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教育新模式探讨
2019-01-20蒋丽
蒋 丽
(唐山师范学院 美术系,河北 唐山 063000)
美术馆教育主要是指在美术馆内进行的以美术艺术作品为教具媒介,创造自导参观式的美术馆学习环境,并且为学生直接提供体验和感受艺术作品的教育活动。我国的美术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逐渐建立起来,并且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许多的美术馆已经认识到其自身对参观者的公共教育功能的重要性,并且一些出色的美术馆已经产生了一定的文化影响力。但是大多数美术馆的主要功能是布置多种主题的展览为特色,在美术馆教育方面的发展还在初步的探索阶段。所以,对美术馆教育新模式的探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美术馆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国家政府的大力推行文化建设的背景下,我国的美术馆建立已经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对美术馆功能的认识、我国的社会体制、我国的公共文化体制和公民的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原因,美术馆内在的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完全的体现,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美术馆教育发展还不够成熟。目前,我国的美术馆教育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美术馆的公共教育功能认识不足
近几年,我国的美术馆发展得很快,但是对美术馆公共教育上的认识并不充分,美术馆开展教育功能也是在近年来国家政府的推动下开展的。美术馆有展览、收藏、研究和教育的功能,其中教育的功能不能够在经济上给美术馆带来很好的回报,所以,多数美术馆都没有开展其教育功能。一些美术馆虽然设有教育部,但是其教育功能并没有得到重视,教育部门的设置也缺乏规范,其教育模式也只是简单的对美术馆进行讲解、组织一些活动,对艺术品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教育。总之美术馆的公共教育功能只停留在理论上,并没有实际的教育实践。
(二)美术馆教育推广模式中盈利性活动偏多
国际博物馆协会第十一届大会通过的章程明确规定: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美术馆与博物馆具备同等功能,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许多美术馆名义上是非营利机构,但在教育推广的过程中往往带着盈利性,如在举办大型的艺术教育活动中收取参与费用;在举行艺术家讲座时,收取场地费用等,这样盈利性的活动严重背离非营利的旗号,使美术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发生改变。
(三)服务品质不足
美术馆在进行公共教育时,应该为观众提供现场解说、艺术品说明文字、各种说明卡,以便观众能够通过这些对艺术品进行了解和研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现场解说员的讲解困难。但是,一些美术馆在进行教育时缺乏高素质的讲解员,和详细的配套说明卡,在这种服务品质不足的情况下,使得观众对展览的内容不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造成学习上的困难[1]。
(四)观众参与的单一性
在目前的美术馆教育模式中,许多的美术馆只是具有观赏性的教育功能,观众参与美术馆的教育只能进行对美术馆的艺术作品进行参观,这种观众参与的单一性,严重阻碍美术馆教育的发展。如何实现参与的观众的普及化、多元化和规范化,这是美术馆教育方面应探索的重要方面。
(五)评价制度有待完善
美术馆教育模式中评价制度是关系到美术馆教育健全发展的重要因素,美术馆的教育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完善的评价制度。目前,国内的许多的美术馆对美术馆的教育功能认识不足,教育范围和教育目的都不明确,教育评价制度不够完善。有些美术馆与学校进行合作教育,但是对于后期的教育评价比较随机化,并没有设置专门的教育评价人员对其教育进行评价。
(六)学习软件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维护
有些美术馆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其教育资料相对落后,在进行教育讲座中,相应的影像学习资料没有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维护,其学习软件等方面没有受到美术馆领导的重视,这严重阻碍着美术馆教育的发展。
二、美术馆教育新模式探讨
