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污染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问题研究
2019-01-19张玉兴李炜
张玉兴 李炜
生态污染是生物与受污染的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迁移、转化和积累的规律。生态污染突发事件是突然发生的,由污染物排放、自然灾害、安全生产事故以及战争等因素,使有毒有害物质入侵环境介质(如大气、水体、土壤等),造成生态质量下降或被破坏,或危及公众身体健康或财产安全,或造成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
国内对于生态污染突发事件的研究,主要涉及生态污染、补偿、责任追究以及法制建设、治理措施等内容;研究范围涉及城市、农村及海洋、入海口、港口等地点,水陆空均有研究文章。国外相关研究一是多以启示的性质来研究,谈欧美发达国家生态保护好的多,拉丁美洲、发展中国家破坏生态环境的多,研究生态污染具体救援方法的少;二是总的生态污染规律是,随着经济发展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状,研究国外法制机制及废弃物处理产业问题的多;三是对战争污染进行了研究,包括石油大火及其污染、石油泄漏及其对海洋的污染、人工障碍物对陆地环境的破坏等。
1 常见的生态污染突发事件特点及危害
从近些年世界范围内发生的案例分析,产生生态污染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1 爆炸引起的生态污染
这类污染的主要特点是在人们意料不到的时间、地点发生,防不胜防;反应速度极快,放出大量的热,产生大量的气体;来源地点相对稳定(石油、天然气存储地、化工厂区等),一旦发生危害巨大,关注度高,甚至引起国际反应。主要来自化工厂、特种运输车辆等。2005年 11月 13 日 下 午1 点 34分 37秒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吉林石化分公司双苯厂苯胺车间发生剧烈爆炸。方圆2公里内的建筑物玻璃全部被炸碎,10公里范围内有震感,4万多居民及大学生被紧急疏散转移,造成6人死亡,60多人受伤。具有强致癌性的苯、硝基苯100吨左右流入松花江中,俄罗斯和国际社会对此次污染反映强烈[2]。2015年8·12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至少有 129 种化学物质发生爆炸燃烧或泄漏扩散,事故残留的化学品与产生的二次污染物逾百种,对局部区域的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土壤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1.2 泄漏引起的生态污染
这类污染的主要特点是来源地点相对不稳定,持续时间长,不稳定因素多,发生后极易引发次生灾害(火灾等),爆炸威胁大,燃烧速度快,毒害性较大,火灾现场情况复杂,恢复时间长。主要来源是海上、陆地输油管线泄漏,主要原因是泄漏源本身缺陷,设备老化,障碍运转,违规操作、化工厂火灾引起等。2013年11·22青岛输油管道爆炸事件,输油管线泄漏引起爆炸,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及飞溅物造成现场抢修人员、过往行人、周边单位和社区人员,62人死亡、136人受伤。泄漏原油通过排水暗渠进入附近海域,造成胶州湾局部污染。直接经济损失7.5亿元。爆炸第30天后,灾民生活基本稳定,校园修复近尾声,学生在外借读。泄漏原油海滩污染开始显现,居民养殖的蛤蜊、螃蟹和鱼虾受污染海水影响开始大量死亡,海滩石头和沙滩上残存的原油在短时间内难以自然净化[3]。
1.3 尾矿溢流引起的生态污染
这类事件与排放废水引起的污染相似,主要特点是来源地点相对稳定,且靠近河流、湖泊等水源地,资源量大,种类繁多,恢复难度大,发生后有隐蔽性,不易发现;堆存时易流动和塌漏,易造成植被破坏和伤人事故,在雨季极易起塌陷和滑坡,尤其是含重金属的尾矿极易造成土壤污染,土地退化,甚至周边居民致病。主要来源厂(矿)的违法排废排污、废旧厂矿的尾矿、废料、残渣等。被称为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之一的,1956年日本水俣湾出现的“水俣病”就是典型的排废引起的生态污染。我国2015年,甘川陕三省联动参与处置的陇南市“ 11·23 ”尾矿库泄漏次生重大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120.79万元、346公里河道锑浓度超标,10.8万人供水受到影响,约257亩农田被污染,0-40cm农田土壤超标率为20%[3]。
