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70年以来中国武术教育发展的研究
2019-01-19胡振飞曾凡鑫
胡振飞,曾凡鑫
(曲阜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山东曲阜 273100)
武术经数千年的淬炼,博采、融摄了中华民族众多关于人体和生命探究的文明硕果,筑成了丰厚的文化体系。与中华传统文化无异,这一文化体系的传承与发展也同样经历了一个漫长且跌宕的历程,这一历程的诞生、演变无一不是伴随着教育这一重要手段而进行的。当今武术能拥有这般丰腴婀娜的身躯与教育的关系密不可分,因此全然可将教育理解为是驱动武术发展的最大动因。时至今日,以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为首要任务的武术教育依然是当下研究的重要课题。然而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武术教育,正遭遇“表面繁华”遮蔽中的“名存实亡”尴尬境遇。想要厘清当下武术教育“名存实亡”的关键所在,必须“以古为鉴,查其兴衰;以史为鉴,究其兴替”,揭橥本源,追朔近现代中国武术教育发展史程,弄清中国武术教育模式形成的动因,从武术教育迈出的每一步中寻求相应的规律、经验和教训,为今后中国武术教育发展之路尽可能避免曲折与艰辛。
1. 中国武术教育百年发展的时代轨迹
1.1 中国武术教育的诞生
人类社会、文明历程的开端源起于原始社会,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其发展历程几乎贯穿、延续整个中华文明发展史。同时,武术教育与武术相伴相生、相生相息,共同见证了一个历史进步的历程。据《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我国学校制度早在几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就已出现。学校制度经历夏、商朝代更迭,不断完善蜕变,到了周代时期其体系更加完备,演化形成了“六艺”教育,即“礼、乐、射、御、书、数”。此外,武艺教育在西周时期六艺教育的前四艺“礼、乐、射、御”中被充分体现,并且这个时期的教育内容主张以礼为中心,以武(射、御)为主要内容,来培养人的德、智、体。西周时期“六艺”教育所倡导的技击理论,对后来武术理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是迄今为止记载武术教育最早的材料。
1.2 中国社会主义学校武术教育的兴起
党和政府早在1949年10月举办的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筹备会议上提出,体育运动要广泛的采用民间原有的许多体育形式。在1958年召开的全国体育学院院长会议中,国家体委开始将武术纳入体育学院的专业及普修课程,此后一些体育类院校也相继设立武术系,培养武术型人才,使得武术项目从民间技艺进入了现代高等教育的殿堂,并且在随后几个月内国家体委又制定了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制定了五种竞赛规定套路,即:刀、枪、棍、剑、拳。1961年,教育部对1956年出版的《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并根据继承、发扬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特色精神,将武术归入民族传统体育,并列入同年问世的《全国大、中、小体育教学大纲》。诚如上述,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迄今,中国武术教育体系不仅得到了快速发展,驶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同时也开启了中华武术发展史的新征程。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武术教育的构建
1982年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新道路。新的发展思路令中国由内而外彭涌着勃勃生机,社会各项事业也纷纷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态势。包括武术教育在内的学校体育教育,也顺势进入下一个历史新阶段。北京体育学院在1982年间,获经国家批准,开始招收武术硕士研究生。1984年国家又开始设立武术硕士学位,并随之两年后在北京成立了武术研究院。1996年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设立武术博士学位,上海体育学院成为全国首个武术博士授予点,为众多研究武术的从业人员,提供了更高层次的最求目标和平台。
教育部在2000年印发实施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中,将民族传统体育修定为武术,并列为必修课内容。2006年国家颁布的“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预示着学校武术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教育作用将进一步得到加强。为全方位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的精神要义,深入落实《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体育发展十三五发展规划》,并充分发挥武术在健康中国战略中的推进作用,国家体育总局于2016年7月制定了《中国武术发展五年规划(2016-2020年)》,规划指出未来五年武术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任务和要求。从上述史料中可发现,武术教育发展的轨迹路线是在国家的主导下,走上了一条弘扬、传播和继承文化的自觉之路。
2. 中国武术教育百年发展的历史经验
2.1 与国家同命运,与时代同进步
