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及对新时代城乡建设的启示

2019-01-20于克斌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恩格斯生产力资本主义

于克斌

(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新时代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部分,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恩格斯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城乡融合问题,在此基础上,根据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出了一些实现城乡融合的现实方案,对推进新时代我国实现更好、更快、更可持续的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一、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运用

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是将城乡之间的关系放在历史发展中去探寻的,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具体历史阶段指出了城乡融合实现的途径和现实的目的,是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度剖析。

(一)消灭阶级是实现城乡融合的首要环节

恩格斯认为阶级的出现是造成城乡差别的主要原因。阶级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只有把人们之间的阶级对立消灭掉,才能实现城乡融合。恩格斯曾批判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家提出的城乡结合思想,指出他们并没有深刻分析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而是将城乡融合放在理想化的社会实践中,忽视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将城市和乡村的差距分析得很透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考察了手工业时期和大机器生产时期人被异化的历史统一性,详细地描述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是如何被自我异化的。人在机器大生产的社会背景下,无产者已然变为资产者剥削的对象,已成为生产机器的附庸。恩格斯认为,消灭阶级实现城乡融合就是要把握两个目标:第一是社会中不存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分,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参与生产和消耗;二是合理分配城市、农村人口,使城乡人口基本实现均等。只有实现这两个目标,城乡之间的对立才会消除,城乡融合也将会随着生产力的更新和发展而实现。

(二)社会分工合理化是推进城乡融合的重要手段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框架中,社会分工无疑是其重要的内容,也是推进城乡融合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写道“第一次大分工,即城市与乡村的分离,已使乡村人口限于数千年的愚昧状况中,而城市居民,则为个人专门的手艺所奴役。城市与乡村的分离破坏了乡村居民的精神发展的基础,破坏了城市居民的体力的发展的基础。人身机能的畸形发展与分工同时并进,它在手工工厂中,达到了最高的发展。”恩格斯分析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就是城乡之间的分离,城乡分离后又随着城乡职能的不同给予城乡居民不同的工作,农村的农民虽然有属于自己的土地,但农民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更多利润,不得不购入农业机器参与生产,使农民逐渐沦为生产的工具;无产者更因为一无所有被牢牢禁锢在机器上,成为机器的附庸和资本家剥削的直接对象。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后,大机器生产成为一种发展趋势,社会分工在机器生产中变得更加细致,资本家为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加大对劳动者的剥削程度,使人的异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社会分工并不是只存在农民和工人身上,还体现在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中,其他的职业的人也发生了异化。就像恩格斯所说的一样:“律师为自己的僵化的法律观念所奴役,这种观念,作为独立的力量支配了他;一般的‘有教养的阶级’,为各式各样的地方局限性和片面性所奴役,为自身肉体上和精神上的近视性所奴役……”。无论是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都被迫成为异化的产物,都被牢牢地绑在了资本主义这个国家机器上,导致在资本主义社会各个方面的存在都是不合理的。

(三)城乡融合的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恩格斯一直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作为城乡融合的最终目的。他认为,城乡之间的对立会造成阶级的分化,阶级一旦分化,就会有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在这种对立中,想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恩格斯的著作《论住宅问题》中强调了社会分工导致城乡分离,然后逐渐形成对立的局面,在城乡对立的现实实践中,城市市民的住宅问题就显得格外突出。住宅问题是工业革命和城市化进程共同的结果,城市化进程使资金、技术、先进理念、人口都集中在城市中,这无形中加大了城市的负担,市民失业、贫穷、住无定所等现象尤为严重。在一个连最基本的生存都不能保障的“吃人”社会中,人根本就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获取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人的个性和能力的发展都被禁锢在如何生存下去的牢笼中,也就不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恩格斯也考虑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地位,认为只有消除阶级,消除不平等的社会分工,实现城乡融合,才能使人成为人。

二、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的主要内容

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主要集中在《论住宅问题》和《反杜林论》这两篇与资本主义改良派进行论战的论文中,进而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理论,为现代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很多实践方案。其丰富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废除城乡对立的根源——资本主义私有制。“城乡之间的对立只有在私有制的范围内才能存在。”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的基础就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使社会逐渐分成两大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两大阶级的社会地位和资金、技术占有都有很大的差别,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两大阶级的贫富差距、生活条件、发展前景不断扩大。所以说,造成城乡分离与对立的制度性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才能真正实现城乡融合。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城乡之间的对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对立形成;另一方面是农业和工业生产之间的对立形成。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城乡分离与对立趋势只能愈演愈烈,而丝毫不会得到缓和或改观。只是因为:私有制是阶级分化产生的经济基础,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生产关系,也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导致阶级剥削、阶级压迫和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根源;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这种不平等现象日趋严重。所以,要想消除城乡不平等二元结构,就得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而要想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就必须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物质基础作为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从事农业和工业的将是同一些人,而不再是两个不同的阶级。城市和乡村平等对待,才能实现有限的资源、资金、技术等各要素的有效衔接,才能实现城乡真正的和谐发展。因此只有消灭私有制,才能打破城乡对立的制度根源,使城乡融合得以实现。

