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初心的重要论述研究
2019-01-19董鹏鹏李香钻岑大利
董鹏鹏 李香钻 岑大利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初心的重要论述,是在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科学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问题的基础上,联结历史与现实、贯通认识与实践、统筹管党治党与治国理政,进一步回答了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如何管党治党、提高自身治理能力、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等问题。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初心的重要论述以其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也为新时代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初心的重要论述的形成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初心的重要论述既从前人的思想宝库中汲取营养,又从世界政党兴衰沉浮的经验教训和我们党的历史智慧中汲取营养,同时也立足于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运用和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一)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考察初心,从理论溯源上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创立者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使用初心的概念,但他们在探索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建设规律中对其有着诸多相关论述。一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初心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他们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64页。鉴于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立在阶级对立和阶级剥削上面的生产和产品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形式,因此“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因此,无产阶级革命就是“使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结果,是“消灭了阶级对立的存在条件,消灭了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取而代之的新社会,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自由人联合体等。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8-307页。二是无产阶级革命必须要由马克思主义政党来领导。因为“无产阶级在反对有产阶级联合力量的斗争中,只有把自身组织成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政党不同的、相对立的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11页。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作用就在于为保证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和实现革命的最高目标。同时,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先进性,具备承担这样历史使命的条件。在实践层面,他们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层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5页。三是初心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重要意义。恩格斯曾给奥古斯特·倍倍尔写道:“一个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政党,一个真正想达到这个目的并且具有达到这个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顽强精神的政党——这样的政党将是不可战胜的。”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72页。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为实现自己历史使命的奋斗过程中,必须始终坚守初心,不能忘了自己的崇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
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同第二国际和俄国孟什维克等机会主义派别的斗争中,把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学说同俄国的现实国情紧密结合,深刻阐述了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其一,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先锋队,之所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因为它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给这个科学奠定了巩固的基础,指出了继续发展和详细研究这个科学所应遵循的道路”。⑤《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2页。其二,党是无产阶级有组织的部队。党一旦组织起来,就会产生统一的意志,而党的统一意志就会变成阶级的意志,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同时,党要有严格的统一的铁的纪律,从而领导无产阶级进行自觉的斗争。其三,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尽管在不同历史时期,强调的侧重点可以有所不同,但无论什么情况下,民主和集中都是不可偏废的。其四,党要始终同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列宁还运用形象的比喻来表述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他说如果人民群众是汪洋大海,共产党员不过是沧海一粟。“先锋队只有当它不脱离自己领导的群众并真正引导全体群众前进时,才能完成其先锋队的任务。”⑥《列宁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3页。
诚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讨论的具体问题所得出的某些具体结论,不可避免地具有局限性,但是这些局限性却因马克思主义本身独具的反思批判精神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而得到了消解和超越。即理论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自我追问:构成自身理论的前提是否仍是恰当准确的,它对于今天和未来人们的生活所具有的解释力是否依然充足,如何使理论与现实生活保持必要的和谐,而对这些自我追问的不断回答,便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发展的逻辑延伸,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初心的重要论述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养分。
(二)历史渊源: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作为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大党,考察初心,需要从我们党产生的历史环境、党的历史特点和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来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代以来两大进步历史潮流交汇的结果:一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形成的中华民族谋求独立解放的历史潮流,二是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以来形成的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潮流。正是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潮流,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义无反顾担负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一切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中国共产主义的同情者,必须为着现阶段的目标而奋斗,为着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压迫,为着使中国人民脱离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悲惨命运,和建立一个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以农民解放为主要内容的新民主主义性质的,亦即孙中山先生革命三民主义性质的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中国而奋斗。”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59页。
不忘初心,一直是党的优良传统。毛泽东同志曾经提出,“每个共产党员入党的时候,心目中就悬着为现在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而奋斗和为将来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这样两个明确的目标”。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59页。为此,要“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02页。邓小平同志认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或者任务,若是用凝练的语言来表述,可以浓缩为两句话:一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二是要把人民利益作为党员的最高准绳。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在二十世纪即将过去的时候,举行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大家有一种共同的认识:我们党对中华民族的命运担负着崇高的历史责任”。④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97年9月12日)》,《求是》1997年第18期。“我们现在的努力是朝着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纲领前进的,忘记远大目标,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不为实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纲领努力奋斗,同样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⑤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97年9月12日)》,《求是》1997年第18期。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勇敢地肩负好这个光辉使命。