民国初期,面对国力衰弱、国民羸弱、时局苍夷的处境,国民政府利用国术对国民身体进行了功能性改造,将民族存亡、国家兴衰作为了武术教育的重点考量目标,使得“强种卫国”的逻辑将武术文化与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担负起尚武强身、保种强国的时代重任;国富民强的今天,武术教育依然是通过对学生身体的规训,使之外在行为与内在心理、观念意识与情感体验上的契合,达到“武以成人”的终极目的,让国家意识、民族精神真正内化为学生的德行,担负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任,承载中华民族向文化强国迈进的复兴理想。从二十世初,许禹生、张之江、马良等人倡导 “将中国旧有武术列为学校教育必修课以振起尚武精神”,“国术为达成军事目标之最佳手段”的建议迄今,仔细审视武术教育的初衷和动机,不难发现每个时期的武术教育都是一种对人身心教化的手段和方式,所要弘扬和传播的内容必然蕴含着国家、民族以及社会对个体“身体化”的培养预期。1跟紧时代步伐,与国家兴亡同命运是武术教育百年演进的历史逻辑之一。
2.2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人民为中心,以实践为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正确指引下综合国力得到迅速发展,国内各项社会事业也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态势。武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血气,其教育目的也伴随着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发生了巧妙地转变。
民国四年,由徐禹生等人提出的《拟请提倡中国旧有武术列为学校必修课》的议案在“全国教育联合会议”中被一致通过,该议案认为“我国之所以羸弱主要是因为文弱之风盛行,所以国家之发展应有尚武精神。”此后,武术作为一种“保种强国、自强自立”的重要手段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大健康”时代背景下,“全民健康”问题上升到国家战略。国家为了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们健康水平,2016年国家体育总局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颁布后,也相继印发了《中国武术发展五年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并指出:“要充分发挥武术在实施全民健康国家战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仔细审阅武术教育百年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民国时期兵戈扰攘,广推武术是为了尚武强身、保种强国;百年后,国家繁荣昌盛、国泰民安,武术教育依然紧紧围绕国民体质、国家兴衰。因此,想要使学校武术教育彪炳千古,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领会好国家政策、紧紧围绕人民来开展武术教育是中国武术教育近百年历程所体现的历史经验之一。
2.3 不忘本来,借鉴外来,面向未来
1860年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惨败,让国人知道了西方文化的优势,并萌发出唯有学习西方文化才能打败西方人的主流思想。加之在浙江区域的平定太平军战役中,一些国外势力提供的枪炮、轮船等种种利器的援助,让当时的统治者也尝到了西方文化的好处与优势,使官方学习西方文化的念头愈发强烈。20世纪初,民国临时政府受日本军国民教育思想的感染下,在拟定的教育宗旨及规划中表明,将在各级各类学校设立体操课,并以兵式体操为主。1906年,在主管全国教育学部的奏请下,又将“尚武”列入 教育宗旨。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体育在“改造旧体育,建立新体育”的指导方针下,开始对旧体育文化进行去芜存箐的改造。武术也随着改造之风,吸取了苏联体育之模式,逐步向竞技武术方向靠拢。1953年,在天津举办了第一次全国民族体育表演竞赛大会,三年后又举办了12单位武术表演大会。随着西方体育思想的不断渗透,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武术竞赛规则》也在1959年相应问世,使得武术成功迈入竞技之路。武术在这种依附、模仿的模式下发展至今,虽然呈现出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局面,但实质上却也丢失了最为重要的文化内涵,丧失了自主性和独立发展的生存空间,没了文化意义的武术,也就成为人们口中所调侃的“花架子”。因此,中国武术教育在今后的发展中,不仅要吸取外来经验、面向未来,更要不断彰显、传承武术背后蕴藏的文化内涵。
2.4 汇集政治家论著、学者成果、业界经验共同智慧
早在20世纪初,北洋政府面对国颓民废之处境,在《军国民教育施行法案》一案中就明确提出“各科教授材料,与军民国主义有关系者,应随时联系,以输入勇武之精神”的号召。被杜威称之具有“一个民族起转折作用”的蔡元培,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一文中提出了“夫完全人格,首在体育,次在智育”的著名体育教育论断。4毛泽东也在1917年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提出“欲文明其精神,必先野蛮其体魄”的体育思想。
21世纪初,国家体育主管部门为了真正弄清当下国内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现状,并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展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学校武术教育调查研究。调查发现:“有70.3% 的学校没有开设武术课,有些学校不仅没有增加武术内容,反而削减武术以增加跆拳道等域外武技项目。”面对此等现状,社会各界专家、学者纷纷投入此等困境的对策研究,邱丕相教授也在上海市政协2007年的第十届五次会议上呼吁道:“假如我们的青少年接受的都是外来体育文化,长此下去,作为体育人和武术人,恐怕我们是要负历史责任的。”这种“武术意识薄弱”现象无外乎与“教与学脱离”有关,前中国武术协会主席王筱麟也曾提出“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回眸古今,武术教育发展虽谬误百出,但都在社会各界精英和学者们的监管及帮助下再次回归正道,面向远方。中国武术教育发展之蓬勃,与社会各界学者对武术无私的奉献密切相关。
3. 中国武术教育未来发展的理论思考
