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山地游击战到平原游击战
——抗战初期八路军在华北的战略部署

2019-01-20黎世红

唐山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游击战游击战争平原

黎世红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65)

全面抗战开始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游击战争的重要性,将游击战作为八路军的主要作战方式。对于游击战的部署,中国共产党首先把战略重点放在山西,围绕山西的大山区展开部署。对于平原地区能否开展游击战的问题,最初并无确定的把握。国共两党在河北平原积累了一定的游击战经验后,中国共产党决定开展平原游击战,并成功地实现了游击战从山区向平原的发展。山地游击战与平原游击战相互依托,构成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华北敌后游击战。

一、以山西为重点的山地游击战的部署

1937年8月,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之后迅速开赴抗日前线。对于八路军的兵力部署,中国共产党拒绝国民党企图分散部署八路军3个师的要求,坚持将八路军集中部署,3个师相互依存。从中共中央最初的游击战部署来看,八路军主要开展山地游击战,并把山西作为主要的游击根据地。

在1938年4月以前,中国共产党部署的游击战都是在山区展开。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洛川会议)。会议提出红军的战略方针是: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包括在新条件下集中兵力消灭敌人兵团与在平原发展[1]。这里所说的在平原发展是指在新的条件下,能够集中兵力消灭敌人兵团,不可能是简单的游击战,而是指条件发生变化,敌我力量对比发生变化,至少在能够实施运动战的条件下向平原发展。因此,在平原发展游击战与山地游击战并非同时开展。

1937年9月25日,毛泽东致电彭德怀,再次强调必须执行“真正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不是运动战)”[2]。山西的地形适合游击战争,在太原失守前,中国共产党计划与阎锡山合作开展游击战。1937年9月29日,毛泽东两次电告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由于八路军与阎锡山的合作,山西将成为华北的特殊局面。八路军应坚持发动全省游击战的根本方针,争取阎锡山拿出10 000支枪来武装人民,与地方党在前方办一个500至1 000人的干部学校,培训游击干部,在山西全省创建根据地[3]278。毛泽东说:山西因为有八路军,有阎锡山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将造成数百万人民的游击战争”,争取“在山西全省创建我们的根据地”[3]279。这说明中国共产党的最初计划是把山西全省作为游击战的根据地。

针对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作战的失败,毛泽东于1937年11月8日致电周恩来、朱德等,提出:华北正规战争阶段基本结束,游击战争阶段开始,这一阶段游击战争将以八路军为主体。他说:“阎将无力再过分干涉八路军之地方工作,故八路军将成为全山西游击战争之主体。应该在统一战线之原则下,放手发动群众,扩大自己,征集给养,收编散兵,应照每师扩大三个团之方针,不靠国民党发饷,自己筹集供给之。”毛泽东提出“吕梁山脉是八路军的主要根据地”,应将第115师向吕梁山转移,第129师在晋东南,第120师在晋西北,“准备坚持长期的游击战为宜”[4]372-373。这样,八路军主力全部围绕着山西的大山区部署。毛泽东估计在山西的国民党军队大部分将失败,山西全省可能成为以中国共产党为主要力量的游击根据地。1937年11月9日,毛泽东致电朱德、彭德怀等,提出“我分任四大区工作之聂部、贺师、刘师、林师(林师应即移至吕梁山脉须重新部署一番)部署纲领”,“各军大溃,阎亦无主,红军应在统一战线基本原则下,放手发动人民,废除苛捐杂税,减轻租息,收编溃军,购买枪枝,筹集军饷,实行自给,扩大部队”[4]374。1937年11月13日,毛泽东致电朱德等,“山西各军大溃,除刘湘、汤恩伯外,暂时均不能作战,正规战争结束,剩下的只是红军为主的游击战争了,山西统治阶级及各军领袖已动摇无主了”,“红军任务在于发挥进一步的独立自主原则,坚持华北游击战争,同日寇力争山西全省的大多数乡村,使之化为游击根据地”,“实现全面抗战之新局面”[4]377。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八路军分别在山西的西北、西南、东北、东南筹建根据地。

