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倡议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际化建设新使命*
——以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

2019-01-20李舍梅

台州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国际化重点水资源

李舍梅

(河海大学 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98)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习主席提出的这一战略构想,借用“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主动地发展与“一带一路”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得到相关国家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响应。

“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事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也为深化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改革、全面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带来重大历史机遇[1],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我国基础性研究的“国家队”、科学技术创造与孵化的基地,应在“一带一路”的建设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开展更加广泛的竞争、交流与合作,突显自身的研究特色及加强自身的优势建设,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国际化建设。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中提出了国家重点实验室要坚持“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其中的开放既是指国内的开放,亦强调了国际的开放[2]。《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强高端引领,支持高校参与国际重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建设一批高水平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面向全球引进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促进高校科技国际协同创新[3]。《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提出要加强国际化办学,包括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开展深度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制定国际标准和规则等多方面内容。当前,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日益增多,中国与其他国家在研究中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普及、关系越来越密切,人们不仅注重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特色,也开始逐步追寻一流的研究水平[4]。

1 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际化建设之途径

1.1 建立国际合作机制,扩大国际合作领域

实验室的国际化并非“全盘西化”或是“充分世界化”,而是根据本国实情以科学研究、科研真理为目标,与国外相关科研高校或者科研院所相互协作、相互探讨,以共同解决人类科学研究中遇到的难题。因此国际化中必须建立合作的机制,以更好的交流与合作。与此同时,不应局限于某一问题,或者某一研究方向,而应加大国际合作的领域,就人类遇到的共同问题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吸取好的经验与做法,为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携手前行。

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积极开展对外合作研究,与美国、加拿大、荷兰、德国等多国家的学术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依托“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河网水动力系统与安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等项目,引进了国际著名大师来实验室短期工作,共同开展国际前沿水利科学研究,提升中青年的基础研究能力和国际视野,在国际顶尖刊物发表论文;与美国内华达州政府就加强节水技术、水污染防控、水资源管理方面的能力建设,共同应对两国在水资源领域面临的挑战签订双边协议;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签署合作教学与科研协议及“3+1+1”合作办学协议。

1.2 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共同承担合作研究项目

实验室的开放,是交流的开放、是平台的开放,在坚持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的运行机制时,应努力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为国际合作机制的实施、国际合作领域的研究提供实现途径。此交流平台有利于不同国家的科学研究人员共同开展合作研究项目,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

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借助于联合研究中心的优势,与国外机构共同开展多项合作项目,做好国际学术交流平台的搭建。通过“全球变化与水循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的建设,依托已建的“中荷水研究中心”、“中德水资源研究所”、“中美全球变化与水循环联合研究中心”等联合研究中心,与荷兰、德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日本等国家的相应学术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形成具有国际影响的创新团队。结合水文水资源和水环境科学前沿、重大需求和各自学科优势,共同设立“一带一路”种子基金,支持青年学者原创性研究。积极发起、申请或参与国际和区域性的科研项目,吸引和利用全球教育科技资源与社会资源,发展营造开放稳定的科研氛围,扩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制定中长期合作机制,吸引本领域同行合作研究,在2013年至2017年,与国外机构共同开展合作项目15项,与国内外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完成SCI/EI检索论文320篇。

1.3 加大国内外人才引进力度,做好实验室团队建设

高质量的科研人才队伍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的关键[5],现今国家重点实验室已成为我国高科技人才聚集培养的重要基地。实验室的国际化建设必须注重人才队伍的建设,应以“内生”和“外延”并举的方式,切实担负起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责和使命[6]。科学前沿的领军人物、高素质的研究队伍是实验室开展研究的重要资源,因此国际化建设中应加大国内外人才的引进力度,吸收有为人士,做好实验室团队的建设。

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高度重视领军人才,努力培养关键人才,通过设置“人才特区”优惠政策和提供一流的工作条件,加大力度吸引人才和留用人才,用科学和持续发展的观点开展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建立持续稳定的投入体制、静心研究的学术环境及和谐创新的运行机制,聚集海内外学术大师与优秀人才。近些年实验室成功引进外籍院士、中组部“千人计划”特聘教授、青年“千人计划”特聘教授等高层次人才加盟实验室,加强学科融入,努力促进实验室团队建设。

