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负与霸凌行为治理的多学科对策探论
2019-01-20张海钟杨万鹏宋众琴
张海钟,杨万鹏,常 欢,宋众琴
(1.兰州城市学院 城市社会心理研究中心,甘肃 兰州 730070;2.甘肃古浪定远教育工作站,甘肃 古浪 733310;3.广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广西 桂林 734000;4.渤海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锦州 121000)
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是动物界异类之间的基本活动规律,同类之间的欺负和被欺负、欺凌和被欺凌、霸凌和被霸凌也是动物界普遍存在的行为。有能力霸凌和欺负同类的个体往往就是动物界的王者,就是群体领袖。而人类进化到现代,为了维护以文化为基础的社会结构,严厉禁止法律规定之外的欺负和霸凌行为。欺负与被欺负、欺凌和被欺凌、霸凌和被霸凌只是发生在民族战争、国家动乱年代。为了和平发展、繁荣昌盛,每个国家都会立法保护弱势群体和弱小个体,反对任何形式的民众之间的互相欺凌,特别是霸凌行为。
一、校园欺凌行为概念的社会心理学界定
校园欺负、欺凌、霸凌行为是以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为理论基础的多学科研究课题,当前我国大陆的教育学界倾向称为欺凌行为。校园学生之间相互欺负是常见的互动行为,小群体内友好性相互欺负可能属于向其他群体宣示本群体的一种行为,但多数欺负行为其实是为了征服对方,为了威慑同伴,维护自己的领导地位、既得利益。“霸凌”这个词出自台湾教育工作者对英语bully的音译,校园霸凌行为是校园欺负、欺凌行为的极端化表现,校园欺负和霸凌行为既是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研究课题,更是社会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研究课题。传统社会心理学的专有名词是攻击行为、侵犯行为,社会学的视角则是一种越轨行为,当代社会心理学则将其称为欺负行为、欺凌行为,直到2010年台湾学术界使用了霸凌行为这个概念。
二、校园欺凌行为的多学科研究文献整理统计分析
21世纪以来,校园欺负、欺凌、霸凌行为已经成为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研究的热点课题,中国知网有论著、报道数万篇。校园欺凌是一个世界性问题,据网络报道,日本每年发生12万件欺凌问题。以肉食为主的攻击性比较强的美国、欧洲校园,欺凌行为更为严重。改革开放40年特别是近10年来,我国心理学界对校园欺负行为做了很多定量研究,中国知网可以查阅到30篇论文,包括4篇硕士学位论文。教育学、社会学、法学、哲学的研究则使用校园霸凌、欺凌这个概念,中国知网可以查阅到标题有校园欺负的论著1100余篇,有校园霸凌的论著160多篇,有校园欺凌的论著1400多篇,其中30多篇是综述,还有20多篇是西方国家解决霸凌问题的比较教育学介绍和借鉴对策,600多篇是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交流文章,1200篇是报刊记者、编辑撰写的案例分析和呼吁文章,心理学的定量定性结合的调查研究成果有40多篇,教育学、社会学、法学、哲学理论研究论作60多篇。如果扩展查阅攻击行为、侵犯行为、越轨行为以及相关的论文,至少有万篇。
三、校园欺凌行为的多学科学术分类与行为分析
学术研究过程中关于校园欺凌行为类型的划分各学科有自己的标准,有的学科是实践标准,有的学科是逻辑标准。有的学者分为肢体欺凌、言语欺凌、关系欺凌、网络欺凌、性爱欺凌。[1]如果就逻辑而言,网络欺凌显然难以并列,因为网络欺凌又包括网络语言欺凌、网络关系欺凌。如果坚持逻辑分类,就应该将现实欺凌与网络欺凌并列,肢体欺凌、言语欺凌、关系欺凌、性爱欺凌是其二级概念。2010年教育部印发过一个校园欺凌行为问卷,好多学校也编制问卷进行调查。综合各类问卷和实地调查发现总结:身体强壮的、脾气暴躁蛮横的、喜欢暴力游戏的、单亲家庭的、拉帮结派的、家庭有背景的学生发生欺凌行为的比例较大;身体瘦弱的、形象不佳的、人际不好的、家庭贫困的、老师关照的、行为怪异的学生容易成为被欺凌者。欺凌行为包括编造外号、造谣污蔑,讽刺挖苦、物品占有,毁坏书本、霸占钱财、心理恐吓、使唤跑腿、罚做作业、孤立排挤、集体疏远、动手打人、群体殴打等。
