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生态文明观视域下农类院校特色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探索
——以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9-01-21江明辉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福建校园文化文明

江明辉,王 笑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0)

2007年,党的十七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写进政治报告,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经过十年的砥砺前行,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017年10月,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时代的强音,不但是我们民族对生态环境问题做出的庄严承诺,更指引我们思考进入新时代,将以怎样的姿态与坚守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素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体现,如何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行为落实到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人才成长的全过程中,融入生态校园文化之中,自然引发了多重的社会思考。

一、高校生态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现状

当前,对于高校生态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关注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意义。如王天一、张虹萍等论证了新世纪构建校园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宋强玲、零东智等也指出,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提高全社会公民素质的内在要求,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杜昌建等指出,学校生态文明教育不仅有利于生态文明意识和绿色发展理念在全社会的普及传播,从总体上提高社会生态文明素质,而且能够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绿色发展培育所需人才。

二是生态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尤其是生态文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研究。如刘静佳就从高职院校生态教育体系的现状出发,总结三大不足,从支撑路径、渗透路径、体验路径、深化路径和隐性路径等方面探讨如何构建高职院校生态教育体系;徐文勇探讨了完善创建生态文明教育和培育生态校园文化的具体手段;聂惠也对生态文明、生态哲学视域下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然而针对高职院校尤其是农类高职院校,如何体现生态与农本文化的融合,如何形成和探索出一条具有特色内涵的农院校园生态文化,却鲜有思考。

二、农类院系特色生态文化的内涵

2017年10月,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那么针对农类院系而言,特色校园生态文化的建构又有怎样特殊性的内涵呢?

笔者认为,这种特色的内涵表现在四个方面:应时、取宜、和谐、节用。

(一)“应时”是一种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应时”是农业生产非常核心的一条准则,其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对人地关系的科学梳理,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价值。农业生产是一种根据节气、物候等条件进行的实践活动,其具有强烈的季节性特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应时而作是极为重要的实践特性。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道法自然”,《礼记·中庸》有“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庄子·达生》有“天地者,万物之父母”,朱熹也曾提出“天地万物,本吾一体”,都强调了一种对自然的尊重。而尊重自然,更应顺应自然,俗话有“耽误一节,损失一年”,《吕氏春秋》有“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也有“是故得时之稼兴,失时之稼约”,这都在警示后人,发展尊重自然,更要顺应自然。

(二)“取宜”是一种对实践观念的践行

“取宜”是一种独特的实践智慧,它表现在一种实事求是、因地取宜的发展观,一种相地之宜、相地阴阳的理念。中国古人智慧地尊重地域的多样性,创造了间作、混作、套作等多层次的种植方式,尊重环境的多样性,形成了梯田、圩田、蚕生茶韵和放马山歌等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与文化类型,乃至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农业八字宪法”,无一不是因地取宜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科学的发展方略。习近平总书记同样重视实事求是与因地制宜的重要性,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大会上就指出,“坚持实事求是,就能兴党兴国;违背实事求是,就会误党误国”。还指出“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要创新发展思路,发挥后发优势。因地制宜选择好发展产业,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马列主义精髓的时代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三)“和谐”是一种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

“和谐”表现在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观,这不但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马列主义的继承与发展。一方面,在马克思看来,“人和自然不是孤独的个体与外在的自然的纯物质性的关系,也不是基于人的感觉的直观性关系,而是以实践为基础、以生产关系为中介的社会性关系,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一种统一。但另一方面,马克思指出“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然界才不过是人的对象,不过是有用物;它不再被认为是自为的力量;而对自然界的独立规律的理论认识本身不过表现为狡猾,其目的是使自然界(不管是作为消费品,还是作为生产资料)服从于人的需要”。深刻揭示了在不发达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背景下,人与自然发展的天然地失衡性。因而我们更需要认知自然、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正如恩格斯曾所警示的一般,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支配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但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必须放弃传统工作文明的观念,强调人的价值核心地位,自觉承担调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责任。