1.4 核泄漏、爆炸引起的生态污染
这类污染的主要特点是来源地点相对稳定,核电站、反应堆或人为破坏等,发生后危害地域广泛,救援工作艰难,通常会引起社会不稳定,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的、无法逆转的污染和破坏。2011年日本发生9级地震引发海啸致使核电站放射性物质向环境大量泄漏,这是继三哩岛、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之后,世界核工业史上发生的最严重的核事故。二战期间,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的原子弹,致使日本直接投降,24万多人直接死亡,受核辐射影响间接死亡的更是难以统计,污染到现在还在持续。
2 生态污染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的主要工作及案例
2.1 河流水污染突发事件应急救援
主要工作是加强河流监控,围堵河流、投放吸附剂或者物理沉淀剂的方法减缓污染。其中吸附拦截是处置的常用方法,通常能很大程度上减轻污染物,这是处理便捷高效、原理上最简单的方法之一。吸附剂主要有活性炭、布设稻草、吸油毡等。需要注意的是吸附剂要及时更换,防止次生污染。
2018年11月4日,泉州碳九泄漏事件处置过程中,5日内出动船舶400多艘次、人员2500多人次、吸油毡732袋、清油剂70桶开展油污吸附,受影响海域漂浮的油污已基本完成清理。2015年吉化双苯厂爆炸事故处置中,专家顾问组提出,污水团过后用活性炭粉末吸附水污染物的处置方案。但哈尔滨市仅有700吨,从全国再筹集700吨后,1400吨活性炭由供水部门的工作人员和武警官兵则昼夜工作,把大批活性炭摆放到净水池中,加紧净化水源,为恢复供水做好准备。
2.2 危险品泄漏空气污染突发事件应急救援
主要工作是加强安全防护,控制泄漏源,处理泄漏物,评估安全风险。其中安全风险评估是其中重要环节之一,泄漏源及泄漏物只要发现就仅仅是处置的问题,而其他次生风险是不可控的,指挥员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牢牢树立防护观念。参与处置必须配置个人防护装备(空气呼吸器、防化服、防化靴等),要有侦检仪器设备、堵漏器材、洗消药剂、输转设备,还要配置洗消车。
2005年3月29日18时50分左右,京沪高速一辆装有危险品的车辆发生交通事故,发生危险品泄漏。在“3·29”淮安液氯泄漏事故处置中,36名武警公安消防官兵在抢险中中毒,被送进医院救治。消防员在穿戴防毒面具侦测时,发生呼吸器供氧持续时间10分钟,小于安全路程20分钟的案例[3]。
2.3 化学品爆炸引发生态污染突发事件应急救援
主要工作是掌握情况、搜救人员、环境监测、组织施救。其中环境监测是其中重要环节,在情况不明的情况下不应轻易进入事发地域。参与化学品爆炸生态污染事件人员,必须经过专门技术、战术培训,具备技能优势,携带专业装备参与救援。
2015年8月12日8·12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中,截止8月13日,天津消防总队先后调派143辆消防车,1000余名消防官兵到场救援,但具体爆炸物尚不能确定。8月13日3时40分,北京卫戍区的国家级陆上核生化应急救援队200余名官兵,进入爆炸现场展开救援。8月15日11时20分左右,救援队首次进入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爆炸核心区建筑搜救生命。同日19时,公安部消防局从河北消防总队调集了3个支队的3个化工编队,共计43部车232名官兵到场增援,从北京总队调集2部核生化多动能侦检车到场处置。从辽宁、江苏消防总队调集核生化侦检编队共6辆消防车30名消防官兵到达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现场,配合处置。截至2015年8月16日上午,氰化物的位置已确认分布在两个点,初步判断有几百吨。同时,只有生化部队的士兵被允许进入爆炸现场进行搜救及危化品清理工作[3]。
