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费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
——以福建省F大学为例
2019-01-20庄幼红高仁爱
庄幼红,高仁爱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一、“公费师范生”的内涵与发展
“公费师范生”,原为“免费师范生”,指在校学习期间享受“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两免一补”)的待遇,同时必须履行相关协议,于毕业后回到生源地从事幼儿或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师范生。2018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将“免费师范生”改称为“公费师范生”,履约任教服务期由原来的不少于10年调整至6年。
我国“公费师范生”的发展历史最早要追溯到12年前。2007年,为了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深度推进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实需求,进一步提升小学教育的质量,国家正式启动“免费师范生”计划,并率先在教育部直属的6所师范大学施行师范生免费教育。随后,各省开始根据自身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在地方推行“免费师范生”教育试点。2010年,针对幼儿和小学教师性别比例结构失衡的现象,江苏省第一个在全国试点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免费师范男生专项招生,引起了全国的广泛关注。福建省的“公费师范生”则始于2015年。彼时,为缓解幼儿园和小学男教师稀缺、“阳刚教育”缺位、教师队伍性别结构性矛盾突出等现状,福建省出台《福建省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办法(试行)》,启动男生专项的免费师范教育试点,由F大学等五所高等院校共同承担公费师范生的培养工作。目前,福建省的“公费师范生”已经招生四届,每年全省招收此专项男师范生约500人。2019年第一届公费师范生将毕业并履行就业协议。目前,“公费师范生”的发展仍处于摸索阶段,但其所呈现出的新特点和特殊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特别是在国家提倡培养“卓越教师”和回归“师范性”的历史背景下,“培养卓越的小学全科教师”和“让师范教育回归师范本身”的意识和观念逐渐为地方政府和教育界所认可。研究和构建适应“公费师范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也显得尤为必要。然而纵观国内,关于“公费师范生”思政教育的研究还相对缺乏,尤其是福建省的“公费师范生”教育相较于其他省份起步晚、经验少、相关研究极少。故本文将以福建省“公费师范生”的培养单位F大学为例,关照“公费师范生”群体的思想政治状况,探索“公费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
二、“公费师范生”群体存在的思想问题探究
F大学自2015年起招收第一批男生专项“公费师范生”,目前共培养四个年级的“公费师范生”750余人。为了全面、准确和深入探究F大学公费师范生的思想现状,笔者在广泛接触公费师范生的基础上,开展问卷调查。通过分层抽样的方式,按照一定比例分别抽取2015级60人、2016级100人、2017级100人和2018级40人共300个样本量。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公费师范生群体主要存在以下思想问题:
(一)政策认识不透,入学动机不够纯粹
据调查,28.08%的公费师范生确实是出于对教师职业的喜爱而选择免师专业。其余大部分公费师范生对于“公费师范生”的政策了解不够深入,大多只看到权利而忽视了义务,导致入学动机存在多样化和不纯粹的特征:41.15%只是盲目遵从老师的建议和家长的安排;12.69%是因为可以凭较低的分数换取上大学的机会;11.92%是因为“包就业”的诱惑;6.15%则是因为不富裕的家庭境况而被迫“就义”。这些公费师范生填报高考志愿时,并没有认真考虑自我兴趣和职业前景,缺乏对教育事业本质上的正确认识,职业认同感也不强。
(二)学习动力不足,整体学风不够理想
由于政策的优惠性,公费师范生一定程度上缺乏经济压力和就业压力。因此,不少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和热情。他们难以正视自己的角色定位和未来的职业发展,怀抱“只要不挂科就能拿到毕业证,毕业自然拥有安稳的工作”的想法,过着毫无危机感的生活,整体缺乏拼搏的风气。加上“基础差、底子薄”,期末挂科与重修的公费师范生比一般师范生多。据调查,近40%的公费师范生曾有过挂科或重修课程的记录。
(三)就业前景不明确,多数人处于迷茫状态
虽然公费师范生在入学时已与当地教育局、学校签订三方协议,教育主管部门也制定了比较明确的宏观政策。但福建省因实行“公费师范生”教育的时间短,且暂无本科层次的公费师范生毕业,就业政策方面仍不够明朗,目前仅部分地区发布了一些简单的录用办法。加上毕业后的工作分配由地方教育局全权统筹,公费师范生对于毕业分配的方法了解得不多,将近80%的公费师范生至今对自身身份仍然处于基本了解或不了解的状态。政策的不明性导致不少公费师范生对于自身的就业前景感到十分迷茫,因此缺乏学习目标。
(四)从教信念不坚定,多数缺乏教育理想
免费师范教育旨在引导越来越多的青年大学生到教学一线从教,并树立“爱教乐教,终身从教,争做人民教育家”的远大理想信念。但现实中,大部分公费师范生的从教信念不够清晰、坚定,更难谈及教育理想。调查发现,42.31%的公费师范生对日后长期从事小学教师职业的持“无所谓”态度,14.62%表示非常不愿意长期从事小学教师职业。大部分公费师范生对教育的理解还粗浅地停留在“教书育人”的表层,没有深刻认识到身上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育人使命。
三、“公费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
