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现和表达:手机自拍中的身体

2019-01-20俞锫赵翠娟

商业文化 2019年35期
关键词:表现

俞锫 赵翠娟

摘要:文章研究人们如何通过手机自拍的行为生产自己的身体。文章认为消费社会中的图像实践将人类的身体作为观照的对象,而技术的发展为观照身体提供了多种可能性。手机自拍把身体作为主要的记录对象,通过放大身体细节和隐藏身体背景去再现部分的身体,通过选择性的呈现去体现自我管控能力。自拍的照片是思想的载体,自拍者通过使用各种后期修图技术,通过美化身体或对身体进行变形,既可以表现自拍者的真情实感,也是他们进行表演的舞台。

关键词:手机自拍,再现,表现,

身体是个人存在的物理载体,也是人们认识自己的客观途径。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从未停止对自身的关注。“人类对自身身体关注的一个重要表征就是身体的视觉化表达。”手机自拍活动就是这样一种视觉化表达形式。受到物质性的局限,如前置摄像头的焦距范围限制、手机屏幕的显示限制以及胳膊到手机屏幕的拍摄距离限制等,手机自拍的拍摄对象被局限在了以脸部为主的自拍者本人的身体。那么通过手机自拍行为,人们如何生产自身?在这样的生产活动中,如何體现对自身和关注和认识呢?

一、身体是人类社会的重要观照对象

身体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它不仅仅是生物意义上的生存载体,还包含深厚的社会意义和精神内涵。人类发展的过程伴随着对身体的认识和关注。在中国古代,《老子》强调身体和欲望的对立与统一的关系。《论语》中关于“礼”的论述强调了对身体代表的社会等级身份的尊重,其中“克己复礼”就是以身体为载体来实践“仁”和“礼”的理想。

西方社会中,柏拉图奠定了西方社会关于身体的认知传统。在《理想国》中,他认为身体和灵魂是对立的,身体是罪恶的源头,只有控制身体、压抑身体的欲望,才能获得精神的释放和自由。

大众文化兴起之后,身体话语开始发生转变。梅洛·庞蒂确立了身体的主体性地位,他强调人自身的本能以及人的肉身性特征。杜威提出了“身体经验主义”,他认为身体自身具有重要的审美特征,要从身体和日常生活中培养艺术。德勒兹德“身体欲望理论”认为,生活中人的一切欲望皆来自于身体。

进入消费社会后,人类关于身体的研究发生了重要的转向。以福柯和鲍德里亚为代表的消费身体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他们充分论证了身体在消费社会时代的主要作用。现实生活中,围绕身体展开的消费服务随处可见,美容美发,健身游泳,洗浴整容等等服务行业成为城市生活的重要消费场所,这也标志着身体已经不再只是生理的生产工具,而是重要的消费对象。

在图片摄影和视频摄影领域中,肖像摄影体现了人们对身体的关注和记录。它作为私人及家庭留影的方式,成为人们的身体和生命延续的见证,同时也保留了人们对祖先的记忆。从传统摄影的人像摄影到数码摄影的人体摄影再到手机摄影的自拍摄影,人们从关注和记录自身转向了消费自身,但无论何种图像实践模式都说明了一点:身体是人类社会的重要观照对象,而技术的发展为观照身体提供了多种可能。

二、手机自拍对身体的再现

当今社会,手机嵌入日常社会的方方面面。它的功能已经突破了移动通讯媒介、在日常生活中承担着重要角色。自通讯和摄影的功能结合以后,大大降低了拍照的难度、增加了拍照(自拍)的便利。手机摄影也传承了摄影技术一以贯之的身体记录功能,将身体作为手机自拍的主要记录对象,被大众广泛实践。相对以往摄影技术对身体的再现,手机自拍对身体的再现具有两个方面的特征。

