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与反思
2019-01-19陈坚林镇霞林兰榕陈丽君
陈坚 林镇霞 林兰榕 陈丽君
(福建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福建 福州 350000)
一、小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为有效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教育者应充分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做到因材施教。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认知水平和行为习惯,只有充分了解每一个个体,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体差异,才能促使每个孩子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在教育的过程中,巧妙引导与说服、适当鼓励与赞美都是必要的。
(二)以小见大:着眼于学生行为的细微处
教育藏于细节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引导学生从每一天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日积月累,从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行为细节,并经过实践内化为根深蒂固的行为习惯。此外,学生的向师性决定了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对教师行为举动的细致观察,这种观察专注于细节并在实践中进行模仿,因此教师也应从细微处做好行为的表率。
(三)模范引领:启发学生自觉参与
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经历了模仿、依从、遵从、服从、习惯等阶段。学生的优势是模仿能力强,容易在外部的督促、约束和示范下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在班级中通过评比、学习榜样先进事迹等活动调动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行为养成活动中。学生之间形成既相互竞争又互帮互助的良性循环,通过榜样的力量带动班级所有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家校合力:保障行为养成教育的质量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样的一致性,那么学校教学和教育的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可见,在行为养成教育中,学生家庭的教育效果也不容忽视。学校和家庭作为学生两个最重要的成长空间,无论是在教育的原则、目的、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应该具有一致性,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及时反馈学生在学校的行为表现情况,共同为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负责。家校是否一致形成合力,直接影响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质量,所以做好这方面工作的意义重大。
二、小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有效路径
行为养成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有利于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福建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在考虑到教育教学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德育工作经验,进行了小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有益实践——“静雅校园”活动与“雏鹰争章树美德”活动。
(一)“静雅校园”活动
“静雅校园”活动依据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遵循教育规律,以“做一个静雅·文明·有礼的附小人”为核心,围绕“敬、净、静、雅”设计实践活动,主要分为常规活动和主题实践活动。
常规活动即静雅值周。静雅值周工作主要由中高年级学生轮流负责,分为“静雅示范组”和“静雅行动组”。承担值周工作的同学以标准的队礼、响亮的问好、文明劝导的语言、主动保洁的行为,在校园内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值周工作贯穿于学生在校的每一天,每个中高年级学生都体验过值周工作。长期的实践体验不仅是学生个体成长中的一笔宝贵的财富,更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载体。
“静雅校园”主题实践活动分成三季,三季的主题分别是:“礼让为敬,行正为雅”“地洁为净,衣整为雅”“声轻为静,步缓为雅”。每季的主题不同,相应的活动形式也就不同。以第二季主题“地洁为净,衣整为雅”为例。为落实“地洁”“衣整”的要求,学校推出了“正衣冠”活动和“手拉手,班级创卫齐步走”活动。“正衣冠”于每天上午8点准时开始。
伴随悦耳的童声和音乐,全体学生起立整理仪容仪表、书包学具,以整洁的面貌迎接一天学习生活的开始。“手拉手,班级创卫齐步走”活动倡导由各班级向年段申请开放本班教室,展示本班卫生状况。年段观摩团不定期进班观摩,与开放班级面对面交流,同时回本班反馈观摩感受,以改进本班创卫工作。两个实践活动具有耗时短、易操作、效果好的特点。
在评价方面,“静雅校园”活动采用了灵活、新颖的评价方式——“集赞换奖励”,同时编制了“我成长,您点赞”的配套实施手册。教师、家长根据学生的良好表现点赞,各班根据得赞的情况,推选出每两周一次的“静雅少年星光榜”人选、季度静雅之星和年度静雅之星。“集赞换奖励”的评价方式以点带面,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二)“雏鹰争章树美德”活动
“雏鹰争章树美德”活动是福建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开创的一项德育特色活动,在促进学生养成高尚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和学校德育工作的经验积累,学校设置了24个美德章,分配到小学六年,每年4个美德章。通过美德章对学生各个阶段、各个方面应有的品德做出明确的要求。
如一年级的学生应践行“团结章”“爱心章”“诚实章”“勇敢章”这四个美德章,这些美德章的设计体现出了学校对学生基本行为品质养成的希冀。二年级的学生则需要践行“守信章”“节约章”“分享章”“勤劳章”,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到了六年级,学生需要践行“奉献章”“守法章”“责任章”“乐观章”,这些美德章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培养适应社会生活的未来公民打下基础。
三、小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反思
(一)行为养成教育应强调儿童视角
行为养成教育的实施对象是学生,实施者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成功的德育活动在过程中应体现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在效果上则表现为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向预期的目标发展。换句话说,受教育者,也就是学生,如果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自觉努力向目标靠拢,势必极大增强活动的实效性。这就需要我们用儿童的视角选择合适的教育手段。
因此行为教育的目标、内容、手段等各方面体现儿童视角,积极创设适合儿童的实践和体验活动,避免空洞的道德说教与口号式教育。
(二)行为养成教育应渗透于各学科之间
行为养成教育不是独立于学科教育之外的教育,孤立的行为养成教育不可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比如,数学课强调积极思考的习惯;语文课强调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美术课强调动手实践的重要性。通过各学科渗透,使行为养成教育深入课堂中,体现了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三)行为养成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需要以极大的耐心进行引导。强制的行为养成只能适得其反,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探索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方法更是一个没有终点的工作,教师需要时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不断寻求有效路径,方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学生个性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