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岭南精神下的石湾陶塑形式语言及风格演变研究

2019-01-21王岩

陶瓷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岭南技法陶瓷

王岩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广东 佛山 528000)

“岭南精神”是石湾陶塑的形式语言及风格演变的内在动力,岭南精神基于整个岭南文化的大背景,集岭南艺术各家之所长,融会贯通,再经历史的沉淀揉入石湾陶塑之中,推动了石湾陶塑的发展。石湾陶塑展现出地方性、民俗性、民众性的文化特性。

石湾陶塑是陶瓷艺术的重要分支。它不仅具有陶瓷艺术的特性而且具有岭南文化特性,构成了石湾陶塑独特的艺术形式语言。石湾陶塑又称“石湾公仔”,人物公仔、动物碌胎毛技法、山公三者是石湾陶塑艺术的形态,根据石湾陶塑风格的演变而变化。石湾陶塑带有强烈的传统基因(世俗实用),因其起源于陪葬用品、祭祀用品、以及仿造自然物象的五禽陶等,这一种自身携带的基因影响着整个陶塑的发展,如牛俑、鸡俑、舞乐俑、奴隶俑等。这些陶艺制品粗实、淳朴、敦厚、形象生动,是石湾艺术的发端。《水田附船模型》是我们已知佛山汉墓出土的精品文物之一,展现了远古先民对艺术原始的追求,以及陶塑艺术的雏形。经历了汉唐陶塑艺术的演变,一直到宋代石湾陶业才逐渐形成陶塑艺术的语言形式,褪去原始的样貌,打开了陶塑艺术的艺术表达的自身觉醒。由于整个陶瓷产业的在宋代极度扩张,如出现了“五大名窑,八大窑系”、通商口岸促进陶瓷产业的繁荣、以及宋元时期广东手工业者不再被编为匠户,为石湾窑业发展奠定基础。

宋至元代石湾陶塑是艺术陶塑产生的历史节点,是普遍性的艺术觉醒。技术上也有很大突破,例如1964年石湾澜石鼓颡冈出土的人物像堆塑陶坛,其成型方法是把罐坯倒置然后镂刻捏塑,说明艺术陶器已然出现。石湾窑出现了更多丰富的釉色,广钧釉就在这一时期逐渐萌芽,最终成为石湾窑的特色。瓦脊雕塑这种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在石湾陶塑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运用高浮雕式的画面表现手法勾勒出故事人物等情节,它是一种以陶塑为媒介寄以情感,以及凭借岭南文化语言的多样性丰富其创作的艺术形式。

明清陶塑是石湾陶塑大放异彩的时期。石湾窑自明代进入兴盛时期。放眼历代陶塑艺术风格演变,明清传世的作品是集各陶瓷产区之大成,历经数个朝代的经验积累和创新,并融入岭南文化之精髓,成就了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在陶瓷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此时的陶塑表现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其形式语言和表现手法都比前朝更加丰富多彩,亦结束了青釉时代。明清时代摸索出了五彩斑斓的颜色釉,并且出现了以仿各大名窑为特色的陶塑,其中以钧窑为最,以至颜色釉成为石湾窑的重大成就,在整个陶瓷史上石湾颜色釉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与此同时陶塑的发展十分迅猛,这一时期陶脊的发展到了鼎盛时期,以建筑形式为载体,借助于宗教信仰(道教为主),充分发挥了以岭南文化为语意的艺术风格。当时陶脊的创造多来源于岭南人文积淀与民间风尚,受民间特色之影响为甚,例如剪纸、彩灯、灰塑、木版年画、绣花、粤剧等。由于陶脊的盛行,继而人物陶塑逐渐从陶脊艺术形式上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石湾特色。在这场陶塑艺术风格演变的过程中,人物陶塑不依附于陶塑瓦脊的艺术语言形式,脱离陶脊的画面感和叙事性,追求技术与意境结合的视觉效果,成为一门独立艺术语言形式。比如石湾陶塑不仅具有雕塑的技法,而且还有自己独特的技法,主要有贴塑、捏塑、捺塑、刀塑四种技法,四种技法展现不同的陶塑形式语言,并相互配合、交替使用,注重精雕细刻,尤其对人物或动物的神态刻画的惟妙惟肖,这种“形象传神”的特点形成了石湾陶塑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从而形成了以技法、技术而文明的艺术走向。而且,人物陶塑采用的各种技法表现的艺术风格被延续至今,也是对于传统最有力的艺术延续。在人物陶塑艺术发展进程中,受文人画的社会思潮影响,始终注重人物神态和衣纹的处理。无论中国人物、山水画都追求意境、传神之道,顾虎头云“传神之道,都在阿堵中”,其点睛之笔是关键。故而这种“点睛之笔”转嫁于陶塑之上乃是人物陶塑重要的技术技法。“搓珠填眼”法使人物眼睛犀利有神,透过人物的眼神分辨世间善、恶、美、丑,直达人物内心世界。譬如石湾人物陶塑中常见的“钟馗”题材,其眼神刻画尤为生动,剑眉直竖,双目圆突,显示出人物的勇猛威武、震慑鬼神的气场;清代“铁拐李”采用夸张的的表现手法,其眼神的刻画表达十分诙谐,左眼珠向上翻起,右眼微眯,为了凸显面部表情,一改以往连头面施釉的传统,大大增强了面部的细节刻画表达。另外在石湾动物陶塑动物上的眼神表达也尤为生动,例如清中后期的名家黄炳的陶塑猫,运用了娴熟的拟人手法,采用搓珠、镶眼、点睛等技法刻画眼神。除了眼神是石湾陶塑的精髓之外,还有陶塑人物的衣纹处理,“曹衣出水”“吴带当风”,是石湾陶塑艺术语言形态自我形成的例证。我们可以从飞舞的衣袖、衣带以及长线条的衣纹来释读其艺术表现力,但是超越技术力量的深层因素是,这种形式语言创造的价值与意义一直影响着后世石湾陶塑创作的独立艺术表达。在陶塑动物上的“胎毛技法”也犹如陶塑衣纹一样,是特有的陶塑技法。借助国画中的工笔翎毛法,以琢刀、发条代替毛笔雕琢出的动物皮毛丝丝入扣、引人入胜。