由于中国共产党将八路军主力部署在山西,国民党也在山西部署庞大的正规军开展游击战,所以,国共两党在山西的游击战对日军形成极大的牵制。陈诚曾经高度评价游击战对徐州会战的配合作用。他说:在台儿庄战役期间,日军不能从其它地区抽调兵力增援台儿庄。“此盖因我国自采用游击战以来,各处围歼其小部,袭击其后方,即如山西境内,我方有二十万之游击队,遂使敌五师团之众只能据守同浦路沿线,不能远离铁路一步。”[5]446何应钦说:“山西方面,自我军游击战奏功后,敌军最感痛苦,并喻为盲肠,尤其中条太行吕梁各山岳地带,遍布我军,晋省之敌位于狭长之交通线上,随时随地在我军威胁之下,并不断地受我袭击。”[6]151这里,何应钦虽然强调的是国民党军队,但八路军也是按照国民党统一部署,归属第二战区。

除了在山西部署游击战外,中国共产党在华北部署游击战的地区还包括绥远、察哈尔、河北、河南的山区。晋绥根据地涉及绥远,晋察冀根据地、晋冀豫根据地包括河北、河南的山区,但都未进入平原。对于河北的游击战问题,中国共产党首先选择在边缘山区部署八路军,建立根据地。比如,1937年10月2日,毛泽东、朱德等致电聂荣臻、宋时轮、邓华,指示:“在冀热边区创造抗日根据地有极重要的战略意义,宋、邓纵队与冀热边区全体同志,应为达成这个任务而坚决斗争。当目前敌人主力尚在进攻华中华南,冀东八路军与全党团结并执行正确的政策与战略战术,创造冀热边区根据地是完全可能的。”[4]349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很早就在河北东部的冀热边区部署游击战,而晋察冀、晋冀豫根据地包含河北部分山区,但并未在平原地区部署游击战。

二、开展平原游击战的依据

平原地区的游击战与山岳地区的游击战相比,战略意义更为重要,因为平原地区物产丰饶,人口稠密,分布着交通干线,所以,控制平原地区更有利于抗日力量的发展,对敌人的威胁作用更大。但平原地区的地理条件不利于游击战,平原地形利于日军精良装备发挥效力,日军快速的机动能力和强大的攻击力对平原地区的游击战形成严重的威胁。因此,在平原地区开展游击战要比山岳地区困难得多。而中国共产党在十年内战时期的游击战主要是在山区展开,也缺少平原游击战的经验,自认为“不会打平原战”[7]。“党对华北抗战作战略部署时,最初也没有明确提到在平原开展游击战和建立根据地的问题,这主要囿于抗战之前游击战的历史经验的局限。”[8]4因此,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开始后并未立即作出开展平原游击战的决策。

直到1938年4月前,中国共产党对河北、山东平原地区的游击战都没有明确部署正规军的计划,而是要求地方党组织建立游击队。资料显示:1937年9月25日,毛泽东致电周恩来、刘少奇等,提出:“应令河北党注全力于游击战争,借着红军抗战的声威,发动全华北党(包括山东在内)动员群众收编散兵散枪,普遍地但是有计划地组成游击队。”[4]339对于山东的游击战,中国共产党也是首先要求地方党组织建立游击队。1938年1月15日,《中央关于发动游击战争建立根据地和党的工作问题给山东省委的指示》中提出“应以发动游击战争与建立游击区的根据地为中心”“创立在党领导下可靠的基干游击队。必须动员好的干部党员到这种游击队内去”[3]423。指示也没有提出派遣正规军到平原地区开展游击战。

中国共产党正式决定开展平原游击战的时间是1938年4月。4月21日,毛泽东、张闻天、刘少奇向八路军发出开展平原游击战的指示,指出“根据抗战以来的经验,在目前全国坚持抗战与正在深入的群众工作两个条件下,在河北、山东平原地区扩大的发展抗日游击战争是可能的,而且坚持平原地区的游击战,也是可能的”[4]506。中共中央此时决定开展平原游击战,主要是依据抗战开始以来在河北平原的敌后游击战经验。而在河北开展平原游击战的主要力量是吕正操领导的人民自卫军和张荫梧领导的河北民军。吕正操的人民自卫军即原东北军万福麟第53军第691团。河北民军是张荫梧组织和领导的游击武装,一度号称十万大军。这两支部队最初名义上都属于国民党军队,但吕正操在1937年10月即把部队改称人民自卫军,他本人此前已加入中国共产党,因此,他所领导的人民自卫军实际上已经脱离国民党阵营,虽然国民党方面仍然任命他为第一游击支队司令,但他实际上转向了中国共产党。

