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协同视域下大学生创业能力发展的机制及对策研究
2019-01-20林伟毅
林伟毅
(集美大学,福建 厦门 361021)
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中,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我国创新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国家总理就曾表示:支持创业行为,并对此予以一定的支持,使我国社会能够形成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大力弘扬自主创新精神。当前政府机构已经针对创新创业颁布了相关的支持政策措施,鼓励人民进行创新,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及氛围,人民的创新意识均有所提升,掀起了创新创业的发展浪潮,形成一种万众创新的新局面。本研究在阐述协同概念时,基于跨学科层面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管理学科、系统学科,消除了不同事物边界的影响,使其能够以协作方式来达到目的[1]。协同思想是资源协同的基本内涵,可以对管理途径及方式进行综合式的应用,以协作的方式有效对不同的创业能力发展资源进行融合,在协调和协作模式下将互补性、一致性变为现实,转变原有的低级有序形式,形成一种全新的高级化的模式。资源协同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帕累托更优,取得更高效化的价值,借助社会不同领域创业能力发展资源,在协同效应下针对当前大学生创业能力发展,体现出一种整体性的功能。
一、国内大学生创业能力发展资源协同的缺失表现
对创业能力发展资源进行充分、高效化的整合,对创业人员更好的掌握公司资源需求状况有着极大的帮助,对实用的创业规划进行制定,直接关系到创业的功能与否。同时,在对创业能力发展资源进行整合和调控的时候,能够针对大学生更好的开展创业能力培养工作,使创业人员的各方面素质水平都有所提升,确保其创业成功性[2]。基于特定角度而言,作为一项较为艰难的项目,创业需要对各项资源进行融合,并对创业能力发展资源进行详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开展融合工作,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保障大学生能够达到成功创业的效果。然而根据当下的发展状况来看,国内大学生在融合创业能力发展资源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例如:建设存在重复性的问题、资源过于分散、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等等,影响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质量,不利于大学生进行创业。
(一)协同缺位。在大学生创业能力发展资源方面,高校占据着的教学资源非常特殊,因为开展创业教育的关键实施者就是各大高校。此外,国家政府部门能够对此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在环境营造资源上占有很大的有利条件,而企业在实践实训资源上则占据着很大的优势,具有一定的资金资源、市场机会资源;而大学生的家庭则在人脉关系、资金支持和思想教育等资源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由此能够看出社会各界在占据创业能力发展资源的拥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如果能够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的融合,就能够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极大的便利[3]。但是基于实践状况而言,不同的资源主体一般都是单单基于自身开发资源存量难易程度落实各项措施,并没有对运行机制和制度进行整合,所以会出现职责过于独立的问题,不能有效的进行协同工作,没有意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所以也就不能进行整体性的规划,不能结合大学生创业的差异来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在需求导向下的资源开发及利用工作效率较低,不能高效的集中资源,影响了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形成和构建,不能很好的满足大学生创业能力发展需求,出现了覆盖缺位的状况,还会干扰大学生创业工作的有序和高效化的开展。
(二)协同重叠。自从上世纪之后,国内的高校、政府部门及企业均积极的鼓励开展创业创新活动,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工作非常关注,也愿意提供大学生创业能力发展资源,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成功,形成了相对健全的创业教育、支持体系。但是在创新创业工作继续发展和开展的过程中,社会各个部门没有对创业能力发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存在认知缺失、方式错误和管理不到位等各项问题,不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势的发展,也无法及时对资源进行投放,不利于使大学生创业能力素养进行进一步提升。在审视挖掘创业能力资源的过程中,应用了很多的存量资源,针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发展资源,社会不同部门出现了存在投放结构重复性建设的弊端,浪费了大量的资源,不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进入到一种持续、稳定发展的状态[4]。这在当下企业、政府部门及高校所构建的创业孵化器方面体现的非常明显,存在很严重的同质化问题,而且存在大量的粗放式孵化载体,无法构建出错位竞争体质,也就更不能进行特色化的发展。
(三)盲目协同。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对高校内部和外部不同的资源进行协同式的创新,并需要下级学员、部门机构的共同支持。但是就实践状况来看,一些单位对部门联动、资源协同工作非常关注,然而但是从特定的利益角度来分析,协同处理较小的问题,或者还存在仅将协同作为形式的现象,没有深入“地”探究资源协同体系。开展协同工作时,一些资源主体没有意识到自身所占据的优点,也就无法进行很好的自身角色定位,还有一些主体仅根据国家规定而开展协同工作,根本没有基于充分理解的角度上全面落实协同工作,存在自主性丧失的问题。进行协同创新的过程中,也有部门资源对其他主体职责、作用进行过度化的运用,并没有在合作的时候找准自身的位置,价值导向不明确。同时,还存在部门主体不能对协同创新要点进行了解,所以不能通过优势互补的方式来共同处理问题,最终导致大学生创业能力发展工作协同合作不能达到真正的目的,仅存在于表面形式上,使得资源出现浪费的问题,降低了创业能力发展工作的整体效率。
二、资源观照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影响因素
(一)教学资源的表征与影响。教学资源整体质量、数量同创新创业人才发展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其中良好的教学资源指的是: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比赛(比赛水平及层次相对较高);拥有的师资配备非常雄厚,而且师资创新创业能力良好;可以组织和落实创新创业活动;开设了专项化的创业课程,确保大学生接受到系统化、模块化的实训等。
