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注重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考
——以“形势与政策”课程为例

2019-01-20

唐山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刘 琪

(唐山学院 社科部,河北 唐山 063000)

2018年4月12日,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新时代,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的思想引领作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应该下大力气改善课堂效果,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因此,教师就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简单等同于政治教育,在教学中只是采用“填鸭式”的灌输教育,而是应该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辩证的思考、批判的思考,要培养学生追本溯源,善于提问的能力,让学生对所学内容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这种惯于反思、善于追问的良好品质实则就是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体现。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引导作用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理解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进行深一层的追问,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精神入脑入心,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见行见效,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立德树人的育人效果。

1 批判性思维的概念

学界有多种关于批判性思维的定义。现依据46位学者共同研究制定出的“专家共识声明”来界定批判性思维:“我们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有目的的、有规则的判断过程,这个判断过程产生了对证据、观念、方法、标准或者语境的注解、分析、评价、推理和解释。”[1]根据此定义,批判性思维是一种高阶思维,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既有观点进行合乎理性的分析与评价的思维活动。在批判性思维的指导下,主体不会随意接受一种观点,而是对既有观点进行怀疑进而验证其真伪。可见,批判性思维重在批判,质疑性是其最本质的特征。因此,批判性思维是现代合格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

在中国教育界,很多专家学者也都对批判性思维有过介绍,并在不同学科中有过教学应用。据《光明日报》2018年5月21日的报道,清华大学将在2018级学生中启动“写作与沟通”必修课,2020年覆盖所有本科生。清华大学教务处处长、课程共同负责人彭刚谈到开设这门课的目的时说:“‘写作与沟通’课程定位为非文学写作,偏向于逻辑性写作或说理写作,以期通过高挑战度的小班训练,显著提升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提高沟通交流能力、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写作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是思维水平的体现,写作训练首先是思维训练。希望经过持续不断努力,开好这门课,让它在今后所有清华学生成长过程中留下深刻印记。”[2]清华大学开设的“写作与沟通”课就是重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善于提问、合理论证的能力。

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批判性思维的逻辑关系

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界对批判性思维缺少足够的重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课程设置方面较少关注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实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内容为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而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养成亦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良好教学效果提供了保证,二者是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成为培养青年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阵地。

2.1 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养成是理解并继承马克思主义理论批判内核的必然要求

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批判性。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史来看,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人类社会的优秀成果,尤其是在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创立的。列宁以一个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批判地发展了马克思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他深刻分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历史条件的变化,得出了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几个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从而指导俄国通过暴力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人不迷信权威、不依于教条,批判地继承前苏联的革命和建设经验,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具体国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十九大之后,我们党在理论上又一次实现了与时俱进,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来看,马克思主义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3]。恩格斯指出,在辩证哲学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4]。这种批判、革命的精神贯穿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之中,因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这是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必要条件,也是继承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的重要素质。

2.2 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养成是抵制意识形态领域中错误思潮、网络或生活中错误理念的有力武器

西方反华势力从没有停止过对国人尤其是青年学生从意识形态方面进行颠覆。他们通过一些人们时常讨论的话题,例如所谓的民主、自由、人权等,否定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宣传西方的意识形态;通过渲染“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终结论”等错误思想来混淆视听,企图扰乱青年学生的思想,影响他们对国家的深厚感情和坚贞信念。

此外,当今时代,网络对青年学生的认知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通过网络去了解世界,当涉及到爱国主义、民族情感、道德与法律的冲突问题时,由于青年学生过分依赖、相信网络上的观点、评价,加之缺乏一定的批判性思维,因此他们的反映往往简单直接,缺乏理性思考,容易偏听偏信。

面对上述情况,青年学生应该保持高度警惕,善于甄别这些奇谈怪调的荒谬之处,勇于和西方反华势力、不法分子作斗争。同时,对于网络中的言论也应该认真识别真伪,对造谣生事、哗众取宠的事件坚决不能跟风传谣,要做到“谣言止于智者”。而要想做到这些首先就是具备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能够对言论进行批判性的思考。

