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间断骑行运动的SWOT分析及发展路径研究
2019-01-19张轩晋腾
张轩 晋腾
摘 要: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不间断骑行运动在我国推广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不间断骑行运动在我国发展优势为群众体育基础雄厚、运动项目自身优势;劣势在于不间断骑行文化尚未形成,专业人员较少,自行车运动区域发展不协调;不间断骑行运动发展面临的机遇有政策的推动支持,群众体育参与需求,竞技体育带动全民健身;面临的挑战有同类运动项目竞争、社会公众认识尚浅、科技发展带来的威胁。提出不间断骑行运动在我国发展路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自行车制造工艺;改革管理体制,培育自行车运动组织;制定相关法律规定,规范参与者骑行行为;稳定群众体育基础,建设自行车运动文化。
关键词:群众体育;体育管理;自行车运动;推广路径
中图分类号:G8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840(2019)06-0030-06
SWOT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continuous cycling
ZHANG Xuan1,JIN Teng2
(1.School of P.E.,Yuncheng University,Yuncheng 044000,Shanxi; 2.School of Graduate, Shenyang Sport University,Shenyang 110102,Liaoning,China)
Abstract:SWOT analysis is used to analyze the advantages, disadvantag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continuous cycling in China. The development advantage of continuous cycling in China is the strong foundation of mass sports and its own advantages. The disadvantage is that the continuous cycling culture has not yet formed, there are fewer professional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icycle sports areas is not coordinated; The development of continuous cycling sports faces the promotion of policy support, the need for mass sports participation, and competitive sports to promote national fitness; Challenges include competition for similar sports, low public awareness, and threats posed b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continuous cycling in China is proposed to improv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 bicycl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Reform the management system and cultivate bicycle sports organizations; Formulate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to regulate the cycling behavior of participants, and stabilize the foundation of mass sports and build a cycling culture.
Key words:mass sports;sport management;cycling sport;promotion route
