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交换理论视角下大学生聚餐心理和聚餐行为研究

2019-01-21胡晓岩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聚餐现象心理

胡晓岩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大学生活多姿多彩,各种聚餐活动接踵而来,班级、学生会、社团、寝室聚餐等应接不暇。然而,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没有独立经济来源的大学生群体来说,聚餐时,有着不同的聚餐心理和聚餐行为。不可否认,大学生聚餐可以帮助我们联系感情、锻炼社交能力和口才、拓展人际关系,但是目前由于大学的聚餐心理和聚餐行为存在着不理性的现象,使得当代大学生聚餐现象越来越朝着“世俗化”的趋向发展。无论大学生聚餐的目的是什么,总是希望通过聚餐来交换物质或者精神上的报酬与回报,与社会交换理论的观点不谋而合。因此,以社会交换理论为视角,加强对大学生聚餐心理和聚餐行为的研究,有利于指导大学生科学聚餐,树立良好的聚餐心理和聚餐行为,形成一个良好的大学生聚餐环境。

一、社会交换理论基本概述

社会交换理论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广为传播的社会学理论流派,由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提出来。主要是指人们的社会交往和社会行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交换某种报酬与回报,这种报酬与回报既包括物质上的也包括精神上的。社会交换理论,主张人类所有的社会行为、社会交往与社会活动都可以视为一种交换,人们逐渐在这种社会交换中形成了一种交换关系。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们的交换通常是用自己目前所拥有的一定资源为成本,与其他个体或者团体进行社会互动,从而获得某种报酬与回报的过程。一般情况下,个体会对其他个体或者团体的资源进行评估之后,根据优胜劣汰的原则来选择自己的交换对象。从大学生参加聚餐的目的来看,大学生参加聚餐无疑是为了通过聚餐在饭桌上联络感情,拓宽人际关系网、礼尚往来、炫耀攀比、娱乐、打发时间、锻炼社交能力和口才等,但是无论聚餐的目的是什么,总是希望通过聚餐来获得物质或者精神上的报酬与回报。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频繁参加聚餐的心理和行为则充分体现了社会交换理论的内涵和基本观点。

二、大学生聚餐现状

(一)大学生聚餐现象普遍化,理由多样化

聚餐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一部分,几乎每个大学生都有过聚餐经历。据某项调查分析,94%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参加各种聚餐,如班级、社团、学生会、老乡群等各种各样的聚餐形式,甚至是同学过生日也要请各类各样的朋友吃饭。由此可见,大学生聚餐现象越来越流行,越来越普遍化,同时也可以看出大学生群体只要想聚餐,总会有各式各样的理由,显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二)大学生聚餐频率高,消费金额大

大学生聚餐现象不仅是普遍的,聚餐频率也是比较高的,平均聚餐次数在每学期三次左右。在付款方式中,基本上是AA制为主,但是现在大多数大学生聚餐地点的选择是外面的酒店,而不是学校旁边的小饭店、小酒馆,造成了聚餐消费金额的增加。每次的聚餐金额虽然不多,但是现在大学生聚餐频率普遍偏高,聚餐消费金额占总消费的比例不断上升。

(三)大学生聚餐现象世俗化趋向日益明显

当前大学生聚餐现象世俗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现在大学生聚餐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聚餐必喝酒,而且不仅是酒喝得越多越好,还广泛存在着“劝酒”现象,往往认为喝酒是胆子大、能力强、给面子的体现;二是大学生聚餐也存在着“被动式”的现象,“被动式”是指自己内心中不想去参加聚餐,但他人特别热心地邀请你去,如果你不去则被认为是耍大牌、不给面子的表现;三是现在的大学生聚餐有着“官僚化”的现象,有的聚餐是工作需要,学生会的主席邀请大家聚餐讨论工作、联络感情时,会存在着一些等级、阶级的现象,如主席和学长学姐坐上座,要主动给学长学姐敬酒等,都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大学生聚餐的“官僚化”。

三、影响大学生聚餐行为的心理因素

根据社会交换理论的观点,无论大学生聚餐的目的是什么,总是希望通过聚餐来交换物质或者精神上的报酬与回报。因此,将以社会交换理论为视角,把影响大学生聚餐行为的心理因素归结为联络感情和拓展人际关系网、礼尚往来、炫耀和攀比、锻炼和娱乐等四个方面。

