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限理性条件下的近现代高等教育失败及其启示

2019-01-20陈光磊杨晓莹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7期
关键词:学堂理性现实

陈光磊,杨晓莹

无论是印度“将棋”第一格放入一粒麦子,第二格放入两粒,第三格放入四粒,之后每一格都是前面一格的两倍的故事,还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经济学家丹尼尔·卡纳曼关于“1*2*3*4*5*6*7*8=?,8*7*6*5*4*3*2*1=?”的随机分组估算实验,生活实践和相关理论都证明了人的有限理性。“有限理性”理论认为,在复杂社会条件下,一个人不可能获得所有必要的信息作出合理的决定,因为必要信息的有限性,人只能是有限理性,其决策只能是有限合理,不可能全面考虑问题作出合理的决策。[1]在中国近代大学的设立方面,因为诸如蔡元培等精英或者政治决策者同样存在着大学设计、设立与建设方面的有限理性。大学设计、设立者不能充分把握时局,不能充分思考到所处社会生活中各种社会政治因素对大学的制约与影响时,则大学的设立与发展受到现实制约或者阻碍而面临失败。

一、洋务学堂的失败

洋务学堂可以被认为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起点,其设立则是有限理性的结果。由于晚清的闭关锁国,晚清的中国面临着对外几乎隔绝的境地,国门之外面对的是“未知的世界和未知的对手”。[2]61840年鸦片战争,让清王朝的“天朝帝国”之梦惊醒,清王朝的声威在坚船利炮面前扫地以尽。世界走向中国,迫使中国认识并承认外部更为广阔的世界,中国感到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列强的侵入,以军事侵略为手段,以签定不平等条约为象征,以经济掠夺和文化输出为目的,使旧中国面临灭族亡种威胁。

面对坚船利炮与不平等条约,梦中受到震撼的中国士大夫们都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思考“制敌之法”“善后之策”。也有少数人士想到了学习西方,学习西方技术,兴办洋务,培养人才。魏源作《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3]洋务运动一经开始,就面临人才匮乏问题。最为直接的问题就是与外国人打交道的语言问题,办“洋务”首先需要翻译人员,设置翻译学校势在必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翻译人才更是紧缺,设置开办翻译学校提上日程。有识之士认识到“兴学”的重要性。“当时社会约有两种觉悟:一则知通事不可恃,急应养成翻译人才。一则震于西人之船坚炮利,急应养成制造船械及海洋陆军人才。故其时首先设置之学校。”[4]2梁启超说:“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5]19

洋务运动,自然需要与“洋人”交涉,语言是交涉第一直接需要。1862年京师同文馆开办,随后增设英文、法文、俄文馆,1866年增设天文算学馆。京师同文馆设立后,相继成立了广州同文馆、新疆俄文馆、珲春俄文馆等外国语学堂。

语言学堂成立后,晚清统治者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感到,不仅需要船还需要炮,需要技术、需要军事才能,因而各种实业学堂相继开办。1866年福建船政学堂开办,成为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实业学堂。1880年李鸿章在天津设立天津水师学堂,之后福州电气学塾、上海电报学堂、北洋医学堂、山东烟台海军学堂等相继成立,至戊戌变法,大约有洋务学堂30多所。

以上学堂的设立是眼前紧迫的现实逼迫下“理性”设立的。同“洋人”交涉需要外文,因而有限理性要求设立外文馆,即使如此外文馆也是在反对声中设立的。同样,行船、军事的现实需要有掌握行船技术人员,同时需要天文、算学方面的知识,因而船政学堂、天文算学馆设立也是现实必然,是“有限理性”下必然的办学结果。洋务学堂正是在直接的现实动因下,试图抵御西方的“理性”措施,其“理性”是“有限理性”,因为洋务学堂的设计者不能也没有全方位了解西方文明的历史,没有从根本上了解西方的“坚船利炮”形成的历史因素,自然也不懂得高等教育的办学规律。所以,洋务学堂自最初开办至“甲午战争”历经三十年,在“甲午战争”中遭到了否定和失败。

洋务学堂开办过程中的弊端,有人指出西方教育的人才与培养不在于一才一技一艺,而是系统的多方面的教育。中国第一个出访欧洲的斌椿在《职方外记》中介绍了欧洲学校的普及及其系统,“一国一郡有大学、中学,一乡、一邑有小学。儿童自七八岁入小学,学成后优者进入中学,中学学成又优者进入大学。”[6]1王韬到英国各大学考察后看到了大学的多学科的学习。但这些并没有引起洋务学堂设计者的重视,直至甲午战争中败于蕞尔小国日本才引起他们对洋务学堂不足的关注。认识到洋务学堂的诸多不足,不系统、不连贯、各自独立等。洋务学堂没有将清王朝从危机中拯救出来,甲午战争的失败,不仅标志着洋务运动拯救清王朝的失败,也标志着洋务学堂的失败。

