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师课堂:促进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全国中学语文分体教学”名师课堂印记

2019-01-20朱亚妮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思维老师课堂

朱亚妮

(天水师范学院 文学与文化传播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1)

2018年11月23日至24日,在由天水师范学院、陕西师范大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编辑部、天水市教育局、陇南市教育局联合主办,天水师范学院文学与文化传播学院承办的“全国中学语文分体教学暨教育扶贫高峰讲坛”活动中,笔者近距离地感受了全国各地中学语文名师的教学风采。名师们或立足小说文本,依体而教,因文而教;或立足热点新闻,资讯思辨,评阅结合;或立足“群诗”,由点及面,举一反三;或立足高考,抓住核心概念,撷取文章提要;或渗透“生命语文”理念,关怀生命,打破常规,引导学生进行审美阅读;或打破传统,整合教学环节,语境识词,合二为一。虽然教学内容不同,教学风格迥异,但其目的却不谋而合,即致力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和深刻性品质,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让语文核心素养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一、因文而教: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学生能够灵活地迁移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主要体现在思维方向的灵活性、思维过程的灵活性、思维结果的灵活性和迁移能力的灵活性四个方面。

冯为民老师教学八年级文言小说《狼》,视野广阔,别有洞天。这篇课文学生之前已经学过了,所以实际上是一节复习课,而复习课的难度,是新课所不及的,老师在课堂上不但要带领学生温习学过的知识,还要讲出“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孙绍振),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这是具有挑战性的。但是冯老师的这节复习课,不仅上出了新意,也上出了深度。

冯为民老师在最后教学总结时说道,上文言文课要“有文言文的味道”,“把‘言'讲活”,“把‘文'讲深”,在释言、解文的基础上,上升到悟道的高度。在这节课上,冯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兼顾“言”“文”“道”,以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首先,“置换感悟法”。如文中的“屠户”能否换成“屠夫”?用这种替换字词的方式引导学生咀嚼文言小说的语言,体会作者用词之精确性。再如,文章能否缩写为“一屠晚担而归,途中两狼缀行,屠乃持担持刀,先后刀毙两狼”?通过缩写,置换文章内容的方式,引导学生明确传统文言小说的三要素。

其次,“质疑领悟法”。如提出问题:“最后一段是不是小说”?“如果不是,应该如何修改,使其符合传统文言小说的要求”?通过这两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明确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写作笔法。

再次,“迁移融通法”。冯老师在引领学生分析了这篇文言小说中“狼”的形象之后,并没有就此作罢,而是趁热打铁,给学生布置了课后作业:(1)解释有关“狼”的成语,说说“狼”在中国文化中的形象。(2)查阅“狼文化”,并相互交流。通过课后迁移学习,引导学生领悟“狼”这一典型形象,以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复习的目的在于“知新”,冯老师的这节复习课,达到了这一目的。在这节课上,冯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如何立足文言小说这一文体“因文而教”,通过“置换感悟法”体现了思维方向的灵活性;通过“质疑领悟法”体现了思维结果的灵活性;通过“迁移融通法”,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二、资讯思辨:思维的敏捷性

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主要体现在思维活动的速度和正确性两个方面。

浙江省特级教师郑可菜老师借助实用文《新闻阅读与评论》,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实用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在整个中学阶段,语文教师对于新闻等实用文的重视度是不够的。对于学生来说,听新闻容易,但评论新闻具有一定难度。加之教学对象是完全陌生的,所以这节课的教学难度不言而喻。但是郑老师竟然把一节枯燥的新闻阅读与评论课,上得精彩纷呈,课堂气氛活跃,内容毫无生硬填塞之感。

郑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阅读并评论最近发生的新闻——“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在课堂上,教师通过不断追问的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阅读媒体对“女司机”事件的新闻报道,在幻灯片上向学生清晰地展示了网络上对于“女司机”的谩骂、评论性言语,以及漫画“网络暴力”“键盘侠”等,在这一过程中教给学生阅读新闻的方法:事实先于立场。

