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陈岛垦荒精神与台州民营经济发展的关系刍议*

2019-01-20

台州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台州企业家经济

冯 荣

(台州学院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浙江 台州 318000)

台州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区,民营经济的重要发祥地。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台州人民凭借着其特有的品质和精神推动着实体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走出了一条坚守而不乏开拓,传统而不乏创新的实体经济发展新路子。40年前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以“打硬股”起家,以“两水一加”[1]10起步,以市场为取向,勇于突破旧体制的束缚,逐步探索出“民间主导+政府推动”[1]23的“台州现象”“台州模式”。台州正逐渐成为浙江乃至全国实体经济发展的一个地方“样本”,凸显出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新特点、新活力。2018年,全市一些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省前列,呈现了高质量发展态势。比如,“生产总值4874.67亿元,比上年增长7.6%,增速居于全省第四位,分别高于全国和全省GDP增速1个百分点和0.5个百分点”[2]。这对于没有任何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台州来说,确属不易,也绝非偶然。剖析其发展背后的成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在于台州拥有与实体经济发展相契合、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资源。而“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大陈岛垦荒精神无疑就是最厚实的根基。这种特质构成了台州民营经济发展的不竭之源和内生动力。

一、垦荒精神与民营经济发展的历史契合

自然地理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和重要条件。明代人文地理学家王士性认为:它影响和制约着一定的生产方式。改革开放的实践也表明,“区域自然禀赋、山海资源会因为改革而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创造的积极因素”[1]49。同时,不同的地理环境又会催生独特的企业家精神。

(一)“山谷”之地造就了企业家的“坚韧与开拓”。台州地理特征是三面居山一面临海,其中平原丘陵相间,是典型的“七山一水二分田”格局,特别是仙居、天台等县山区特质最为明显。在行政区域设置上,解放前官制多以“郡、县、路”等居多且不稳定。受此“山谷”“偏远”之地的影响,历史上的台州是偏远蛮夷之地,对外交通十分不便,又远离国家的治理中心和资源配置的中心,故受国家治理影响相对薄弱,接受国家资源配置也十分有限。相对短缺的资源、匮乏的资本、不便的交通和密集的人口,一直以来制约着台州区域经济的发展。这种“山海+丘陵”的生存环境,迫使台州人急于改变“樵采”的生产方式,以劈山开路求生计。比如,“南黄古道”就成为了上千年来天台和临海两县民间主要贸易往来的“茶马古道”。“山谷”之地同时也涵养了台州人自强不息、不等不靠、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形成了“石气所钟,猛烈鸷愎”[3]的性格。从而使得他们不畏艰苦,敢闯敢冒,勇于创业,不愿受客观条件的羁绊。

(二)“泽国”之洲造就了企业家的“和合与创新”。台州水系发达,泽国遍地,古时台州各县的舟船都可达台州府。椒江、永宁江、灵江“三江汇合处南偏西约400米处,至今仍有多个码头和埠头遗址”[4],尤以灵江为代表,横穿仙居、天台、临海、黄岩、椒江等县、市、区。除此之外,南部的温黄平原,金清水系纵横交错,连通了路桥、温岭等地。这种“九曲回环”“水系交错”“山水交融”的自然环境,使得“泽国之民”懂得变通,懂得创新。比如,改革开放初始阶段,聪慧的台州人就创造性地把个体私营和股份合作两种产权形式融合在一起,搞起了“合伙”“联户”“股份合作”等。1982 年,温岭工商部门向牧南工艺美术厂颁发的全国第一本“社员联营集体”的营业执照,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催生了中国股份合作制经济的发展。另外,“‘和"以及‘和而不同"、‘和而不流"这些人际关系状态在企业内部所形成的生机与活力,已被许许多多成功的企业反复验证”[5]77。比如,彼时被誉为“蛇吞象”的吉利并购沃尔沃,就面临着“和”与“合”的考验。实践表明,并购重组后的吉利-沃尔沃,正凸显着台州人融合“中西方”管理文化的睿智与创新。以致于西方企业界“纷纷回过头来从东方的管理理念中汲取‘和合"与‘团伙"的精神营养,以更新自己的企业文化理念”[5]77。

