年意欲在美国募集百万美金以资助台湾文史研究之时,郭廷以不仅与李济多次交换意见,而且还明确表示“将来募款有成,两所分配,当让史语所优先也”。[83]李济闻后自是十分高兴,对刘子健亲承“两所(应)充分合作”。[84]此外,二人私下亦互动频繁。在李济生病住院之时,郭廷以多次亲赴医院探望。面对郭廷以接连释放出的善意,李济自是投桃报李,在自己七十寿辰及结婚五十周年纪念日,均邀请郭廷以赴宴,其后更主动表示要提名郭为院士候选人,在郭氏看来“诚意可感”。[85]

七、结 语

郭廷以虽然出身东南大学,与“北大派”学人傅斯年、胡适、全汉昇等人处于对立阵营,但大体而言,郭廷以与傅斯年的关系相对比较友好,傅氏至少曾三次试图将其纳入史语所系统,但郭廷以基于各种考量均未接受。此外,作为“北大派”的领袖,胡适虽长期对郭廷以并不熟识,但待二人成为同事之后,对其工作也是尽可能给予支持。当郭廷以多次表达辞职意向之后,胡适因对其所处困境知之甚详,坦言“只有他才可以撑得下去”,曾多次以大义相责。虽然郭廷以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南高派”,[86]但在近史所成立初期遭致李济、全汉昇的借机杯葛,正如郭氏门生故旧回忆的那样,已然成为历史定论。不过,需要补充的是,郭廷以与胡适、李济、全汉昇的关系十分复杂,不可一概而论。这一方面是由于史语所学人的流动,全汉昇在代理总干事期间因过于执拗的脾气,不仅对近史所多有为难,而且还对史语所有所阻挠,最终失去李济与胡适的信任和支持,被迫在1961年8月以“学业荒疏”为由,趁赴美国芝加哥大学访学之机,向胡适递交辞职函。[87]另一方面,得益于郭廷以与李济关系的改善,近史所面临来自史语所之压力逐渐减少。因此,人际关系的动态呈现有助于加深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学术史的认知。

注释:

[1]代表作有:桑兵:《近代中国的学术地缘与流派》,《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沈卫威:《“学衡派”谱系——历史与叙事》,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蒋宝麟:《“史学南派”:民国时期中央大学历史学科的学术认同与“学派分际”》,《史学史研究》2014年第2期;许小青:《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北大派与南高派》,《近代史学刊》第16辑。余例颇多,恕不一一列举。目前学界对“北大派”与“南高派”的早期研究成果丰硕,但研究时段大多聚焦于1949年之前,相对忽视了双方后续的发展。

[2]陈弱水:《台大历史系与现代中国史学传统(1950—1970)》,《台大历史学报》(台北)第45期(2010年6月),第134页。

[3]郭廷以著、陆宝千等整理:《郭量宇先生日记残稿》,1958年7月9日,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2012年,第82页。

[4]本文所指“胡适派”学人,基本以胡适为核心,成员包括傅斯年、全汉昇、董同龢、毛子水等人。其共同特点为具有浓重的北大情结,并对“南高”出身学人形成对立阵营。因此,文中不再对“北大派”与“胡适派”作严格定义与区分。

[5][8]胡颂平编:《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校订版(1947—1953)》,台北:联经出版社,1990年,第2065—2066页,第2078页。

[6]翟志成:《文化激进主义VS文化保守主义:胡适与港台新儒家》,《新亚学报》(香港)第26卷,第130—131页。

[7]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集(1940—1952)》第8册,1949年1月8日,台北:联经出版社,2004年,第376页。[9]岱峻:《李济传》,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230—231页。

[10]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集(1940—1952)》,1950年12月20日,第376页。

[11]《朱家骅致胡适》(1951年1月3日),“中研院”胡适纪念馆藏,档号:HS-NK05-014-008;《朱家骅致李方桂、赵元任》(1951年1月5日),“中研院”胡适纪念馆藏,档号:HS-NK05-014-009。

[12][58]陈存恭:《石璋如先生访问纪录》,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2002年,第325页,第333页。

