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刍议
2019-01-21宋田田
刘 刚,宋田田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0)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至今已有30多年的发展历程,截止到2017年,全国有高等院校2914所,其中高职高专学校1338所(包括民办高职高专308所),高等职业教育己达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目前,内涵式发展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一时期,科学准确地把握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关乎高等职业教育未来的关键问题。在国家教育部相关文件的指导下,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正确剖析传统高等职业教育定位存在的问题,根据“互联网+”时代对高职人才的基本需求,科学合理地规划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和方向,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十分有益。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传统定位
2010年,中国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2015年5月8日,国务院公布了强化高端制造业的国家战略规划《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正在开启向“中国智造”转变的航程。目前我国正处于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需求的关键时期,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激增。然而现实却是有大量高职毕业生难以就业,主要原因有二:第一,不是高职学生数量过剩,而是高职毕业生的质量和规格不符合企业的实际需要。第二,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出现了偏差。在“互联网+”时代大量企业的用人标准发生了深刻变化,而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还停留在传统教育上。因此,高职教育的发展首先要紧紧抓住企业需求,找准自身发展定位,其次明确合理的发展方向。
(一)培养目标定位
2000年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十余年过去,在理论和实践的分析和总结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已经由原来的培养应用型人才提升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德智体美综合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综合技能型人才”。从文件中可以看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是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性和高教性双重属性的精准认定,是高职院校搞好特色办学的根本所在。
(二)教育类型定位
根据国际教育分类标准,在属于高等教育的第五层次划分为A、B两类,A类为“面向理论基础、研究准备或进入需要高技术的专业课程”,B类为“实际的、技术的或职业的特殊专业课程”。
高等职业教育属于5B教育,以技术性为主,与5A教育并列存在。5A教育突出“较强的理论基础”,5B教育的课程主要为某个特定的职业服务。高职教育应该以培养高技能技术人才为主要教育目标,是就业导向型教育。因此,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动态变化的,是为实现职业教育服务的。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根据不同的教育类型进行定位,不能与其他高等教育使用统一标准,要使自己的职业教育独树一帜,才能有长久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三)社会发展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从社会发展的视角出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为社会需求输送技能型人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不能脱离社会发展和需求,特别是要建立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入调研基础之上进行定位。高等职业教育必须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合理配置教育和教学资源,才能满足社会不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在进行专业和课程的设置及调整时,应从社会需求出发,积极向地方的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靠拢,以实现最大化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就业需求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普通本科高等教育有所区别。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技术技能的熟练性和可操作性,更重视工作岗位的应用型与适应性。因此,在进行专业设置时不同于普通高校,而更强调职业定位和岗位需求,就业需求是其重要的参照标准。当今经济社会变化迅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此外,在每个人的职业生涯中,职业转换越来越频繁,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紧跟就业市场的变化进行专业设置,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转岗能力。
二、“互联网+”带给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2015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成为流行一时的新名词。可以说,“互联网+”被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前所未有的高度。腾讯董事会主席马化腾认为“互联网+”就是“互联网与不同的传统行业的结合”,通过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各行各业深度融合,在新的领域创造新的业态。互联网时代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关键时期。
(一)“互联网+”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1.信息技术的发展向传统教学模式发起挑战
一所学校、一间教室、一名教师、一群有限定人数的学生,这是传统教育的主要构成要件。20世纪90年代,教育信息化的概念一被提出,就对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发起巨大挑战,传统的教学模式被颠覆。教育的信息化要求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过程,学生可以全时空参与教学活动,实现教学过程真正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模式,这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授课形式。
2.“互联网+”时代对人才素质提出新要求
“互联网+”时代,大数据、云计算、信息技术等都将得到长足发展,数据化、信息化、智能化将是未来生产车间的主流技术。实现中国的生产制造向生产智造的迈进,首先对从业职工提出了更高要求。Linkedln网站曾经过数据综合分析2017年最热门的25个技能,其中有14个技能与互联网直接相关。面对日新月异的互联网化市场环境,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具备相关的专业技术能力外,勇于创新,具有跨界思维和眼光,具备强大的学习适应能力等素质的人才将更具有竞争力。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迎来的机遇
1.媒介互联互通,资源共建共享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指出:“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构建国家、省、学校三级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体系”。高等职业教育应充分发挥互联网共享、开放的独特优势,建立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提供给学生平等的机会学习。这一方式不仅可以拓展学习空间、转换学习时间,而且能够很好地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分享和交流。在互联技术的支持下,如今各媒介间互联互通已无障碍,高等职业教育也需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利用丰富而多元的传播媒介,为受教育者便捷地获取知识技能提供便利条件。
2.数据丰富及时,获取自由便捷