3.1 以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武学体系为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武术便从军事舞台脱离而出,虽被列入体育的范畴,但也戴上了“体育”的枷锁,被禁锢于“身体运动”的道路上。诚然,当下武术教育发展所遭遇的尴尬和迷茫,与武术教育长期“捆绑”和“寄生”在西方体育教育思想的结果息息相关。中国武术教育历经百年跌宕,仍难以厘清一条扎实严谨的发展链条。致使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一直以来中国武术教育的发展未能建立以科学与理性为主导的武学体系。然而,建立科学与理性的武学体系,就是必须重新审视中国武术教育发展演变至今的规律,尤其要厘清中国武术的源头、演变、未来以及在新时代的作用、价值及地位,并主动对演变过程进行反思,积极担负起中国武术新时代发展的使命与担当;建立科学与理性的武学体系,就必须摆脱“体育”武术的束缚,不能仅从“身体运动”的视野来考量中国武术的价值,中国武术更不能仅存活于狭小的“体育空间”;建立科学与理性的武学体系,就必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协调解决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共同作用,注重求同存异,重新审视中国武术教育体系,最终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武学体系。
3.2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
我国当下体育之发展仍需以举国体制为主要方式,这种由政府主导的发展姿态,为整个体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驱动力。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武术事业的发展虽如日中天、朝气蓬勃。但随着世界进入全球化以后,大量域外文化被传入国内,并迅速渗入国民日常。其影响对我国经济、文化、社会造成极大冲击的同时,中国武术教育模式也逐渐被西方化,教学内容愈加单调与苍白。武术教育之单调、苍白,使得武术在一种体育极度开放的环境下毫无优势可言。究其根本,这种单调与苍白虽一部分源自于大量且繁杂的域外文化及大众体育文化对传统武术的冲击,但绝大部分则源自于中国武术教育对“国家意识”的强化力度日益衰减。7然而,强化武术教育的国家意识,就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从文化、战略、教育的视角,将武术教育提高到一个重要的战略高度;强化武术教育的国家意识,就必须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体育事业提出的新要求,用新方法、新理念、新观点对武术教育事业进行创新性研究。
3.3 以满足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与健康需求为诣归
在华夏历史进程的每个阶段,武术总有自身独特的角色担当,且总能通过突出、淡化某一作用来突显自身的社会价值,适应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需求,助力政府解决每个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1840-1945年期间,社会的主要矛盾在于“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中华武术作为“保种强国、自强不息”的主要手段,使得武术与民族兴亡联系在一起,肩负起“民族存亡、国家兴衰”的历史重任;2017年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当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且国务院在2016年间又先后印发了《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博采儒、释、道三家文化精髓的武术,其蕴藏的“多元化”价值、注重“内外兼修”的运动形式、以及对人身心健康的独特作用,使得武术在众多运动项目中脱颖而出,成为助推全民健身计划实施、加速健康中国战略部署的主力军。综上,中国武术教育未来之发展,必须以助力政府解决当下社会主要矛盾为首要任务,以满足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与健康需求为诣归,突显中国武术教育的社会意识,使之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强驱动力。
3.4 以回答中国武术教育的重大理论问题与实践为导向
中国武术早在1915年就开始正式进入校园,百余年来武术教育虽没有从根本上扎根于学校,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精英、学者们却不断为中国武术教育之发展出谋划策,总能在不同时期下,针对不同的教育现状进行反思、分析,并给予可行性的路径和对策。民国时期是武术进入校园的开端,在面对“师资培训堪忧,中小学武术课时有限,教材编制标准不一”等现状时,国民党政府开始建立中央国术馆,并相应制定了《中央国术馆组织大纲》,其中“大纲”对中央国术馆的工作做出了规定:“研究中国武术与体育、教授中国武术与体育、管理全国国术事宜、编撰国术及体育图书。”为了弥补师资力量欠缺,张之江等人在中央国术馆内附设体育传习所(后改为国立国术体育师范专科学校)以培养专业武术人才。二十一世纪初期是中国武术教育发展的困境期,国内各大、中、小学的武术教育现状也可谓是“表明繁华”遮蔽中的“名存实亡”。此等境地下,中国武术教育理论体系及发展模式将被国内众多学者重新审视,并再次回归到“教什么、如何教、谁来教”的问题上。
诚如上述,中国武术教育在突破每个阶段的发展瓶颈时,总会在众多精英、学者和政府的帮助下,挖掘出现状背后所预示的种种理论及体系问题,并给出解决问题的优化对策及方案,为中国武术教育之未来走向出谋划策。由此,我们在探索中国武术教育的未来走向时,必须以回答中国武术教育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导向,强化武术教育的“反思意识”,并通过不断实践、思考、构建新的发展理念,总结出一条符合中国武术教育实情的未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