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陈岛垦荒精神对当代青年成长的启示*
2019-01-20崔永江
崔永江
(台州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临海 317000)
青年志愿垦荒运动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特殊的国际和国内环境中产生的,但青年志愿垦荒运动及其承载的“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精神却具有永恒的价值和魅力,已成为根植于台州大地党的“红色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领会大陈岛垦荒精神的时代内涵及价值,继承和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对当代青年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形成过程
(一)青年志愿垦荒运动产生的背景
1、国际背景。20世纪50年代初,为了解决城市人口就业及农产品严重短缺问题,1954年苏共中央全会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全国的谷物生产和关于开垦生荒地和熟荒地的决议》,决定组织志愿垦荒者移居垦荒区,进行垦荒。据统计,“仅垦荒头几年,就有100多万志愿者参加了垦荒工作,其中就有50万名是青年。”[1]原苏联垦荒运动短时期内就取得了明显效果,为国家增产了大量粮食,这对当时外交上“一边倒”的新中国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和借鉴作用,也为后来中国青年志愿垦荒运动的产生埋下了伏笔。
2、国内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粮食产需矛盾突出,粮食短缺问题一直牵掣着经济全局的发展。尤其是1954年,作为国家主要产粮区的长江、淮河等流域突发特大洪灾,造成了农产品产量大面积减少,使全国粮食供应出现了巨大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1955年4月,共青团中央派代表团访苏,了解苏联的垦荒运动,接着提出《关于响应党的号召,组织青年参加开垦荒地的意见》并向中共中央做了汇报。同年8月,首批青年志愿垦荒队拉开了全国性大垦荒运动的序幕。可以说,这场由共青团主导的青年垦荒运动是向苏联学习的产物。据统计,从1955年8月到1956年9月,全国共有6个省市的20万青年志愿参加了垦荒队,继黑龙江共青农场和江西共青城青年志愿垦荒队外,温州及台州等地青年志愿垦荒队也于1956年开始了大陈岛垦荒。
(二)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形成过程
1、初步孕育和形成阶段(1956-2006年)。1956年,面对战后满地废墟,杂草丛生的荒岛,面对着仅有的床板、锄头、草席、煤油灯,青年垦荒队员们没有抱怨、没有退缩,相反却人人干劲十足,乐观向上,个个不甘落后,奋勇争先,用他们自己勤劳的双手,改变着大陈岛贫穷落后的面貌。1960年2月,胡耀邦同志高度肯定与赞扬了垦荒队艰苦创业、献身海岛的精神,1983年,他又从思想层面对大陈岛垦荒进行了定性,为明确概括大陈岛垦荒精神奠定了理念基础。1995年12月,台州市椒江区政府下发《关于开展大陈岛垦荒队员上岛40周年纪念活动的实施意见》,完整地概括了“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大陈岛垦荒精神,并第一次使用“大陈岛垦荒精神”这一概念。随着一系列纪念活动的开展,大陈岛垦荒精神的传承与弘扬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2、习近平总书记培育和倡导阶段(2006-2016年)。历史铭记着这段艰辛的垦荒岁月,习近平总书记也始终关注着大陈岛,牵挂着老垦荒队员们。2006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他到大陈岛视察并首次肯定了椒江区对大陈岛垦荒精神的精辟概括,倡导“要继承和发扬大陈岛垦荒精神,努力把海岛和渔村建设得更加美丽”[2]。2010年4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专门给大陈岛老垦荒队员回信,高度肯定了老垦荒队员在推进“小康的大陈、现代化的大陈”[3]目标中付出的辛勤努力,认为“精神十分可贵,相信今后的发展会更好”[3]。2016年六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大陈岛老垦荒队员的后代、椒江区12名小学生回信[4],希望孩子们牢记老垦荒队员当年的奋斗精神,努力成长为有知识、有品德、有作为的新一代建设者。习近平总书记主政浙江期间,就非常重视精神文化的建设,先后提出、阐发、肯定了红船精神、浙江精神和大陈岛垦荒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大陈岛垦荒精神是红船精神的当代呈现,也是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的突出代表之一。
3、台州市大力传承和弘扬阶段(2016年至今)。
为深入推进传承和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2016年7月,台州市出台了《关于大力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加快“小康的大陈、现代化的大陈”建设的若干意见》;2018年4月,台州市召开弘扬大陈岛精神建设新时代魅力台州大会,提出“把建设美丽台州作为新时代的垦荒”的重要部署。6月,台州市成立大陈岛垦荒精神研究中心,并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8月,台州市召开“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实施社会文明提质行动”工作会议,勾画下一阶段的“文明版图”;2019年1月,台州市五届三次党代会决定把大陈岛垦荒精神升华为台州城市精神。8月,浙江省政府新闻办以“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建设新时代美丽台州”为主题,举办了台州专场新闻发布会。此后,随着《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工人时报》《浙江日报》等中央及省级媒体的大力宣扬,大陈岛垦荒精神的传承和弘扬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总之,大陈岛垦荒精神经过不同时期的孕育和挖掘,不同阶段提炼和概括,最终形成了大陈岛垦荒精神的16字表述,又经学者们的深入研究和阐释,以及各级媒体的大力宣扬和传播,如今已经成为台州社会优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红色文化的区域形象之一。