(一)联络感情,拓宽人际关系网

社会互动有各种各样的形式,聚餐是其中之一的形式。据调查显示,不论是在校还是放假期间,聚餐都可以更好地结交朋友、联络感情,使关系更亲密。聚餐是促进交流的一种方式,在聚餐期间大家会更容易放松,在一定程度上会把注意力转移到吃饭上,而降低对人的心理防卫,进一步拉近彼此的关系和距离。大部分情况下,在餐桌上不只有认识的朋友,还有其他学科和其他年级的校友,甚至有社会人士,这种情况下的聚餐,可以认识更多的人,结交更多的朋友,满足情感需求,拓展自己的人际关系网和社会支持网。

(二)礼尚往来型聚餐

自古以来,中国都是一个人情社会,“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也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礼尚往来型聚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在某种情况下别人请客吃饭,出于面子和礼仪,在聚餐结束后另一方通常会说一句“下回我请客”,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另一方觉得自己都应该回请,以显示自己的尊严、家教和品德;另一方面是指在寻求他人帮助时,无论是求人办事前还是事情成功后,都应请客吃饭,以表达自己的谢意。这种情况也可以说是大学生聚餐现象的“潜规则”。

(三)炫耀和攀比心理

大学生在聚餐过程中,多多少少都会存在着炫耀和攀比心理。出于炫耀的目的,有的学生会参加很多的聚餐来表明自己的朋友多、社交能力强、人际关系网强大。有的时候大学生聚餐也会受到从众和攀比心理的影响,别的同学都在参加聚餐,只有你自己一个人待在宿舍不去聚餐,会显得自己很另类、融不进朋友圈子。出于攀比心理,他们甚至会刻意参加聚餐,以显示比别的同学优秀。

(四)锻炼性和娱乐性聚餐

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参加聚餐更多的是一种锻炼。在聚餐过程中,通过面对面地沟通与交流,一方面可以锻炼自己的口才、胆量以及经验,另一方面可以更直接学习人际交往技巧,增强人际交往能力。现在的聚餐基本上都要喝酒,多参加聚餐可以提高自己的酒量,为以后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现在的大学生聚餐存在着很多的娱乐性聚餐。娱乐性聚餐是指聚餐没有明显的功利性和情感性目的,以身心愉快为目的。通过吃饭、唱K、打牌、聊天等多种多样的聚餐形式,使自己变得更快乐,以满足自己的娱乐性需求。

四、大学生聚餐现象带来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累积资源,拓展社会关系网

大学生聚餐是促进交流、拓展人际关系的一种方式。在聚餐过程中,会遇到不同层次和类别的人群,从而可以认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甚至是社会人士,通过与他们的交流,不仅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同时通过与他们结交,也可以拓宽自己的社会关系网,为自己以后步入社会累积更多的资源。

2.克服社交恐惧,锻炼人际交往能力

在吃饭期间,每个人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放下心中的戒备,变得放松,也会更容易主动与他人交流。同时,那种热闹、彼此交谈的氛围也会不自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让我们逐渐地克服社交恐惧,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同时,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也会从他人身上学习到谈话以及与人交流的一些技巧,久而久之就会把这种技巧内化成自己的优势,从而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3.联络感情,获得归属感与自尊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尊重和爱与归属的需要,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通过聚餐,一方面可以结交朋友,与同学朋友联络感情,使关系更亲密,从而觉得自己归属于一个群体,获得归属感;另一方面,通过在聚餐过程中良好的表现,可以获得来自同学、朋友、老师等方面的认可,从而获得他人的尊重。这里所说的尊重既包括老师、同学、朋友的尊重,也包括自我尊重。

(二)消极影响

1.危害身体健康

现代的聚餐文化也称作“酒桌文化”,无论是在社会中还是大学生群体中都是如此。在聚餐过程中,有些男生会拼命地喝酒,因为酒量的多少是一个人胆子大、能力强、给面子的表现。另外,聚餐过程中基本上都会有“劝酒”现象,并且出现很多劝酒的诗词,如“男人不喝酒,交不到好朋友”“感情深,一口闷;感情铁,喝出血”等,这些都体现了社会人士,甚至是大学生尤其是男生在聚餐时喝酒的状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酒桌文化”和他人力量的可怕性。“酒多伤身”的常识是众所皆知的,大学生群体频繁地参加聚餐、参加“酒桌文化”,长此以往对身体的影响百害而无一利。