清末到民国时期是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社会动荡,内忧外患。各行各业受到不同程度的重创。岭南精神是革命的精神力量,充斥于各行各业之中。受“维新思想”影响的岭南绘画艺术应运而生,它吸收西方的透视法、东洋绘画的设色法、和岭南绘画相结合,与石湾陶塑同时现世,不分先后,石湾陶塑受其影响颇深,陶塑艺术语言符号亦发生了重要改变,作品空前繁多,艺术技巧大大提高,这一时期最显著的特点便是人物陶塑的脸、手、足、胸不施釉,以素胎进行刻画,以便更好更真实地表现人物神态,颇具写实主义风格。陈渭岩的作品《六祖》、《女尼》《持蚌童子》,刘佐潮的《米芾拜石》《塑胎读书乐》,潘玉书的《贵妃醉酒》《大乔小乔》《钟馗》,霍津的《伏牛》,廖作民的《弃母寻官》《姜太公八十遇文王》,刘传的《张飞》《达摩》都是当时的代表性力作。“写实主义”手法的出现,是当时艺人们把绘画价值标准体系运用于陶塑艺术创作的另一种体现。陶塑创作从形式上跟随岭南绘画艺术的语言方式,并传达了艺术的立体效果。例如潘玉书的作品《贵妃醉酒》题材出于诗中描述,神情、姿态与画中无异,仿佛从平面的画中走出来的人物,其形体表达糅合了西方雕塑艺术的精髓,比例更加精准、体态更加生动、更加写实,并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理念,例如表达的人物以“美人无肩、壮士无项”为审美标准。另外结合岭南绘画里对线的表达,技法尤为精湛,作品外型线条流畅,用飘带增加作品灵动感,表达贵妃醉酒时的无力和柔软,衣纹的线条流畅且有力。岭南精神的革命与创新不仅体现在技术上,而且在陶塑艺术创作方式上以诗画、粤剧、版画、木雕等融入陶塑创作中,不仅丰富了艺术创作,而且也使得岭南精神得以有力的延续。这种注入岭南精神的艺术形式在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得以淋漓的发挥,很多陶脊、墙头装饰都吸收了粤剧中丰富多彩的情节故事以及木雕中的宏大场面和玲珑剔透的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语言本质上有别于官窑体制的艺术语言,应和生活和审美的需要,不受帝王审美观的限制与约束。虽然这一时期的艺术语言风格不是十分清晰,但在今日审视这些艺术语言流传至今的状态,仍然能品味出当时陶塑艺术的活跃的思维、革新思潮的雀跃。

现当代的石湾陶塑的发展基于一种在传承中创新的基调,其陶瓷艺术语言形式发生了一些改变。经过千百年的沉淀,“石湾陶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形式,展现了“石湾陶塑”的造型生动、形态逼真、神态传神、釉彩浓厚朴实、技法丰富精湛的艺术风格。在以“当代艺术”为代表的主流艺术的影响下当代石湾陶塑应运而生。西方艺术浪潮也影响整个陶瓷艺术创作的思潮,西方艺术大师毕加索、米罗等现代艺术大师也从事陶瓷绘画创作。因此相互作用下的陶塑创作体现出不少西方风格,形式语言由东方的含蓄内敛走向了反传统、个性张扬的艺术表达形式。例如梅文鼎大师,其作品个性突出、古朴典雅、简练新颖,擅长动物创作及器型设计,而且善于运用书法、篆刻和古代绘画艺术于陶瓷造型实践中,并与现代室内设计相结合,具有一定的革命意义。再如钟汝荣的作品善于利用各种胎色表现人物的筋骨、肌肤,作品追求真实感。其作品“灵气达摩”表情十分传神,五官刻画入木三分,裸露出来的皮肤不施釉,使皮肤质感更加写实。衣服部分使用了仿哥窑裂纹釉,与不施釉的皮肤部分形成对比,但又不会显得突兀。其达摩祖师的造型比较夸张,双手伸展,手掌翻向天空,线条表现出一种现代雕塑作品的张力。头部仰望天空,像是与苍天进行对话,十分贴合达摩祖师参佛的身份表达,表现了作者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形式语言由东方的内敛走向个性张扬外扩,是对传统极好的继承和创新。21世纪以来,石湾陶塑趋向学院派师承,民间师承多元化发展,并且借鉴其他艺术的形式语言,发展和创新石湾陶塑。

“岭南精神”根植于石湾陶塑的艺术基因中,是创作的源泉和不竭动力,同时也使石湾陶塑成为岭南文化精神的中坚力量,石湾陶塑艺术家代代传承,弘扬具有岭南精神特色石湾陶塑,同时也彰显了立足岭南精神的重要性,它是走向世界陶瓷艺术的根本。

猜你喜欢

岭南技法陶瓷
忆岭南
岭南建筑的前世今生
雨岭南
中国画技法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不辞长作岭南人
作品一
例析三角恒等变换的三种技法
精通拍摄技法
陶瓷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