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2019-01-19陈月婷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19年4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大学生

陈月婷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工作者承担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指认可和赞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追求,在喜爱、崇尚等积极情感因素作用下,自觉地外化为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习惯。

一、立足学生实际,深入了解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基本状况及特点

近年来,本课题组立足广东省,选择以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等六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发放问卷和开展网络调查、召开座谈会和实施个案访谈等多种方式进行实证调研,深入了解新时代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状况,把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基本特点。

(一)认同不平衡性:感性认知强、理性认知弱,认同呈表层化

近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成效显著,调查中的广东六所高校学生广泛了解和普遍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例高达95.48%。他们了解和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多元方式多样:“学校课堂教学”占61.03%,“互联网等新媒体”占17.16%,“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占16%,“校园文化”占3.87%,“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占1.94%,其中学校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调查中,90.33%大学生熟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但加入干扰性选项后,能准确回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具体内容的大学生比例仅为51.5%。这说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多数是死记硬背、僵化理解,而对其基本内容及其内在逻辑理解不全面,对其科学性和合理性认识不到位,容易混淆相关概念。在问卷调查中,90.5%的大学生认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有必要,87.7%的大学生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日常生活关联度比较大。而在个案访谈中,大学生普遍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大上的宏大叙事,是政治宣传需要,而与个人自身关系小、作用不大,缺乏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经常“入眼入耳”,但未能真正“入心入脑”。

(二)认同不协同性:高度认同、中度践行,知行不一致

在认知认同方面,97.8%的大学生对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建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培育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表示“认同或非常认同”。在情感认同方面,95.1%的大学生对中国能实现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充满期待、信心十足。在行为认同方面,85.33%大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行为准则,身体力行、主动践行。比较而言,认知认同最高,情感认同次之,行为认同最低,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呈现“高度认同,中度践行”的特点,“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还不能同频同步。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行为调查中发现,近一半的大学生仍以实用主义为原则处理日常事件。如:“如果你发现有同学在评奖评优中弄虚作假,你会劝阻或举报吗?”,有44.2%的大学生选择“肯定会,诚实守信是为人之本”,43.7%选择“视情况而定”。“如果你发现有年轻人不给老年人让座,你会暗示或提醒吗?”,40.8%选择“肯定会,尊老爱幼是传统美德”,51.8%选择“视情况而定”。大学生选择性地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表明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不彻底,即便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学真懂”,但还未能做到“真信真用”。

(三)认同差异性:优秀生低年级学生认同度略高,群体差异较小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在政治面貌和不同年级上存在较明显的群体差异。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能发挥其先进模范带头作用,积极主动地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一般学生广为知晓和更加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年级来看,大一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最高,其次为大二学生,大三学生次之,大四学生最低,呈现逐年下降的态势。分析其原因,课题组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要贯穿在大一大二时期,其主渠道的作用对低年级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更广更深,低年级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记忆更准确、认识更全面,而大三、大四的学生逐渐迈入社会接触现实,当他们对一些社会现象不满却得不到合理解释和正确引导时,就会质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降低认同度。

当课题组从专业、性别、城乡、经济状况等因素来研究其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影响时,发现其群体认同差异性极小,以上因素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群体认同的相关关系不显著、影响甚微。整体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群体差异性小,这恰恰说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体人民的价值共识,体现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价值诉求,是全国各族人民“最大公约数”的价值观,为广大人民群众认可和接受。

二、坚持“三以”原则强化教育引导,不断深化新时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知、情、行”的辩证统一过程,一般包括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三个阶段。认知认同是基础,情感认同是升华,行为认同是归宿,这三个阶段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是一个螺旋上升的渐进发展过程。

(一)以理服人,抓好课堂主渠道,提升认知认同

认知认同是基础。认知认同是指大学生能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内在逻辑,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和重要性。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抓手,用科学理论培养人,以彻底理论说服学生,用理论魅力引领学生,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强化认知认同。

一是深化理论研究,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27页。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彻底性,必须在学理上下工夫。①科学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理性。从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坚实的现实基础,科学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和发展的必然性和逻辑性。在与我国传统价值观、西方价值观的比较中,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坚定核心价值观自信。②系统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全面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逻辑结构,系统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关系,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本质特征。③全面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宏观层面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实现国家战略目标、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指引新时代中国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微观层面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每个公民的成长成才、职业发展和家庭幸福也具有显著引领作用,是人民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价值信仰。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加强理论研究,用理论武装学生头脑,在课堂上把理论讲明白说透彻,让大学生切实感受到真理的力量,真学真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认知认同。