[13]《胡适致朱家骅、董作宾》(1952年7月21日),胡颂平编:《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校订版(1947—1953)》,第2218页。

[14][45]《朱家骅致胡适》(1954年9月7日),“中研院”胡适纪念馆藏,档号:HS-US01-056-007。

[15]《朱家骅致胡适》(1953年8月31日),“中研院”胡适纪念馆藏,档号:HS-US01-014-018。

[16]《朱家骅致胡适》(1954年12月17日),“中研院”胡适纪念馆藏,档号:HS-US01-014-020。

[17]《李济致蒋廷黻函》(1962年8月14日),陈红民编:《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蒋廷黻资料》第17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27—128页。

[18][19][20][21][23][25][27][32]张朋园等整理:《郭廷以先生口述自传》,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第82页,第82页,第87页,第94—95页,第108页,第77页,第163—164页,第164页。

[22]《罗家伦致张元济函》(1926年4月8日),罗久芳等编:《罗家伦先生文存补遗·书信补遗》,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2009年,第237页。

[24]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集(1911—1922)》,1922年7月31日,第234—235页。

[26]《复赵元任》,1957年7月20日,耿云志、欧阳哲生编:《胡适书信集(1950—1962)》(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319页。

[28]刘敬坤:《怀念郭廷以先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漯河市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漯河文史资料·第二辑》,1988年,第218页。

[29]潘光哲:《何妨是书生——一个现代学术社群的故事》,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10年,第146—147页。

[30]《张朋园先生访问纪录》,陈仪深等编:《南港学风——郭廷以和中研院近史所的故事》,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年,第220页。

[31]郭廷以:《近代中国史》,“例言”,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年,第1页。

[33]陆宝千等整理:《郭量宇先生日记残稿》,1960年7月17日,第196页。

[34]陆宝千等整理:《郭量宇先生日记残稿》,1950年4月8日,第1页。

[35]顾颉刚:《顾颉刚日记》(第五卷),1943年1月9日,台北:联经出版社,2007年,第9页。

[36]郭胜强:《董作宾传》,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226页。

[37]陆宝千等整理:《郭量宇先生日记残稿》,1950年7月20日,第8页。

[38]陆宝千等整理:《郭量宇先生日记残稿》,1950年9月19日,第11页。

[39]当时董作宾因与郭廷以私交甚好,并非是对其不满才拒绝朱家骅的提议。实际上,郭廷以对到史语所任职并不感兴趣,傅斯年生前至少三次邀其到史语所,郭廷以均未答应。当时郭在台湾师范学院教书十分愉快,没有到史语所任职的需要。

[40]《胡适致张晓峰电》(1954年2月8日),陈红民等编:《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蒋廷黻资料》第4册,第168页。

[41][52]王聿均:《朱家骅与近代史研究所》,陈三井编:《走过忧患的岁月——近史所的故事》,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5年,第207页,第214页。

[42]《“中央研究院”四十三年在台院士第二次谈话会》,陈三井编:《走过忧患的岁月——近史所的故事》,第209页。

[43]“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概况(1955—1996)》,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年,第1页。

[44][51][54]《董作宾致李济》(1955年4月12日),李光谟编:《从清华园到史语所——李济治学生涯琐记》,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32页。

[46]《致在台各院士函》(1955年3月8日),“中研院”胡适纪念馆藏,档号:HS-NK05-219-001。

[47]《胡适致李济》(1955年2月16日),李光谟:《从清华园到史语所——李济治学生涯琐记》,第330页。

[48][59]“中研院”八十年院史编纂委员会:《追求卓越:“中央研究院”八十年》卷1,台北:“中央研究院”,2008年,第72页,第75页。

[49]《胡适致朱家骅、董作宾、周鸿经函》(1955年3月26日),耿云志、欧阳哲生编:《胡适书信集1950—1962》下卷,第1245页。

[50]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集(1953—1962)》,1955年3月26日,第150—151页。

[53]罗久芳编:《罗家伦先生文存补遗·日记补遗》,1955年2月21日,第606页。

[55]《与朱家骅》(1955年8月31日),陆宝千编:《郭廷以先生书信选》,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5年,第6页。

[56]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集(1953—1962)》,1957年10月22日,第311页。

