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医学院校体育课“医体结合”教学模式
2019-01-20王凯
王 凯
(厦门医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3)
1 现阶段高等医学院校的体育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模式单一,内容陈旧
现阶段高等医学院校的体育教学采用的依旧是传统模式的体育教学方法,教师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以与学生学习相关的体育知识为基础,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基本技能训练。对医学类教师来说,只是从锻炼学生体能等方面考虑,只是为了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而开展体育教学,忽视了医学类学生的专业发展特点,并不能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充分地激发出来,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能起到的效果也是微乎其微的。现代模式的教学方法并没有在实际的体育锻炼教学中得到应用,体育课程设置依然以常规性的体育课内容为主,所教学的内容也是比较陈旧的,并没有体现出现代医学院校体育教学的特点,比如运动养生、运动保健等内容都未进入教学中。随着社会对“全民运动”的呼吁,高等医学院校也逐渐开始重视体育教学的发展,将“终身体育、健康体育”等理念引入到实际的医学体育教学中,传授给学生与体育保健相关的知识,借助科学合理的体育运动项目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将体育运动与医学治疗相结合,从而推动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体育教学的发展[1]。
1.2 不能将体育教学资源进行科学有效的整合
高等医学院校在医学类师资力量上筹备得比较充分,院校用充足的资源开展医疗体育、运动医学等体育教学,具备专业性的医学教师和体育教师是保证“医体结合”教学模式顺利开展的基础。但是,高等医学院校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采用的依旧是传统模式的教学方法,体育课程属于公共课程,课程的开设次数相对比较有限,体育教师与医学教师之间的互动性比较差,这导致了体育教师只懂体育知识教学,医学教师只懂医学教学,两者之间根本不具备互通性知识的问题。这样开展“医体结合”体育教学时,体育教师很难掌握比较晦涩难懂的医学专业知识,就会使“医体结合”教学模式的教学功效大打折扣[2]。
1.3 体育课程教育与医学院校的医学理念的结合性比较差
高等医学院校的体育课程教学主要集中在对学生体育运动的训练上,侧重于各项专业运动技能的教授和培训,学生也以学习体育运动项目为主要目标,注重各项运动技能的学习,体育教师也很少从医学角度出发考虑运动项目能给学生的身体机能带来怎样的变化。如果体育课程教育与医学专业之间没有共通点,这样的体育教学就不会对医学专业学生产生实质性的价值,也很不利于学生的专业性发展。医学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进入职场都需要从事与医学有关的工作,在医院、卫生所、防疫站等部门工作,这些部门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要求比较严格。高等医学院校需要增强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医学性,找到医学与体育之间的共通之处,从职业发展方向对学生进行培养。结合医学专业学生的特点设置专门性的医学体育课程,精选教学内容,能彰显医学体育的价值,促进医学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3]。
2 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医体结合”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2.1 “医体结合”教学模式是培养医学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渠道
复合型人才是时代发展的需求,高等医学院校需要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在培养医学专业学生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更要注意强健学生的体魄,为学生将来从事工作打好基础。近些年来,出现了很多医生猝死在岗位上的现象。医生和护士的工作都比较耗费体力,有的医生甚至需要连续在手术台上站几十个小时做手术,长时间的体力消耗使医生的健康受到损害。因此,需要从学生时代开始就对医学专业学生进行体能训练和培养,确保学生具备良好的体能;在掌握指导其他人预防疾病方法的同时,还需要保持自身身体的健康,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医学与体育相结合的价值。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医体结合”教学模式,能增强医学专业学生的体能,帮助学生找到医学与体育之间的共通点。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相关人员应致力于从体育层面出发找到治疗和预防各种疾病的方法,真正实现医疗体育的价值。高等医学院校可以借助“医体结合”教学模式,从体育知识、医疗知识出发,帮助学生掌握系统性的医疗体育锻炼方法,增强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不断拓展医学专业的发展方向[4]。
2.2 “医体结合”教学模式是高等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必经之道
在高等医学院校中,体育教学属于基础性学科教学,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能和综合素养。医学是医学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是整个院校发展的方向,但从学科的发展特点上来看,医学与体育之间似乎没有共通点。而“医体结合”教学模式就是找到了医学与体育两门学科之间的互通点,发现两者都是以人体科学为基础,只是研究的方向不同。体育是从体能锻炼的角度增强个体的体能,确保个体的发展健康;而医学则从医学角度出发,借助药品、医疗设备等方法帮助个体恢复身体健康,确保个体的生活健康。医学院校“医体结合”教学模式的开展可以从体育运动康复、体育健康等方向进行,将体育运动处方作为医学学生体育课程教学的一个重点,将疾病预防摆在正确的位置,把体育教学看作是培养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的重要渠道,在体育课程设置上多渗透一些医学专业知识,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体育运动锻炼身体的过程中学习到与本专业有关的课程,逐渐拓展自身的知识领域,熟练并准确地掌握体育运动与人体健康之间的联系[5],结合现代医学发展的趋势为自己未来发展开拓一个全新的领域,逐渐推动高等医学院校课程教学的改革。
2.3 “医体结合”教学模式是社会公共健康服务模式的发展需求
教育的发展都是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现代公共健康服务模式是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向,高等医学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需要投身于社会公共健康服务工作。学生既需要具备公共卫生服务意识,又需要了解并掌握公共体育运动的相关知识,只有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学生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高等医学院校在实际培养和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找到了医疗服务与体育服务的共通之处,即“医体结合”教学模式,并在医学和体育的教学中进行实践,致力于为社会公共健康服务事业提供良好的人才支持,从而推动我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逐渐实现国家的繁荣与昌盛[6]。
