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建设与创新
2019-01-20
(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350)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2016年12月7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在这种背景下,高校思政理论课体系建设及创新,对于切实发挥思政理论课主阵地、主渠道的功能至关重要。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是构建大思政格局,也就是在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过程中,突破传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从全局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行全员、全方位、全程育人。思政理论课体系建设,也是在大思政背景下展开,着力解决困扰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根本问题, 创新高校思政课的体系建设和评价机制。
对高职院校而言,如何构建大思政格局要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和各院校自己的培养方式、专业特点等因素,采取适宜的方式,构建符合院校自身特点、开放创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
一、高职院校学生身心特点呈现多元化
高职院校的学生头脑灵活、思维敏捷、动手能力强、专业方向明确,热衷社会实践,对专业、任课老师和就业前景都很关注,对思政课程有所期待、报以热情,期望老师博学多才,旁征博引,期待大学政治课比中学更有深度、广度和灵活性,给自己更开阔的视野去了解社会、人生和世界,而不仅是单纯应付期末考试,因此对课堂学习更投入,对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环节更积极,从而锻炼自己能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主流虽然好,但同时在部分同学中也存在一些思想误区,比如:1、对政治课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同学们认为是公共基础课,会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专业课、实训课和各类社团活动;2、学习方法过于简单,只满足于上课记笔记、考前背课本,平时缺乏温故知新和对知识融会贯通的理解;3、缺乏理论联系实际,掌握知识不够灵活,对时事新闻和社会热点不够关注;4、对实践教学环节缺乏自主创新意识,过于依赖老师。
这些特点都为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的体系建设改革指明了方向,因此应该从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环节和课程评价体系三方面来着力实施。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课程体系的现状
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其核心是必修课,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共设三门,分别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思修)、“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和“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全部针对大一学生,其中上学期开设思修课,下学期开设概论课,“形势与政策”贯穿两个学期。选修课大多选取“大学生心理健康”、“就业与职业指导”、“中国近现代史”等相关课程,学生党员参加党课培训,部分院校根据自身条件开设专题讲座,主题多为大学生关注的时事热点、就业指导、人际关系与交往等。 部分学校开展了思政网络课堂,拓宽了选修课的授课形式和受众群体。
目前这套课程体系,体现了大思政格局对学生进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功能,具有科学性、思想性、德育性和政治性,对大学生发挥政治引导、德育塑造和素质培养的综合功能。同时,对实践教学环节也有明确和突出的规定,既有课堂的翻转,也有课下实践活动的延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高校“两课”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依据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引导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强化法律观念的一门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明确成长成才任务,为大学阶段生活打下良好基础。授课应通俗易懂,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应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寓教于乐,掌握知识的同时明确如何为人处世、如何提升自身修养和素质,做一个德才兼备的四有青年。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最早源于1985年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中新设置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革命史两门课程,后来历经时代的变迁, 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进行整合,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清晰的逻辑脉络,突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和特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于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时代变迁, 将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成果加以整合,形成一个整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重要创新。课程内容涵盖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和社会建设等诸多方面,时间上跨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新时期,尤其加入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内容,教学内容宽泛,需要较强的理论功底和联系实际的能力,广泛结合时政热点,才能增强授课亲和力,更好驾驭课堂。
“形势与政策”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认清当下国内外的形势,全面准确地了解、掌握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目的是增强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自信心和使命感。形势与政策的教育体现了权威性与前沿性,注重理论与实际、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学习知识与能力发展的结合,是学生增强政治敏锐性、拓展综合素质的必要途径。
选修课是对必修课的补充和拓展,是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延伸,是针对大思政格局而设计,是完善学生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一般选取职业指导、心理健康、人文基础、近代史与革命史、艺术欣赏与鉴赏等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艺术审美,拓宽学生视野。
三、高职院校思政课体系建设举措
今后思政课应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顺应大思政发展趋势,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则是重要一环,对思政课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以必修课为核心,构建思政课核心课程体系。“思修”课应更加贴近学生思想、生活实际,安排课后复习练习题册,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同时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内容的布置,从活动主题到活动方式,并安排具体课时完成,增强思政课的感染性。《概论》课是政治性、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单纯课本知识略显单薄,应该设有配套用书,作为知识补充,课程讲授结合历史和时政热点。《形势》课要结合时政热点,突出与课本知识的结合。
(二)改革核心课程的考核方式,促进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推进。改革考试方式,突出平时成绩,包含出勤、课堂表现、实践环节成绩等,保证学生对教学的兴趣;注重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选取,重难点的分配;改变教学方法,注重教学相长,改变传统授课的满堂灌,利用翻转课堂和实践环节,调动学生积极性,听取学生的见解,把思政课打造成同学喜闻乐见、受益终身的精品课程。
(三)围绕大思政格局,打造科学、合理、有效的思政课课程体系,设立必修课为主,选修课、热点讲座、课外活动为辅,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全程、全方位、全员育人,切实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人文美育和心理素质,增长学生各项能力,为学生成才打下坚实基础。
总之,学校应该摆脱传统思政课严肃、呆板的印象,打造生动、活泼的思政课课堂,以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教学相长,真正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课的期望与要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为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者做出努力和贡献。
重视实践教学将是今后思政课改革的方向。实践教学是弥补思政课理论性、说教性强,课堂缺乏活力,教师授课缺乏亲和力,教学内容过于严肃,不易被学生喜爱和接受。习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特别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当前高校思政理论课建设最为根本的方向是坚持“用”为目的。2015年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指出,“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事关意识形态大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创新,归根结底是要充分发挥其功能作用,更好地为大学生成才、国家发展和党的领导服务。因此,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改革的主流,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增强思政课亲和力的必要途径。
四、实践教学应根据各自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利用网络和社会资源,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
(一)重视课堂实践教学改革
课堂上采用翻转课堂、师生互动的方式,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采用演讲、竞赛等形式,真正让学生爱上思政课,改变以往呆板的授课方式。
(二)充分开展校园活动、学生社团等二课堂活动,延伸思政课堂
二课堂是大学校园的风景线,各种学生社团穿插其中,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很多学校成立思政社团,吸纳优秀学员,定期开展各种活动,比如参观、竞赛、专场晚会等,把阵地拓展到校外,增长了知识面,拓宽了视野,更好的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增强了思政课堂的凝聚力。
(三)利用网络课堂、慕课,增加思政课受众群体
网络课堂时间灵活,参与面宽,学生选择更自主,可以开展选修课、知识讲座等,优化思政课课程体系,将教学资源充分整合。
总之,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是发展的大方向,目的是让思政课更接地气,以课本为依托,以学生为导向,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和亲和力,真正实现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