二、大学区制设置的失败

从洋务学堂的失败可以清楚地看到人的有限理性与变化莫测的时局之间的矛盾。晚清时期的洋务学堂,是针对时局具体问题的举措,同时使知识分子看到了学校、教育在挽救国家危机时刻的重要作用,于是洋务学堂开始了办学的转向,学习内容也开始了从“西文”“西艺”向“西学”“西政”转向。洋务学堂是面对现实的“有限理性”设计,京师大学堂设计也是理性化的设计。总理衙门对京师大学堂的要求则是“为各省之表率,万国所瞻仰。规模当极宏远,条理当极详密,不可因陋就简,有失首善体制。”而且京师大学堂要统辖各省学堂,“一切章程功课,皆当遵依此次所定,务使脉络贯注,纲举目张。”[7]654-655首善体制,设定了典范与标准,纲举目张表明了统一管理,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以后的高等教育设计,即可以成为路径依赖的起点,成为高等教育理性设计者的思维定势。从“上法三代”“旁采泰西”的情形来看,民国时期的大学区制难免不受京师大学堂创立的影响,因为京师大学堂具有最初的榜样、示范定势作用。

高校设置的地区布局问题在晚清有所涉及,学部曾经在相关的会议中提出高等教育的布局,罗振玉也曾提出过学区的事宜。民国初始,随着学制的演变,进一步的问题则是高校设置与分区,政府与民间均认为这是当时需要着手进行办理的事情。

1912年蔡元培提出依据三大要素将全国划分四个大学区、三大要素:“一、现有各省高等学校以上学生之总数。二、现有各省高等学校以上教育经费之总数。三、地理上交通便利之点。”四大区分别是:第一区包括京师直隶山东山西河南及东三省;第二区包括江苏安徽浙江诸省;第三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云南贵州;第四区包括湖北湖南四川陕西甘肃。[8]182-183关于大学区划分在临时教育会议上得到了议决。学区划分之后,开始了按照学区对大学进行整顿,在整顿之初便遭到失败。

在《划分大学区议案》中,特别提出“第一区如能将北京北洋带大学合并。固属大佳。苟不能办到。不妨分之。”[8]1841914 年教育部根据通过的决议试图合并。《教育杂志》载“教育部拟将北洋大学归并京师大学。以符定章”,但遭到了北洋校友的强烈反对。[9]教育部不得不折中妥协,最后采用相对分立制。

尽管后来关于大学分区有多种修补意见,但最终还是失败。

由于学区划分没有尊重历史尊重传统,因而理性与实践不能交融,学区的“理性设计”成为难以附着的“一张皮”,因而很快就失去了活性。学区的划分遭遇了最初的失败,民国高校也开始了分分合合的演绎历史。

高等学校的分区设置虽然遭遇失败,但初步奠定了高等教育地区分布的格局,并且持续产生影响。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蔡元培鉴于前期高等教育措施的种种失败,继续推行其曾在1912年建议过的大学分区。1927年6月,蔡元培为实施其教育独立理想与大学区制构思,正式提出大学院与大学区制,其大学区制提案很快获得通过。

大学区制通过之后首先在江苏试行。1927年7月8日,国民政府下令裁撤江苏省教育厅,8月浙江试行。1928年,北伐军占领北京,改北京为北平,8月决定施行大学区制度。大学区的推行可谓是雷厉风行。但从一开始就因为大学的名称问题、合并与独立的问题困难重重,“钉子户”颇多。

中国传统向来重视“名”,因为名正言顺。大学名称积淀传统、期许未来,形成了习惯,学生老师都会爱护自身所在校名犹如自己的名字一样。在江苏关于名称首先引起学生的反对。1928年1月27日的《修正大学区组织条例》规定“每大学区设大学一所,除在广州者永远定名为中山大学以纪念总理外,均以所在地之名命名之”。按照规定,所在江苏大学区的第四中山大学改为江苏大学,一经改名,学生风潮顿起。在北平大学区,对于改名学生更是反感、反对,几所大学联合反对,风波叠起。

在北平大学区反对最为激烈的是北大学生,他们打出旗帜,捣毁北平大学区办公处。[10]52其余大学纷纷参与,纠纷不断,反对风潮波涛起伏。“各校均不能如期开学。数千学子,日事彷徨奔走,荒窠学业。”[11]江苏大学区、北平大学区,仅因高校设置就在政府所在地麻烦连连,矛盾重重,风潮几乎每天发生,加之当时的各种时局、内部权力斗争,大学区制不得不在难产中夭折。1929年6月17日,国民政府无奈停止大学区制。[10]蔡元培的有限理性设计,面对不能预料的种种现实困难被搁置。其高等教育的理性幻想,被充满坚硬磐石的现实击碎。有限理性设计,再次失败。

三、近现代高等教育有限理性设计失败的启示

“通往明日的未知路径常常是由反省昨夜的冷峻烛光照亮的”[12]40。在“双一流”建设之际,在地方高校发展转型之际,分析历史上曾经失败的高等教育教训,有利于急于求进的不当行为冷静一下,或有更多益处。

