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本深度解析之作意六观

2019-01-20甘肃省张掖市山丹二中王斌强

天津教育 2019年4期
关键词:自性春水物象

■甘肃省张掖市山丹二中 王斌强

深度解析文本时,我们要依次唯心起六中作意,深观文本,以达到对文本的精熟理解。六观分别为:观字形,观意象,观文义,观文理,观文法,以经观经。中学语文课堂讲解缺少深度,此处研习文本深观之法,希望对课堂深度讲解有所裨益。此观不是初识、观察之观,此观是在精熟掌握后的大自在之观,是整照之观、彻明之观、无障碍自由之观。文本深度解析往往要起六中作意观想,观起六中意象方可称为有深度。

下面以朱熹《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二》为例,细分如下。

第一,文本解析要观起文字影像。先从观文字影像作意,如观隶书大字: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闭上眼睛,先一字一字从心中观起,字形、大小、颜色、棱角、质地……字字历现脑海,一切唯心所造,此之谓文字影像之观。此过程艰难,起初脑海中会有声音的影像,但无文字形状,是时需要睁开眼睛,再次审意观察字形,心念专一,如灵猫伺鼠,目不转睛,伺察细微。闭眼再观,稍有影像隐现,安住此念,意无偏移,渐使字形圆满、字句完整。文字观起,大脑就如照相机一样具有复制影像的功能,闭眼的刹那间,观起的文字越多,阅读速度、阅读量也越大,背诵变得非常轻松。同时,常观字形,书法意蕴渐入胸中,书写自然流畅。字形影像观的重点为“静”,心灵宁静到了极点,心念住与字形,字形化为心念,二元合一,唯有心静可得。老子“致虚极,守静笃”就是告诫这种状态,放空一切,摒弃杂念,止于定境,方可观起文字影像。观文,“静”为第一工夫。

观字之像,于考试默写最为有利,郑板桥画竹,先是眼中之竹,然后了然于胸,了然于胸的境界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初观,初观越是逼真,默写就越没有问题,手中之字,自然是胸中之字。

第二,要观起文字的物象。凡文多有表意之象。读文时要将这些物象之影依次观起,浮于脑海。物之形状、颜色、大小、质地、运动……如电影一样历历在闭目之中:

江边砾石裸露,河水浅缓,寒风凛冽,一艘艨艟巨舰沉在江中,人们吃力地推着,舰一点点、一点点地艰难推进……昨夜,春水大涨,巨舰一下子漂浮起来,轻如鸿毛,渺如柳叶,自由自在在江中行走,人们轻松愉悦,根本不用去推……

物象之观,因个人过去经验不同会展现不同的场面,境界也各为不同。仅“江”而论,有人观的是家乡一湾浅浅的河水,有人以长江黄河为模,有人以海为江,更有人以银河为江……境界不同,所观物象之清晰、模糊也有差别,不同的差别体现着人不同的境界,也塑造着不同的人格。古人说:不出门而知天下事,大概是胸中先观起个天下,然后根据已有的物象依理推断,方知天下事。

物象之观个关键在连缀成片。江、水、人、舰,画面中点清晰、面相连,有时间之先后,有物象之运动。此观耗时长,意念易中段,大多观起来的画面简单、粗糙,有像简笔画,这也相当不容易了。在此简单画面的基础上不断作意,丰富画面的内容,意念集中,画面连续不断,物像也越来越清晰,上可见日月,下可见细草,远见星汉,近观树木,场景突出。

第三,观起文字之义。纷繁细微的物象观起后,不要停留在美丽的幻境之中,沉迷物象的再现,以为已经将文字拉伸到无比优美的境界,自此驻足不前,岂不知字外之道才刚刚起步。

物象过杂,观之适可而止,之后起文字义观:

昨天夜里,江水升起,艨艟巨舰突然在洪勇的江水面前变得轻如鸿毛,以前枉费了多少人力来推它,今日它在江中自由自在前行着。

这像我们平时的泡诗或者疏通文意,此法在文字研读上最为普遍,往往教师上课完成的是这一步,不过很多教师跳过了第一第二步骤,让学习变成了简单的翻译与理解,少了很多的趣味。观起文意,目的是让思虑畅通,将分散的意象用文意连缀起来,不然山自是山,河自是河,船自是船,为什么要连缀在一起,靠的就是文意及其中的情感,就是将具体的东西用抽象的东西串联起来,过去乃至现在,很多教师会把此当作文章学习的终极目标,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这是文章畅通的标志,说明可以继续往下走,如果在某个卡住了,相当于血管在某个地方不流动,没有了活力,甚至堵塞不通。