(一)放大身体细节

手机自拍对许多人来说已经是一个习惯性行为。他们将自己的身体作为创作内容,在任何地点、任何场景都会拿出手机,高高举起胳膊,低头45度拍下一张心仪的照片。通过观察网络上的自拍照,研究者发现自拍照都一些标准的姿势—剪刀手、托腮、遮住半边脸等等,这是因为手机前置摄像头的焦距有限以及手持拍照的距离限制,导致手机自拍照多记录的是人物的面部细节,不仅会放大五官中的的鼻子等细节,还会带来一定程度的面部畸变,而这些标准的姿势很好地掩盖了自拍展现的身体的不完美。

传统摄影有一整套的标准和流程,面部表情并不是摄影的主要关注对象。摄影师会告诉被摄者应该保持什么动作和表情。摄影师按下快门的一瞬间,人们的面部表情往往都定格为标准的微笑。在这样的标准和流程下,无论拍摄对象是谁,拍摄的照片都呈现出同样的效果。这种照片中的人物和场景的结合具有纪念性,不但不突出人物的表情,甚至有意忽略面部情绪细节。

随着手机设备和自拍技术升级,手机屏幕的占比越来越大,为自拍提供了更大、更清晰的视野。手机自拍的主要表现对象是人物的局部细节。首先,脸部成为人们最喜欢展示的部分,不仅因为大众对漂亮颜值的追求和宠爱,更是因为脸是一个人区别与其他人的重要身体符号。人们不仅可以通过面部表情的细微调整和控制,准确表达着当时的心境和情绪,同时,还可以通过精致的妆容、完美的构图和拍摄的角度来展现自己最美的一面。其次,胸部也是身材姣好的女生在自拍时经常展现的部位。这样的自拍一方面可以凸显自拍者有着较强的管理自己身体的能力,另一方面自拍者也可以通过别人的互动和点赞等行为获得极强的优越感。最后,唇部和眼睛等五官的局部也是人们经常展示的部位,这样的自拍更多的是在传递自拍者当时的情绪。总之,不同角度的自拍照记录的都是放大的身体细节,是一种精心挑选后的选择性呈现。人们试图通过精致的、追求完美的自拍行为体现去体现自我管控能力,从而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同。正如英国学者吉登斯在其著作《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中说到:“对身体保持规训,是优秀的社会能动者固有的一种能力”,“对身体的惯常性控制,既是能动的一种内在本质,也是被他人接受为个体的一种能力。”

(二)隐藏身体背景

观察手机自拍照片可以发现,受到手机构图视框的边界局限,照片中拍摄者面部表情被放大,身体全貌和更多的环境信息被隐藏在手机屏幕以外。手机自拍的形式限制了拍摄时能够涵盖的画面信息。一方面,手机自拍活动被局限在拍摄者手臂到手机屏幕之间对策有限范围内;另一方面,手机的前置摄像头焦距有限,使得前置摄像头拍摄的景别往往很小,这就导致了自拍的画面中往往只有身体的一部分。上述局限性框定了身体的某一部分,隐去大部分的环境信息,突出了拍摄者的五官样貌,满足了拍摄者塑造更完美、更理想个人形象的愿望。

研究表明,人眼更倾向于观看横向的景物范围。因此横屏的电脑和电视似乎更符合人眼的观看习惯。针对这些媒体生产的影视作品也采用横向画面,比例从3:4到16:9,变得越来越宽,这样的画面可以容纳更多的背景和信息。而手机竖屏的设计恰恰反对背景信息的过多展示,竖屏的构造也使得更多的自拍照片以竖构图的形式生产出来,在突出身体某些局部的同时隐藏了更多的真实身体的整体形象;在放大脸部的同时隐藏了身体的四肢、身体所处的环境信息以及时空背景。这也契合了人们在自拍的时候,主动选择放大自己的优点,隐藏自己的缺点的心理动机。因此,自拍照使得身体这个文本的内容变得更加确定和单一。

三、手机自拍对身体的表现

在传统摄影中,当摄影师拍摄人像作品时,往往通过创造性的构图和光线来表达摄影师内心的情绪和想法。摄影作品对摄影师来说是表现其思想的载体,而对于被拍摄者来说,照片他物理的身体再现的客观载体。而在手机自拍摄影中,摄影师同时也是拍摄主体,通过拍摄自己的物理身体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绪。从这个角度说,手机自拍的照片即是表现对象、也是再现对象的载体。手机自拍的图像成为了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