二是优化教学内容,把理论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坚持习近平总书记“三因”理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程贯穿,重点融通”为原则,优化整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干课程内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体系有效地向课堂教学体系、学生思想体系转化,增强课堂教学的理论性和针对性。以高职院校为例,大一时期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贯穿全课程,从思想、道德和法律三大模块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侧重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和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立鸿鹄之志,追求真善美,做新时代奋斗者。大二时期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探索历程结合起来,侧重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关系,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每学期都开设《形势与政策》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导向,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和科学研判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客观把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坚定价值观自信,传递社会正能量。

三是活化教学方法,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坚持理论灌输和心灵启迪相结合,灵活运用案例分析、课堂讨论、情景体验、合作研讨等多种教学方法,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性作用,使学生学懂弄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使用学生喜爱的、接地气的话语体系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大道理变成小故事、微视频。利用“蓝墨云班课”APP、微信公众号等教学新手段和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新方式,扩大学生参与面,增强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兴趣和信心。顺应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利用在线学习、移动学习和混合学习等学习新模式,主动占领网络教学阵地,打造网红课堂,让学生随时随地、轻松便捷地学习,让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一种新风尚。

(二)以情感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升华情感认同

情感认同是升华。情感认同是指大学生在认知认同的基础上,产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认可、赞同、喜爱、崇尚等积极心理,为行为认同提供有力的感情基础。情感认同的积极体验越强,推动其外化为行为的力量越大、克服各种阻碍的动力也越强,就越容易把认知转化为行为。①唐小华、李玲、王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建构》,《 教育与职业》2015年第2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浓厚的文化氛围中,使大学生日益向往和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升华情感认同。

一是文化熏陶,以文化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举办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共同营造实事求是、严谨求学的良好学习氛围,营造尊师重教、教书育人的良好育人环境,营造诚实守信、团结友善的良好校园风尚。以文化人、环境熏陶,发挥文化滋养的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空气一样无处不在,让学生在浓郁的校园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润物细无声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入眼入耳”又“入心入脑”。

二是榜样示范,见贤思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全校师生中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选活动,大力宣传校园模范践行者的先进事迹,让学生感受到榜样就在身边,激起学生对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榜样人物的仰慕之情,引起情感共鸣、主动看齐。挖掘社会上各类道德模范人物,宣讲100名改革先锋的先进事迹,发挥榜样引领辐射功能,增强学生的模仿动机,以产生巨大的情感冲击和强烈的共情力量,激发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生动力,升华情感认同,崇德向上、见贤思齐。

三是朋辈引领,凝心聚力。学生社团是由兴趣爱好相近、志向相同的学生自愿组成的文化、艺术、学术等团体,是大学生社会交往和情感交流的主要途径。以学生社团为依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团建设,发挥朋辈教育的影响力,使社团成员拥有着共同的目标和价值取向。社团成员在各类社团活动中相互学习、团结互助,同心同德、通力合作,增强团体凝聚力和归属感,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利用青年马克思主义学社,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青马学员的朋辈引领和行为示范作用。

(三)以行育人,强化实践养成,落实行为认同

行为认同是归宿。行为认同是指大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行为标准,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矢志不渝地遵循它的基本要求,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践行者。实践出真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为自觉行为,实现行为认同,是价值认同最重要环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中,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重视实践活动,强化实践养成,使大学生“真信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要融入生活实践中,弄通做实。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①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5年,第165页。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行为遵循,切实做到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在生活方方面面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落细、落小、落实。在日常交往中以“诚实守信,待人友善”为原则,在学习与工作中以“公平竞争,爱岗敬业,报效祖国”为原则,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引领良好社会风尚。

二要融入社会实践中,坚定自信。在“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爱心公益活动等社会服务活动,加强道德修养,锤炼个人品德,提升道德素质,培养良好道德品格,坚定价值观自信。②陈月婷:《培育青年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4年第12期。利用当地各种红色资源,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历史博物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鲜活生动地了解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唱红歌听故事,接受红色教育,增强爱国情怀,锤炼道德品格,提升思想境界,坚定“四个自信”。

三要融入专业实践中,增进才干。大学生肩负着民族复兴大任,既要志存高远、勇于担当,又要脚踏实地、有一技之长。大学生要惜时如金,心无旁骛专心学习,掌握专业知识技能,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创新创造意识,成为本领高超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在专业实践中,提升职业素养,利用专业优势,使专业知识更好地服务于实践、服务于社会。大学生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实践中,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改进和提升,实现价值认同,培养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大学生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