不间断骑行运动起源于欧洲,(PBP Paris-Brest-Paris缩写,中文音译“怕不怕”)是不间断骑行运动典型的活动形式,被誉为世界上“规模最大、难度最高、历史最长、参赛人数最多”的业余自行车挑战赛事。1891年法国巴黎的记者Pierre Giffard组织了历史上的第一场PBP挑战赛,挑战活动从巴黎出发到达港口城市布莱斯特再折返回巴黎,距离大概有1 200 km,要求用时90小时。在这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挑战中,有200多名选手参与并且最终有99名选手完成挑战活动。随后这项活动便保留下来,成为长距离自行车运动的重要挑战活动之一,如今不间断骑行运动在世界各地均有不同形式的开展,成为当前流行的体育运动形式。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全国有超过20个城市举行了超过80场不同规模的不间断骑行活动,累计距离超过2万km,参与活动人次超过3万人次,预计在未来不间断骑行运动在中国骑行距离将不断增加,参与人数将不断上涨。同时,不间断骑行1 200 km自行车挑战活动首次登陆中国,成为覆盖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骑行距离最长的骑行活动。
1 不间断骑行运动发展概述
目前,不间断骑行运动在世界上60多个国家均有开展,英国、法国和意大利是传统的自行车运动强国,民间自行车运动活跃度较高,更是有健身休闲和骑行旅游的自行车运动传统,荷兰被称为“自行车王国”。现代PBP挑战活动行程完成的规则要求,挑战者需要完成200 km(限13.5 h),300 km(限20 h)、400 km(限27 h)和600 km(限40 h)的阶段性挑战后,才拥有1 200 km的挑战资格。2005年,美国不间断骑行协会志愿者Joe Keenan帮助中国不间断骑行组织(ROCN)成立,ROCN的成立标志着不间断骑行运动在中国正式开展,最先在上海、成都等地开展零星的挑战活动。不间断骑行运动没有性别、年龄、职业要求,完成挑战活动也没有奖金、奖品,注重参与者的自我挑战精神,参与自行车运动的目的是为了证明“今天的自己比昨天更加强大”。不间断骑行宣称这不是体育比赛,而是自我挑战的平台。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不间断骑行组织衍生出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以PBP骑行系列挑战活动为代表的不间断骑行组织建立起20多个城市挑战中心,不仅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建立起组织机构,而且在临汾、桂林、焦作这些二三线城市建立起联络机构,南达海口,西至新疆伊犁,不间断骑行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除PBP系列挑战活动外,国内还有众多不间断骑行的形式,如马自骑骑行活动(马拉松自行车骑行大会)、长江三角洲地区举办的24 h骑完421 km的挑战活动、如济南十棵松骑行(24 h10倍马拉松距离骑行)。这些不同形式的长距离民间自行车骑行活动在当地都有不小的影响,国内参与不间斷骑行挑战活动人数呈现出全民化、大众化、基层化的特点。
2 不间断骑行运动发展的SWOT分析
2.1 不间断骑行运动发展的优势(S)
2.1.1 群众体育基础雄厚
曾几何时,自行车是中国人主要的交通工具,在1972年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拍摄的纪录片《中国》里,展现了这样的经典镜头: 浩浩荡荡的自行车大军潮水般驶过天安门广场, 清脆的自行车铃声在耳畔回荡……[1]。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也曾被称作为“自行车王国”,这种称谓是对中国当时城市自行车上下班群体真实的写照。时过境迁,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使得交通工具更新换代,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的功能下降,自行车逐渐成为当前社会民众参与体育运动的工具,一辆价值千元的自行车早已经不是几十年之前的“四大件”必选之物,自行车运动也成为普通工薪阶层可接受的运动。这项运动的门槛并不是特别高,不间断骑行运动对于自行车本身并没有特殊的要求,公路车、山地车、小轮车、折叠车、躺车、双人车、三人车都可以用于挑战活动,参与车辆的唯一限定就是必须完全由人力驱动[2]。自行车运动和马拉松运动类似,都是长距离体能主导型运动项目,无论是在以“奥运争光计划”为主的竞技体育中还是以“全民健身计划”为主的群众体育中[3],都占有重要的位置,可以说自行车运动在我国有较为深厚的群众基础和较高的群众体育参与度。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中国参与自行车运动人数超过500万,赛事超过2 000场。群众性自行车运动成为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平台,群众性自行车运动传统是发展不间断骑行运动的重要优势。
2.1.2 运动项目自身优势