(一)内在情感表现

马克思认为:意识来源于物质,物质是第一位的,意识是第二位的。意识来源于物质也必将通过物质反映出来。身体作为个人意识的物理载体,也是个人情感表现的主要途径。反映在手机自拍领域,表现为人们在手机镜头前通过控制不同的面部表情来传达不同的内心情绪。

1、真实的情感流露

基于摄影客观记录的本质,手机自拍照主要的功能是通过真实记录身体的某个细节、某个状态来表现当下的真实情感。比如人们在开心的时候,往往会通过自拍的方式记录当时上扬的嘴角;人们在难过的时候,会通过自拍的方式记录下难过的眼神等等。事实上,被自拍记录下的嘴角和眼神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记录那一瞬间的身体去表达情绪和状态。自拍者将这样的照片分享到社交网络中,不但可以让更多的人见证自己精神面貌和生活状态,还期待获得别人的注意、关心和互动。

真实情感的表达还可以通过依据自拍照片制作的表情包来展现。无论是美丽可爱的表情包还是丑化搞怪的表情包,都是个人情绪的外化表达。人们之间通过表情包进行社交互动,既展示了彼此个性化的一面,也增近了朋友間的社会关系。

2、建构的情绪表演

手机的普及和手机前置摄像头技术的完善,使得人人都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自拍。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手机自拍依靠微信朋友圈分享催生了自拍风潮。虚拟互联网空间中的人际关系和现实生活中的完全不同,互联网中人们通过碎片化的语言和精修过的图片来认识彼此和维系关系。手机自拍照片除了真实记录、真实表达以外,还有助于自拍者建构表演。许多人通过分享某个瞬间的照片夸大和伪装自己的生活,通过积极正向的表情包传递温暖美好的形象、隐藏自己的负能量。这种自我操控的选择性表演正印证了戈夫曼的“拟剧理论”:人们通过隐藏“后台”生活中的不堪,来展现“前台”生活中美好的自己。比如人们通过手机自拍在网络中建构自己的完美五官和生活状态,自拍者往往在自拍时展现出最美的微笑和最酷的表情。它们也许并不是自拍者真实生活中的常态,而是通过有意的建构去塑造自拍者最完美的个人形象。

(二)外在形象表现

人类对美的追求亘古不变,从身体涂鸦到特色服饰都是人们追求美的形象的实践探索。人类社会进入了影像化时代后,自我形象的美化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由于自拍的图片多是由人物面部细节的构成,因此自拍者对摄像头的曝光、对焦、自动白平衡等功能有着很高的要求;同时,自拍者对自拍照片中的脸部轮廓、脸色和皮肤质感也有着更高的期待。手机为个人形象的理想化呈现提供了物质基础,美颜手机和修图软件也应运而生。

1、美化的表现手法

自2012年起,小米、华为等手机厂商开始生产自带美颜功能的拍照手机。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在手机媒介上的成熟运用,AI智能美颜手机也应运而生。这类手机在拍摄时,前置摄像头可以智能识别拍摄者的年龄并进行符合其年龄阶段的美颜效果的处理。如OPPO R17手机后置摄像头像素1600万,前置摄像头像素2500万,可以支持瘦脸补妆等8种美颜模式。AI还能自动学习用户的美颜习惯,越拍越美。又如小米MIX3 手机前置摄像头是2400万像素+200万像素的柔光双摄像头,前置摄像头自带美颜功能,拍出的照片带有美容、美颜、美白等效果。还有被称为“最佳智能自拍神器”的中兴Blade V10手机同样主打美颜自拍功能。它可以将拍照功能与AI技术结合,精确采集人脸特征及纹理信息,实现一人一面,打破了美颜自拍“千人一面”的尴尬。

美颜手机的主要目标群体是爱美、爱自拍的女性。但是魅族Note9手机考虑到了男性用户和女性用户对美颜需求差异,专门为男性用户打造了一套美颜优化方案。该款手机使用2000万像素前置摄像探头,在弱光环境下,前置摄像头会自动开启暗光增强模式,让夜间自拍也变得清晰。鼓励男用通过自拍展现完美的形象。