(四)“节用”是一种持家理国的思路

“节用”是一种节用裕民的农政之道,也是当代大学生必然需要牢固树立的一种生产观和消费观。荀子就曾指出“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以及“爱惜民力、珍惜物力”等节用价值的思想;墨子同样强调重视农时,厉行节约“财不足则反之时,食不足则反之用”,《论语·述而》也有“子钓而不纲,戈不射宿”,《淮南子·主术训》也有“不固泽而渔,不焚林而猎”,《孟子》有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都在集中说明一个问题,“大道曰反”,节用得以固本,节用才能养国。走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更是高度关注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从美丽中国到五位一体,从两山论到倡导新的生态消费行为,无不彰显习总书记在生态文明工作上的高瞻远瞩。《之江新语》中习近平曾引用白居易的一句话,“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更是启发我们需要重视“节用”,构建科学的生产观和消费观。

故而,针对农类院校的特色校园生态文化的内涵建设,应该基于对传统农本思想和马列主义生态观的学习与传承,在新时代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三、福建农职院特色校园生态文化的建设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特色校园生态文化建设过程中,围绕“绿色”“生态”等概念开展了一系列生态文化建设工作,从视觉识别系统、劳动精神塑造、景观平台建设、特色校园活动等多个方面展开工作。

第一,以生态文明为核心,建设视觉识别系统。在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中,如何体现农类院校的生态性内核,是十分值得深思的问题。高校视觉识别系统,是承载校园文化重要显性的表征载体,其内在包含、表达着高校的校园文化特性。2018年,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启用视觉识别系统,从基础系统和应用系统两个方面,对标识规范、标准字体规范、辅助图形创作、办公用品设计、事务用品设计、学校环境导视设计、服装系统等各个方面进行系统性、规范化建设。以福建农职院的学校标识为例,其整体图形为正圆形,以农字为核心团,结合麦穗元素,同时设定标志正高色彩为蓝绿色为主色,一方面突出农类特性,另一方面将清澈的天蓝与生机盎然的绿色相互结合,系统地品读出顺应自然、绿色生态的文化内涵。

第二,以实践价值为指引,弘扬劳动精神。实践的智慧,表现在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亦表现在脚踏实地、勤劳肯干,而这些都是农耕文化的应有之意。福建农职院同样重视这种实践精神和劳动精神的结合,一方面,注重职业技能教育的实践性,对接“乡村振兴、精准扶贫”战略和福建现代农业发展新业态,实施“现代农业、园林技术、畜牧兽医、农产品商贸流通、智慧农业”五大专业群结构性调整,不断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另一方面,注重职业道德教育的全程性,深入挖掘“农耕文化”内涵,重点实施以“弘扬劳动精神,培育一懂两爱人才”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强化培养学生“吃苦精神、劳动观念、三农情怀、创新意识”,增设“劳动课”,强化劳动精神与劳动技能培育,强化学生爱农、事农、兴农的情怀与担当。

第三,以和合协同为理念,建设景观平台。福建农职院长期以来在景观平台建设上下工夫,探索人与自然、自然与校园、校园与文化、文化与人之间的有机统一。例如相思岭生态园,联袂的紫薇花、目及而视的绣球圃道、曲径通幽的绿植设计,溪兜水库的夕阳残景,争奇斗艳的基地兰花,融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三生馆”,被评为“福州十大踏青胜地”;又如独具风情与专业特色的“智慧屋顶花园”,结合我校特色园林设计专业,精雕细琢的花架棚顶、尽态极妍的花卉硕果、井然有序的智能管理,打造城市屋顶的示范生态圈。和合、和谐的精神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华文化的特殊气质,景致的设计、文化的传承、行动的践行,都是我们打造特色校园生态文化必不可少的构件。

第四,以节用裕民为思路,开展特色校园活动。围绕“农耕文化”主题,福建农职院以节用裕民为思路,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福建地方特色文化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茶文化、饮食文化、耕读文化系列教育,培养学生“一懂两爱”情怀。例如,福建农职院从2010年开始开设“博雅试验班”,广泛加入“低碳生活”等主题活动;又如校园“相思岭讲坛”系列活动,两年来紧紧围绕“农耕文化”开展活动,开设诸如“农院人”的文化自觉、福建山水与文化记忆、传承茶文化——农院学子的寻茶之旅等主题讲座活动,烙印学生的文化印记。

校园生态文化的建设,不单局限于对自然景致的打造,更应该关注于生态文化的内涵建设。只有用环境呼应文化、用文化融入环境,才能够真正促进特色校园生态文化的建设,促进高校的内涵式发展。

猜你喜欢

福建校园文化文明
中国这十年·福建封
那个梦
请文明演绎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漫说文明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福建艺术战“疫”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安徽省巢湖市老年大学校园文化 硕果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