当前国内众多高校均对创新创业教学课程进行了设置,在落实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将教师的引导角色充分体现出来,通过开展课程教育让大学生能够体验到真实的创新创业环境,这对大学生真正自主创业并达到成功有很大的帮助;而且还能够使创新创业教育效率得到改善,凭借丰富的教学经验及较高水平的教学管理能力,教师能够全方位的了解大学生的整体状况,能够帮助大学生进一步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二)政策资源的具象与影响。国家、区域下的创业活动水平直接取决于创业政策,在对政府机关工作效率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就能够对政策资源进行有效的识别。影响行政机构能力及水平的衡量标准具体介绍如下:公信力如何、办事效率的高低、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同时进步、对创新创业人才培训工作可以提供资金、场地环境与否、确保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拥有充分的物资、优惠政策的落实状况、对创新创业才的支持程度等。
在对创新创业政策措施进行颁布之后,政府机构可以对良好创业氛围及环境进行构建[5]。在国家政府机构的支撑作用下,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收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同时,如果国家能够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推出相关的政策,这对于大学生来说是肯定了他们的创新热情,给予了大学生精神上的鼓励。
(三)实训资源的外显与影响。在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能力进行培训的过程中,必须要提高对实践活动的重视,应构建相应的实践平台,使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其他先进国家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时间相对较早,我国虽然起步晚,但是在积极努力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均能够保障在高校内设置专项的实习岗位及基地,包括:对于法律专业学生进入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开展训练;对于历史专业学生进入到档案馆、博物馆进行培训等等。
发挥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作用,能够使大学生综合能力水平得到改善,例如:管理能力、市场调研能力、社交能力等。除此之外,在进行实践训练的时候,大学生能够接触到社会岗位的真实需求,从而掌握更多的技能及知识,对学生毕业后的创业及就业都有很大的帮助。
(四)社会网络资源的表象与影响。通常来看,大学生在进行创新创业时可能会需要下述支持:社会网络支持、政府机构的支持、家庭的支持和高校的支持。但是就社会网络资源进行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同下述因素有关:首先是良好的市场机遇,这种机会具有时间性及公开性的特征;其次还要拥有较好的社会人脉,高校是大学生所处的主要教育场所,接触社会人士的可能性较小,所以都存在交际圈狭窄的问题;最后是社会相关金融机构要予以一定的资金支持,例如:保险及银行等。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机会识别能力,能够主动出击,这样才能及时抓住遇到的市场机遇,从而获取更多的资料讯息,才能真正的创业成功[6]。覆盖面积较大是社会网络资源的一大显著特征,然而受成长环境、个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通常都会出现缺少社会网络资源的状况,也不能对社会网络资源进行良好的运用,该资源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的效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三、资源协同视域下大学生创业能力发展机制的对策
(一)建立多课堂交互体系。创业教育顶层设计、所选取路径直接影响着能够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所以,这就要求高校必须要结合自身的办学特点,遵循多方共促共建和优势互补的原则构建良好的创新教育模式,必须要在实践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并发挥机制的先导作用。
第一步要改革高校的第一课堂。可以针对创业知识结构进行转变,让大学生参与更多的实践活动。还应整合、优化专业课程结构,将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放在首要的位置,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让学生的科学素养、文化素质均得到改善,逐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对问题进行创新性的解答。在创业教育的基础上,对教学形式进行重新组合,应借助面向社会需求和项目团队的实践课程,增强大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借助一种创新性的方式,让大学生在一种创造的竞争环境下开展科学化、专业化的培训,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要将大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开展参与式的教学活动,在翻转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大学生获得真实的创新创业体验。还可以在课堂中融合、对接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及教学目的,改善专业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有助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落实。
第二步是要对第二课堂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可以在第二课堂中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进行培养和强化,并在系统教育的指导下,逐步的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针对大学生所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在落实的过程中要强调具体的内涵,确保最终的效果,使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能够获得一定的成果,不再是仅局限于类型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7]。此外,高校要对第二课堂进行科学、专业的构建,确保第一课堂和第三课堂能够实现有效的衔接,在实现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计划的同时,能够真正地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同时还要在高校的第二课堂内,形成具有一定共识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及手段,并能够被广大大学生所接受,可以对一些主题性的教育活动进行整体性的规划设计,使校外所开展的各项活动能够更加有秩序和有规模,避免出现重复性建设的问题。在开展社会实践和公益等活动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其中,鼓励其对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平台进行自主构建,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实现教育改革的目标。
第三部是要对第三课堂进行深化。在第三课堂中,可以使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素质得到全面的增强,能够使学生的学科专业性更强。在高校的第三课堂中,还有待加强对创业类实践活动的开展力度,要确保活动设计的针对性和学生参与的热情。该课堂还要必须保证和学校的学科专业特色衔接起来,能够对创业实践进行拓展,形成孵化平台。发挥高校在资源方面的优势,例如工业园区、科技园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对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进行有效的建立,让学生在进行创业实践的过程中拥有一个阵地,即基地,并发挥经济效益实体的作用。