运动项目本身的优势是不间断骑行运动能够吸引大量挑战者参与的核心元素。不间断骑行本身的优势:从参与人群方面来说,参与不间断骑行运动并没有明显的性别、年龄、职业要求,参与不间断骑行运动要求年满18周岁身体健康公民都可参加挑战活动,在国内举办的不间断骑行挑战赛中,年满16周岁在监护人的陪同下也可以参加赛事,这便吸引了大量的参与人群;从挑战活动本身来说,不间断骑行运动注重循序渐进,骑行距离从短距离到长距离逐渐增加,这让参与者感觉难度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大。虽然PBP最长距离达到1 200 km,但是对大部分普通人来说,重在参与便成为当下的选择,先完成200 km这种短距离的挑战,然后逐步增加,这样可以体会到成功的感觉。同时,在不间断骑行活动组织中,还有多种类型的体验赛,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不间断骑行运动中来。从不间断骑行运动的理念来说,不间断骑行宣传自己不是比赛,而是自我挑战的平台,在骑行过程中,倡导诚实守信、相互帮助、团结友谊,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
2.2 不间断骑行运动发展的劣势(W)
2.2.1 自行车运动文化尚未形成,项目宣传力度偏低
不间断骑行运动能够在世界上众多国家普遍开展的重要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不间断骑行运动自身提倡“非竞争性”以及不间断骑行文化的价值观念。在不间断骑行运动最早开展的法国等地,参与活动的挑战者往往数以千计。法国PBP1 200 km不间断骑行挑战活动经过的地方如同整个城镇的狂欢节,道路沿线的民众志愿为不间断骑行挑战者提供食品、水以及自行车修车工具等基本帮助,作为超过一项百年的自行车挑战活动,不间断骑行文化在当地民众中深入人心。不间断骑行运动传入中国不足二十年,虽然发展迅速,不过整体而言,参与人数相对较少,相比于马拉松运动的火爆程度还有较大差距,不间断骑行文化在我国尚未形成。究其根源,运动项目的文化传播,在于宣传力度偏低。目前来看,大部分的不间断骑行活动主要通过网络渠道宣传,宣传方式较为单一,宣传力度不够。关于不间断骑行运动的书籍、资料相对较少,相关学术研究在国内基本空白,普通民众对于不间断骑行的认识缺少途径,认识程度偏低,认识尚不全面。
2.2.2 专业人员匮乏,存在安全隐患
不间断骑行运动的发展一方面需要管理组织人员,另一方面需要大量的自行车运动行业专业人士。目前自行车运动在我国还属于“小众化”运动项目,专业的自行车运动培训机构和训练体制尚未形成,自行车运动行业后备人才力量较为单薄,从赛事策划、管理人员到参与活动的骑行爱好者都较为缺乏。
不间断骑行活动在开放式道路上进行,挑战者与机动车辆混合行驶,道路交通安全问题成为威胁挑战者的重要因素。应该认识到的是世界上并不存在万无一失的运动场所,也没有一套标准化的措施可以预防所有伤害,就算是乒乓球这种室内运动,运动伤害也是在所难免的[4]。不间断骑行运动并不会封闭道路,这就使得安全隐患大大增加。不间断骑行同时也是户外运动的一种参与形式,除了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恶劣天气等非人力的不可控因素同样也会让挑战活动难以顺利开展。安全问题影响参与不间断骑行的积极性,限制不间断骑行运动发展与推广。
2.2.3 组织机构力量略显单一,管理機制不完善
不间断骑行运动在我国发展时间相对较短,有关不间断骑行的管理部门和机构尚未建立,从目前的体育管理情况来说,很难在我国政府体育部门中找到一个完全合适的管理部门,不间断骑行运动在国外本身便是一个由下及上发展的过程,而我国体育发展是举国体制,是从上到下的发展过程。不间断骑行运动在我国的发展尚不成熟,缺少系统的、科学的、整体的运动推广计划、管理规范和实施路径。其次,各地区不间断骑行运动组织尚未完全建立,没有负责不间断骑行运动的组织机构,虽然不间断骑行运动在全国各地建立起城市中心以组织赛事,但是目前来看,不间断骑行活动大都依托于自行车行业从业部门,各地有关自行车运动俱乐部、自行车运动协会或者是某一自行车门店成为不间断骑行挑战活动的直接组织力量。活动组织规划不够成熟,未能真正向公众介绍不间断骑行运动相关内容,导致民众对不间断骑行认识有偏差,不会去体验不间断骑行运动的魅力所在。
2.3 不间断骑行运动发展的机遇(O)
2.3.1 政策法规为不间断骑行运动提供发展空间
201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标志着全民健身成为国家战略,以群众性体育运动将在国家体育发展战略规划中占有更大比例。在全民健身运动火热开展的当下,不间断骑行运动的开展将丰富群众体育活动,与之同时不间断骑行组织的成立将对我国体育组织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提供崭新的组织管理体系方式。2017年7月,国家发改委、体育总局等部门联合下发《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马拉松、自行车等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行动方案》,提出自行车赛事带动各类消费超过200亿元[5],半年之后,在2018年1月体育总局和国家发改委等部门便制定了《自行车运动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自行车运动产业总规模力争达到1 500亿元,各级各类自行车赛事活动达到5 000场[6]。这对于不间断骑行运动的发展更是难得一遇的良机,从国家层面对自行车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政策环境,激发不间断骑行运动的积极性。对不间断骑行运动本身来说,应该富有创造性地开展符合群众喜闻乐见的骑行运动方式,促进自行车运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2.3.2 国民经济迅速发展,民众运动需求多元化