为智能手机开发的各类图片后期软件,如 VSCO、Snapseed、Lightroom等,能够“化腐朽为神奇”。不但让普通人成为摄影师,软件提供的滤镜和美颜功能还可以让人们都成为专业的修图师。

成立于2008年的美图公司是美颜行业的巨头,它以“让更多人变美”为使命,以图片美化工具进入市场,陆续推出了拍照、图片美化和视频美化等产品。2011年,手机美颜软件“美图秀秀”上线后,立即成为广大手机用户争相下载的手机应用软件,并荣获“百度十大随身应用”、“App Store年度下载十佳产品”等口碑。美图秀秀提供的免费图片美化功能,可以实现人像美容等多项功能。截止2013年,美图秀秀的移动端用户已经拥有超过1亿人次的用户,日活跃用户达到560万,每天通过美图秀秀处理后的照片有60万张。2013年1月27日,“美颜相机”上线。它将照片美化功能和拍照功能相结合,具有自拍、高级美颜等模块。2016年6月14日,美图公司发布的《全球自拍粉皮书》中提到:“美颜自拍线产品全球总用户达到7.24亿,每日产生照片2.1亿张。70%的用户认为美颜相机让自己更自信。”除了研发专为美图手机设计的支架、保护套、自拍控制器、补光灯等等,美图公司还开发美图手机,2018年推出了美图T9手机,配置了6.01英寸显示屏、前后双摄像头、搭配f/1.8防抖自动对焦镜头以及连续闪光“灯”。从美图公司的第一个产品“美图秀秀”的名称就可以清楚看出对“美”的使命和“秀”的文化的宣扬。美图公司不但重新定义了用户表现自我和创造完美自我的方式,还开始布局社交战略。通过美图技术处理的自拍照将进一步成为手机自拍者进行形象表达和社交的最佳载体。

2、變形的表现手法

当代视觉文化场域中,形体审美正在发生重大改变。人们在自拍时虽然需要依据现实的人物进行拍摄,但凭借强大的后期加工和美化,一个人的外观甚至可以发生质的改变。各种美颜应用不仅可以磨皮、祛痘,还具有填加各种配饰和文字的功能,拍摄者可以选择各种夸张变形的手法进行自我拍摄和自我娱乐。正如美颜相机的广告语:“一秒变美,效果超自然,卖萌搞怪时尚啥都合适。”用户可以在自拍前选择好不同的特效和滤镜,佩戴不同的虚拟发饰,装扮成不同的虚拟萌宠动物造型,甚至可以化出逼真的智能虚拟的实时妆容等等。这些有趣的自拍技巧让自拍不再只是个人形象的客观再现,而成为了个人形象的娱乐化表达。比如美图秀秀2017年在Twitter上发布的特朗普、希拉里以及各国政要唇红齿白的娃娃脸滤镜,通过对人物的变形对大众进行娱乐。

将自己的影像制作微信表情包再一次增强了自拍的娱乐性和互动性。拍摄者可以通过手机的前置摄像头拍摄不同情绪的照片,通过添加文字和配饰等方式制作成表情包,并通过微信与朋友进行互动。比如自拍者可以使用苹果iPhoneX手机录制3D动画表情的Animoji,这种根据用户的真实表演生成的动画版视频形象,具有极强的趣味性。用户还可以通过软件将其制作成微信表情包、进行社交互动。这样的自拍照的功能已经远远超越了“再现真实”逻辑,而是凭借代码的虚拟繁衍和复制、艺术化的夸张和变形去表现形象、表达情感。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副院长,传媒艺术学硕士)

猜你喜欢

表现
知识型员工的忠诚度现状分析及其对策
“高级黑”在国内舆论场和对外传播中的表现、影响与对策
读《现代艺术哲学》
浅谈《红楼梦》的女性崇拜意识
素描艺术中的造型语言与表现
对动漫艺术“综合与表现”领域多元化应用形式的探索
明代容像的绘制表现及技法浅析
美术审美特征论
摄影艺术中的美学探讨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