(三)“海滨”之城造就了企业家的“自强与奋发”。台州地处东海之滨,海岸线长达651公里,占了将近浙江省的1/3,为各地市之最。台州近海有12个岛群691个岛屿,大陆架海域面积8万平方公里。自汉置回浦县始,三国吴设临海郡,并在此首航台湾。“讨海人”那种四海为家、无所不入、心胸开阔、不畏艰险、勇立潮头的文化特质,铸就了台州人另类的经商之道——敢于冒险、豪爽大气和顽强不屈。同时,海的“汹涌”与风浪的“变幻莫测”,也让台州人形成了倔强的性格和动态的思维习惯,促进了韧性与灵性的有机结合,历经磨难依旧可以不屈不挠,甚至不断焕发新的活力。有数据统计表明,从1978年至今,直接在台州登陆的台风就有近20个,给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台州人民从未望而生却,不但视“抗台”为常态,反而在应对自然灾害的过程中练就了勇敢和自强。全市10多万家工业企业锐意进取,不仅打响了台州制造和台州智造,还把产业链延伸到能源、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领域。境内上市公司数量居于全国地级市第四,中小板企业数更是居于全国地级市第二。以上这些,无疑都归因于“海滨之民,餐风宿水,百死一生,以有海利为生不甚穷,以不通商贩不甚富”[3]的打拼精神。

二、大陈岛垦荒精神注入民营经济发展的现实逻辑

台州是长三角经济协调会的34个会员城市之一,其实体经济的发展有其鲜明的特点。改革开放40年以来,尤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了台州实体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增长点。从人的因素进一步来看,“如果我们不能发挥企业家精神的作用,GDP增长7% 都很困难”[6]64。当前,民营经济正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快速期,其自身特点更需要有一种精神的力量作为企业的“灵魂”支撑。

(一)块状集群迫使着企业家“艰苦创业”。台州民营经济当前的行业形态以块状集群为主,一家独大的局面不复存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一县一业"、‘一乡一品"模式的块状经济逐步成为支撑台州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组织形态。”①台州市经信委《台州工业经济发展现状与特点》,2018-03-12。汽摩配、塑料模具、医药化工、船舶制造、家用电器、缝制设备等台州支柱产业,也大多以产业集群的形态存在。比如,全市列入省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提升试点就有台州医化、黄岩模具、温岭泵业、路桥金属再生资源、临海休闲用品、玉环汽摩配6个。另外,截止2017年,台州还形成了汽车产业等21个百亿规模以上的块状经济,现代医药等36个特色产业集群。这种“裙带”关系和块状特点,使得每一位企业家面临着巨大的行业压力。唯有不断地“居安思危”,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得空间与发展。

(二)产业结构触动着企业家“奋发图强”。台州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台州拥有着52家上市企业,3706家规上企业,156个产品细分市场占有率国内外第一。从产业主体进一步分析来看,截止2017年末,“全市企业中第二产业70967户,占比45.64%”①冯荣等《关于台州实体经济发展的文化根源的咨询报告》,台州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文件(台咨〔2018〕5号),2018-08-27。。第二产业对台州年度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2.8%。在第二产业投资中,工业投资占了绝大部分。从台州的发展历程来看,工业特别是制造业造就了今天台州经济的繁荣。统计表明,制造业的就业人口约占全部就业人数的50%。作为名副其实的“制造之都”,传统的制造业依然是台州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构成了支撑台州经济总量、吸纳就业和税收来源的重要基石。尽管如此,台州制造业的发展还是相对不充分、不平衡、不高端,更需要所有企业的技术革新与奋发进取。随着《关于建设“制造之都”实施先进制造业“十大行动”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汽车城”、“航空小镇”等均成为台州接下来几年将要主攻的新兴产业引进培育行动重点。这种产业振兴方向,不时地考验着企业家的眼光与智慧,在某种程度上也深深地触动着他们的斗志与韧性。