不间断骑行运动的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7],根据相关研究,当人均GDP在5 000美元以下时,参与的运动限于基础大众类活动,当人均收入达到8 000美元时,骑行和滑雪开始流行[8]。不间断骑行运动活动门槛低、体验感强、骑行氛围浓厚,将成为群众体育活动中热衷于参加的运动项目,在民众中受到广泛欢迎。2015年,中国人均GDP超过8 000美元,民众的收入水平能够支持参与不间断骑行活动的热情。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在体育运动参与中呈现出多元化的需求状态,参与体育运动不仅仅是为了健康,还有社会交往、自我挑战等诸多追求,这种多元化需求趋势表现为集体形式的广场舞和暴走团热潮。不间断骑行运动作为新兴运动,民众出自于好奇心的运动参与,给予参与者崭新的运动体验;对骑行挑战距离和难度循序渐进的增加,让运动者更容易体验成功感;众多爱好者共同参与、共同战胜困难的经历符合人们的社会交往需要;不间断骑行作为长距离自行车有氧耐力活动,也可以满足参与者对于健康的追求。多元化的运动健身需求为不间断骑行运动的推广开拓了市场。
2.3.3 竞技体育迅速提升,进而促进群众体育发展
自2008北京奥运会之后,竞技自行车运动迅速发展,并且极大地促进广大民众参与自行车运动的热情。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目前有条不紊地进行,环青海湖公路自行车赛自2002年举办至今已经走过17个年头,环海南公路自行车赛自2006年举办至今也13年,这两项赛事如今都升级为亚洲顶级赛事,奖金数目逐年提升,逐渐形成自己的办赛特色和赛事风貌。其他如环太湖、环福州等赛事也在国内逐渐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对于城市宣传、促进自行车运动普及和民众参与自行车运动有积极作用。中国车手加盟职业顶级自行车队,黑龙江选手计成相继完成“环法”“环意”和“环西”三大环赛,自此三大环赛结束无中国人完成的历史;里约奥运会自行车赛中国选手钟天使和宫金杰实现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方式将由“国家体育”逐步转向“公共体育”,而竞技体育的发展在此历史背景下也存在发展方式的转变[9]。竞技自行车运动将带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促进更多社会基层民众参与到自行车运动中,自行车运动员将在群众体育中得到广泛实践,指导科学合理地参与自行车运动,为自行车赛事提供指导作用。
2.4 不间断骑行运动推广的挑战(T)
2.4.1 运动参与竞争激烈
推广一项新兴运动项目,将会与某一项或同种类运动项目无形中展开竞争,不间断骑行运动的推广,将会替代与之相似的运动项目。首先,自行车运动内部的竞争,如小轮车、自行车越野等颇受年轻人欢迎的运动项目。其次,同项群运动项目的竞争,不间断骑行运动与路跑、铁人三项、马拉松等长距离耐力运动项目相似,同样属于体能主导类运动项目。马拉松、铁人三项运动目前在我国有较高的参与度,不间断骑行运动推广会面临体能主导类运动项目的挑战。最后,来自传统项目的挑战,如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这些运动在我国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运动传统,具有较大的运动人口,基本的运动文化在扎根民众心间。不间断骑行运动的推广会面临传统优势运动的竞争。
2.4.2 社会公众认识尚浅
当前,普通大众对骑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还是比较肤浅[10]。根据美骑网2016年发布的数据,国内参与自行车运动人数不到全国人口的0.6%,自行车运动人口在理论上有较多的上升空间。对自行车运动不了解成为制约参与运动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也是推广不间断骑行运动面临的挑战。90年代,现代交通工具的高效率发展,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的功能退出历史舞台。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居民健身运动的需求增长,自行车转型成为居民健身休闲的“玩物”。不间断骑行作为长距离自行车挑战活动,传入我国时间相对较短,不间断骑行文化尚未形成,并不被社会公众广泛认识接受。目前,法国不间断骑行活动为当地民众广泛公认,四年一度的PBP 1 200 km国际挑战活动在当地成为一大盛事,成为民众的狂欢节。而不间断骑行挑战活动在我国尚未形成趋势。社会公眾对不间断骑行运动并不了解,以2016年在中国举行的PBP 1 200 km总决赛为例,挑战线路为天津到青岛折返,沿途众多民众并没有听说过这项挑战活动,对不间断骑行闻所未闻。社会公众对不间断骑行的认识不足,其参与程度也就较低,进而阻碍了不间断骑行运动在基层的进一步推广。