随着美术馆不断地发展建设,美术馆教育也应与时俱进,美术馆应根据不同的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针对观众多样化的需求,开发不同的教育方式,发展多元化的教育模式,更好地促进美术馆的教育发展,让更多的学者探索个人对艺术的感受及了解艺术的魅力。
(一)“赏析型”教育模式
赏析型教育模式,即通过构建合适的教学环境,使学习者通过鉴赏、分析的方式,了解当代艺术作品,并达到预定的教育效果。“美术欣赏”和“美术鉴赏”虽然一字之差,含义却有较大的差别。《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欣赏一词的解释为:享受美好事物,领略其中趣味。而鉴赏一词,是指鉴定和欣赏艺术品,它除了欣赏的意思之外,还有鉴别的意思。欣赏意味着观众对欣赏对象采取肯定和赞赏的态度,而鉴赏则带有分析辨别,甚至否定的意思。在赏析型教学模式中,赏为鉴赏的“赏”,这一定义不是出于对观众的更高要求,而是由当代艺术的特征决定的。
当代艺术的新异性特征决定了观众对当代艺术作品的认识的差异性,即对于同一件当代艺术作品,每个观众对作品的看法、从作品中领悟到的知识都是有差别的(当然,这种差别仅限于个人知识建构方面,而不是指作品本身的含糊其词)。更有甚者,有些当代艺术作品,给观众的感性认识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美感”,而是给观众以震撼,有时甚至是某种“不舒服”的感觉。所以,“欣赏”这一词不能准确的应用于对当代艺术作品的鉴赏。另一方面,相比于“欣赏”,“鉴赏”一词更具有理性认知的含义。
赏析的“析”字,指的就是分析、思考,即是在“鉴赏”的基础上,分析和评判艺术作品。这种分析不仅局限于对作品本身的材料、创作手法、艺术家风格方面的分析,更多的是对作品的表达方法和所要表的含义的分析和评判。再者,分析评判的主体虽然包括专业人士,甚至包括作品的创作者本身,但更重要的是观众自己的分析和评判,以及观众之间的交流互通。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赏析型”教育模式的基本实施流程是:感受,欣赏,分析和评判,观众互通,再次欣赏。
1.感受阶段
观众在没有过多的干扰信息的情况下,观看展览,并从对作品直观的态度出发,产生自己对当代艺术作品最直接的感受。例如对作品的创作材料,创作手法,视觉冲击,作品思想表达等方面产生最原始的感受。这一阶段,教育者应注意引导观众的观看方式和角度,从而引导观众提升对作品的感知能力。
在观众产生了对作品最初的感受之后,教育者应当注意引导观众去欣赏作品,可以从表现手法的角度,也可以从传统的笔触、构图以及人物造型等角度来引导观众,使观众体会“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作品境界。
2.分析评价与观众互通阶段
可以首先让观众发表对作品的见解和评价,然后教育者根据专业人士或者创作者本身的分析评价角度来对作品进行全面的评析,并让观众相互讨论和了解他人的看法。在共同认知和各抒己见的同时,留一些时间给观众对“专业的”评析提出疑问,甚至是质疑或者反驳。之所以可能是反驳,是因为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前提下,对当代艺术的评析本身是没有“绝对正确”的概念的,观众有权利保持自己的见解。
3.再次欣赏阶段
进行了评析之后,教育者应当引导观众再次欣赏作品。经过评析,观众对作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时再次欣赏作品,有利于个人知识的全面建构,并会发现许多原本没有注意到的“细节”,更有利于观众从这些“细节”中或加深认识,或增加质疑(质疑本身也是知识建构的一部分)[2]。
例如:艺术专业的学生到美术馆进行“赏析型”教育,对艺术品的观察和描述,在观察的过程中,有美术馆员进行导览,并引导学生浏览相关的纸质资料,让学生初步认识到艺术品设计的理念和造型等,在参观完成后,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并进行讨论,最后带着讨论的问题进行再一次的欣赏,深刻认识的同时解决自己的质疑,进而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开放学生的艺术创作思维,提升自己的艺术设计素养。
(二)“体验型”教育模式
体验型教育模式,是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教育者通过鉴赏、参与创作体验的方法,自主建构知识,并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的教学模式。不同于“赏析型”教学模式,体验型模式是在“鉴赏”作品的基础上,通过参与创作与目标作品相同或者类似的作品,或者身临其境的体会作品,达到领悟作品、建构知识的教育效果。
体验型教育模式,大体步骤是欣赏,体验,鉴赏三个步骤。
1.欣赏阶段
感受和欣赏阶段即通过纯感性的手段,了解和欣赏作品,达到对作品的感性认识,并对作品的材料选取、表现手法、创作思想等取得初步的了解。在这一阶段,教育者可进行适当的导览活动,帮助观众了解作品。
2.“体验”阶段
“体验”阶段是“体验型”教育模式的最重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教育者应当在充分了解目标作品的材料和手法的基础上,准备必要的材料和环境,帮助和鼓励观众进行相同材料或者题材的当代艺术创作。观众在创作的过程中,教育者应鼓励观众模仿目标作品的创作者的手法或者思想,来完成创作。所以,创作的过程,本身就是体验艺术的过程[3]。