(二)缩小社会分工差别,助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城乡之间的差别,首先表现为工业劳动与农业劳动的差别,即城市从事工业的工人普遍的脑力劳动和农村从事农业的农民普遍的体力劳动的这种差别。这种差别从根源上来说是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私有制造成的。其次是工人只能局限在城市从事工业劳动,农民只能局限在农村从事农业劳动,虽然这对于工人来说并无不益,但对于城市人才流入农村,促进农村和农民自由全面的发展极为不利,甚至是禁锢了他们的发展。最后是农民和工人都成为失去活力和思想的“动物”,甚至是机械。实现人包括农民和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消除这三大差别的根本,由此就必须打破私有制,打破阶级剥削,成为自由人的联合体。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条件下,人既能从事体力劳动,也能从事脑力劳动,因为他们接受了全面的培训,这样人就不局限于城市或农村这种行政地域的划分和劳动性质的划分。

(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推动城乡融合的物质基础。无数个城乡系统构成了一个国家。国家经济发展要兼顾二者发展,顾此失彼只会出现经济失调。城乡的对立或融合属于二者在经济上的一种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状况决定的。要想实现城乡融合必须有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社会财富极大丰富,城市的资金、人才、管理等资源有充足的供给,毫无压力地流入农村,以城带乡实现农村快速发展。但这个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仍旧需要大工业来完成,首先由大工业使城市战胜乡村,生产出极大的物质财富,然后再由城市帮扶农村实现城乡融合。

(四)合理规划城乡分布,实现农业、工业的有机结合,促使城乡融合。城市是由于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分工越来越细化而产生的。与农村相比,城市代表先进生产力,以大工业的空间形态存在。大工业促进城市劳动生产率快速提升,生产力极大发展。相比之下,农村只靠农业发展,生产要素不完善,难以实现生产力的提升。因而与城市的差距逐渐拉大,城乡对立逐渐形成。依靠城市大工业生产出来的工业品,使农村农业生产实现机械化、规模化、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率;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实现农村生活现代化,通过工农业相结合,实现城乡融合。

三、对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启示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城乡融合发展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环节。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虽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城乡二元化现象依旧存在,为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新时代城乡关系的统筹中,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对于我国构建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一)加大农业资金投入,实现农业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农业的现代化是不完整的、不全面、不牢固的,从这可以看出农业现代化对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性。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的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的实际收入。大力发展生产力能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揭示了城乡关系的混沌——对立——融合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城乡对立是社会生产力有所发展而又不发达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朝向城乡融合这个城乡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标。城乡融合是一种历史活动,是结合城市和乡村生活方式的优点而避免两者的偏颇和缺点;它并不是城市和乡村的简单并列,而是城乡在新的基础上实现的双向互动、互相支持、共享生产发展成果、共同发展的新关系,需要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支出,促进农业在发展中能够顺利转型,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生产力水平。

(二)统筹城乡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城乡均衡发展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要合理规划城乡资源,保障城乡资金、人口、技术等各个方面的资源有效流动,着力改善乡村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我国长期以来对城市建设的投资一直是倾斜式的,着力优先促进城市发展,而忽视了乡村的投入和发展,使城乡居民的公共福利待遇和公共基础设施在享用方面出现很大的差距。为减小城乡二元化带来的城乡差距,首先要加大政策扶持,投入资金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改善农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加强对农村教育、环境、卫生、文化等公共设施建设。其次,要充分发挥城市的带动作用。恩格斯在《论住宅问题》中指出城乡对立的现实环境下,工业把社会资源都集中在城市,使农村、农民、农业处于一种孤立分散、停滞发展的状态下,这就使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很难结合在一起。因此,要建立城乡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乡村的快速发展,促进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使农民也能够享受到良好的福利待遇和公共基础设施。

(三)保障城乡制度改革顺利推进,打造新型城乡关系

有效的制度保障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小城乡之间的矛盾,打破城乡二元化结构的现状。恩格斯指出,要切实地给予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应该享有的权利,权利保证的前提就是要有维护的制度。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来切实关注城乡融合发展和城乡居民的权利保障,强调了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性。首先,要适时推进土地改革,充分发挥土地流转和自主承包的经济效益,着力保证农村居民收入来源的多样性。政府要适度放权,以此来调动社会各要素的合理分配,增强农村与城市的联系。其次,改革城乡户籍制度。逐渐淡化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区别,促使城乡人口的双向流。人口的流动一方面可以减小城市由于人口膨胀带来的“城市病”,还可以缓解乡村发展动力不足的局面。再次,推动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趋于均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制度推进,逐步取消城乡居民在福利待遇上的不平等、不均衡现象,使公共服务下放到乡村,惠及更多农民,以此来打造“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

(四)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把握城乡融合发展的一般规律

恩格斯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分析了城乡发展的一般规律,并提出实现城乡融合的最终目的,对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城乡融合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不断地推进社会生产力的革新和发展。回顾党的历史会发现,每一代领导人都在致力于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为城乡融合做了很多努力,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城乡之间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建立了社会主义中国后就逐渐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同时兼顾农村的发展和保证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施了改革开放的重要历史决策,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以农村改革带动城市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思想。在转型期城乡矛盾凸显的形势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突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提出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要时刻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走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科学发展之路。面对目前城乡差距仍然较大的现实,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高度重视城乡融合发展目标,将其作为十四大基本方略的重要一环,旨在实现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合理发展,着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真正要实现城乡融合,还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检验,对城乡融合发展做长远谋划,一步一脚印,逐步突破。

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主要表现在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变革和为经济社会创造活力;消除私有制实现人的平等,以此使每个人都能平等地享受社会资源;合理社会分工,使每个社会中的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保障自己的利益。这些内容其实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充分论证,城乡融合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的。充分挖掘内在的理论价值,对推进我国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猜你喜欢

恩格斯生产力资本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性思考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逆全球化:资本主义最新动向研究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