2.造成经济负担,催生心理焦虑和社交压力

每次聚餐的金额虽然不多,但是聚餐次数频繁。对于家境比较好的学生而言,这些钱或许算不了什么,但是对于家境相对不好的学生,聚餐的花费或许占了生活费的很大比例,这样不仅会降低生活质量,加剧经济压力,同时也会加大父母的生活负担。同时,其他人频繁地邀请聚餐,出于自尊和面子不好意思拒绝,就会造成一些学生的社交压力和心理焦虑,尤其是对家境不好的学生而言。

3.“官僚化”严重,造成学生的“阶层化”,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

大学生聚餐现象的“官僚化”与“阶层化”主要表现在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内部。具体表现在:一是主席、部长、学长学姐等举行的聚餐往往带有强制性的性质,如果不去,这些“高级领导”会觉得这些“下属”不给面子,而这些“下属”也担心不去会给“领导”留下不好的印象;二是在聚餐刚开始时,位置不能随便乱坐,依职位高低依次入座,并且要等“最高级别领导”先动筷子,其他人才能开始吃菜;三是在聚餐过程中,那些“下属”同样也要依照“领导”职位高低依次敬酒,同时也要说一些感谢以及以后请多关照的话语。大学生应该是单纯、美好的代名词,还没有步入社会的大学生过早地学会了官场上、职场上的为人圆滑的处事规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五、大学生聚餐现象的启示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适度的聚餐无疑会带来许多积极的影响,但频繁地聚餐不仅会对大学生的身体、心理、学习等方面产生不良的影响,也不利于良好的学术风气和社会风气的形成。为此,我们必须有效制约大学生频繁聚餐的现象,以下将从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学生本身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聚餐心理和聚餐行为。

(一)制度层面

政府应该完善与大学生聚餐现象相关的法律法规,如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强对“劝酒”行为的强制性规定,不论是学生还是社会人士,一旦在酒桌上有强迫性劝酒行为,并且被劝酒的发生酒驾、意外伤害、刑事责任等情况,劝酒者则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和刑事责任。这个法律规定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制约大学生聚餐中的劝酒现象,有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大学生就餐氛围。今后政府应该加强这项规定的执行力度,使政策不缺位。同时,政府也要加大对学校周边饭店的检查力度,检查饭菜是否安全、价格是否合理,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健康的聚餐氛围,从政策制度上保障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二)学校教育

首先,各大高校应该重视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意识到学业的重要性,专注学业,提升内在素养和品德。其次,为广大学生创造人际交往的机会,多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生聚餐的频率,并能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加大对学生宿舍的检查力度,定时关门和检查人员,减少因聚餐夜不归宿的行为,保障学生的安全。最后,学校可以对学生适当的增压,加大学业考核和学习要求,加强课堂点名制度,通过强制性的规定引导学生注重学业。例如,我们调查的A大学规定,晚上11:30关宿舍门;每门课程至少要点名5次以上;专硕的每个学生在毕业前要发表一篇论文,否则不予毕业;奖学金与学习和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直接挂钩等等。这些措施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重视学业。

(三)家庭和社会的引导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该从小就注重孩子价值观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引导孩子逐渐养成勤俭节约、量入适度、不骄不躁、知足常乐等品性,使其认识到内在素养、品德和学业的重要性。社会应该为广大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宣扬正确的餐桌文化和行为习惯。通过家庭和社会的引导,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聚餐心理和聚餐行为。

(四)学生自律

首先,大学生应该认识到适当的聚餐是必要的,可以联系感情、增进友谊,也可以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但凡事要有个“度”,频繁地聚餐、社交并不可取,频繁地请客吃饭也不提倡,要清楚意识到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其次,大学生要清楚地认识到“应酬能力”在自己未来的职业和发展中有一定的重要性,但我们更多的是依靠自身的能力和素养,而不是所谓的“应酬能力”。具体来说,大学生要根据自身情况适度聚餐,不要攀比,量力而出;在聚餐过程中,根据自身能力适量饮酒、适当劝酒。

当代大学生的聚餐心理和聚餐行为还不成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大学生自身要正确地对待聚餐活动,懂得取舍,把学习放在首位。同时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方面对大学生的聚餐行为有效规范和引导,从而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聚餐心理和聚餐行为,使大学生正确理解和对待聚餐现象,聚餐既能有效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又能增强学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充实自己的大学生活。

猜你喜欢

聚餐现象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聚餐喝『高』了,如何解酒才对?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聚餐
不一样的聚餐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