在教会学生正确阅读新闻的基础上,郑老师引导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对新闻进行“再评论”,在实际操作中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在评论新闻时存在的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法,即使用范围词、时间限定词、关联词等,站在不同的角度,立足事实,客观看待现象,理性表达观点,正确评论新闻。在新闻评论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活动的速度和正确性。

郑老师的新闻阅读与评论课先阅后评,评阅结合,循序渐进,教会了学生阅读新闻的方法和对待新闻的应有态度,同时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既体现了“工具性”,又体现了“人文性”。这对于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兼顾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具有启发意义。

三、撷取提要:思维的批判性

批判性思维具有分析性、策略性、全面性、独立性和正确性五个主要特点。

西安高新一中高级教师贾建英老师示教实用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一篇学术论文,节选自美国心理学家、哲学家弗洛姆的《爱的艺术》一书。论述文阅读贵在忠实于原文,忠实于作者。在高考论述文阅读题中,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是在阅读过程中加入自己的主观体验,导致对文章主题判断的失误,或者对某些段落的理解不到位。在这节课上,贾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如何立足论述文这一文体,同时兼顾高考命题要求,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引导学生理性撷取文章提纲,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第一,分析性。即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所需的先决条件。这节课的重要环节是分析文章提要,明确文章主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首先引领学生建立主题与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然后让学生明确文章题目的核心词——“爱”。

第二,策略性。即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撷取文章提要的思路:按照段落顺序,逐一提取各段核心概念,从而整体上概括文章提要,明确文章主题。在分析段落核心概念这一过程中,贾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跳读的方法,迅速锁定各段核心概念的范围,提炼出段落大意。在这一过程中同时也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第三,全面性。即从全局角度分析问题,引导学生制定正确的解决方案,以纠正学生先前的错误想法。贾老师引导学生在分析每段核心概念的同时,在黑板上修改、完善学生自己课前提取的文章提要。在这一环节中,学生明白了自己在提取文章提要时因加入了主观情感,所以对于文章主题的把握有所偏颇。教师因势利导纠正学生的错误,教给学生概括段落核心概念的正确方法。

第四,独立性。即学生在课堂上能独立思考问题,具有独特见解。贾老师在导入新课伊始,就要求学生自己默读文章,写出文章提要,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问题,充分发挥思维的独立性特征。

第五,正确性。即通过严密的逻辑思维,有针对性地分析问题,使得结论具有正确性。在这节课上,贾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修改文章提要的方式,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重点所在,并思考解决这一问题所需的前提条件和步骤,进而用科学的方法提取段落核心概念,使得修改后的文章提要具有很高的正确性。

四、打破常规:思维的独创性

语文思维的独创性表现在独特性、新颖性和发散性三个方面。熊芳芳老师、王金玉老师和张一山老师在课堂上打破了传统教学方式,训练了学生的独创性思维品质。

“生命语文”的首倡者及研究者熊芳芳老师示教的散文《苍蝇》一课,打破了按段落顺序朗读散文和逐段讲解课文的传统,“遵循生命的本质属性”“让生命发言”,即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教师按照学生朗读的段落顺序进行“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了解中西审美的差异性:中国人的审美功利化,缺乏生命意识,西方人审美时则更关注生命意识。

清华附中的王金玉老师以《枣儿》为例,示教戏剧冲突。这节课打破环节分明的教学传统,将两个教学环节合二为一,语境识词,梳理情节。即把新词放在相应语境中让学生去识别,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不但学习了新的字词,而且也梳理了戏剧情节,一举两得。这种教学艺术让人耳目一新,值得我们在教学中借鉴。