[57]吕芳上编:《蒋中正先生年谱长编》,台北:“国史馆”,2015年,第768—769页。

[60]陆宝千等整理:《郭量宇先生日记残稿》,1958年2月2日,第36页。

[61]陆宝千等整理:《郭量宇先生日记残稿》,1958年3月18日,第47页。

[62]陆宝千等整理:《郭量宇先生日记残稿》,1958年6月13日,第72页。

[63]陆宝千等整理:《郭量宇先生日记残稿》,1958年6月16日,第73页。

[64]陆宝千等整理:《郭量宇先生日记残稿》,1958年6月20日,第74—75页。

[65]得知考古学即将从史语所分离出去单独设所之后,胡适写信给李济明确表示:“史语所的成绩最好,国际地位最高,这个是值得骄傲的,更值得保存的。故今日只可加强,不可拆散。”见《胡适致李济》(日期不详),“中研院”胡适纪念馆藏,档号:HS-NK05-025-025。

[66]陆宝千等整理:《郭量宇先生日记残稿》,1958年7月12日,第84页。

[67]《赖泽涵先生访问纪录》,陈仪深等编:《南港学风——郭廷以和中研院近史所的故事》,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年,第336页;李国祁:《忆量宇师》,张存恭:《我对郭廷以(量宇)先生的认识》,见陈三井编:《走过忧患的岁月——近史所的故事》,第33、87页。

[68] 《致王重民》(1943年4月23日),耿云志、欧阳哲生编:《胡适书信集:1934—1949》(中),第900页。

[69]陆宝千等整理:《郭量宇先生日记残稿》,1958年7月7日,第79页。

[70]陆宝千等整理:《郭量宇先生日记残稿》,1958年6月18日,第74页。

[71]陆宝千等整理:《郭量宇先生日记残稿》,1958年11月15日,第100页。

[72]陆宝千等整理:《郭量宇先生日记残稿》,1959年10月27日,第146页。

[73]《郭正昭先生访问纪录》,陈仪深等编:《南港学风——郭廷以和中研院近史所的故事》,第308页。

[74]《张朋园先生访问纪录》,陈三井编:《走过忧患的岁月——近史所的故事》,第262页。

[75]胡颂平编:《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校订版(1959年)》,第3012页。

[76]陆宝千等整理:《郭量宇先生日记残稿》,1961年6月21日、7月11日,第260、263页。

[77]陆宝千等整理:《郭量宇先生日记残稿》,1960年2月27日,第171页。

[78]《胡适致全汉昇》(1960年2月27日),“中研院”胡适纪念馆藏,档号:HS-NK01-058-003。

[79]陆宝千等整理:《郭量宇先生日记残稿》,1962年1月1日,第296页。

[80]《高去寻致张光直》(1959年3月2日),李卉等编:《传薪有斯人——李济、凌纯声、高去寻、夏鼐与张光直通信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154页。

[81]陆宝千等整理:《郭量宇先生日记残稿》,1962年1月5日,第297页。

[82]陆宝千等整理:《郭量宇先生日记残稿》,1962年2月26日,第309页。

[83]陆宝千等整理:《郭量宇先生日记残稿》,1964年5月11日,第490页。

[84]陆宝千等整理:《郭量宇先生日记残稿》,1964年5月14日,第491页。

[85]陆宝千等整理:《郭量宇先生日记残稿》,1966年3月17日,第633页。

[86]陆宝千等整理:《郭量宇先生日记残稿》,1962年1月27日,第303页。

[87]《全汉昇致胡适》(1961年8月14日),“中研院”胡适纪念馆藏,档号:HS-NK01-058-008。

猜你喜欢

中研院近代史胡适
胡适的美国恋情
“十七年”共和国史研究的起步与初创
——以近代史所为中心的考察
十年农村:民国时期中研院与满铁无锡农村调查比较研究
透过李鸿章看中国近代外交史
胡适清红先负王琳娜
马英九终于批准“中研院院长”辞职
瞻仰胡适故居 见其未知一面
胡适、张君劢眼中的斯宾诺莎
关于启蒙运动教学的几点想法
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间谍情报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