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脾脏错构瘤临床病理学分析

2019-01-19宋艳侠曹培龙张冠军

人人健康 2019年11期
关键词:错构瘤淋巴脾脏

宋艳侠 曹培龙 张冠军

【关键词】错构瘤;脾脏;红髓

1材料与方法

1.1病例来源收集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8年12月至2018年10月手术脾脏切成标本,其中7例诊断为“脾脏错构瘤”。其中3例已于2012年报道。

1.2方法标本经3.7%中性甲醛固定液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后切4μm厚切片,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使用SP两步法,所用一抗波形蛋白(Vimendn)、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因子-1A(PECAM-1,CD31)、CD34、CD8、Ⅷ因子相关抗原(von Willibrand因子)、CD21、CD68、平滑肌肌动蛋白(Actin,Smooth Muscle,SMA)、Ki-67及二抗等试剂盒均购买于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并同时设置阳性及阴性对照。

1.3结果判读免疫组化阳性信号为黄色或棕黄色颗粒,定位于胞质、胞浆或胞膜。所有病理切片均由两位主治以上病理医师阅片。

2结果

2.临床资料7例患者,3例女性,4例男性,年龄从41岁至58岁,平均年龄52.6岁,中位年龄55岁;6例为单发肿瘤,直径5cm至9cm,其中—例多结节状;临床上主要以以体检发现,其中2例有上腹部不适。无其他特殊症状。超声声像图多境界清楚的低回声信号,可见血流信号,易误诊为血管瘤。CT表现为等信号或稍低密度的卖幽帙。

2.2大体观察6例单发结节:肿物均位于脾脏内,直径5cm至9cm,平均直径7cm,肿物切面暗褐、暗红色,质软至质地韧,累及局部被膜,与周围脾脏分界尚清楚,周围脾脏暗红色,质实。局部位置有假包膜,存有大小不等的囊腔,囊内含有黄褐色液体,1例是多发(2枚)直接分别为3cm与5cm。

1例多结节状:切面呈大小不一结节状,结节直径1.3cm~5cm,周界略清,暗红色,间以淡棕黄色文理,质韧硬。

2.3镜下表现肿瘤区与正常脾脏无明显的界限,部分有纤维束分隔。肿瘤组织内脾脏白髓结构消失,代之的是结构紊乱、比例失衡的红髓增生,有不同程度的纤维组织增生,呈片状,条索状,胶原玻璃样变性。病例1、病例7以纤维组织增生为主,增生的纤维组织呈片状,条索状排列,属纤维为主型脾脏错构瘤;病例2、病例3、病例4、病例5、病例6以血管、纤维组织增生为主,可见大小不一的血窦及增生的纤维组织条索,血窦之间含有多种血细胞,如红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等,整个结构类似于发育不良的脾脏红髓,属于混合型的脾脏错构瘤。7例均可见不同程度的含铁血黄素沉着。

2.4免疫组化结果肿瘤性纤维样细胞Vim阳性表达,血管内皮细胞F8、CD34、CD31阳性表达,CD8阳性表达。组织细胞CD68阳性,上皮标记CK、EMA不表达。Ki-67增值指数约5%10%。

2.5预后所有病例随访2个月至69个月,均未见复发或转移。

2.6病理诊断脾脏错构瘤。

3讨论

脾脏错构瘤(spleen hamartoma,SH),最初在1861年由R.oki-tansky提出,迄今为止已报道的约200余例,是发生于脾脏的罕见的良性病变,在脾脏切除病例中,约占0.024%到0.13%。脾脏错构瘤又称脾瘤、脾纤维瘤、脾增生结节、脾内副脾。该病发生于任何年龄,成人较多见,男女发病率相似,常单发,偶见多发。大多体检时发现脾脏占位,多数患者没有症状,少数有腰腹部不适,脾亢、贫血、髓外造血等表現;本文患者平均年龄52岁,男性患者4例,女性患者3例。4例因体检时发现脾脏占位,—例因肝血管瘤检查时发现,2例有左上腹部或季肋区不适,一例有骨髓巨核细胞成熟障碍,大多为偶然发现。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

当下,临床针对SH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伴随B超及CT等影像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很多早期无典型临床症状的SH患者检出成为可能。B超在本病临床诊断中因为在特异性、敏感性方面占据优势,故而成为首选手段,其能确定脾脏占位性病变所处位置、规格大小、性质及和相邻脏器之间的相关性。CT和B超相比较,在SH临床诊断中更占据优势,平扫过程中SH通常肿块呈现出为低密度且密度混杂,并且能够判断其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无包膜覆盖,边界相对清晰,增强扫描过程中发现病灶能明显增强且时间有所延长,但强化欠缺均匀性。概括的讲,CT表现为等信号或稍低密度的实性肿块,中央偶见星形或团块状出现钙化灶,边界尚清楚,增强扫面是明显强化,渐进性延迟为主要特征。虽然影像学检查能发现本病,但因为缺乏特征性改变,故而很容易被误诊成脾囊肿、脾转移瘤等。