1.4 构建高层次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基地,促进科技人员与学生的深入交流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基础研究的核心力量,是原始创新的主要基地,是坚持高标准与高要求的“国家队”。在其建设的国际化进程中,贴合学术交流的实际,在平台搭建、合作机制创建背景下,应加速其基地化的建设,更好地开展高层次的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与此同时,基地也吸引着国内外年轻学者或者学生的青睐,从而有助于深入的交流及人才的培养。

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主办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专家客座研究和讲学访问、合作实施国际项目等方式,不断增强实验室团队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能力,努力提升实验室团队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目前,实验室已成为中外水科学与水工程高水平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实验室先后资助博士生、本科生到美国内华达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美国沙漠研究所等高校和研究所进行研修学习。与此同时,实验室邀请美国、荷兰高校相关专业研究生来访,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交流,以此深入交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加强国内外学者之间的深入交流。

2 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际化建设之管理模式

当前,各大高等学校、各科研院所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号召,面对国际化的要求,面对如何更好的加快国际化进程的需求,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管理模式改革十分必要。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结合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建设、“一带一路”水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基金实施,高度聚焦水资源、水灾害、水环境和水工程安全中的核心科学问题、关键工程技术以及前瞻性与交叉性问题,服务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水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面启动管理模式深化改革工作。以实验室国际化为突破口,重点实施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2.1 搭建平台

为国内外涉“一带一路”政府、科研院所、企业等搭建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成果共享的国际交流和科研合作平台,优化合作方式,消除人才、技术、知识、信息壁垒,提高“一带一路”服务水平。设立“一带一路”水战略联盟,积极进行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组织科研队伍聚焦前沿科学、交叉科学、重大技术、地方重大需求等内容,进行可持续的研究工作。积极开展国家级和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的申报、筹建、运行工作,通过协同创新机制保障一批学者能够专注于重大基础研究、重大技术问题和地方重大需求研究,催生出大项目、大团队、大成果和一批在相关领域具有重要话语权和影响力的领军人物。

2.2 推进聘用制改革

面向“一带一路”战略需求,不断提升教师水平,以教师聘期考核工作为抓手,深化教师聘用制改革。完善绩效管理,形成新的收入分配模式,强化薪酬、奖惩和考核的关联性。建立促进中青年教师成长的保障机制,加大对创新团队和青年拔尖人才的支持力度,为中青年优秀教师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和机会。

2.3 完善任期目标责任制

以激发实验室发展内部动力为目的,深入改革完善任期目标责任制。总结前一阶段经验,在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考核中将目标、投入、考核进行一体化设计,充分发挥目标导向、投入促进、考核激励的整体作用,年度工作目标明确、措施充分、结果透明、责任明确,形成奖惩分明、奋发向上的考核机制和管理氛围。

2.4 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构建开放教学体系

以“传承丝路精神,服务一带一路”为宗旨,不断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开放,通过校校联合、校企联合、境外办学等方式,打造沿线国家水利水电开发人才培养工程启动全英文专业建设项目,提升学生培养质量。基于国际联合实验室平台组织好校际交流项目,加强学生的国际交流力度。

3 结语

国家重点实验室自1984年创建以来,经历了35年的建设与发展,为国家的基础性研究、创新性研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国家重点实验室应科学审视和深入思考学校教育事业发展问题,要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并努力为之提供全方位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大显身手,而绝不能袖手旁观[7]。然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国际化建设不是一段时间即能完成,亦不是单个实验室凭一己之力便可完成的,它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

本文以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结合近些年其与国外交流的实践研究,从建立国际合作机制,扩大国际合作领域;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共同承担合作研究项目;加大国内外人才引进力度,做好实验室团队建设;构建高层次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基地,促进科技人员与学生的深入交流等途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国际化建设途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管理模式的深化改革工作,从推进聘用制改革、大力实施协同创新、完善任期目标责任制、构建开放教学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以进一步加深实验室的国际化水平。实践表明,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国际化建设的培养模式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猜你喜欢

国际化重点水资源
聚焦港口国际化
水资源(部级优课)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征订启事
2019年河南省水资源公报(摘录)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重点推荐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水资源配置的现状及对策初探
这些是今年要重点做的事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