白崇禧认为,中国共产党平原游击战的决策是受国民党的影响。他说:“河北民军总指挥张荫梧与游击支队司令吕正操于河北境内领导游击队,民众踊跃率相参加,故势力甚为膨胀。”在山西境内的八路军“见张、吕在河北之发展,证明平原游击之可能”,于是,从山西派遣第120师、第129师,“越太行山入河北平原”[9]。何应钦说:“时贺龙及刘伯承所部鉴于河北民军张荫梧及第一游击支队吕正操部,在冀中游击发展甚速,迭次击破敌伪之扫荡,证明平原游击之可能性,遂派贺龙部超越作战地境,由太行山区擅入河北平原,吕正操部竟被赤化,改充中共之冀中军区司令员。”[6]269不仅吕正操的部队转向了中国共产党,而且八路军此前也有少量部队在冀南平原活动。1937年12月,第129师以教导团部分干部组成的挺进支队进入冀南地区开展活动。1938年1月,第129师抽调5个连组成东进纵队,在陈再道的率领下挺进冀南,开辟抗日根据地。此外,还有孟庆山领导的河北游击军。所以,1938年4月前在河北平原开展游击战的中国共产党军队不仅有吕正操的部队,还有第129师的挺进支队和东进纵队以及河北游击军。白崇禧、何应钦的说法并不恰当。

对于平原地区能否长期坚持游击战争的问题,毛泽东在1938年5月《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仍然没有给出确定的答案。他说:“至于能否在平原地区建立长期支持的根据地,这一点现在还没有证明;但是建立临时的根据地和小部队的或季候性的根据地,则前者现在已经证明,后者也应该说是可能的。”毛泽东说:如果敌人结束战略进攻,转向巩固占领区,平原地区的游击战将会面临严重的困难。“在平原地带活动的大的游击兵团将不能在原地长期支持作战,而须按照情况,逐渐地转移到山地里去,例如从河北平原向五台山和太行山转移,从山东平原向泰山和胶东半岛转移。”“在现时敌人无力顾及和将来顾及也难周到的条件下,确定在现时广泛地发展平原的游击战争,并建立临时根据地的方针,在将来准备坚持小部队的游击战争,至少坚持季候性的游击战争,并建立非固定的根据地的方针,是完全必要的。”[10]对于在平原地区开展游击战的困难,1938年9月8日,王稼祥等在致电吕正操、程子华等《关于冀中政治工作的指示》中说,“应在干部中坚持平原游击战争的观念”,“坚持平原游击战争,在于具有最大忍耐心和警惕性,必须同敌人争时机熬过困难”[4]569。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从山岳地区向平原地区的发展的依据是国共两党在河北平原的游击战经验。

三、平原游击战的部署

1938年4月21日,毛泽东、张闻天、刘少奇向八路军发出开展平原游击战的指示,要求“党与八路军部队在河北、山东平原地区应坚决采取尽量广泛发展游击战争的方针,尽量发动最广大的群众走上公开的武装斗争;秘密的抗日斗争,只有在敌人统治的城市与铁道附近,才成为主要的形式”[4]506。按照中央的指示,八路军总部立即在河北平原部署游击战。1938年4月26日,第129师副师长徐向前按照八路军总部的命令,率第689团、第769团及第5支队,从山西辽县出发挺进冀南和冀鲁边。同时,八路军总部命令第120师宋时轮支队与晋察冀军区邓华支队组成一个纵队挺进冀东。