二、大陈岛垦荒精神与当代青年成长的关系
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都非常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红色精神”的传承工作,教育部曾先后制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教材指导纲要》和《革命传统进课程教材指导纲要》等文件,为继承革命传统,弘扬爱国主义,增强青年的文化自信保驾护航。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陈岛垦荒精神也是一种驱动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老一辈大陈岛垦荒志愿者的垦荒经历、垦荒故事、感人事迹正是当代青年人学习的榜样和范例,要充分发挥榜样和先进典型所具有的潜移默化作用,让广大青年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其精神、获其方法,汲其营养,在见贤思齐、耳濡目染中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和行动自觉。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生活和文化观念都呈现多元化趋势,受国际国内诸多不利因素及错误思潮的影响,当代部分青年在成长过程中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一是理想信念缺失或偏颇。如把明星崇拜或宗教信仰当成人生理想,“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没有明确的理想信念,“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思想迷惘等;二是道德滑坡和行为失范,社会责任担当不足。如忽视国家、集体利益,只注重个人得失,崇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三是思想保守,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不强等。诚然,形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复杂的外部环境因素,也离不开青年个体自身因素。关于上述问题及成因,因为不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故在此不展开论述。因此,当前必须高度重视青年的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思想品德及家国情怀等方面教育。大陈岛垦荒精神是润泽台州,源远流长、传承千年的中华和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承载的“垦荒精神”,同“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北大荒精神”等系列红色精神谱系相连,一脉相承,又充满了台州地域个性和特色,不但是台州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不竭动力源泉,更是当代青年人成长的鲜活教材。虽然时代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迁,生活在当下的青年人已经不需要像老一辈大陈岛垦荒队员那样“献身青春建海岛、甘洒热血守边疆”,但广大青年仍然要认真思考何为理想与信念,何为责任与奋斗,何为爱国与奉献,仍然需要用革命传统道德加以规约和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5]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在中华民族即将走向伟大复兴的今天,当代青年生逢其时,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和责任。继承和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就是为了让广大青年更多更好地了解大陈岛垦荒的历史,重温先辈们的奋斗历程,进而从自身出发,融身于历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勇于担当起历史赋予的责任和使命,积极投身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
三、大陈岛垦荒精神对当代青年成长的作用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6]。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大陈岛垦荒精神中所包含的信念、品格、哲理、情怀等红色基因对当代青年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人们对于以后生活的美好憧憬,是确立人生目标的最高准则,是指挥个体行动的永恒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曾勉励青年说:“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7],而“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8]理想信念不是抽象的、空洞的,也并非高深莫测、遥不可及,而是实在的、具体的。当前,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实现“中国梦”的艰巨任务,如何有效解决青年理想信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青年成长的关键。一方面,青年要对标垦荒精神,坚定理想信念。60多年前,在“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的号召下,几百名朝气蓬的青年,离家远行,登上满目疮痍,遍地废墟的小岛,开启了他们新的人生航程。