当代青年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期望,他们承担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历史使命。增强青年学生的理性分析能力和辨识能力,才能够戳穿敌对分子的阴谋,不受有悖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的影响,坚定不移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2.3 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养成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召力、增强教学效果的必备条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丰富,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法律、道德、时事、国际关系等内容。这些内容本应该能够引起大学生们的兴趣,使得他们对某些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本应该成为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最佳课程。然而,现实却是,在授课过程中有些老师更倾向于理论灌输,重在向学生提供一些认知结论,而缺少对得出该结论的过程的分析,这就使得学生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讲授的知识只是一些死板的教条,只需要死记硬背记住就可以了。这就使得学生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兴趣,这也是部分学生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称为“水课”的主要原因。

面对现状,教师在课上应该多采用PBL教学模式、案例式教学、对话式教学、辩论式教学等方法,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勇于张口提出问题,善于开动大脑分析问题,敢于开口评价问题。只有这样才能重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形象,使学生有更多的“获得感”,真正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

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分析了发达工业社会是一个“没有反对派的单向度的社会”。人在技术统治之下只有“单向度的思想”,成为“单向度的人”。每一个青年学生都应该拒绝做这种“单向度的人”,而是应该努力成为一个勤于思考、惯于发问、善于反思的人,一个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人,一个“健全的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主动担负起培养、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任务,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然责任,也是我国教育的题中应有之意。

3 基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实例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7年10月18日至10月24日在北京胜利召开。这次大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从文化上讲,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是美索不达米亚文化,后来的希伯来文化、阿拉伯文化的起源地,也是世界四大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犹太人创立了犹太教,灭国以后,犹太人被掳到埃及,说是从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时开始撰写《摩西五经》,其实是犹太人被掳到巴比伦以后才开始写作《摩西五经》。犹太教义被传播,才有了基督教。如果承认西方文明的两“希”(希伯来、希腊)起源的话,更应该尊重“巴比伦”的称谓,不是连伯特曼也承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法典吗?

2017年11月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决定》,要求把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学校思想教育和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就在第一时间内向学生介绍了党的十九大报告的相关内容,贯彻落实党中央将十九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重要指示。

本着让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十九大报告的内容和伟大意义以及培养他们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双重目的,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形势与政策”课程进行了统筹设计。

一是确定教学目标。本学期的“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不仅要使学生学懂、弄通十九大报告的内容,领会十九大精神,而且要把十九大精神贯彻到实处。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大学生应该珍惜历史机遇,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立志为新时代贡献青春力量。

同时,教师在开课前将批判性思维理论的基本内容向学生们进行介绍,比如对论证及其结构、评价信息来源的可信性分析、谬误及其表现、对论证的评价等。这些内容为学生在课堂上对接收到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批判性思考奠定了基础。

二是设计教学问题。教师们通过集体备课设计了如下问题。

通读完十九大报告,你觉得十九大的关键词有哪些?哪一个关键词最能触动你,为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的“新”体现在何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怎么理解这种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要包括哪些内容,有什么样的重大意义?

十九大报告可分为十三个专题,你对哪个专题最感兴趣?为什么?

你认为自己应该如何去践行十九大精神?

三是自愿结成小组,进行小组学习。各班级按自愿的原则分成若干五人或六人小组。小组成员主要有以下任务:查找资料、分析资料、多媒体制作、小组发言。授课教师提倡在发挥个人长处的基础上选择任务,如果问题不止一个,建议轮流选择不同任务,体验不同分工。

将教师们设计的题目发给各小组,每个小组任选其一。同时要求一个题目必须要有两个小组或两个以上的小组选择。这些题目都没有固定标准的答案,各组根据所查阅的资料立论陈述。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得出结论之前,要对查阅到的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鉴别分析。小组成员可以各抒己见,展开讨论,把对问题的理解引向深处,最后求同存异,给出一个小组成员都认可的观点。小组长宏观把握本组完成任务的进度,重在保质保量地完成分配给每一小组的问题。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教学就是要借助于问题策略,以解决问题为核心。这一步骤主要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十九大报告,并且通过各种渠道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这种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希望学生对报告的内容有自己的理解,并能针对部分内容提出问题,进行反思。这一步骤重在锻炼学生们的搜集资料、整合资料、分析资料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