第四,如意作理观。作理观也就是探寻文字背后蕴含的道理。这段简单的文字背后透露着怎样的道理呢?继续观想:

艨艟巨舰好比我们的人生,以前我们总是费力地去经营它、打理它,可它却步履维艰,坎坷前行,甚而不进反退。“向来枉费推移力”,枉费了多少力,人们因之而恼、而怒、而嗔……突然有一天,遇见贵人点播,或者自性的智慧突然开窍,或者遇到良好的外围环境,人生之舰恰遇人生之春水,一下子一帆风顺、鹏程万里、自在航行。

从中我们可以观起如下之理:“人生在于等待春水的来临”“自性是人生的春水”“水大载大舟,志大承大志”“成功在于寻找支撑”“苦难是生命的实质,自在是生命的本质”“坚定信念,莫在艰难时丧志……”

仿佛一下子生出无穷无尽的道理,一首简单的诗似乎要囊括宇宙的奥妙,生发天地之道。时间长了,观的理多了,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的境界,其实每一篇文学作品都包含在天地的大理之中,王羲之的“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和李白的“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表达的不都是一个意思吗?不都在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吗?

第五,文起艺观。即观起“构文要法”“艺术手法”,或者是材料的提取、组合、修饰的手法。回归原文:

本诗借自然界简单的水涨船行事像,说明人只有认识自性,才能百慧明生(只取其中一理),以小事说大理,以小见大;以春水来象征自性,只要自性的原力被发掘,人生的艨艟巨舰一定会自在航行,托物言志象征明显;“艨艟巨舰一毛轻”自性一启,笨重的人身之躯体就如鸿毛般轻,比喻修辞。此法广用,也略为简说。

第六,以经观经。此文观起以后,我们放意思维,在其他的经典中搜寻类似的经典再观此文,谓之以经观经。

自性的春水一启迪,人生的巨舰马上自在航行,朱熹还有一首诗恰能解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源头活水正如人生自性之春水,让人生清澈如许;庄子的静也如人生的春水,“正则静、静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乎”意为学习是人生的春水,只有学习才能感悟人生的快乐之本;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似乎更能解释自信春雨发掘后人生不知不觉产生出的原力。

以经观经关键在于彻悟,对文本所含之意象道理明白,了然于胸,自然能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经观经更在乎的是应用,尤其是生活中出现类似场景后,能恰当引用或者是化用其中的语句,随心所欲地应用到生活中。孔子说学习有四种境界:“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简单说就是“一起学习”“学成得道”“立言弘道”“权变化道”,其中“权变化道”就是将学习到的大道在世事多变、沧海横流的社会中权变应用,德化天下。以经观经的最高功夫就是权变,就是在经典似的生活中用经典解释生活,达到以经观经的层级,至此就可以说对文本有了深度的解析。

以上六观,唯心所造,依次观起,定会对文本有一个深层次的解析。此文本解析之法自成一个体系,很多人在解读文本的时候都会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应用一些,如果能够按照此等方法潜心研读,定能达到郑板桥画竹的境界,神思意趣无穷无尽。此法甚难,第一关能观起精妙者少之又少,切不可因难而心生疑心,止步不前,也不可妄求成功,这也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境界的改变如草木的成长,切不可急于求成。此文所说方法是为了培养意念原力,以文字解析文本,依次力行,定能精熟文本。

学生以此方法勤学不息、日夜精炼,思维定能如雨后春笋般活跃起来,有广度,也有深度,在课堂的讲解上也不至于蜻蜓点水,照文复读。教师也要在课堂上多多推行此法,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深度思考与观想上。

猜你喜欢

自性春水物象
重思慧能的“自性”
——从体、相、用出发
一泓春水战疫情
物象再造系列
物象几何——新艺美固整木展厅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繁星·春水》:繁星永照,春水长流
武术文化中“物象与兴象”的博弈
如何读《坛经》
春水
六祖《坛经》开示语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