在观众完成创作之后,应鼓励观众拿自己的作品与目标作品进行对比,并由观众自己来比较分析两者的不同之处和各自的特征。当然,这里的比较,不是要比哪个更好,而是通过这种比较,让观众更深刻地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思想,同时也建构自己在艺术创作表现方面的知识。这里切忌的是形而上学地以好坏来比较,这样会严重打击观众的积极性,以及让观众产生逆反心理。
3.鉴赏阶段
鉴赏阶段是返回来鉴赏目标作品,即通过分析和评判目标作品的艺术手法,来达到巩固知识,并促使对作品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层面。这里的分析,可以是教育者的分析,也可以是其他专家的评判。
例如,在学习艺术制作中,带领学生到美术馆学习优秀作品的设计思路、手法等,然后通过自己的感受和欣赏,将优秀的创作思维融入自己的设计中,并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创作,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创作自己的作品,然后组织学生们将作品进行互相鉴赏和分析,找到作品的不足,深化对艺术设计的理解。
(三)“探究式”教育模式
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通过教育者引导,以观众为中心,针对具体的教育主题而进行的观众自主探索的教育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教育者仅仅在教育活动中起到辅助作用,而活动的主体是观众自身。
探究式教育模式大体有确立主题、探索学习、反馈评价三个步骤。
1.确立主题阶段
通过当代艺术展览(最好是实地观展)来确立学习主题。并由教育者与观众通过讨论共同确定研究主题(并非每个观众的研究主题都是一样的),并要求观众通过教育者事先提供好的多媒体资源,自主寻求答案。
2.探索学习阶段
多媒体资源可以是纸质书刊,也可以是互联网站点。也可以是音像、视频资料。在教育者的引导下,通过这些知识媒介,以第一阶段确立的研究主题为目标,观众自主的查阅和收集资料,完成研究工作。在探究过程中,观众会接触大量的相关资料,并无意识地补充了目标主题的相关知识,在广度上丰富了对当代艺术的认识。同时,目的和兴趣引导下的资料查阅和学习,比起灌输式教育,教学效果是事半功倍的。
3.反馈评价阶段
教育者应当对本次探究学习的效果有一个总体的评价。如果有观众大多不感兴趣,消极对待,教育者应与之交流并查明原因,并反复思考整个教育过程,以找出症结所在,从而提升下次教育的效果。
在反馈评价阶段,教育者适当地组织观众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加深每个观众对目标作品的理解[4]。
例如,在美术的教育中,学生的思维应该都是非常开放的,不能够应用传统灌输性的教育模式进行教育。这是就用到美术馆教育,在美术馆教育中,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自我探索空间,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进行艺术展览,为了自己的创作目标,在进行展览后学生会寻找大量的创作资料进行学习探索,通过自己的探索得出自己的作品,在自我探索中认识艺术的多元面貌,在传统的文化基础上,将创作灵感与欣赏美感紧密联系到一起,进而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
三、结论
由于教育活动本身的灵活性和实践性,并没有一种模式是可以适用于美术馆所有的当代艺术教育活动的。
赏析型模式适用于具有一定的艺术知识积累的观众,如果观众对艺术几乎一无所知,“鉴赏”就无从谈起,“分析评判”就更是天方夜谭了。对于“体验型”教学模式,则对场地和教学条件有较高的要求,另外,对于某些需要较为专业的艺术功底的当代艺术作品,例如当代雕塑艺术,真正“体验”则难以实现,只能通过观看艺术家创作等其他形式(视频或者现场示范)来完成体验活动。对于基于多媒体技术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更多的适用于偏理论的教育活动,同时也对观众的主观能动性有较高要求。教育对象应当是对教育主题相当感兴趣,并愿意付出精力进行研究的。否则,探究式教学将在一片“哈欠声”中结束,却无法取得最基本的教育效果。
研究过程中发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当代艺术特征不谋而合。当代艺术教育领域可以认为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最好例证。在原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针对当代艺术的特征,本文提出了三种美术馆教学模式,虽然这三种教学模式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但是三者的总和却能很大程度上覆盖当前的当代艺术教育活动,并为之提供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