3 处置生态污染突发事件所面临的挑战
3.1 事发突然、关注度高,舆论引导难度大
生态污染事件事关民生,且具突发性、随机性比较强,往往出人意料,预测、预报和预警难。综合性消防救援力量通常是仓促准备,临危受命,时间紧,任务重,技战术要求高,面临风险大。2005年吉化双苯厂爆炸事故发生后,吉林市和哈尔滨市刚开始时仍然用传统的思维对待民众,不愿也不敢向民众公开事件真相,引发社会混乱。当时有人猜测是吉化双苯厂爆炸造成松花江水污染,更有人谣传哈尔滨将发生大地震。由于缺少权威信息,网上以及境外媒体关于哈尔滨地震,甚至是恐怖袭击和饮用水被投毒等各种谣言也开始流传。不少市民抢购食品、饮料,一些人露宿室外。到公告发布时下午5点,全市饮品被抢购一空,市民情绪出现失控苗头。针对此类情况,要探索“预设式”联动应急机制,主动、及时公开处置信息,引导群众舆论,发挥与中央媒体联合的主战作用。
3.2 影响范围广,技术要求高,安全风险不容小觑
生态污染突发事件通常是区域性发生,涉及面广,人口、生畜等同时受影响,原生灾害通常是呈发展性、扩大性,次生、衍生灾害不断涌现,甚至直接危及一线救援人员的人身安全。通过经验积累,综合性消防救援官兵救(防)护能力虽然有一定提高,但在行动中受不可抗拒的力量所限,仍然极易受到伤害。2015年8·12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救援过程中,公安消防24人,天津港消防75人牺牲[3]。生态污染处置对应急救援的组织机构、专业技术、仪器设备要求高,参与处置必须了解和掌握事故成因、危害特点、发展规律、防护要求和处置对策,正确把握“我是伤者第一亲人”理念[4],利用专业知识,组织专业救援,运用专门的技术手段,科学有序地进行处置,不能靠人海、车海战术而不讲科学,不讲安全防护、盲目蛮干。
3.3 装备缺乏,数据受限,综合能力亟待提高
综合性消防救援力量是抢险救援的主力军、国家队。但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综合救援能力还不够,与应急救援要求还有差距。以生态污染救援为例,事故受污染源物质、现场气象、地形、周边环境等多种影响,现场情况复杂多变,应急救援队伍现有装备数量和种类明显不足,尤其是特种装备、专业装备缺乏,信息数据、专家团队建设尚未展开。2010年12月5日,四川道孚草原火灾扑救中兄弟单位出现的亡人事件就是典型的装备缺乏、数据受限、能力不足所致。
4 生态污染突发事件的处置对策建议和未来发展方向
4.1 完善联动机制
按“全灾种、大应急”建设需求,借鉴“智慧城市”建设模式,打通以委员会、协调机制、战略协议等方式为平台的应急联动链路。建设生态信息动态应急监测数据库,形成应急响应、整体联动、保障支撑联动工作机制,适应生态应急救援需求。
4.2 组织监察督导
处置生态污染突发事件,环节多、链条长,要注重运用好行政执法权,宣传科普知识,加强监察督导。组建综合执法队,对安全法规政策、工程技术、生产工艺、潜在危险、风险系数、薄弱防护、安全教育等实施全方位的巡查监督。以问题为导向,组织生态污染突发事件风险评估,坚持生态污染突发事件预防关口前移,查防疏堵安全风险漏洞、压实工作责任。
4.3 健全救援体系
以“大应急”格局理念,建设应急救援队伍,组建“1+N”型机动救援队,分片划区建设陆上、水上、空中机动救援分队,形成立体救援模式。加强装备物资保障,普通器材集中配,重点器材区域配,建设区域性应急救援物资库,发挥物联网技术,组织现物流保障。整合非纳编和民间救援力量,跨区协作整体联动,形成全域覆盖、立体机动、多方联动的救援网络。
生态污染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将是应急救援的一项重要内容。生态污染突发事件的发生,将随着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而呈现出倒“U”形发生曲线。我国的水体、空气、土壤污染等将呈现出逐步好转的趋势,固体废弃物、尾矿污染将是未来应急救援的持续关注点,不可预测的战争威胁、核生化、工业园区等爆燃污染将是应急救援的难点。生态污染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工作在未来的发展将更趋于专业化,救援分队的分工将更加精细、协同更加密切,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专家智囊团将在救援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