四是小组成果汇报。各组以PPT、视频、情景模拟等形式将最终的讨论结果向全班同学进行展示。

五是课上评价和反思。各小组报告后,要求同学们进行自我评价和对他组进行评价。

在这一步骤中,自我评价主要是让各组同学讲述本组在分析问题时的思路,是从哪几个方面来理解问题进而搜集资料的。同时,让学生反思在查找材料、分析材料时遇到了哪些问题,能否积极地面对问题、正视问题,小组成员能否齐心协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由于同一个题目基本都有两个小组选择,因此每个小组在展示本组成果的同时也要注意听取其他小组的展示,注意分析他组同学在陈述观点时所引用的支撑材料是否充足、运用的分析方法是否得当、得出的结论是否全面。对他组进行评价主要就是从论据、论证方式和观点三个方面进行评析,指出可取之处和待改进或继续加深的地方。此外,教师也要对每组学生语言表达的流利性、在分析问题时所体现出的批判性思维技能进行全面评价。

自我反思和对他组评价这一环节尤为重要,它可以使学生发现思维的漏洞,及时总结经验,为以后进行准确有效的批判性思考奠定基础。总体而言,这一步骤主要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对内容的理解能力、解释能力以及运用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六是教师课上总结。教师作为指导者,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起着引领作用。教师要准确把握小组发言时间,有效控制课堂节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针对性地启发和激励学生思考。同时,在课程最后,教师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总结:其一,对本节课讲述的十九大报告内容的理解;其二,对各组同学在展示成果时批判性思维能力运用的总结评价。上述两个方面的结合,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结课后,任课教师与学生代表进行了座谈,学生们就本学期课程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和收获畅所欲言,大多数学生表示在课前就相关问题进行充分准备,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听老师的讲解。此外,在课上运用这种思考问题的模式:聚焦一个问题、对问题进行细致的考察、得出一个有充分理由支持的判断(结论)使得学生们对相关问题有了自己的思考,可以对内容理解得更为全面、透彻,相比较于之前的满堂接受老师所讲解的内容,这样的学习提升了学生辩证思考、批判性思考的水平,使学生有更多的获得感。通过对十九大报告的学习,学生切实体会到近五年来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真切地感受到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仍然焕发出强大的生机,对祖国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坚定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志向。

总体而言,注重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过程为手段,以分析和解决问题为中心,重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注重真正的能力培养。这一模式中,所有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旨在帮助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主动地、批判地思考,从而找到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法。运用上述方法教授“形势与政策”尚在尝试之中,还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授课教师要根据授课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适时调整授课方式,要多反思、多沟通,使这种教学方法日臻完善,真正达到让学生及时了解国内外的时事以及培养他们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双重目的。

4 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程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隐性教学方法

“形势与政策”课程一定要牢牢把握住课堂教学这一关键环节,充分利用课上时间,带领同学们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这属于显性的教学方法。此外,还有一些隐性的教学方法可以采用。

“形势与政策”课程每学期都要求进行课外实践,学校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去社区服务、参观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等,2019年新增组织学生去社区宣讲十九大报告的内容。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使得学生可以直面社会现实问题,给了他们运用批判性思维去分析、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机会。同时,社会实践也可以检验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运用是否正确,这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回到实践”的科学认识论。

每年暑期,校团委组织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都要求每个团队配备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借学生深入社会进行实践的机会,教师们可以引导学生批判地看待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尝试找出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方法。这些都是在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去进行批判性的思考。

实则,批判性思维包括批判性技能与批判性精神两部分,批判性技能通过一些方法是可以训练的,做一个有批判性精神、敢于提出问题的终身学习者也是至关重要的。而批判性精神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是需要学生在长期的耳濡目染的环境下形成的,因此,在“形势与政策”课乃至所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学生都不应该盲目地轻信教材、教师和标准答案,对感到疑惑的问题应该敢于质疑,要有一种问题意识,要主动培养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继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也能感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义与价值,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总之,正如多拉·蒙维尔所说“批判性思维是推动知识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5]。批判性思维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探究工具,与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的形成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有很多途径,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中也是一条不容忽视的路径,教师一定要把握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受众之广、影响范围之大的特点,充分利用显性和隐性的教育方法来培养、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界义不容辞的责任。

猜你喜欢

形势与政策
微信公众平台下的课程综合查询服务实现
依托优学院平台创新《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的探索
“互联网+”形势下高校形势与政策多样性教学模式探微
首届广西高校“形势与政策”微课比赛成功举办
“微时化”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行动策略
移动互联网对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挑战与应对
TBL教学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现状及成因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PBL在形势与政策课中的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