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
2019-01-19山东省肥城市潮泉镇初级中学张泽春
■山东省肥城市潮泉镇初级中学 张泽春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立足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作为历史教师,要始终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加强认识和实践。
一、利用历史学科特点,发挥立德树人功能
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涉及的人类在历史上的活动,以及各类人的人生追求和生命意义,学的就是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从这样的意义上说,历史课就是立德树人的一门基础课程,同时与其他学科相比又具有不可替代的“立德树人”功能。
第一,历史知识是真实具体的,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有真实依据的。它以直白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尽管跨越时空,但客观真实的属性易于让学生接受。尤其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中学生来说,要比其他学科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从中得到思想启迪。
第二,历史以史实说理,易于令人信服。它不是用抽象的理论进行说教,而是重在以历史事实说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更容易接受经过实践检验过的真理,特别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独立思考问题和辨证认识问题的能力,在客观事实面前,他们才心悦诚服地放弃错误的观点和看法。因此,历史学科在德育渗透方面用史实说理的特点,更容易使学生信服,从而自觉接受思想教育。
第三,历史内容丰富多样,易于多方面进行思想教育。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它所反映的不是人类某一方面的社会生活,而是以往人类各个方面社会生活的综合。
在历史宝库中它既有人类长期从事社会生产所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也有人类长期社会生活所积累下来的教训;它既有人类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积累下来的宝贵知识,也有人类在军事、科技、教育、艺术等方面积累下来的宝贵知识。正是这一内容包罗万象特点,赋予了历史学科在渗透德育方面的优势。
二、挖掘历史教材德育价值,明确立德树人目标
自2016 年以来,初中历史教材由教育部组织领导,重新进行了编写。本次统编历史教材是国家行为,它是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是把好教育系统意识形态观的战略选择,也是提升义务教育质量的奠基工程。教材内容有意识地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一系列重要精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等方面的教育理念落实在历史教材中。
初中历史教材按时序编排由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三部分组成,每部分都精选了有代表性、关键性的历史事件组成,贯穿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每部分的内容都有其重要的主题意义。古代史中渗透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等教育,通过古代的科技文化及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等内容,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体现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的教育。在中国近代史中选取了中国人民对外反抗列强侵略、对内反抗专制统治的斗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等内容,体现了中国人民不甘落后、不断抗争的精神。
中国现代史中让学生认知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的领导作用,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等实例,体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使学生形成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更是蕴含着落实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法治意识和国家安全、充分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历史教育的重要职责。
三、加强教师师德修养,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新时代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教师一定要有政治意识、国家意识、民族意识、社会意识、国际意识等,时刻想着自己的本职工作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前途等有着紧密的关联。
历史教师要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师德修养为引领,以学生道德培育为教学重点,切实把历史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领域。
历史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自己要做到“立德为先,树人为本,重教为先,传道为本”。在教学中要不断丰富自身学识,努力提高业务水平,严格执行师德师规,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爱岗敬业。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让他们都感受到教师是在实实在在地爱护他们、关心他们,努力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在优秀品质。利用历史学科的特点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历史教师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他的性格、品德包括价值观都会影响到学生的成长。所以教学中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在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时要时刻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特别要注意当今世界格局发展的复杂性以及互联网媒体中传播的不良信息,要排除干扰,用正确的思想和立场引导学生。
比如在学习“七七事变”内容时,教师声情并茂讲述国民党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和第132师师长赵登禹英勇抗击日寇、壮烈殉国的感人故事,体现了他们强烈的民族情感和无畏精神。并且教师适时把自己的想法穿插进去:每一个中国人在民族危难之际,都应该摒弃个人得失,民族大局为重,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之中。
评价这些英雄人物时,也要摒弃国共两党的政治立场,正确地认识和评价民族英雄。从而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爱憎观、民族观、英雄观的教育,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四、改革课堂教学,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教育改革的步伐也不断加快,新的教育思想理念、技术手段也在不断冲击着我们课堂教学。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在学习方式上和课堂教学中做出改变和调整。
历史学习方式应变接受性学习为自主性、探索性、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在自我发现、自我创造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起解决问题的信心,培养学生的自信勇敢、勇于挑战和辨识真善美的品格特征。
如在隋唐时期“盛唐气象”的教学中,让学生以自主性学习方式,思考“盛唐气象”的表现和形成的原因。让学生课前自学,收集资料,对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判断,提出自己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在自主性思考、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示并交流自己的研究结果。这样,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增添了独立解决问题的勇气和信心。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年龄层次、心理特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的品德和人格建塑。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作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及有关的历史资料,逐步培养他们独立捕捉观点和信息、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学习中国古代造船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后,有些学生对“领先世界的中国航海技术,到了近代,航海成就却落后于西方国家”的问题产生了兴趣。教师不妨把它作为一个兴趣题进行思考。有些学生通过查阅书籍、上网查找资料,最终得出了结论,也意识到了自己肩上担负着进一步增强我国科技实力的历史使命。此外,教学中可以组织知识抢答赛、讲成语故事、资料展览等多种活动,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调动他们积极向上、勇为人先的内在能动性,帮助学生形成敢于拼搏的优良品质,以推动他们思想和人格的不断完善。
新时代赋予了我们新的使命,历史学科作为独特的德育学科,拥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内涵和得天独厚的“立德树人”教育的优势。我们坚信,只要我们本着科学的态度注重实践,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将离我们越来越近。
注: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教科书的意识形态功能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价值研究”(课题立项号:DHA170340)课题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