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帝都昆仑:华夏儿女的祭祖圣地
——探寻远古昆仑丘的现代地理坐标

2019-01-20吴陇鑫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成县昆仑山山海经

韩 蓓,吴陇鑫

(甘肃省成县祖脉文化研究会,甘肃 成县 742500)

一、帝都昆仑在甘肃成县

轩辕黄帝的都城在昆仑山的说法,最早出自《山海经》。如:A.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B.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等等。

《山海经》记述的山,数量非常之多,但唯有昆仑之山被称为丘或虚(墟)。我们从古汉语的语义表达习惯上分析,古人著述,一般将有石头的山称为山。如《说文》:“有石而高,谓之山。将土堆之山称为丘。”如《周礼》:“土之高者,曰丘。那么,什么又是虚呢?古汉语中,虚与墟通用。”如《山海经》:“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墟的意思,就是山基,或山根。”

昆仑丘长什么样,《尔雅》说的最生动,也最具体:三成为昆仑丘。三成什么意思?三成就是第三层(可见其下还有第一、第二层),即山的最高处(山头),谓之丘。所以《尔雅》进一步解释:“丘一成为敦丘,再成为陶丘,三成为昆仑丘。”

由此,我们可以初步断定,《山海经》记述的昆仑丘,或曰昆仑虚,其实就是一座既不高大、也不陡峭,上面有土、有石、有水,且自下而上分为三个阶梯状的大丘,其最上一级,就是昆仑丘。

那么昆仑丘在哪里呢?

说到昆仑山在哪里,现代人的第一反应是西域(今新疆)的昆仑山。实际,西域昆仑山原名喀喇喀什山,喀喇一词源自古代蒙古语,意为黑水之山或者黑河之山,没有帝都的意思,而且其名称也是西汉武帝时代才有的,比《山海经》所说的帝都昆仑丘,整整晚了3000年。可见,新疆的喀喇昆仑山不是传说中的帝都昆仑。

那么,《山海经》记述的帝都昆仑这样一座名声显赫的大山,为什么会从华夏民族的集体记忆中消失了呢?

20世纪初,历史学家徐旭生先生在《中国历史的传说时代》一书中说:我们华夏集团在文献中还留有一点微弱痕迹,远古是住在昆仑山脚下。这个区域大约在今甘肃和陕西两省交界的黄土高原或它的附近。甘肃成县小川镇有座大山,其名就叫昆仑山。它的地理位置正好处在陕、甘两省交界(黄土高原西南边缘)的徽成盆地。

成县昆仑山,就是远古神话传说中的那个帝都昆仑吗?

西汉《遁甲开山图》载:“五龙见教,天皇被迹,望在无外柱州昆仑山上。五龙之迹,行无为之化。天下先圣,治在柱州昆仑山上。无外之山,在昆仑东南。”成县昆仑山山脚有座山,名曰五仙山;山上有洞,称五仙洞。宋《五仙洞碑记》记载:世传,公孙氏五子尝于此学轻举之术。这里的公孙氏所指,就是《史记·五帝本纪》中的记载:黄帝,姓公孙,名轩辕。清《成县志》载:“同谷以景名者八,五仙洞其一也。”成县五仙洞的位置正好在今成县昆仑山东南方,此说与上文天皇被迹,五龙见教在柱州昆仑山上的五仙洞位置完全相符。所以说,成县五仙洞应该是确立帝都昆仑的重要地标之一。

盛唐诗圣杜甫沿当年屈原所标注的路径,路不周以左转,指西海以为期(引自屈原《离骚》)。从天水不周山(即番冢山,今齐寿山)左转,即到西海之地。而西海,就是文献所说的天池大泽武都,也即今陇南成县①《汉书》卷二八《地理志下》,第l609页。。在成县民间,远古时代的徽成盆地是一片天池大泽的传说层出不穷。

杜甫在成县(那时成县称西康州)逗留期间,曾亲眼目睹了昆仑悬圃的存在。杜甫在《木皮岭》一诗中写道:忆观昆仑图,目击悬圃存。始知五岳外,别有它山尊。可见杜甫那时还知道,五岳之外的帝都昆仑,就在栗亭(今徽县栗川)以西的凤凰村(今成县凤凰山麓的李武村)。而那时的一般老百姓,已经对之知之甚少了。