(三)市场外向催动着企业家“开拓进取”。台州是中德工业城市联盟的会员城市。综观台州的产业经济,作为台州经济主要“顶梁柱”的制造业,其外向的特征非常明显。近年来,台州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和政策引导作用,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促成“经济外向度长期保持在50%以上,与世界215个国家和地区有着经贸往来”,②台州市经信委《台州工业经济发展现状与特点》,2018-03-12。有效地缓解了经济下行的压力,推动了本地区经济稳定健康地发展。有数据表明,从“2001年至2016年,台州外贸自营出口从11.8亿美元增长到190.6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达到20.4%”。③台州市经信委《台州工业经济发展现状与特点》,2018-03-12。与此同时,台州对外投资也非常踊跃。比如,吉利集团投资瑞典沃尔沃、杰克集团投资德国奔马、联化科技投资英国邦德等。这种以出口导向为主的产品市场,需要企业家不时地去紧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不断地去开拓,不断地去寻求机会。

(四)营商文化引领着企业家“无私奉献”。台州民营经济的发展之所以如此辉煌,并非偶然。40年的发展历程,诠释着一个区域特殊的营商文化。比如,海正药业立足“执著药物创新,成就健康梦想”的使命,通过实施员工责任、企业责任和社会责任的“三项责任工程”,全面推进了“责任文化”的落地。同时,奉行并实践以责任理念为核心的价值观,致力于打造一家有责任感的上市企业。再如,华海药业从1989年开始创建化工厂,到2003年在上交所上市,再到如今已是国内惟一一家能够进行大规模、商业化制剂生产及出口欧美市场的制药企业。他们的身上无疑都凝结着老一辈企业家创业的责任、担当与奉献。而今,民营经济的脚步依然在转型发展的春天中行进,那种“短、平、快”的效益追求,已经不足以支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相反,营商更需要的是一种沉淀,一种对企业、对产品责任的传承与坚守。

三、大陈岛垦荒精神对当下民营经济发展的实际意义

台州独特的地理文化孕育了台州独特的历史文化,而台州的历史文化一直深植在台州人的心中,流淌在台州人的血液里。台州“山海兼备”,不仅造成了台州人勇敢刚直、诚信大气、勇于担当的“硬气”,更催生了台州人肯包容、善变通的“柔性”。两者统一在身上,则成了台州实体经济发展“动力机制中的隐性推动力量”[7]227。

(一)“垦荒精神”促动着企业家善于治业。大陈岛的独特地理位置,不仅滋生了一代代“讨海人”“开放、灵活”的禀性,也磨炼了一批批“垦荒人”“开拓、创新”的可贵品格。特别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由于经营环境、市场竞争因素的影响,国内有大量的中、小企业陷入了“成长率低、死亡率高”的困境。相比之下,台州的中、小企业却以令人艳羡的速度在加速成长,并且更多的是以产业集群的形式呈现。“一村一品,一镇一产业”和“一人带一群,一企带一村”的现象就体现出了“垦荒精神”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截止2017年末,“全市共引导和支持3455户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完成指标312.3%”,④台州市小微办《2017年“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工作汇报》,2018-03-12。这也是台州块状经济集群式发展的一种原始质态。还有的企业则走向并购发展之路。比如,2017年浙江省公布的十大并购案中,就有台州的吉利收购宝腾汽车及莲花品牌、仙琚制药收购两家意大利药企、联化科技收购英国邦德项目、天成科投收购英国Acro。不管是企业的集群式块状发展,还是外向型并购扩张,“治业”都离不开管理文化和理念的创新。否则,企业生存寿命低,一如前者的“见光死”。从并购重组来看,“蛇吞象”的吉利就展现了台州企业兼容文化的管理智慧。