中国共产党作出开展平原游击战的决策,也与徐州会战有关。徐州会战为八路军挺进河北平原创造了有利时机。一方面,日军主力被牵制在徐州前线,河北兵力空虚;另一方面,八路军向河北平原发展,能够起到牵制日军后方的作用,正符合国民党希望八路军配合正面战场的要求,能够得到国民党方面的承认,至少不会遭到国民党的反对。1938年2月,蒋介石在武汉部署徐州会战时问彭德怀:“是否可以在青纱帐起派队袭击津浦线,声援徐州会战?”彭德怀当即表示:“为了配合徐州会战,不待青纱帐起即当派队前往!”[3]307在日军进攻徐州的时候,八路军主力部队向冀鲁平原挺进,与蒋介石希望八路军袭击津浦路的要求一致,自然不会受到来自国民党的阻力。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东各地起义武装也开展了交通破袭战,以策应徐州会战。

八路军挺进河北平原后,建立了冀中和冀南抗日根据地。1938年4月,冀中行政主任公署成立。5月,八路军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成立,冀中根据地初步形成。10月,冀中军区的八路军发展到6万余人,形成平汉路以东,津浦路以西,沧石线以北,平津线以南约40个县的抗日根据地。1938年初,第129师的挺进支队和东进纵队在巨鹿、南宫、冀县、威县等地发展抗日武装,到4月底,东进纵队发展到2万余人。中国共产党在冀南建立了20余县的抗日政权,以南宫为中心的冀南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5月,徐向前率领的八路军主力到达南宫后,与当地的八路军会合,壮大了冀南抗日力量。7月,第129师政委邓小平到达冀南,领导冀南抗日根据地。8月,冀南行政主任公署成立,此后西起平汉路,东至津浦路,北至沧石线,南跨漳河、卫河的冀南抗日根据地形成。冀南根据地的建立为冀鲁豫边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938年底,肖华领导的冀鲁边根据地基本形成。至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成功地由山岳地区发展到平原地区。

平原游击战部署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日军兵力被牵制在正面战场,在广大的河北平原日军兵力空虚。这是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顺利部署和开展游击战的原因之一。此外,广大的沦陷区在国民党地方政权崩溃后,出现了政权统治的真空,这为中国共产党开展敌后游击战创造了有利条件。1938年2月,聂荣臻向八路军总部报告说“敌各处守兵都较薄弱”[11]17。在日军兵力薄弱和国民党地方政权垮台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在河北平原顺利地建立了抗日根据地。

其次,平原地区表面上不利于游击战的地形可以被改造为有利于游击战的地形。在对敌斗争中,冀中军民为了适应游击战的需要而改造平原地形,挖出便于抗日军民活动却不能通行汽车的交通沟,改变了平原地形利于敌而不利于我的状况。冀中军民从1938年秋开始改造地形,把纵横交错的道路挖成交通沟,“据不完全统计,挖道沟总长七万二千里”[8]5。在反扫荡斗争中,冀中军民创造的地道战更加有利于游击战。交通沟和地道成为克服平原地形不利于游击战的有效形式。

再次,平原地区能否开展游击战,关键在于能否得到人民的支持。在对敌斗争中,只要得到沦陷区人民的积极支持,中国共产党与人民建立鱼水关系,游击战就能有效地开展起来,这是在平原地区开展游击战的决定性因素。徐向前说:“我们要在平原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就必须把广大的人民造成‘人山’。”[11]18中国共产党能够在河北平原建立敌后根据地,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得到了人民的支持。

最后,平原地区的游击战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周边山区游击战相互依托,相互支持。河北平原的西面、北面都有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山区游击根据地,冀中、冀南的平原根据地与晋察冀、晋冀豫的山区根据地相互依托。山区根据地为平原根据地抗日力量的转移提供了条件。在平原根据地斗争艰苦的时候,八路军可以向周边山区根据地转移。平原根据地为山区根据地提供粮食和兵员补充,提供财力支持,能够对敌人形成更大的威胁。从这个意义上说,山区根据地可以看作平原根据地的后方,平原根据地可以看作山区根据地的前方。平原根据地与山区根据地共同组成更大的抗日根据地,二者有着不可分割的依托关系,正是这种依托关系为平原根据地的存在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猜你喜欢

游击战游击战争平原
那一片平原
江淮平原第一关——古云梯关探秘
平原的草
浪起山走
华北敌后国民党军的游击战及其失败
项英与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白崇禧与抗日游击战
鄂豫陕边的游击战争
高敬亭在鄂豫皖三年游击战争中
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游击战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