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高中生“通史意识”涵养的实践路径

2019-01-21浙江省绍兴市稽山中学边国权

天津教育 2019年24期
关键词:史事通史意识

浙江省绍兴市稽山中学 边国权

浙江省绍兴市越州中学 陈 波

随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出台,新课程改革进入一个新阶段。本次课改最大的亮点是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新课标指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本学科学习而逐渐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那么,唯物史观如何理论引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的实践路径,历史解释中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训练,家国情怀如何不着痕迹地领会?一句话,核心素养如何实现成为一线教师持续很长时间的研究重点。结合中国自古以来博大精深的学史、讲史和修史传统,我认为,在历史教学中锻炼培养学生的通史意识是当务之急,也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途径。

一、当务之急——“通史意识”培养的背景

(一)浙江历史选考对“通史意识”的重视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说明》在考核要求中就有明确要求,从知识考核要求来说,知识考核要求均涉及“通史意识”。比如,识记里具体提到要能再认或再现重要的历史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历史结论、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基本线索等历史基础知识。再如,理解上要求领会、领悟和解释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及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和基本线索。又如,分析、概括相关历史知识,把握各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区别其本质,概括其特点。恰恰需要打破现行高中历史教材的专题史模式,在时序引领下综合各专题的知识形成知识结构和能力认知。浙江省历史选考真题中这样的试题层出不穷。

(二)新课改的要求

2018 年1 月出台的国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的结构上,通过讲述中外历史上重要的事件、人物和现象,展现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从分散到整体、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人类历史演变的基本脉络,以及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因此,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从现行的专题史思路转向通史思路,研究培养学生树立“通史意识”应该提上议程。

(三)新教材的挑战

现行的专题史教材有割裂历史整体性、存在片面化狭隘化缺乏系统性,甚至部分历史在不同教材中有重复表述、讹误现象,而从2019 年下半年推出的高中《中外历史纲要》来看,则是另一种挑战。《中外历史纲要》编者希望通过宏大的历史叙述,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人类历史演变的基本脉络,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一节课的知识,时间跨度大,内容庞杂。这么多知识的落实、核心素养的落地,是需要好好研究的。

(四)概念上的误区

什么是“通史意识”,有好学之人或求教于名师或求助于网络,往往没有确切说法。有教师习惯从旧版教材的逻辑出发,认为“通史”就是整合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三者简单相加的历史,“通史意识”就是思考历史的时候一定要将政治经济和文化合起来的思想意识。这样就忽略时空观念和因果联系、变迁发展中系统认识历史这些最基本的“通史意识”内核。所以,有必要在日常教学中纠正。因此,开展本课题研究,对于提升历史教师的本体性知识,站稳站好讲台,有重要的帮助。

二、实施路径——“通史意识”培养策略探讨

(一)明确“通史”和“通史意识”的内涵

要培养学生的“通史意识”,先要明确什么是通史。史学大家历来众说纷纭,没什么固定的概念。一种笼统的说法是,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与断代体史正好相反。例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历时3000多年的史实,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通史是跨时代式研究,展现的是种“大历史观”。徐赐成认为,人和动物的一个重要区别,只有人才会思考和追寻自我存在的价值,也就必然要问“我从哪里来?为什么来?我要到哪里去?为什么去?”之类的问题,如此就必然要贯通过去、现在和将来,不仅要明了这条时间纵贯线的联系,而且要知晓它们之间的整体性、贯通性的对接。我认为,这种贯通的大历史观念和意识就是“通史意识”。

(二)抓住关键史事重视时代阶段特征

既然通史需要涉及一定时段中几乎所有大历史事件,那是不是就要面面俱到、不分主次呢?显然不是。如上所述,司马迁写3000 多年中国历史,是有一条主线的,那就是以人物为中心,明显是有选择性的,相关的浓墨重彩,无关的轻描淡写甚至一字不提。因此“通史意识”具有选择性,有选择性就会有思辨性,最后表述出来的肯定带有建构性。培养学生的通史意识,就要培养学生学会处理史事,学会选择史事,尤其是要会能反映历史发展脉络、能体现时代阶段特征的关键史事。比如,上面举例的新版教材《中外历史纲要》第一单元第四课《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两汉历史的关键问题就是大一统国家的巩固,与大一统密切相关联的政治集权、经济发展和官营、思想一统、文化统一下的昌盛和丝绸之路开通后的各民族联系加强,均是核心知识,对这些史实的提炼归纳有助于学生对两汉时期历史发展的总体把握。关键史事和关键问题,既可以是一个历史人物,也可以是一个历史年代,也可以是一个历史名词或制度等。比如,我们讲授《百家争鸣》,荀子就是一个中心人物,他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精华,丰富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他三次在著名的稷下学宫担任祭酒,他身上充分体现了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盛况,也暗合了思想解放从争鸣到共鸣的趋势,博采众长继承发展的中华文化特质。

(三)以关键史事为轴善联系明变迁

找到了关键史事或关键问题,就需要以这个关键为中心,将所授内容进行联系和重新排列组合来组织教学,让学生知道通史当中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培养将历史人物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的“通史意识”。形成“通史意识”要善于联系,不仅仅是人物、事件、时代之类的扩展联系,也包括更大维度上的多角度、多层次联系。抓住了关键史事或关键问题,围绕这个关键,也将相关内容分出主次和轻重,不过重点是明确揭示它的发展变迁抑或是它的规律特点。变迁,既引导学生思考现在或此在的历史来源,又按照人类发展的行为顺序思考其背景、过程和差异。首先要学生会“时序架构”,如熟悉使用时间术语,如天干地支、公元、世纪、年代、节气、时期、阶段等。其次懂得变迁要学生能“时序思考”,能说明过去与现在的差异与相似之处和因果联系;能根据呈现的内容,掌握某个时代中历史变迁与延续的因素。

(四)从课堂延伸出去,搭建活动平台,通过实践运用将“通史意识”固化

培养学生的“通史意识”,无疑是应该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需要给学生以明示,也需要在历史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渗透,还要创设好的平台让学生读史讲史,来加以运用。从历史人物、事件的学习考察中汲取历史智慧,并运用到做人做事中,指导自己成长成才。比如,可以组织历史经典阅读的比赛,或组织学生参加历史小论文的写作、历史研究性学习。这些历史表达既可以写家族史,可以细细品味家庭的陈年往事和祖先长辈的奋斗历程、可以历数家乡的名人轶事和特色产业及风土人情,又能帮助学生学习关注历史,探求历史真相,追溯自己的人文发展谱系,以便更好地明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猜你喜欢

史事通史意识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西方音乐通史写作中的流行音乐
书介:《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郭店《窮達以時》所載百里奚史事考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章嵚天行草堂藏书捐赠史事考
吕光出兵西域原因及相关史事新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