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见江心秋月白
2019-01-20施张怡
施张怡
唯见江心秋月白。
夜空中皎洁的月,从古到今不知寄托了多少念想。琵琶女美妙的乐曲声与这朦胧的月色相称,声已息而意未尽,甚至连水面都了无痕迹,只留一轮江月在江心散发皎皎的光。月亮它什么都知道,却什么都不说,它只想用它那无声的语言与微弱的光芒去安抚琵琶女破碎的心。月亮温暖又亲切的语言,于琵琶女,于你我,都是一种沉沦。
望月,这不仅是个深情的动作,更是一种信仰仪式。星空中一轮泛着光晕的朗月,如母亲般温柔,仰望着它,于尘世中浮躁的心似乎也会沉静下来。王维独坐在幽篁里,弹琴复又长啸,情不自禁吟唱:“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于朗月照耀下,于幽深空林中抚琴吟唱,王维的心便也随之淡然而恬静下来,获得隐居之闲情逸趣。是啊,月亮的语言无声,却具有穿透灵魂的力量。它教会了我们迷恋与感恩,教会了我们如何守护童年的品行,如何小心翼翼地以虔敬之心看世界,向细微之物学习谦卑与忠诚。
王开岭先生说:“对星空的审美态度与消费方式,往往可见一个时代的生存品格、文化习性和价值信仰。”月亮高悬,风流才子似是从中读出了绵绵情意,月亮亦用它那无声的语言传递着分离的人们之间的思念与忧伤。如今,望月已成为中秋必备,从那一轮圆月中读出的,不仅是家人团聚的和乐,抑或是久别在外的哀伤,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古有张九龄望月怀远,吟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盼着捧一束月光相赠,念着远方的情人;今有卞之琳写下《断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用诗意的画笔表达着朦胧缥缈的月色下永恒的哲学。由古至今,月亮的语言始终寄托着人们无尽的深情和无穷的思索,成为民族共同记忆的承载,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因此,对月之欣赏,便也显示了一个民族对文化的尊重。
熊培云先生说过:“没有比生活更遥远的过去,也没有比生活更高远的未来。”愿月亮与星空不再被物理化,愿愈来愈多的人们能超拔于一望无际的物欲与喧嚣之上,从月亮唯美的语言中获得心灵的净化。
东船西舫悄无言。
教师点评:
作者抓住月亮这一无声而有形的独特語言载体,探讨了月亮之于人之心灵的净化抚慰意义,之于民族记忆民族文化的传承意义。
(指导教师:蔡丹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