清版《成县新志》载:县令黄泳任职成县后,曾依据成县的先祖遗迹,亲笔上书乾隆皇帝说,成县蕞尔、据山河之首(只有确定帝都昆仑在成县,黄泳才敢说成县蕞尔、据山河之首。否则,黄泳便有欺君之嫌)。这与《史记·天官书》说的故中国山川东北流,其维,首在陇蜀完全一脉相承。

二、帝都昆仑与成县昆仑悬圃

《淮南子·地形训》说:“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悬圃。”《淮南子》这里明确说,昆仑山上有悬圃。悬圃,即山顶上的耕地。文中随后说,掘昆仑虚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增城,即今府城村旧称,遗址在成县昆仑山西北侧,隶属今成县纸坊镇。

《山海经·海内西经》说:“海内昆仑之墟,再西北,帝之下都。”

按照《山海经》的描述,昆仑丘是黄帝的花园和居所,也是黄帝的都城。紧接着,《山海经》又说: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请注意:《山海经》这里提到昆仑,没说是丘,而说是虚。所谓虚,一如本文前面所说,就是墟,也就是土堆。意思是说,昆仑山虽然很大,但山顶却是一片土堆组成的丘陵。古人称这样的山形地貌为悬圃。

《楚辞·天问》里有昆仑悬圃,其凥安在的设问。王逸后来注释说:昆仑,山名也。其巅曰县圃(悬圃)。《拾遗记》卷十也说:昆仑山有昆陵之地,其高出日月之上。高出日月之上和高万仞一

三、帝都昆仑与仇池山

仇池又称仇夷,是个很古老的地名。《遁甲开山图》说:“仇夷山四绝孤立;太昊之治,伏羲生处。”《遁甲开山图》的著述年代不详,但不会早于西汉。如果我们认定《遁甲开山图》就是西汉著作,那么仇池的出现,自《遁甲开山图》始,迄今不过2000年,与那个差不多6000年前就存在的昆仑古丘,按说没有对接关联,或至少在文献中找不到对接的证据。

但《遁甲开山图》首次明确将四绝孤立的仇夷(仇池山)与太昊伏羲的出生和治地联系在一起,这就使后人有理由推测,仇夷可能就是《山海经》里说的那个帝都昆仑西南侧的炎火之山①。

事实上,古典文献记载中的那个仇池山,的确与现在成县小川镇的昆仑山相邻不远,甚至可说就是成县小川镇昆仑山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与《淮南子·地形训》所说昆仑山有九井九门,弱水环绕四周,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完全吻合。

关于昆仑山九井的解释,学者们历来各执一词。成县当地学者的解释是,古时的九井,就是昆仑山上的九个水源地,即散布在今成县昆仑山上的沙坝、杨坝、金谷坝、祁坝、草坝、黄后坝、雍坝、水坝、左家坝等九个坝子。而文中所说的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则与《搜神记》昆仑之山,地首也,是惟帝之下都,环以炎火山的描述完全一致。弱水,就是不能载船行舟的溪流;而炎火之山,则是指火东。

昆仑山周边星罗密布的丹霞地貌。所谓投物辄然,只是古人的一种夸张描述。

炎火之山的另一种解释是赤方。《阶州直隶州续志·建制沿革》引《魏志》说:“武阶郡治北部县,领赤方县。”随后又解释说:武阶郡有赤土城。赤土城即炎火之山,其上曾建仇池国。这一说法虽近牵强,但与成县昆仑山地理位置及周边地貌特征基本吻合,可作备考。

四、帝都昆仑与鸡头山

《十洲记》言:“昆仑号曰昆崚,在西海之戌地,北海之亥地,去岸十三万里。有弱水周回绕匝。东南接积石圃,西北接北户之室。东北临大活之井,西南至承渊之谷。此四角大山,实昆仑之支辅也。”积石圃南头,是王母告周穆王云:咸阳去此四十六万里,山高,平地三万六千里。上有三角,方广万里,形似偃盆,下狭上广,故名曰昆仑三角。昔禹治洪水既毕,乃乘蹻车,度弱水,而到此山,祠上帝于北阿,归大功于九天。又禹经诸五岳,使工刻石,识其里数高下。其字科斗书,非汉人所书。今丈尺里数,皆禹时书也。

戌地:是指以特定地方为原点,其西北偏南方向为戌地。成县所在徽成盆地在上古时代为天池大泽,称西海之地。昆仑山位居成县盆地西北偏南方向,所以《十洲记》说昆仑在西海之戌地。