大数据时代已然来临,大数据时代有其独特的4个特征,即 Volume(体量浩大)、Variety(模态繁多)、Velocit(生成快速)和Value(价值巨大但密度很低)。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所需的海量数据和技术提供了可能。在大数据时代下,面对海量信息,受教育者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获取有效的教育资源,可以极大地避免人力、物力的浪费。传统社会信息受时空限制而不对称,而在大数据时代这种不对称被打破,身处不同时空的受教育者都能获取相同的信息。可以说,及时性和便捷性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增添了巨大的新动力,高等职业教育将进入一个可以超越时空、跨地域进行的崭新时代。
3.健全软硬件设施,提高教学实效
“互联网+”时代,众多传统行业不断利用互联网技术服务于自身发展,创新自身的发展模式。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同样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相关资源,消除传统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各种短板。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8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文中指出办好网络教育,发展“互联网+教育”,实现教育信息化的转段升级。2015年全国基本实现各级各类学校互联网全覆盖,高等学校90%以上师生拥有实名网络学习空间。在互联网覆盖的基础上,就可以建立集理论教学、虚拟仿真、实际工厂一体化的综合教室,将理论知识同步应用于虚拟仿真、实际岗位的各个环节上,消除学生在不同空间上学习的瓶颈。同时,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可开发使用各种教学仿真软件,促进学生熟练操作程度。虚拟技术的使用,不仅可以再现动态、全方位的真实场景,而且学生可以反复观摩,亲自操作,提高教学实效。
三、高等职业教育和“互联网+”的深度有机融合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直接关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科学健康发展,必须与社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在“互联网+”时代大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与其深度有机融合,才能实现永续发展。
(一)转变教育观念,融入互联网思维,深化高等职业教育创新
在高等职业教育理念中融入互联网思维,就是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前提下,对教学资源、教学模式、教学环境、评价体系乃至对整个高等职业教育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普及与深入,关于互联网发展与高等职业教育创新有机融合的研究迫在眉睫。
1.“互联网+”教学资源
从实质上看,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是“互联网+”对教育影响的主要表现。在传统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独立,在教学资源的组织和使用上,也相对独立。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联通一切的特性,让建立集实际工厂、仿真实训和理论教学于同一课堂的综合教室成为可能,让跨区域、跨行业、跨时间的合作研究成为可能,将课堂理论知识实时应用于各种技能教学环节成为现实。在互联互通的技术支持下,教学资源根据教学需要重新整合,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趋于一体化,因时空、资源而导致的传统教育鸿沟将逐渐消失。
2.“互联网+”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一间教室、一位教师、一群学生的传统教学样式,转变了教师主体授教者、学生客体受教者的角色定位。现代信息技术已渗透到教学过程的诸多环节,学生主体地位显现,互动参与被激活,课堂的时空、教学内容得到空前拓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微课、翻转课堂、慕课等新教学模式正在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线下与线上、课内与课外等混合式教学模式成为可能。
3.“互联网+”教学评价
传统教学评价体系单一,不能及时全面地体现教学的真实情况。在“互联网+”时代,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评价从点上看,可以打破教师评价的时空限制。教师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及时地给学生指导点评,与学生互动,进行兴趣激发和思维的引领;从面上看,可以把工作岗位和社会的评价纳入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评价,由社会和用人单位来检验学生在岗位上的表现,既能促进教师的发展,同时也能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全面社会化。
(二)调整专业结构,对接“互联网+”,助力中国智造
专业设置是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显著标志,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立与调整应以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指针,适应行业转型,紧跟产业结构升级是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职业院校要紧跟时代步伐,调整专业结构,优胜劣汰,更好地适应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5年,“互联网+”新经济形态初步形成。这一新经济形态将直接关乎一段时期内高等职业教育的产业面向、就业领域,而这也正是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直接决定因素。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中专业设置集中于资源环境与安全、装备制造、能源动力、生物与化工等十九大类,都是传统教育领域。“互联网+”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提出了新要求,需拓展“互联网+”内容。职业院校应按照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加大网络技术在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应用,推动专业设置与“互联网+”行动的对接,为中国智造添动力。
(三)紧随科技发展,加速培养复合型人才,发挥人力资源优势
2015年5月10日,李克强总理在“职业教育活动周”启动仪式上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发挥我国巨大人力优势,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之举”。这里的人力优势如何体现,高等职业教育能做些什么,值得深入研究。在“互联网+”时代,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原传统行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并产生出各种新兴产业和发展模式。特别是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撑下,各类原本独立的产业开始互通互联,信息资源有效共享、分工协作、共同发展。在这种背景下,更加强调技能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具备跨学科、跨领域的专业知识,具有熟练工种和跨领域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强力所需。
(四)提高教师的互联网素养,做好“互联网+”与高等职业教育的领航者
“互联网+”时代对高等职业教育带来的挑战,有必要从“人”的因素寻求破解,教师的互联网素养将是影响高等职业教育与“互联网+”深度有机融合的一个重要方面。
作为“互联网+”时代的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对“互联网+”与各传统行业的不断融合,缺乏互联网素养就不是称职的教师。高职院校应加强教职工的互联网技术应用培训,着力提升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获取、识别、传递信息的能力;加强教职工信息意识的培养,把网络信息技术作为日常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工具,让数据应用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常态化存在。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必然引起教育领域的新变革,高等职业教育只有顺应这一时代需求,不断地进行革命性的创新,才能走向高等职业教育的新生态。面对新时代的新挑战,要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解放思想、坚定信心、凝神聚力、攻坚克难,全力打造出领先于世界水平的高等职业教育新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