四、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治理的多学科对策建议
兰州城市学院城市社会心理研究中心作为省级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和省级智库平台,正在深入开展校园欺凌行为的研究。笔者作为加盟课题组成员,接受了课题组的培训,参与了课题组第一阶段理论学习和调查活动。经过文献查阅,我们发现,21世纪以来,我国大陆和台湾网络视频报道至少200次校园欺凌和霸凌导致的恶性事故,诉诸法律的事件至少60次。需要我们更加深入的研讨对策。最近10年,以台湾小学事件、北京中关村小学事件、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为典型,引发的舆论关注度、焦虑度最高。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和教育部多次发出通知,并制定了《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综合治理的方案》,要求地方政府和学校采取综合措施治理校园霸凌,各省市自治区教育厅局也采取了系列行动,但是2018年“五一节”前,网络报道的陕西米脂恶性事件再次让校园欺负、欺凌、霸凌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我们在访谈调查中发现,甘肃省的校园欺凌行为有几个特点:第一是职业学校、民族学校、寄宿学校、县城学校欺凌行为比较多;第二是市级城市学校比较少,初级中学欺凌行为比较多;第三是舆论管控比较严格,很多欺凌问题造成的事件没有报道,社会关注度、显示度比较低。为此,我们综合网络学术文献和实地调查资料,向甘肃省政法委、省教育厅、市县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各级各类学校,提出校园霸凌行为治理多学科对策建议。
(一)立法保护是治理校园霸凌行为的法治基础,建议修订有关法律条款,为校园欺凌行为的治理提供法律依据。
网络资料显示,校园欺负、欺凌、霸凌行为问题是全世界校园普遍存在的问题,美国、英国、日本、爱尔兰等国家都有专门的校园霸凌处理法律或者政策条例。校园霸凌行为具有侵权性、隐蔽性、高频性、复杂性、传播性,目前的《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主要针对成年人对未成年人的伤害,未将未成年人的相互伤害纳入处置范围。而且《刑法》对少年儿童的违法犯罪处理比较轻微,导致校园欺凌行为造成严重伤害者难以得到威慑性处理。建议国家层面立法机构修订有关法律,将刑事责任年龄由14岁改为10~14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是否进行刑事处罚,分立或设立专门司法机关,对校园霸凌责任人实施强制教育、教养处分。
(二)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管理是治理校园霸凌行为的制度基础,建议完善教育行政和学校管理制度,将严重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率作为教育局长、校长、政教主任、班主任的考核依据。
我国的各级教育行政机关主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及各种历史时期的政策文件管理学校,学校则设立教务处、政教处等机构具体管理教学和学生活动,校园欺负、欺凌、霸凌行为往往被视为一般品德问题、学生纠纷问题,重视程度不足,甚至有些领导、教师还会认为,欺负和被欺负是学生成长的必要活动。虽然因为近年来我国校园欺凌造成了很多恶性事故,但并没有引起中小学的高度重视。网络报道很多学生向学校反映欺凌问题,往往被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破窗理论认为,校园霸凌长期存在是由于教育部门和司法部门对越轨者没有有效的制约措施所致。沉默是对霸凌行为的放纵,是对弱势学生的犯罪,荷尔蒙不是犯罪的理由。建议通过督导评估的方式,在各种督导检查中,将欺凌预防作为重要内容,督促中小学完善有关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教育部《加强中小学欺凌行为综合治理方案》,将校园欺凌预防纳入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基本内容体系。将校园霸凌行为处分、处理作为校纪校规,及时果断处理校园欺凌特别是霸凌行为。