亥地:以北海为原点,其西北偏北方向为亥地。今汉中盆地上古时代为天池大泽,称北海。成县昆仑山位居汉中盆地西北偏北方向,所以《十洲记》说昆仑在北海之亥地。后文所言去岸十三万里是古人夸张的说法,形容昆仑山离北海岸距离遥远。今成县昆仑山东南距汉中盆地300华里②,在古人眼里不可不谓遥远。

有弱水周回绕匝:弱水,古人将无力载船的溪流称为弱水。成县昆仑山周边溪水密布,河流纵横,流量较大的河流有南河,古称下辩水;黄家河,古称黄水;沿河,古称沿水;陆巷河,古称弱水;犀牛江,古称汉水或西汉水。《十洲记》说昆仑悬圃弱水周回绕匝,与今成县昆仑山四周多水环绕的情形完全一致。

东南接积石圃:成县昆仑山东南接鸡峰山。鸡峰山又称鸡头山。鸡,即积。上古先民茹毛饮血,认知世界的角度和方法是直观的、象形的。将鸡书写成积,是后人抽象化的臆造。圃,指山顶上可用来耕种的土地。积石圃,即鸡头山上的悬圃之地。今成县鸡峰山后的鸡峰镇,其管辖广大区域均系可耕种的土地,故说积石圃。

西北接北户之室:昆仑山西北方向有北户之室,相传是昆仑山守护神陆吾的住地。《山海经·西山经》说:“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可证陆吾神的确住在成县昆仑山西北方向(今西和县陆巷镇所在地)。陆巷,为陆吾的转音。

东北临大活之井:此处所定方向可能略有偏差。大活之井在成县昆仑山东南角的鱼窍峡,俗称天井山。峡内有《西狭颂》汉隶摩崖石刻,并有上古岩画存焉,但大部已模糊不清。

积石圃南头:南头,即南斗,也称吉星。章越琴教授依据《紫薇斗数》将南斗吉星的对应之地定位在陇山与蜀山之间的成县鸡峰山之阳(鸡峰山北坡),其地点隶属今成县鸡峰镇大坪村,民间俗称吉星坪,是一片面积广袤的丘陵山地①。

昔禹治洪水既毕,乃乘蹻车,度弱水,而到此山,祠上帝于北阿,归大功于九天:《十洲记》此段文字是说,当年大禹治水大功告成后,曾乘舟船过弱水(今陆巷水),来到西海之地的帝都昆仑,在一处叫北阿的地方举行了祭祀黄帝的仪式。

禹经诸五岳,使工刻石,识其里数高下。其字科斗书,非汉人所书。今丈尺里数,皆禹时书也:今成县东河(古称浊水)上游的黄渚镇太祖山,至今存有一方镌刻着禺告字样的上古石刻。石刻高2米许,宽3米余,即文中所说今丈尺里数,皆禹时书的原址。成县本地学者于2015年发现的这方古代石刻,是目前中国境内发现的唯一一块镌刻有禺告字样的古代石刻,说明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在成县周边,以白马命名的古代庙宇建筑遗址尚有多处。大禹当年渡过弱水后的确到过此山,且曾在昆仑山上祭祀过先祖轩辕黄帝。

《十洲记》的这段文字记载与《淮南子·地形训》的古老说法几乎如出一辙,且能相互印证。《淮南子·地形训》说:河水出昆仑东北隅,贯勃海,入禹所导积石山。《淮南子·地形训》这里所说的河水,即今成县昆仑山东麓的黄家河(古称黄河、黄水)。黄家河从昆仑山东北方向南下转东穿勃海(勃,通脖。勃海,指纤细而狭长的湖泊,即古徽成盆地的天池大泽,《山海经》称其为西海)后,被导入大禹开凿的积石山(即积石圃)。《淮南子》所说的这个勃海,与今天我们所说的渤海湾的那个渤海,应该毫无关系。