(二)“垦荒精神”促动着企业家甘于守业。60多年前的大陈岛一片废墟、百业待兴。而现在,美丽的海岛正朝着“小康的大陈、现代化的大陈”自信地迈进。抚今追昔,这种面貌的改观无疑归功于“垦荒人”的执着与奋进。体现在实体经济发展中,就是台州人的那种“坚守与负责”,使台州在发展实体经济过程中耐得住寂寞,受得住失败,经得住考验。企业的发展有着内在的规律和生命周期,往往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企业,更会专注于某个领域,长期坚持、顽强生存。比如,华海药业用了十年的研发与坚守,把中国制剂成功地打入了欧美市场。这种坚守,反应在企业家身上就是抗压能力强、拼搏韧劲足。台州的许多企业,敢于去涉足别人未尝甚或不敢尝试的领域。即便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面对着经济下行的压力,台州企业依然能够守着这份“寂寞”与“执着”,就是凭着这份“坚守与负责”。这种“硬头颈”,就是台州人的秉性与气质。经过时代的洗礼和升华,已经蜕变为一种“原则的坚守”、“敬业的执着”、“责任的担当”和“勇者的无畏”。如,台州刺绣在市场小、利润薄的大背景下能够继续生存发展,而且能够成为全国重点保护的28个刺绣品种之一,就是因为有几代人、几十万绣花女工近百年的坚守。如果没有台州企业家“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坚守”,始于1908年的“台绣”就不可能有今天的传承与创新。显然,这种“坚守与负责”已经深深地植入到台州人的骨髓与血液之中,成为台州百姓的朴素情怀和伦理道德。这些文化与禀性同时也构筑了台州企业和企业家发展的灵魂和动力,是经济得以可持续增长的有力支撑。

(三)“垦荒精神”促动着企业家勇于创业。台州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着台州无法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明显的区位优势,更何况是60多年前几近“空无一人”的大陈岛。467名“垦荒人”唯有立足当下,发奋图强,才能找到“海岛复兴”的春天。过去的实践表明,一代代“垦荒人”没有怨天尤人,没有安于现状,反而藉着一股“闯”劲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这种“垦荒精神”时至今日仍是深深地影响着当代的台州人,并且深深地植入了台州当地的社会文化之中。正是这种精神的感召力和向心力,无时无刻不在持续地推动着台州经济社会地不断发展,使台州成为创业的热土。目前,“台州市场主体每万人拥有717个,换句话说,每14个台州人中,就有一个是老板。”[8]另外,有120多万名台州商人活跃在世界的各个国家和地区,这既是台州的一张“金名片”,也是台州裂变式发展最为倚重的有生力量。同时,在创业的过程中,台州人还敢于无中生有,擅于从小到大。比如华海药业,坚持了十年去进军美国市场,现在是国内少数几个给美国大药厂提供原料药和成品药企业之一。在全球仿制药生产企业质量问题频出的背景下,公司制剂生产线已连续多年“零缺陷”通过FDA认证。

(四)“垦荒精神”促动着企业家乐于敬业。健康的企业文化,是企业长寿的最根本因素。台州在历史上属于蛮荒之地,因为远离中原政治统治中心,受治理控制相对薄弱,在意识形态上也属于中原文化的边缘地带,更多的是受求新、求变、求自主的本土文化和海洋文化影响,所以自立自强的意识相对较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市场化的大背景下,个体经济的快速成长,搏击商海多年的台州人创造了经济学上非常闪亮的“台州模式”。尤其是台州的民营经济,更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诉说着昔日的成就与辉煌。综观台州的企业和企业文化,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自立自强。在台州的大多数企业里,投资者往往又是经营者,企业主往往又是一线工人,这种集投资经营管理与生产者于一体的特征使“老板”与“工人”界线比较模糊,彼此地位相对平等,就是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台州的企业经营者也能平等对待,从不歧视。从而使台州企业里的劳资关系比较融洽,既增强了生产者的主人翁意识,也派生出了生产者的敬业精神。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对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就更加强烈,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猜你喜欢

台州企业家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对话“疫线”企业家
样板:不成熟的台州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闽籍女企业家共话“转折” :善良、坚持、灵动
台州-电镀厂老板涉嫌环境污染罪被捕
从打工妹到女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