首先,有限理性设计是线性的逻辑平面既难以支撑也容易破碎。有限理性设计,是在必要信息不全面,不能把握现实的设计。而理性设计则是尊重客观现实规律的设计。有限理性设计难以面对错综复杂的多维现实。学区、大学区制是高度理性产物,不是来自基层的现实需要,因此一旦成为命令、措施执行,则表现出线性从而采取对任何问题一刀切的情况。正如一块薄薄的平面玻璃,以几块坚硬的大小不等的石头为支撑点,显然支撑难以持久,投来的一粒石子或者整体的压力皆可以导致其破碎,有限理性设计的大学区制,面对冷峻的现实必然失败。支撑大学区制的“玻璃”支点极少,而且每一粒投来的石子,都使其出现破碎,如第四中山大学的风波等,犹如第一粒石子,首先使其破碎;后来的风潮则带来整体压力,因而大学区制全面破碎。

其次,有限理性设计的平面难以触及与解决所有实际问题。有限理性设计的线性平面,因其刚性而不能触及所有实际难题。中国近代大学的产生,现实确实需要,而且必须是官办,虽然多是“官办”,但一旦创设就对“移植”有了本土的免疫力,并在自己的文化、制度等各方利益的协同下“自然”生长与发展,也可谓是“自发性”成长,这种自发性随着积淀就适应了并巩固了自身的环境与土壤,交错各种利益及其关系。解决任何一所高校,都会触及多方关系,这是中国国情下的难题。在具体问题面前,蔡元培也不得不让步,譬如,国民政府命令各种教育学术机关一律归大学院主管,自然清华应归大学院主管,但外交部不肯完全放手,蔡元培在此问题上礼让,不得不形成妥协方案。蔡元培的理想设计的失败表明:“任何个人心智,从而任何一项接受刻意指导的行动,都不可能通盘考虑到所有的特定事实;尽管这些事实是一些人所知道的,但是作为一个整体,这些事实又是任何特定的个人所不知道的。”[13]13

解决问题的理性设计则是尊重事实。从梅贻琦掌校时期清华大学与西南联大的办学实践来看,梅贻琦大学治理的“无为”与“放权”就是切实尊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的各方面的实际,而且最大限度地尊重现实,从而取得了一定时期内所能取得的最大限度的成就。从而显示出理性与现实的紧密结合与相符。

解决问题的理性设计既尊重事实又尊重规律。中国高等教育经过了近现代以来的办学实践后,在认识和把握了高等教育规律基础上提出了“双一流”实施方案,其方案的提出则是来自基层动力结果。是“来自基层的需求动力既暗合了国家民族时代的需求也是制度建构的第一要素,初始的制度创新来自基层,能够扩散为强制性的制度范式一定来自无数改革主体的竞争博弈,最终能够形成正式制度的一定经历了上下多次博弈直至千锤百炼后的认同”[14]。

第三,具体到一所高校而言应时刻防范有限理性的设计。大学区制的失败是就整体高校的合并与设置而言,一旦落地就需要具体高校承担。一所高校的治理何尝不是如此,任何一所成长起来的大学,都有其本身固有的成熟经验与好的传统,在进行改革时要充分考虑合理吸收好经验好传统,切不可不顾自身原有实际盲目拔高,制定制度措施既要系统又要连贯更要符合学校实际,否则会导致原来有耦合激励因素的混乱。如今,我们可以看到在“双一流”目标激励下许多学校不仅开展挖人大战,而且制定诸多激励出成果的标准。在“挖人大战”中,出了高价钱,因为和自身的实际能力不匹配,结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在激励措施中,因为恨铁不成钢,标准太高,绝大多数教师感到无望实现,也只有放弃,从而挫伤了大片的积极性。这是应该引起注意的。

有限理性设计不可避免地产生主观决策从而出现失误,避免有限理性设计失误须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首先,认真贯彻学习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更高的历史站位,则具有更高的视野,从而具有更为全面的信息,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全国教育大会顺应历史潮流,在新时代大背景下,以更高的历史站位,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总体部署和战略设计,是高等教育决策与发展的指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指明了方向。学习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有利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决策,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的信心。

其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道路,增强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自觉性。扎根中国大学发展实际,融通中外,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高等教育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就能作出正确的决策。正确认识和把握“双一流”建设的时代背景,投身到高等教育事业中,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实践中,检验决策。“双一流”方案不仅是要建设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而是要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迈向现代化建设的行列,只有扎扎实实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实践中国高等教育理念,获得建设中的真知灼见,才能从根本上建设高等教育现代化强国。

第三,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勇于改革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深化综合改革,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遵循高等教育规律进行改革,有利于正确决策,减少有限理性导致的决策错误。遵循高等教育规律,高校需要深化内部管理制度、人事薪酬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从而使高等教育发展更加符合高等教育规律。

有限理性设计下的政策与制度,不仅缺少了现实的准确与生动,也显示出与现实脱节的古板与僵化,陷于被动应付的境地,难以达成其目的,尤其是当社会关系发生变化时,非但不能引导和规范,反而对高等教育现实生动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

猜你喜欢

学堂理性现实
“双减”的路向反思与理性审视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漫画:现实背后(下)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森林学堂
宝宝国学堂
宝宝国学堂
理性的回归
7 Sci—Fi Hacks That Are Now a Reality 当黑客技术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