2.4.3 科技进步带来威胁
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体育运动的飞速发展,自行车运动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密切相关。自行车制造工艺的不断进步,对长距离不间断骑行挑战赛事的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更适合人体工程学的自行车设计、高性能材料在自行车生产中的不断使用,能尽量减缓挑战者在不间断骑行中的不适感,不间断骑行运动的推广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助推作用。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自行车运动舞弊设备也出现,半自动技术或者全自动技术会让不间断骑行运动脱离初衷,在挑战活动中使用“作弊”设备同样违反体育精神,使得不间断骑行运动面临新的威胁。过于追求运动成绩,会让不间断骑行运动面临异化的挑战,自行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无形中也会对不间断骑行运动的发展带来一定威胁。
3 不间断骑行运动的发展路径
3.1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自行车制造工艺
骑行运动的基础设施是不间断骑行运动开展的条件,目前来说,国内自行车运动主题公园正在建设,如已经建成的河北永定河自行车运动公园、西安厚镇山地自行车运动主题公园便是这些自行车运动公园的代表。我国有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络,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形成了“国道-省道-县道-乡村公路”为一体的公路交通路线,虽然这些公路建设的主要功能是交通运输,不过公路也是可以作为不间断骑行运动的重要场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对已有的道路进行检查维修,保障骑友的运动安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运动需求。目前,市面上自行车品牌如specialized(闪电)、Trek(崔克)、Colnago(梅花)、PINARELLO(皮纳瑞罗)等自行车价值不菲,这些自行车运动的核心技术仍旧被国外生产商掌握,GIANT(捷安特)、MERIDA(美利达)自行车来自于台湾地区,大陆也未掌握高端自行车制作技术,国产品牌如凤凰、飞鸽、永久等与之差距较大,因此,需要加快发展自行车制作工艺,加大自行车制作创新,掌握自行车制造的世界先进技术,降低我国居民自行车运动消费成本;同时注重自行车运动消费产品,如运动头盔、手套、锁鞋,满足居民参与不间断骑行运动的需求,推动自行车运动相关产业发展。
3.2 完善体育管理体制,培育自行车运动组織
随着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体育管理体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自治、市场自主三者之间的协调机制[11]。不间断骑行运动作为一种“舶来品”,对于我国的体育管理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运动组织形式。面对不间断骑行运动的组织形式,我国的体育管理体制也需要做出一定的调整,以适应当前新运动的发展需求。在当前居民体育运动需求较高的情况下,体育管理体制要继续完善和发展,给予社会组织更多的活动组织、运营、举办的空间,充分发挥不间断骑行运动的活力。体育社会组织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具有鲜明的教育意蕴和生命价值[12],这将丰富群众体育的发展内涵,发挥体育促进人的社会化重要作用。虽然不间断骑行运动建立起多个城市中心,不过群众性体育运动组织的建立仍旧是要长期坚持的工作,我国大部分的自行车运动俱乐部大都依靠于自行车经营门店,同时也是自行车经销商通过运动的方式促进民众参与自行车运动。应该继续培育独立的自行车运动组织,推动自行车运动组织成为独立的社会组织,以此来推动不间断骑行运动的开展,目前来看,在培育自行车运动组织方面仍旧任重道远。
3.3 制定相关法律规定,规范参与者骑行行为
不间断骑行运动本身对挑战者的约束很少,在挑战活动规则中要求所有的挑战者遵循道路交通规则,“按照挑战路线完成,不抄近路,不闯红灯,道路右侧行驶,晚间或者过隧道打开照明设备……”,这些要求都是参与挑战活动最基本的要求,与此同时倡导诚实守信、团结互助、坚持不懈等品质。实际上,不间断骑行运动在举办过程当中,仍旧暴露出许多问题,如虽然挑战活动本身要求“不闯红灯”,但是在挑战过程中仍旧不少车手存在闯红灯行为;虽然挑战活动宣扬“非竞争性”,挑战活动不计名次,但是在骑行过程中也出现恶意阻挡等行为,此外,还出现挑战活动中乱扔垃圾、随地方便等行为,这对于不间断运动发展十分不利。不间断骑行运动传入我国十几年时间,我国社会大众“公民理性”精神还有待提升,长期发展竞技体育带来的竞争意识深入人心,造成了凡是“比赛”都要奋勇争先的习惯,要决出名次来。对不间断骑行运动要加以严格规范,在赛事前要对挑战者严格审查,保证参与者身体健康;在赛事过程中规范挑战者行为,对出现违规行为的挑战者应该给予一定的处罚,如罚时间、取消比赛、严重者交由公安机关处理;在挑战活动之后,应该对赛事举办过程检查,保证挑战活动的公平公正。