五、成县飞龙峡古称龙帝峡

龙帝峡(今成县飞龙峡)的记载,源自清《阶州直隶州续志·山水》:“龙帝峡,在州西南。宋雍熙三年,福津县有大山飞来,自龙帝峡雍白水江逆流,坏民田数百里,”即此。《阶州直隶州续志·山水》这里所说的州,系指南秦州(今天水市秦州区天水镇,又称小天水),在今成县东北方向60公里。宋代南秦州的西南有福津县,也叫建安城,就是今天的成县。白水江即古浊水(今成县东河),进入略阳段后称白水江(今陕西略阳县尚有白水江镇存焉)。清《阶州直隶州续志·山水》这里所要表述的一件事是:宋雍熙三年,福津县(今成县)通往略阳的龙帝峡(今飞龙峡)水道发生泥石流滑坡,致使白水江逆流倒灌,淹没了很多民田。

龙帝峡和飞龙峡是成县境内同一地域节点的两个不同称谓,但二者却只有一字之差,而这一字之差,恰好又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真龙天子的皇权政治概念有关联,这就不能不让人疑心:龙帝峡(今飞龙峡)在历史上真的与某位真龙天子有瓜葛吗?——巧的是,在成县民间,还真有这么一个与文献互为佐证的传说,说龙帝峡(今飞龙峡)就是中国上古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国君启的出生地。

事情的原委,还得从大禹治水的故事说起。现代学者丁山著《中国古代神话与民族》引《淮南子》载:“禹治洪水,通轘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坐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

《淮南子》记载的这个故事,在成县周边地区的民间传说版本是:大禹忙于治理洪水,七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怀有身孕的妻子涂山氏很思念丈夫,决定前往探视。结果远远看见大禹正率众在飞龙峡镌石排洪,头上发须飘逸,面色犹如大熊,涂山氏见之大惊,转身跑上旁边的凤凰山腰,变成了一尊亭亭玉立的大白石。大禹追赶妻子到大白石前高声呼喊:还我的孩子!于是白石崩裂,生出儿子启。这块大白石后来就叫启母石。启母石至今矗立在鸡峰山东边的凤凰台上。凤凰台下还曾建有一座祠堂,人称启生祠;一座庙,人称利泽庙②清《阶州直隶州续志·寺庙》有载,利泽庙所祭白马,即《山海经·海内经》所言之鲧,因为《山海经·海内经》曾明言:黄帝生骆,迄今尚有遗址存焉。

以上两个故事虽然版本不同、细节有异,但故事的结果却惊人地一致:大禹的儿子叫启——即后来的夏王朝开国之君——就出生在成县东河水岸边的凤凰台上,而台下峡谷后来就叫龙帝峡。

关于龙帝峡和启生祠,明代有诗人叫白镒的,曾在成县写过一首诗,叫《过杜子祠》。其中两句是:“对县南山秀出岐,少陵遗迹启生祠。”诗中的歧,是分支或岔路的意思。此处解为两处。意思是说,成县南山的飞龙峡口有两处圣景:少陵遗跡和启生祠。但接下来,白镒又在诗中说:大雅删馀高独步,盛唐变后妙难窥。可见,俟诗人白镒抵达成县的明代,千古第一帝的龙帝峡启生祠,其实早在盛唐之前,就已难觅踪迹了。

综合以上文献资料,陇南成县地处上古氐羌先民的核心聚居之地,大禹出生陕甘川边界陇南成县,同时又在陕甘川边界的陇南一带治理洪水,应该是可信的。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所言禹兴于西羌,应该是最接近史实的判断。

六、成县昆仑悬圃与五色之水

成县昆仑山位居今徽成盆地西端的成县小川镇,平均海拔1500米,山体比周边高出近300米;山顶呈小丘陵状,小丘陵之间土地较为平缓,分布着小川、纸坊、苏元、索池四个乡镇,占地面积约400平方公里,与古文献中说的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大体相近。

《山海经》说:昆仑之墟在西北。赤水出东南隅,以行其东北,西南流注南海厌火东。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勃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洋水黑水出西北隅以东,东行,又东北,南入海羽民南。弱水青水出西南隅以东,又北,又西南,过毕方鸟东。

《山海经》又说: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河水出禹,而南流东注于元达。赤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池夭之水。洋水出禹,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黑水出焉,而西流于大杆。

《山海经》这里说的全是有关古代昆仑丘地理方位的信息。

我们知道,古人认识方位,有东、南、西、北、中五方之说。其中,中为贵。《淮南子·天文训》说:昆仑者,地之中也。《河图》进一步说:地中央,曰昆仑。又,古人还习惯以五色配五方,即:东为青,南为赤,西为白,北为黑,中为黄。于是,后世又有人将《山海经》里提到的河,分别称作青、赤、白、黑、黄五水。