他们从未因生活条件的艰难困苦而放弃理想追求,而使他们历经艰辛、攻坚克难却始终不改的初心就是建设社会主义伟大祖国,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崇高理想和信念。新时代,党和国家赋予青年人新的使命与担当,广大青年要以“大陈岛垦荒精神”为引领,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毫不动摇地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始终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无限忠诚,自觉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另一方面,青年要对标垦荒精神,践行理想信念。大陈岛垦荒精神来源于实践,也离不开实践。广大青年要将理想信念内化成自己的行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号召,紧跟新时代步伐,找准理想信念与现实任务的结合点,勤奋学习、情理兼修,自觉按照党和人民的要求锤炼自己、打造自己、提高自己,在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实践中,努力成长为共产主义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青年人才,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强化道德建设,锤炼高尚品格。历史是最真实的记录者。当467名青年结伴踏上大陈岛的那一刻起,他们为小岛的建设与发展所做出的牺牲,付出的青春与汗水,已经为我们鲜明诠释了什么叫无私奉献,什么是艰苦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广大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7]同时强调青年“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自觉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7]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在社会上树立了道德标杆,为青年立德做人指明了方向和途径。当前,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诉求多元化的今天,必须把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贯穿于青年思想道德教育全过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引导青年学习老一辈垦荒队员在开发建设大陈岛过程中所彰显的无私奉献道德力量,不求物质富裕,但求精神富有的优良品格,不断加强自身道德建设,提高思想和道德水平,锤炼高尚品格,努力成长为能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青年。
(三)细品垦荒故事,感悟人生哲理。大陈岛垦荒故事中最突出的精神就是奉献精神,奉献作为一种品质和情怀,它的基础是“无私”,它的最高境界是“牺牲和舍弃”,因为只有无私才可无畏,只有无私才能奉献。老一辈大陈岛垦荒队员的奉献精神表现为对国家的奉献、对民族的奉献、对社会的奉献、对人民的奉献。为了建设“祖国伟大的大陈岛”,他们奉献出的是热血,是家庭,是美好的青春,甚至宝贵的生命。60多年过去了,但他们的奉献精神仍如一面旗帜,仍然感染和启迪着当代青年。今天,我们品读大陈岛垦荒故事的目的是为了用故事中所折射出来的精神和哲理去激励青年,鞭策青年。一方面,青年要把先辈们甘于吃苦,乐于奉献的感人事迹传承下去。垦荒故事中所承载的红色基因,不仅沉淀着理想信念,沉淀着道德品格、沉淀着责任担当、沉淀着哲理情怀,更是一幅催人上进的“建设伟大祖国”的光荣历史画卷,它不仅仅属于过去那个时代,也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青年有责任、有义务赓续荣光,做红色故事的传承者,把垦荒故事、垦荒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另一方面,青年不仅要对垦荒故事有深切的感悟,对奉献理念有高度的认同,更应该对奉献行为有实际的表现。如果说在当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奉献精神更多地表现为青年为建设新中国而艰苦创业,忘我劳动,那么在当前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奉献精神应表现为青年要多样化地融入到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各项工作之中。
(四)弘扬垦荒精神,培养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家与国是休戚与共的关系,家就是缩小的国,国则是放大的家,因此,个人命运往往与国家发展进步、民族生死存亡息息相关。而每当中华民族处于危难之际,也正是无数中华儿女彰显家国情怀之时,为了救亡图存,他们往往不惜一切,甚至慷慨赴死,家国情怀已成为中华民族永不言败的精神支柱。1956年,在共青团中央号召下,温、台两地467名青年志愿垦荒队员义无反顾投身到建设大陈岛伟大事业中来,这正是家国情怀的生动写照。家国情怀是青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文化传承。2014年,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通知中也指出,“要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9],要着力培养青少年“增强国家认同,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共同理想追求”[9]。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对青年指出:“要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10]培育当代青年的家国情怀,有利于引导青年树立家国一体意识,强化家国认同;有利于引导青年以家国天下为重,以民族大义为念,把个人理想追求与国家民族命运维系在一起,继承弘扬“以民为本”与“天下为公”的优秀传统,强化责任担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