(二)产学研深度协同,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化提供土壤。实现产学研一体化,也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能够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科研分析转化为实践成果的过程中,借助相应的科学技术及市场运营能力,科研人员能够将创新创业平台提供给大学生。除此之外,高校结合创新创业政策制度,对产业孵化基地进行了构建,将硬件支持和创新创业指导均提供给了大学生,同行业协会或者是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确保大学生能够拥有创新创业孵化培养实践平台。这就表现了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视程度,对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有极大的帮助。
在资源协同视域下,多元主体发展意愿、利益和需求同创新创业资源和动力、作用空间均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学生要提高创新创业能力,而企业则要求借助创新性的成果来提升效益。在产学研深度协同发展的过程中,不仅需要高校的专业教育、政府部门的支持,最关键的是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企业要提供可靠的资源支持,并对此持一种积极的态度。基于当下合作模式,学校要对校友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和挖掘,形成一种良好的企业合作空间和环境,充分发挥校企协同模式的作用,改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大学生将创新研究转变为成果,增强学生的实战能力。高校不仅要对创新孵化基地进行构建,还要使企业、学校二者能够形成良好的互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训练活动,更好地了解当前的市场环境。
高校还可以在课堂中引入社会专业技术工作者、行业专家、部门管理人员等,开展不同形式的教育指导活动,包括知识讲座、课程讲授等,还可以将实践性的知识同理论课堂知识联系起来,在课堂中添加更多的社会生活实践例子,以此来提升大学生的能力。高校在同企业进行合作时,要开展合作式的创新,确保大学生处于真实的创新创业环境下,不断的锻炼和磨炼学生。结合专业导师的针对性的教导,大学生能够有效融合生产实践、市场运营和科研实践,在实践训练过程中,使创新创业能力得到真实的提升。协同发展的核心就是多主体协同路径的研究,在对制度平台进行构建的过程中,要是不同主体的合作机制都得到维护,这样才能够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到校企合作的发展模式中[8]。
(三)提升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社会环境氛围
1.提升各主体对创业教育发展的协同性认识。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过程中,离不开多方主体的共同配合协作,包括:企业、高校、政府部门、大学生、导师等,这样才能够使创新创业教育效率有所保障。然而当下很多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的认知问题,仅将其看作是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没有将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放在首要的位置上,很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积极性不高,不能主动地参加创新创业活动。也有高校认为政府部门提供的资金和指导不到位才会出现以上结果。
从政府机构的角度来看,其关键责任就是对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和制度进行制定和推行,所以不能很好地促进企业和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协调性构建。而针对企业来看,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主要责任就是对创新教育实践基地进行提供;但是高校在对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关键的阻碍因素就是缺少充分资金的支持动力,将这看作是政府的职能,这就充分体现出企业没有意识到自身承担的职责。很多大学生也不能积极的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主观能动性不强,即使社会各界进行了协同发展,但是在主体积极性较差的情况下,根本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基于协同角度进行分析,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出现了很多不同忽视的问题,这就需要社会不同主体建立起良好的协同发展理念,协同各方主体进行有效的交流,促使大学生创业教育协同系统的良性发展。
2.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社会舆论宣传。社会大环境是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背景,其中涵盖了技术、经济、社会人文和政策等内容。当下很多企业、政府部门及高校并没有真正了解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关键程度,不能真正的参与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过程中。从高校的角度进行分析,校企二者之间并没有建立合作协调机制,企业仅基于较浅的层面来认识和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并没有真正的了解其中的内涵,也就不能积极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企业没有深入地了解创新创业教育,仅将其看做是对今后企业家和创业者的培训和指导,在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没有进行积极的投入和支持,使创业教育工作缺少可靠的资金,阻碍了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
处在网络信息化时代中,对主流文化进行传播的关键途径就是网络、广播电视媒体和社会舆论等,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媒体舆论的作用,为大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并利用微信和微博等网络媒体来向大学生传播创客精神,对创客文化进行大力的推广,潜移默化的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对于国家颁布的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制度,媒体要进行有效的传播,使高校能够进行学习和借鉴。
四、结论
大学生创业能力发展是一项跨课堂的项目,涉及到多种不同的系统、部门及学科,社会各界能够通过直/间接的方式对创业能力发展形成较大/较小的影响,所以需要使社会各界的资源主体协作起来,通过协同的方式来有效的投放资源,争取在保证资源投入量较小的情况下,获得较大的能力发展绩效,使创业型人才培养工作进入到良性发展状态。本研究基于协同学的角度之上,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够使大学生、社会、政府机构和高校能够形成一种协同合力,共同推动创业教育工作的进步,调动大学生创业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创业教育社会环境及认知,共同对高效的创业教育协同平台进行建立,并指出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路径。促使各主体协同配合助力大学生创业教育早日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