3 高等医学院校实施“医体结合”体育教学模式的途径
高等医学院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以“医体结合”为教学模式的体育教学,结合医学专业学生的特点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类型的体育教育组,有利于开展医疗体育教学,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运动技能,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又将医学知识学习与体育运动锻炼结合起来,为学生的医疗体育教学配备专业的医学教师,培养学生开运动处方的能力。为了达到更好的“医体结合”教学效果,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教学工作:
3.1 合理分配体育课时,做好科学的学分安排
结合高等医学院校体育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体育课程教学的课时,逐渐增加医学专业的体育课时的数量,并使其比例达到总课时的百分之十左右,将具有健身价值的基础性体育运动项目作为基础性学科,如选修太极拳之类的学科后,长时间地坚持锻炼可以对人体健康起到一定的保健作用。开展专项体育运动项目,加强对学生运功技能和体能的训练,并结合“医体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开设相应的课外体育指导课程教学,满足“医体结合”教学的需求,对学生进行运动健身、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指导教学,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医疗体育指导。同时,学校要重视体育课程的学分比重,将医疗保健、医疗预防作为医疗体育项目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让学生能从心里重视体育,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医疗体育课程的学习,让“医体结合”新理念真正地落到实处[7]。
3.2 结合医学院校实际,做好部门间协同教学
开展“医体结合”模式的体育教学,高等医学院校需要从思想层面上重视这个教学改革,结合院校的实际情况,开展具有指导价值的专题汇报讲座,让院校内相关部门都认识到“医体结合”教学的价值和重要性,院校所附带的其他职能部门需要从其他方面给予支持,促进“医体结合”教学的顺利开展和实施。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务部门需要针对医疗体育教学的相关工作做出详细的课程安排和课程计划,合理分配师资力量,为“医体结合”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持。高等医学院校的经费预算部门需要针对本次体育教学改革做一份全面而详细的经费预算,并设置专门的“医体结合”体育教学经费,以支撑体育教学改革[8]。各个相关部门应相互协作、相互支持,为“医体结合”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此外,高校各院系学生的辅导员需要具备良好的体育运动意识,需要从心底支持和认同学校的“医体结合”体育教学改革,与学生团队之间形成一种友好的引导关系,为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医体结合”的体育教学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3.3 将运动处方教学与体育保健教学进行融合
运动处方简单来说,就是由高等医学院校的专业性人体治疗师结合个体体检报告的各项指标,从体育运动锻炼的角度为个体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体育运动项目。处方能对每项运动项目的强度、时长等方面进行明确的规定和标识,院校借助运动处方指导个体进行有计划、有目标的体育运动,能够科学化、合理化地帮助个体实现身体康复治疗。“医体结合”体育教学模式中涵盖了体育处方教学,运动处方教学既能帮助学生增强自身的体魄,还能让学生在实际锻炼过程中了解和掌握到引导他人锻炼身体的方法。教师应结合自身的医学专业知识,从体育锻炼角度出发,找到体育锻炼与疾病预防、身体保健等方面的结合点,引导学生学着开运动处方,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而开体育保健运动处方需主要从体育锻炼、医学保健等角度出发,将人体发展的规律与体育卫生、医疗按摩等内容结合,将“体育、保健”作为整个体院教学的中心环节,开展有效的体育活动,把与体育保健处方相关的内容都融合进去,确保学生掌握系统性的现代医学知识体系和运动技巧。院校应借助学生的体育运动行为引导学生掌握体育保健处方的相关内容,使学生能够根据他人的实际情况开出具有针对性的体育保健处方,这既能指导学生自身的体育锻炼,又能引导他人的体育锻炼[9]。
3.4 改革体育评价模式,注重体育教师队伍发展
开展良好的教育教学工作需要优秀的教师团体作为支撑。实施“医体结合”体育教学,需要专业水准的教师团队,才能保障“医疗与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和实施。首先,需要结合现阶段高等医学院校教师团队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提高教师团体的整体专业水准。体育教师需要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主动学习医学类知识,广泛涉猎各种知识,逐渐实现体育与医学之间的互通。学校需要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给教师提供在岗培训和专业深造的机会,并对开展“医体结合”体育教学模式的教师进行奖励和支持,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整体专业水准,为医学类教师与体育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提供良好的平台。高等医学院校需要定期组织医学类教师和体育教师的交流会,创造良好的交流机会,让体育教师在交流会中掌握更多医学类知识,学习现代化的医疗技术和疾病预防方法,也让医学类教师在交流会中学习相应的体育知识,挖掘体育运动项目中的运动保健知识,使两个不同专业的教师在互相的交流与合作中共同成长和发展,进而推动“医体结合”教学的顺利进行。在实际的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中,要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合理划分每个环节的评价,将“医疗体育”项目纳入评价体系中,不只要考查学生的体育运动技巧,还要考察学生开运动处方的能力,通过借助有效的评价机制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确保医疗体育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此外,在体育成绩考评中加入奖励加分制,针对学生每节课的表现对学生进行成绩加分,结合多种类型的考核形式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10]。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开展“医体结合”体育教学模式,需要高等医学院校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状况将“医疗体育”教学理念引入到日常的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既要注重对学生体能的训练和培养,又要注重给学生传授关于医学知识与体育运动之间联系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掌握相应的医疗体育知识,借助运动处方指导他人的体育锻炼,帮助他人通过健康体育锻炼强健体魄,实现公共卫生健康的目标。同时,高等医学院校需要从“医体结合”的实际情况出发,对院校的体育课程进行合理性分配,注重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确保学生在掌握体育运动知识的同时,了解到运动处方与体育保健处方的价值,引导学生在实际的医疗体育学习过程中具备开运动处方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