(三)专职师资是治理校园霸凌行为的基本力量,建议各级各类学校加强心理教育教师的配备,定期开展针对性校园欺凌行为的心理辅导活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包括霸凌行为在内的欺负行为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就心理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而言,自尊水平比较低的学生容易成为欺负别人和别人欺负的对象;[2]而攻击性比较强的学生也会成为欺负和被欺负的对象;[3]青春期年龄和有风险偏好的学生容易成为校园欺凌者。[4]学习比较差的学生容易成为被欺凌的对象。[5]男女比较而言,女生更容易成为被欺凌的对象。[6]被网络欺凌者更容易成为抑郁症患者、有自杀意念者或者实施自杀行为者。[7]中国的校园网络霸凌表现出主体的多样性、模糊性;欺凌的隐秘性和公然性;危害的超时空性和强扩散性特点。当代认知神经科学更多还关注是脑功能结构及其神经机制,比如注意功能缺陷的多动症学生,就会有更多的欺负行为。因此中小学必须尽快处理好两个问题,第一是按照教育部、教育厅局的标准,300生比1师的标准,配备专职心理咨询辅导教师;二是心理咨询辅导形式和内容必须有鲜明的针对性和校本性,根据心理测评发现的问题针对性开展团体辅导或者个别咨询。
(四)家庭是道德法治教育的基本场所和基本力量,建议进一步落实监护人的教育和监护责任追究制度,约束家长怂恿默认的欺凌行为。
文化传递理论告诉我们,家庭成员的霸凌行为会发生代际传递;结构性紧张理论认为,弱势群体的后代往往因为学业问题采用非常规手段争取别人的认同;社会控制理论认为,当学生因为学习差、相貌差、地位差,社会联系纽带弱化,就会成为施霸者;标签理论解释越轨认为,当学生被贴上学习差、品德差的双差标签时,这种标签就会成为心理烙印,导致更差的行为发生。[8]当代中国是有史以来物质生活条件最好的时代,也是国家最和平繁荣的时代,更是每个家庭最重视教育的时代,而重视教育和学习的根本原因就是家庭后代的社会地位竞争。有地位的家庭、有财富的家庭,娇惯子女成为普遍现象。反过来,地位较低、财富很少的弱势群体,为了自己的存在感、也会成为欺凌者。因此,成人教育、家长教育和责任追击制度是当务之急。
(五)网络媒体是公众监督和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网络媒体少用赞赏的视角报道熊孩子,建议国家出台法律制度,坚决清除网络暴力游戏。改革开放40年来,电视媒体的发展为大众生活带来了丰富的知识和审美资源,特别是近20年来,网络媒体的发展更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工具和载体。多媒体进入社会生活,特别是全球化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传统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模仿、时尚、谣言、集群行为、互动行为超出了我们总结出的心理规律。因为网络新媒体的快速度、富信息、隐蔽性、匿名性,使得谣言传播处于失控状态;因为网络新媒体追求猎奇、刺激,很多信息表面是正能量,效果确实负能量。比如网络视频经常会出现熊孩子的报道,编发者和评论者往往会以赞赏的态度进行推广,其效果就是引起模仿。特别是我们的电视剧剧情中将将军、领导都描写成霸道者、欺凌者,特别是网络游戏开发商开发的游戏,基本都是以暴力为主,鼓励学生争强好胜,将游戏胜利者命名为霸王、领袖。因此建议,国家机器以更加强有力的手段坚决果断地整顿游戏市场和网络媒体内容,挽救中国少年的未来,挽救中国民族复兴的未来。
因为我们的访谈调查、田野工作尚未进入实质阶段,这篇报告仅仅是网络资料整理的阶段性成果,其中思想和建议多数都是网络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的综述。2018年夏季,研究中心组织全省部分大学、中学、小学的心理学、教育学教师;年级主任、班级主任,采用教育部专家编制的欺凌问卷调查,经过统计处理,编制的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大学的欺凌行为问题与对策调查报告和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的理论研究报告,将另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