脾脏的错构瘤的发病机制目前仍存在争议。有人认为是脾脏红髓的先天性畸形,有人认为是对创伤的反应。

多数SH表现为圆球形、分叶状实性结节,少数会出现囊性病变,边界清晰,但无包膜覆盖,体积大小不一,直接通常为0.2~15cm,常见的约为7cm。结合肿瘤组织的血液含量,纤维化程度以及含铁血黄素沉着量的多找,会时肿瘤切面呈现出灰白色、深白色或棕红色,且周边的脾脏组织存在不同程度的受压现象。肉眼肿物多单发,体积在数毫米至数几十厘米,但可能由于激素原因,发生于女性的肿块体积更大,偶见多发。多为实性结节状肿块,质地中等,与周围脾脏分界清楚,但无包膜;切面暗红色、灰粉灰褐色。本文报道的6例为单发,其中一例为多发,单发病例肿物直径5~9cm,切面灰红、暗红色,质实,女性患者最大者9cm,男性患者最大径7cm。

镜下主要病理特征为脾脏红髓与白髓的比例失常,结构异常。红髓增生,白髓消失。与周围正常脾脏境界欠清。血窦样管腔衬附的内皮细胞类似正常的窦岸细胞,周围有纤维组织包绕,无脾小体及脾小梁,周边为玻璃样变性的结蹄组织,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含铁血黄素沉着。伴或者不伴有淋巴样滤泡。

根据肿瘤组织中各种组织成分所占比例不同,主要分为以下四种病理类型:(1)纤维为主型:瘤内成分以纤维为主。(2)血管为主型:瘤内血窦丰富,有时血窦扩张,似海绵状血管瘤。(3)淋巴组织为主型:淋巴组织明显增生,可见淋巴滤泡形成。(4)混合型:以上各种成分混合存在。以混合型多见。本文报道的七例,其中5例均为混合型,2例为纤维为主型。

免疫组化标记时,血窦样管腔的窦岸细胞血管标记(CD31、CD34、F8)阳性表达,CD8特征性阳性表达,但CD21阴性表达,散在的组织细胞CD68阳性表达,Ki-67增值指数表达量低。

鉴别诊断:根据肿物的组成成分,与血管瘤,恶性淋巴瘤,纤维瘤相鉴别。(1)若以血管为主型,血窦扩张严重,与血管瘤难以鉴别。但血管瘤无纤维组织包绕及间隔,无淋巴组织浸润,且内皮细胞增生、肿胀,免疫标记缺乏T细胞亚群抗原CD8,以此可以鉴别。(2)若以淋巴组织为主型,淋巴细胞明显增多,应与恶性淋巴瘤鉴别。脾脏淋巴瘤多见于白血病或淋巴瘤累及。原发于脾脏的淋巴瘤少见,好发于中老年,起病隐匿,临床症状不典型,进展较慢,以B细胞型淋巴瘤多见。脾脏弥漫性或结节性肿大,淋巴细胞单相性增生、浸润,细胞形态较一致,可见核分裂象,免疫组化标记LAC,CD20等在淋巴瘤时多弥漫阳性表达,而在该病时仅个别细胞阳性表达。(3)若以纤维为主型,应与纤维瘤相鉴别。纤维瘤多发生于皮肤,皮下组织,原发于脾脏的纤维瘤罕见,由富含胶原成分的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的瘤样病变为主,细胞分化良好,无异型性,属于良性,但可呈浸润性生长,与脾脏错构瘤相比较,没有血窦及淋巴组织,而脾脏错构瘤中主要以血窦、淋巴组织浸润为主,呈膨胀性生长。(4)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病变呈单发或多发结节,边界清楚,切面斑斓,镜下多发性血管瘤样结节,结节中央为不规则的血管腔,内壁附肿胀的内皮细胞,以此可以与脾脏错构瘤相鉴别,同时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内皮细胞CD8阴性,而脾脏错构瘤阳性表达。

本病虽与周围正常脾脏镜下无明显界限,但属良性肿瘤,手术切除脾脏后预后佳。本文报道的7例,经随访1至69月,均未见复发。

综上所述,脾脏错构瘤患者多无明显临床症状,偶然发现为主;病理特征为红髓的异常增生,手术切除预后佳。但该病罕见,本文就该病的临床病理特征作以分析,以加强临床及病理医师对该病的认识,以期降低误诊率。

猜你喜欢

错构瘤淋巴脾脏
什么是肾错构瘤?
综合护理淋巴消肿疗法在降低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体检查出肾错构瘤勿惊慌
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在胰体尾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
对诊断脾脏妊娠方法的研究
腹腔镜脾切除术与开腹脾切除术治疗脾脏占位的比较
豚鼠、大鼠和小鼠内淋巴囊组织学的差异
富含脂肪及淋巴组织的冰冻切片制作体会
经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支气管内型错构瘤2例
徽章样真皮树突细胞错构瘤三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