赤水:以帝都昆仑为中心,其南缘之水称为赤水。赤水即今成县磨沟河,发源于昆仑山东北角,东南流经成县沙坝镇、小川镇汇入古汉水(今西汉水),是古汉水(今西汉水)的重要支流。

黄水:又称黄河(今称黄家河)。成县黄家河发源于成县昆仑山西北的海韭山,流经昆仑山东北角后,与沿水(今沿河)汇合,向东注入下辩河。《离骚》云: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缫马。王逸注:白水出昆仑山,饮之不死。白水,即今成县青泥河与下辩河的合流,经飞龙峡出甘肃成县境称为白水,或白水江。《河图》说:昆山出五色流水,其白水入中国,名为河也。又说:白水,即河水。

黑水:又称弱水,即今陆巷河。发源于成县昆仑山西北偏北的黑谷山。《禹贡》说:黑水、西河惟雍州。《读史方舆纪要》说:黑谷山(在)县南百里,与秦州及成县接境。所以,今西和县陆巷乡的黑谷山,就是黑水(即弱水)的源头。黑水(今称陆巷河)自昆仑山西北黑谷山发源后,绕西南汇入古汉水(今西汉水)。

方山:《山海经》说:西海之外,大荒之中,有方山(者),上有青树,名曰柜格之松,日月所出也。又说: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常阳之山,日月所入。《读史方舆纪要》说:方山在县东四十里。《山海经》和《读史方舆纪要》所言方山,即今成县东20公里红川镇的方山。上古时代,今徽成盆地一片泽国,史称大泽、西海。古人站在西边昆仑山顶隔着一片泽国看远在东方的方山,自然会理解为那是日月所出的地方;而如果返过身来再看正西方向10余公里外的常阳之山(即仇池山),自然也会理解为那是日月所入之地。

勃海:即西海。上古时代位于今徽成盆地的天池大泽,在古人眼里被看作西海、勃海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文献中也不乏这方面的旁证资料。《读史方舆纪要》说:大潭城在西南三百里。西魏置潭水郡,治潭水县。后周郡废,县属成州。成州,即今成县。《读史方舆纪要》这里所说的潭水,就是湖泊,也就是古人眼里的西海、勃海(实际可能就是堰塞湖)。《水经注》所说的天池大泽武都郡,就是《读史方舆纪要》所说的潭水郡(今甘肃成县),也就是《竹书记年》所说的雷泽大池、《山海经》里所说的西海、勃海。

流沙之滨:即成县昆仑山东侧的抛沙河谷地。成县昆仑山北缘的二郎镇一带盛产黄砂岩(含金砂岩)。黄沙岩经风吹日晒、大雨冲刷,大量沙岩颗粒从山上冲入山下黄水(今黄家河)、沿水(今沿河),二水汇合后,河水将细沙粒带进抛沙河谷地(今抛沙镇),古人将之称为流沙之滨。《离骚》云:忽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而容与。王注:沙流如水也。

《山海经》又云:流沙出于钟山,西行,又南行昆仑之虚,西南入海。钟山,即今成县昆仑悬圃北缘的沙坝镇钟山古村。

《山海经》这里说流沙出钟山后南行昆仑,然后进入西海。西海,即徽成盆地的天池大泽。《尚书》说:所谓有流沙者,形如月生五日也。意思是说,成县黄水、沿水携带流沙从昆仑山东北角流出后,在抛沙河谷地急转向东,与下辩河合流。《尚书》说的形如月生五日,实际是说,黄水、沿水出抛沙谷地后其状宛如月初的月亮一样弯曲。

漾水:即西汉水。漾水发源于昆仑山以北60公里的今天水市嶓冢山,向南流经成县昆仑山西侧的仇池山后,继续向东从成县昆仑山南侧流过。《水经注》云:漾水出陇西氐道县嶓冢山,东至武都沮县为汉水。氐道县,即今天水市秦州区天水镇(俗称小天水,宋以前属陇西郡)。漾水东至武都(今成县),又东南至沮县(今陕西略阳县)为西汉水(汉水的上游)。这就是《禹贡》所言蟠冢导漾,东流为汉。《读史方舆纪要》也云:西汉水在县(古氐道县、天水县,今秦州区天水镇)北一里。自秦州废天水县流入境,谓之盐官水,以县境旧置盐官也(盐官,即今礼县盐官镇)。又西南流,从今成县昆仑山西南方向流过,注入故道水(今嘉陵江上游)。