3.4 稳定群众体育基础,建设自行车运动文化
群众体育基础是不间断骑行运动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如果没有群众体育参与作为支撑不间断骑行运动的发展也就犹如昙花一现。虽然目前国内不间断骑行运动发展持续攀升,挑战活动和群众性体育活动层出不穷,不过仍旧难以掩盖自行车运动中的“泡沫”,在竞技体育中自行车运动并非是我国传统的优势夺金项目、世界高水平职业车队中国自行车运动员也没有取得较好成绩便是证明,不间断骑行运动需要立足现实长期规划,夯实群众体育参与基础。通过当前新媒体手段对不间断骑行运动进行宣传,对不间断骑行运动的历史和发展变化进行介绍,根据当前时代需要,发掘不间断骑行运动当前价值。促进社会大众对不间断骑行运动的认知,积极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不间断骑行运动中来;增加国内外不间断骑行运动的交流与合作,利用不间断骑行组织与国外发达国家建立交流的平台,学习先进的挑战活动办赛经验,在国内,不同地域的自行车运动协会要组织骑行交流活动,形成区域性的骑行运动氛围,组织小规模的不间断骑行活动,让社会大众逐渐认识和参与到这项运动中来,循序渐进,逐步提升运动距离和运动强度,体验运动的成功感和获得感。
4 结语
早在百年之前,当时的有识之士便认为自行车运动“将来必盛行”[13],如今自行车运动在中国的开展达到发展高峰,不间断骑行运动作为自行车运动的重要组成,分析不间断骑行运动在当前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而促进民众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不间断骑行运动的广泛开展,将有助于丰富全民健身运动内涵,提升我国民众身体素质,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不间断骑行运动将在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道路上留下鲜明的一笔,同时,不间断骑行运动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也将有助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行,成为我国体育外交的重要名片。
参考文献:
[1]夏成前,佟艳华.英国自行车运动热潮及其对我国全民健身的启示[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5,34(2):61-66.
[2]中国不间断骑行运动协会.世界不间断骑行总则[Z].2005.
[3]张凤彪,王松,姚依丹.我国笼式网球项目推广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7(9):25-29.
[4]刘勇新,杨江明,刘显.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与大学生安全保障问题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99-103.
[5]国家发展改革委.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马拉松、自行车等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行动方案(发改社会〔2017〕1294号)[Z].2017-07-10.
[6]国家体育总局.自行车运动产业发展规划[Z].2018-01-12.
[7]邢金明,刘波,欧阳井凤.马拉松"热"背后的冷思考[J].体育学刊,2017,24(2):52-56.
[8]新华网.户外用品受青睐 演绎时尚休闲运动魅力[EB/OL].http://news.xinhuanet.com/fashion/2017-03/31/c_1120728854.htm.
[9]邵凯.从“制度理性”到“公共理性”:我国竞技体育的公共价值演进[J].体育文化导刊,2016(11):82-87.
[10]梁浩波,安丽娜,刘晓海.骑行文化诠释[J].体育文化导刊,2015(12):62-65.
[11]贾志强.新时期我国体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9):1179-1181.
[12]戴红磊,于文谦.体育社会组织治理的教育意蕴与生命价值[J].体育学刊,2016,23(5):50-54.
[13]吕旭涛.从文化好奇到文化自觉:近代中国自行车运动的传播轨迹——以《申报》为考察中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9,38(01):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