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提升和培养
2019-01-19单金梅
单金梅
(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永固镇总寨小学,甘肃 张掖 734500)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模式还有待发展和完善,教师在实践过程中需要清晰地了解目前学生的阅读现状,对阅读教学中的相关问题以及原因进行深入探索和分析。另外,通过对阅读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发现,国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国内语文阅读教学对阅读过程的分析和探讨不够重视,另外,阅读教学实践中缺乏宏观的理论构架。二是在部分语文教师的意识中,对于阅读教学的理念并没有充分的认识,对阅读教学的理念没有完全掌握,教学思路也不能及时更新。第一类问题的存在可能会导致教师“腾空”教学情况的发生,在实践阅读过程中学生缺乏阅读过程的重要环节,即使“在读书”,却“不会读书”。第二类问题可能会造成教师缺乏主见,在开展教学的活动中文化储备不充足。所以,就国内语文阅读来说,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存在一定问题。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理念落后
即使新课标改革已经逐渐在国内各地落实开来,但是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普遍的教学辅助方法就是向学生提“问题”,而且不允许学生在课堂上提问,更不允许质疑教师的观点。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有利于教师按自己设计的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这样的教学环境不能保证学生和教师在知识层面处于平等的地位,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传统的教学环境通常严肃、压抑,即使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也不敢将自己的问题表达出来,随着时间的积累,学生彻底没有了问题意识,对于知识也只是机械被动地接受。
(二)教学方法不科学
阅读量较大的文章通常需要更多的时间,所以,在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普遍方法就是应用“标准答案”的教学方法。教师没有将阅读的具体方法传授给学生,同时也剥夺了学生的阅读时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部分教师盲目跟风迎合,在没有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的前提下,轻易地改变教学方式,使课堂充满问题的同时,也让学生丢失了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课堂氛围虽然活跃了,但是没有从根源上改善教学效果。
(三)评价方式欠合理
目前,还有一大部分教师只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用学习成绩评价学生的好坏。还有部分教师过份注重标准答案,忽视学生智力的开发问题,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只允许学生用标准答案回答问题,不允许有发表自己的见解。现在的小学生都面临中考的压力,教师为了使学生记住相同类型问题的答案,一般采用题海战术,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学生的思维日渐程序化,最终造成学生彻底丧失问题意识能力。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提升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著名的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认为教育就是生活、学校就是社会。小学阶段的教学要秉承“从做中学”的原则,将儿童的活动作为中心,充分调动儿童的主观能动性。民主、自由的课堂可以激发学生内心的潜在问题,帮助学生主动探索,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小学阅读教学要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立愉悦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的阅读环境和问题情景,让学生无压力地将自己的学习活动和情感体验带入课堂学习活动中,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和灵感。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多和学生进行沟通,拉近和学生的距离,消除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芥蒂,引导学生放开自我,和教师真诚地对话,旨在掌握文章更深层次的情感。
(二)以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必须将传授阅读的技巧和方法放在首要位置,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同时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然后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学生提出的见解持鼓励态度。另外,教师必须掌握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和具体要求,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要有自己的见解,以不同的角度去看待相关问题并接受相关结果,鼓励学生冲破传统的思维定势。
1.从课题入手,提出关键问题。课题是文章的眼睛,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以课题为中心,提出一些与课文内容、课文主旨、思想感情等有关的一些关键问题,以此揣摩文章的中心内容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促进学生思考能力的有效提升。如在《窃读记》一课时,教师应该从课题出发,引导学生提出作者为什么要“窃读”,作者是如何“窃读”的,作者通过“窃读”所得到的体验和感受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正是抓住了题眼,学生提出了与本课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有关的关键性问题,学生才会产生进一步阅读文本、求疑解题的内驱力,才能积极投入阅读教学活动之中,参与有效的阅读、提问、交流和讨论。
2.抓住重点词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课文都是文质并茂、感情丰富的作品,文章中的一些关键词语、中心句、重点段落对表现文章中心、表达文章思想有着极大的作用。这些语句和段落不是一读便能理解和体会的,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质疑的方式对这些语句和段落予以解读,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阅读目标。如《小英雄雨来》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一中心句提出以下问题:雨来是什么人,他生活在什么地方、什么年代,他为什么成了小英雄,“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一句话都出现在了在课文中的哪些地方,都是在什么样的具体场景下出现的,多次出现这句话有什么作用,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在这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的引导下,激起了学生主动阅读、思考探究的欲望,就会带着问题去阅读、理解和体会文章。
3.根据文章特点,提出拓展性问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写人记事类的记叙文,还有一些描写动物、植物的说明文,写人记事文章通过灵活多样的描写形式,将人物形象和事情经过告诉给读者的时候,往往留下了一些问题和空白,有待学生联系自身情感进行理解和体验,描写动物、植物的文章在形象地展现了动物、植物的特性时,也留下了一些疑问和启发点供学生拓展延伸。对于这样的文章,教师就要积极利用这些资源,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特点,提出一些拓展性问题,锻炼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如在《画杨桃》一课的教学中,教学目的在于引导让学生知道看问题或做事情不能凭空想象,而是要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从客观存在和实践出发,实事求是。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白这个道理后,我们可以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提出下列问题:文中是谁在画杨桃,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什么事情,“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形状,画正确了吗?杨桃就是五角星那样吗?在学生提出这些问题后,并进行充分的讨论和理解之后,继续引导质疑:到底如何才能画出杨桃真面目?接着进一步提出,在生活中认识事物、看人、做事怎样才能看得真实、做得正确。这样,经过问题导引、质疑提问和阅读理解,学生就能够在阅读活动中理解问题,并且读得深入,理解得透彻。
在语文教学中过程中,教师要立足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全面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敢问、会问、好问、善问,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探究能力,让学生真正读懂每一篇文章,感受每一篇文章,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得到提高,阅读问题的意识能力逐渐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