南海:地理位置不详。如果以西海(今徽成盆地)为参照,那么被指南海的地方,大概在漾水与康县平洛河交汇地带①。

七、成县鸡石山与凤凰山之间的湖泊古称勃海

《淮南子·地形训》说:河水出昆仑东北隅,贯勃海,入禹所导积石山。《山海经·南山经》云:又东五百里,曰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勃海。

以上两文不约而同地都说到勃海这个地理概念。那么勃海是什么,勃海又在哪里?从《淮南子》和《山海经》所描述的地理特征和对应关系看,勃海应该是古黄水、古沿水与古丹水在徽成盆地汇集后所形成的海子(天池大泽)。我们知道,古黄水、古沿水发源于成县昆仑山西北部20公里的海韭山,古丹水则发源于成县昆仑山东北部60公里的丹穴之山,二水在徽成盆地汇合后,形成天池大泽,古称勃海。这个问题因前文已有重点论述,不再赘言。

这里有几个古地理概念需要梳理一下。

丹水:丹即红,红与洪通,在古代是指浊水。古浊水今称成县东河,又名青泥河,下游称白水江。《读史方舆纪要》载:“浊水在县西南五十里,即白水江也。自岷州流入境,又南流入成县界,又东南入略阳县及宁羌州界,复折而西南,入阶州境。”此文中说浊水自岷州入境,又南流入成县界,描述有误。实际上,浊水发源于成县北部与西和县接壤的三渡水,上游称黑峪河、东河,在徽成盆地与下辩河汇合后,经飞龙峡(龙帝峡)进入略阳地界后称白水江,也称白水。白水南下注入故道水(今嘉陵江)。《读史方舆纪要》言其入略阳县及宁羌州界,不为错。但说其入阶州境,又大误。

龙门:即成县飞龙峡、龙帝峡,又称龙门峡②。语出《水经注》:昔大禹疏龙门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阙是古代皇宫大门两侧的瞭望楼台,又称楼阕。《水经注》将成县飞龙峡两侧的两座大山(凤凰山和鸡石山)并称为阙,是因为该地在上古时代确曾诞生过帝王。《水经注》所言相对之两山,一座是大名鼎鼎的积石山,亦称鸡头山,今称鸡峰山;另一座是闻名遐迩的凤凰山,现在仍称凤凰山。这与《山海经·图注》在一处行文中所描述的内容几乎完全一致:积石山,山状如鸡,实为鸡石;凤凰山,五彩如凤,名曰凤凰。

盛唐诗人杜甫当年携家眷避安史之乱到成县后,就住在飞龙峡对面的凤凰村,并在此写下了著名诗篇《同谷七歌》。在一首叫《凤凰台》的诗篇中,诗人写道:亭亭凤凰台,北对西康州。西伯今寂寞,风声亦悠悠。杜甫这里所说的西康州,即今成县。凤凰台因在县城南面,所以说北对西康州。诗中所说的西伯,当指商王朝时期的诸侯王之一的周文王,因其居住在远离关中平原的西部山区,故称西伯侯。西伯今寂寞,风声亦悠悠,是诗人杜甫发出的感慨:周人始祖文王曾居住过的西康州,今天怎么会落得如此寂寞苍凉啊!

八、昆仑圃与毕方鸟

《山海经》说:弱水、青水出西南隅,以东,又北,又西南,过毕方鸟东。《山海经》在这里用极其简练而又不失生动形象的文字描述了上古时期弱水与青水在流过毕方鸟之前的蜿蜒曲折经历。而这一记载,与今成县昆仑山及毕方鸟所处位置特点及其相像。

毕方鸟,又称火神鸟,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火灾之兆星。成县毕方鸟山上盛产竹木,与神话传说中毕方名称来自竹木燃烧时发出的噼啪声响相吻合。毕方鸟即火神鸟,火为赤,赤为红,故后人将毕方鸟山称为红嘴山。红嘴山在今成县昆仑山南30里。