2014年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中根据当前我国教师教育改革中“提高教师培养质量”这一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提出要“培养一大批师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教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老师”。基于此,结合F大学“公费师范生”群体的思想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探索卓越教师培养背景下“公费师范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构建“公费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体系。
(一)以“从教理想和信念教育”为统领,提升献身教育事业的自觉性
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青年:“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公费师范生作为特殊的“准教师”,被赋予“未来教育家”的角色使命,肩负着国家未来人才的培育责任。教师的理想和信念就是他们教师生涯中应该扣好的第一粒扣子。因此,在公费师范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把“从教理想和信念教育”放在首位,让他们充分理解“公费师范生”政策的内涵和意义,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他们的教师职业理想。一是要让公费师范生明确一种身份和一种意识,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最受尊重的职业。教书不仅是为了谋生存,更是为了教育和培养人,为了获取精神的追求和自我的价值的实现。二是要开展公费师范生的“乐学”和“乐教”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乐趣和对教师职业的兴趣。三是要深化职业理想教育。坚持将职业理想教育贯穿于公费师范生的四年大学生涯,针对每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开展主题教育,例如大一应引导树立正确的教师价值观念,大二、大三应督促提升教师素养和技能,大四需开展相应的就业服务和指导。
(二)以“师德养成教育”为核心,提升历练职业道德的责任感
师德养成教育是公费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旨在唤醒和培养公费师范生的诚信、担当和感恩等品质。可通过“课堂教学渗透、主题活动强化、实践体验深化”等教育途径,实施诚信教育、忠诚教育和感恩教育,将师德感悟、师德内化与师德践行贯穿于公费师范生培养的全过程,提高公费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实效性,引导他们以德立身、立学、施教、育德。一是要加强诚信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在享受公费师范生的权利的同时,自觉履行公费师范生政策中所规定的义务;二是加强忠诚教育,增强公费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通过职业理想教育主题系列活动,教育公费师范生培养教育热忱,从教后做到爱岗敬业;三是要加强感恩教育,让公费师范生明确自己是免费教育的最大受益者,引导他们带着感恩的心和社会责任感主动学习,毕业后用行动回馈社会,为教育事业多作贡献。
(三)以“榜样示范教育”为抓手,提升服务基础教育的认同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公费师范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坚持宣扬典型人物的崇高师德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塑造公费师范生的师魂。一是要在日常教育管理中,大力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教育名师典范,教育引导学生吸收卓越教师的核心价值取向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标准和精神追求。二是要塑造优秀的公费师范生榜样。在挖掘学生身边的典型事例的同时培养和塑造一批具有“公师典范”的学生,引导更多公费师范生向先进学习,培养他们潜心从教的崇高职业理想。三是要率先垂范。思政教育者要以身示范,成为榜样,以强化公费师范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对教师职业的现实认同。
(四)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渠道,提升锻造卓越教师的使命感
目前,公费师范生呈现迷惘、学习热情不高、学习目标不明确等问题,都凸显了公费师范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因此,必须重视公费师范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是要在入学教育中全面而详细地解读“公费师范生”政策,帮助他们充分了解就业政策,消除他们对基层教育工作的误解和偏见。二是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准确定位、了解并认同“公费师范生”这个角色,理解该角色在社会期待、学习方式、未来发展等方面的特点,明确自身的社会属性、责任与义务等。三是要培养公费师范生的教育职业兴趣,帮助他们确立学业和职业的奋斗目标。并结合专业特点和个体发展的需要制定适合自己知识、能力和态度协同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四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结,引导公费师范生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和基层教师工作体验。通过实地调查、参观考察、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达到践行职业规划的目的。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和完善教师综合素养,成为一名卓越的人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