江苏省特级教师张一山老师以“象征性”为主题,选取了《三位一体》《雁》《礁石》《狼之独步》四首诗建构新诗任务群,向我们展示了引导学生开展诗歌群阅读的真实样式。在观摩课上张老师打破了诗歌教学的惯常思维。首先,三位一体,群文阅读。摒弃了传统诗歌教学就一首诗进行逐句解读的方法,选取了有联系的三首诗,引导学生用过渡句将三首诗连成一首新诗,进行群文阅读。这种多元阅读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尽显语文思维的新颖性。其次,“学讲达”的教学流程。张老师在这节诗歌教学课上,打破了过去教师“一言堂”的传统,完美诠释了“学讲达”的教学流程(“我学”“我讲”“我达标”)。从前半节课引导学生给诗歌加题目,填补空缺处的意象,到中间部分朗读诗歌,再到后半节课的课堂小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分配朗读角色,做课堂小结,教师只是适时适量地加以指导,充分体现了语文课堂的生成性。整个教学环节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进行,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全身心投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得以充分显示。

五、纵向延伸:思维的深刻性

语文思维的深刻性品质体现在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难度上。在这次全国中学语文名师分体教学观摩课上,各位语文名师横向拓展,纵向延伸,挖掘学生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难度,体现了语文课堂的深度。

熊芳芳老师给学生上的散文《苍蝇》一课,以“苍蝇”这一在常人眼里微不足道的生命为出发点,向我们展示了“生命语文”课堂的温度和深度,真正体现了语文“生命的,文学的,美学的”的特征。在课堂上,熊芳芳老师不是仅仅死扣这一篇散文进行讲解的,而是在课堂上做了恰当的拓展和补充,如在初步阅读散文时就适时适当地链接了《小雅·青蝇》和《齐风·鸡鸣》的全文,周邦彦的《醉桃源》,小林一茶《归庵》中的其他文章,以及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传播学院詹丹教授对于这篇散文结尾处的观点和看法。在深入探究这篇散文的主题时,拓展了毛泽东诗中有关“苍蝇”的诗句,澳大利亚印有苍蝇图案的50元钱币,荣获1982年奥斯卡金像奖的匈牙利动画片《苍蝇》中的一段短视频,穆旦和张枣诗歌中的“苍蝇”形象,以及孙绍振老师阐释“审美”的文字,由此得出文章的主题,将审美上升到生命的高度,引导学生以悲悯之心和敬畏之心去认识生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熊芳芳老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创设教学情境,通过引领学生观看直观的画面、视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不仅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广度,而且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难度,致力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王金玉老师示教的戏剧《枣儿》一课,内容丰富,主题深刻。王老师在课堂上没有仅仅局限于这部戏剧,而是拓展了辛弃疾的诗词,并且通过图片,短视频的方式给学生展示了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的生存状况,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在学生产生“共情”之后,王老师适时进行课堂延伸,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以及如何看待这一问题,以此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度。

张一山老师的诗歌群文阅读课生动活泼,意味深长,充分显示了思维的深刻性。在教学过程中,他举一反三,由浅入深地带领学生鉴赏四首诗歌。首先,将《三位一体》诗歌中空缺处的意象换为“麦积山”,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写了“麦积山”的什么时候。通过这一问题打开学生想象的空间,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从一天中的清晨、午后、黄昏三个时间段转向一年中春夏秋(冬)三个季节,最后穿越过去和将来,并连接现在。其次,将“麦积山”这一意象上升到比它更大的意象“祖国”,让学生重新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再次,在群文阅读的过程中,张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三首诗分别写了哪三类人,一个人一生中的哪三个时期,最后将这三首诗上升到民族、国家的高度,引发学生思考这三首诗分别象征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哪三个阶段。在这节课上张老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多元解读诗歌,注重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和难度的培养,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同时也体现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独创性和批判性品质。

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和深刻性五种品质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在这次分体教学活动中,各位名师的观摩课突出体现了思维的某一品质,同时兼顾学生其他思维品质的发展,致力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提升。这次活动不仅开阔了师生的眼界,还为中学语文教学的发展提供了启示。

猜你喜欢

思维老师课堂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老师,节日快乐!
送给亲爱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