《山海经·海内北经》又说:“西王母梯几而戴胜。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古人传说,当年西王母住在昆仑山上,昆仑山南有三只大青鸟,负责为西王母馈送生活给养。成县昆仑山南的三只大青鸟(青翠山峰),分别是凤凰山(又称凤凰台)、鸡头山(又称鸡峰山)和毕鸟山(又称红嘴山)。这三只鸟(山)在《山海经》中又分别被称为大鹙,小鹙和青鸟。明代陇右诗人宋琬在成县居住时所写的一首诗中即有鹫岭何年辟,鸡巢此地传的短句,说明鸡头山是昆仑山三只青鸟中最为著名的一只青鸟。

九、成县昆仑山与天水不周山

《山海经》云: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山海经》这里说的西北海,即西海(徽成盆地);不周,即不周山。《列子·汤问》说: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归墟,即不周山。大壑,即大水沟,或大水坑。不周山是三条大河的发源地,其山三面临深沟大壑,故说不周。当地民谣说:不周山不大不小,压着三江河垴。

不周山,又名蟠冢山。不周与蟠冢古音同,故说。不周山今称崦嵫山、齐寿山,在今甘肃省天水市齐寿乡境內,南距成县60余公里。《禹贡》说:蟠冢导漾,东流为汉。发源于天水蟠冢山的古漾水(今西汉水),流经成县时称犀牛江,东南流入陕西略阳境内的故道水后称汉水。由于地震滑坡,古汉水在其中游宁强县一带曾被阻断,被迫南入四川盆地。汉中之名即源于汉水中游。古汉水断流后,汉中之水称汉江,上游的古汉水则被称为西汉水。

《齐寿山碑记》云:昧谷,在秦州西南,谓之兑山,亦曰崦嵫山(即不周山)。新编《辞海》说:崦嵫,山名。在甘肃省天水县西。新编《辞源》说:兑山,蟠冢山,在今甘肃成县东北。

明代学者何景明在《登楼凤县作》一诗中说:“如闻乘八骏,早晚向崑邱。”从今陕西凤县到成县昆仑山直线距离100公里,古人乘快马也就一天工夫。天水不周山到成县的距离与凤县登楼到成县的距离大体相等,只是方向和路径不同。凤县登楼在成县昆仑山东,天水不周山在成县北,两地距成县昆仑山的路程均为100公里。

屈原在《离骚》中说:路不周以左转,指西海以为期。屈原是战国时代的楚人,居住在长江以南。屈原自称高阳之后。高阳,即颛顼,黄帝之孙,五帝之一。屈原清楚地知道,要在西羌一带寻找到先祖的故里(西海),得从中原沿渭水西行,到了不周山后,定要记得左转,才能到达先祖之地(帝都昆仑)。

屈原在《离骚》中有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娥之佚女之句。瑶台,是传说中昆仑山顶的瑶池。偃蹇,今成县蹇家大山之蹇家沟村,在古黄水东岸,与昆仑山隔河相望,是古代著名氐人村寨。文中所说瑶台建在昆仑山顶,与蹇家大山比邻而居。相传,黄帝当年北伐东征,曾将一些行动不便的氐人(偃,即行动迟缓之人)遗留在昆仑山对面的蹇家大山。这些人后来自成一个部落,并以蹇为姓①蹇沟村,又称蹇家沟村,隶属今成县抛沙镇,有户80余,多蹇姓。。《离骚》中所说娥之佚女,意为遗失或流落在那里的美女。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屈原想象自己如果到了先祖都城,定能看见黄帝遗留在那里的后裔,其中一定不乏年轻漂亮的美女。

《淮南子·地形训》:“有娥在不周之北。长女简翟,少女健疵。简即蹇。”有娥住在不周山的北面。此处记载有误,蹇家大山不在不周山之北,而在不周山之南。王逸注《离骚》说:不周山名,在昆仑西北。这个定位是准确的。《淮南子·地形训》说: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悬圃。又说:北门开以内(纳)不周之风。实地考察,天水不周山就在成县昆仑山之北,与文献记载完全相符。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我们得出结论,成县昆仑山就是神话传说和文献记载中的万祖之山“帝都昆仑”,也应是全球华夏儿女祭祖的圣地。

猜你喜欢

成县昆仑山山海经
不忘成幼初心 携手梦想前行——奋进中的成县幼儿园
让笔下的角色在挣扎中成长
山海经里说了什么
山海经夫诸
万水千山总是情
格尔木
成县大樱桃产业现状分析
美石赞
特色农产品“微营销”很火
成县泥功山云梯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