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科学课程标准比较
2019-01-19天津市红桥区教师进修学校周克楠
■天津市红桥区教师进修学校 周克楠
2017 年教育部公布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为了方便大家研究学习,我将《标准》与《实验稿》条目的增减和观点的异同进行了简单比较,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和对科学课堂的影响。
一、框架与思路,性质与理念的比较
(一)延续既有架构,方便教师理解
《标准》与《实验稿》虽然采用了相同架构,但《标准》相比《实验稿》有了很多突破。它解决了《实验稿》试行十几年来存在的很多问题。比如每个知识条目从三至六年级的最终目标到按照高、中、低年级设置学段目标,比如把三年级作为科学课的起始年级改变为一年级开课。《标准》中每个部分都有个别条目增减,一些观念有较为明显的变化。
(二)课程性质突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实验稿》明确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标准》则提出三点: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实践性、综合性课程。在此,两者的主要区别是《实验稿》首次出现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培养宗旨,而《标准》更早在前言中就出现了这一提法。 这是科学改革实行十几年来通过大量的实践经验达成的共识,也说明“科学素养”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是科学学科教学的主要任务。另外一点,《实验稿》将科学课程定位为启蒙课程,而《标准》出现了三个名词对科学课程进行界定——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从此也看出科学课程本身的价值超越了启蒙的定位,
(三)课程理念微幅调整
《实验稿》中的六点课程基本理念被《标准》“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式学习,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等四点所取代。 这里“面向全体、探究学习、主体地位”三点被完全保留。而“社会和学生的需求,开放性,评价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三点被“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取代。
《标准》强调了教师的重要作用。在此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是在转变教改之初过于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观念引发的诸多问题。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引导着”要为学生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学习,最终成为一个学习者。同时,《标准》认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科学学习的内动力”,这里要求教师去“保护”这种动力。教师要采取一定行动帮助学生保持这种动力,使其能始终推动学生学习。在这一条中还出现了“小学科学课程的组织与教学要兼顾知识、社会、儿童三者的需求……”这句话就是《实验稿》中的第四条,只是被合并到这一条中。由此可见,只有“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两条被真正删减。
(四)设计思路变化明显
1.学段的划分。从《实验稿》小学阶段不划分学段,只设定最终目标,到《标准》将小学六年时间划分为低、中、高三个学段。这一点变化在教学质量检测等评价工作中会体现巨大的优势。理论上对学生科学质量的检测工作是要从课程标准而不是教材角度出发的,但一纲多本的观念指导下的教材编写与课程标准一定有所出入,致使测评很难脱离教材。此次《标准》的学段划分很好地解决了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而且,三个学段的划分也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
2.四维目标。《标准》将《实验稿》中的三维目标增加“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第四维目标。而且具体名称上有所变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变成了“科学态度”。增加的一维目标是突出了科学的社会性。课堂的教学目标要与技术、社会、环境相关联。这是对科学教育认识的一种进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变为“科学态度”说明了课程标准编者和教育专家更为求实的态度。确定科学课程本身能够达成的目标,而不是把价值观这样树人的职责全部包揽下来。
3.内容减少,难度降低。《实验稿》中“物质、生命、宇宙”三个领域共10个主要概念,分解为35个分解概念,细分为141个学习内容。《标准》中出现“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工程与技术”四大领域。其中物质6个概念,生命6个概念,地球与宇宙3个概念,工程与技术3个概念。全册共有18个概念,分解为75 个学习内容。从数量上看《标准》比《实验稿》即使增加了“工程与技术”领域,总数上仍是有所减少。
二、课程目标比较
(一)科学知识目标
《标准》删掉了《实验稿》中第一段的总体表述。增加了“工程与技术”领域,仍然是四部分。在具体表述上《标准》没有采用“通过对……有关知识的学习……”的方式,而是直接陈述要达成的目标。
《标准》其他领域目标的表述也更为清晰,且降低了学习难度。新增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方面强调了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推动作用。这些趋于核心的目标更加抽象,生命科学、地球宇宙领域亦是如此。
(二)科学探究目标
《标准》在结构上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两部分来阐述。科学探究总目标中做了四条解释:
1.探究是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和过程。在《实验稿》中的表述是“探究既是过程也是学习目标”。《标准》对科学探究的含义解释的更为具体详实,也是在明示新《标准》指导下的科学课堂仍然要通过探究的方式完成教学。
2.《标准》表述探究的主要特点而不是《实验稿》的探究流程。大家熟知的探究七步骤在课改之初,确实起到了帮助科学教师理解执行探究活动的目的。但经过一段时间,机械执行造成的模式化倾向愈为明显。因此,有专家提出:科学探究是实证活动、社会活动、交流活动。而《标准》在此次更是放弃了流程而是对探究特点做了细致描述。
3.对科学探究需要掌握的能力做了细致表述。尤其是明确了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思维方法。对能力的要求《实验稿》中没有专门的表述。科学过程技能这一概念其细化为观察、推断与预测、分类、测量、假设实验论证、分析结论……经过多年实践,对于能力的重视在本次课标修订中终于有所体现。
4.科学结论的相对性和时效性。在《实验稿》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的第二条:对待科学,其中2.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似乎与此可以相对应。但相同涵义的目标是在不同领域中出现的,这一点教师们要留意关注。《标准》中指出科学知识在一定阶段是正确的,但发展需要完善,这是在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这一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过往教育影响,很容易形成非对即错的思维定式。因此,这种认识的形成对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极为重要。
(三)科学态度目标
《实验稿》中没有用科学态度一词,而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标准表述中也没有总目标项目,而是在具体内容标准之前有三段文字和一个框架图。我们可以认为这部分基本可以等同于新《标准》中的总目标。三段文字大约表述了三件事: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科学学习的动力;它包含四方面:对待科学学习,对待科学,对待自然,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达成这一目标的方式是感受体验与内化。后面的框架图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四方面又细化为13个分目标,逐条阐述要求并提出活动建议。
《标准》科学态度目标在总目标中提到了四点:好奇热情,克服困难;证据意识,乐于倾听;大胆质疑,追求创新;合作交流,尊重他人。这四方面总结成四个词:探究兴趣、实事求是、追求创新、合作分享。情感态度价值观或说科学态度,是所有教学目标中最难考察和落实的目标。《实验稿》中强调要内化、体验。
至于有了经历是否肯定形成尚未可知。《实验稿》的编篡专家殚精竭虑把它分为四方面十三条具体内容,希望把抽象的目标细化到具体可以执行,但在教学实践中科学教师仍然感觉对这一目标无能为力。所以,有专家提到“科学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用凝练的表述直指目标本质。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这是《标准》中新出现的一维目标。《实验稿》中没有与之对应的标准。《标准》要比《实验稿》要求降低。《实验稿》是用科学知识改变生活,而《标准》只是初步了解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标准》中第二条“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包含了《实验稿》中的后两点“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标准》中关于“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新增观点。“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移植自《实验稿》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对待自然中的3.1,这一点又是一个跨领域移动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