为了保持初心纯洁,清除党内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我们党形成了诸多优良传统。其一,理论联系实际。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人都把理论联系实际作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重要标志之一。其二,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它没有自己的私利,必须把为人民谋利益、向人民负责作为自己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其三,批评与自我批评。能否开展认真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也是中国共产党有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的,也应该打扫和洗涤。”⑥《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96页。其四,民主集中制。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它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党的政治生活中的灵活运用。其五,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中国共产党向来把维护党的团结一致和集中统一看作是党的生命和力量所在,告诫全党要时刻注意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并以此作为每个党员的神圣职责。
(三)现实背景:“赶考”还在路上
党的任何新理论的产生,历来同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以及同党为实现这些任务而确立的理论和路线联系在一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初心的重要论述产生的时代背景。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在新时代日益复杂严峻的形势下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这是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继续做出回答的时代命题。
这个新时代,既与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一脉相承,又有很大的不同,面临许多新情况新变化。从国情上看,当前,新中国以来70年、改革开放40年来的探索和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和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关键时期。虽然总的来说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多年累积的深层次矛盾和困难在政治经济各个方面不断显现也是个不争的事实。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发展起来以后”与“发展的不平衡”的各种问题交织叠加,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种种挑战不断涌现,发展稳定的风险和难度进一步加大。如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同时维护好社会的公平正义,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防止既得利益群体吞噬改革成果,成为摆在执政党面前的新任务新挑战,考验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
从世情上看,国际形势风云变化,扑朔迷离,局部局势持续动荡,国际政治经济领域的合作与斗争交相上演,特别是西方反华势力阻止中国和平崛起、对中国西化分化的图谋一刻也不停歇,甚至变本加厉,这都考验着执政者化危为机的能力、智慧与勇气。“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总是企图让我们党改旗易帜、改名换姓,其要害就是企图让我们丢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丢掉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①《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5年12月11日)》,《求是》2016年第9期。
从党情上看,党依然在“赶考”的路上,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依然具有长期性、严峻性、艰巨性、复杂性。现实中一些地方和部门的党建形势不容乐观,一些党员干部也经受不住种种考验和挑战,败下阵来。有的信仰信念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存疑虑;有的与党和人民离心离德,把党的宗旨、群众利益抛在脑后;有的台上一套、台下一套,成了表里不一的“两面人”;有的热衷于“潜规则”“小圈子”,结党营私、拉帮结派;有的无视党纪国法,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权权交易,等等。因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与世界形势和我国国情的发展变化相比,与我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相比,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党自身建设状况和党员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作风都还有很大差距。在新时代,我们要更加切实地落实好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任务,努力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初心的重要论述的主要内涵和逻辑框架
探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初心的重要论述,需要从马克思主义政党属性出发,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研究。其主要内涵和逻辑架构至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政党的理论纲领和方针政策凝聚着阶级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意识。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劳苦大众的指导思想,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概括。因此,马克思主义政党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在思想理论上确保自己走在工人运动的前列,确保自己正确地领导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实践和政治实践。
始终高扬马克思主义的大旗,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初心的重要论述的首要内涵。习近平总书记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之所以如此,他从理论维度、历史维度和现实维度三方面给出了回答。从理论上看,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这既表现为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强大真理性和无穷生命力,也体现在马克思对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而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指导意义上。
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自进入近代以来就面临着谋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这两大历史使命。为了实现这两大历史使命,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艰辛的求索。在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的过程中,在各种政治力量的较量中,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脱颖而出,就在于它找到了实现这两大历史使命的金钥匙——马克思主义,并以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同时在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从现实维度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所开辟的世界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时代,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并没有过时,依然是我们观察世界和解决当今中国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和分析工具。中国共产党一诞生就把思想建党放在突出位置,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武装全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学习和把握矛盾分析方法,深刻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坚持物质第一性的观点,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关系;学习和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和创造者的观点,始终依靠人民推进改革;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自觉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当做看家本领,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人民所开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思想结晶。在该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鲜明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彰显着强大的真理力量。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运动中不是维护某个人、某个集团或者党派的利益,而是谋求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无产阶级政党从来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而是以无产阶级和广大劳苦大众的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这同样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应有之义。《中国共产党党章》在总纲中开宗明义地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这样表述党的性质,契合我们党的历史发展和现实状况,表明了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首要位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群众史观、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一是突出人民主体地位。他始终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因而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必须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发挥好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必须践行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执政的人民导向,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始终依靠人民来创造历史伟业。二是首次鲜明提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这一重要论断。他指出,“群众路线本质上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只有坚持这一基本原理,我们才能把握历史前进的基本规律。只有按历史规律办事,我们才能无往而不胜”。①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13年12月26日)》,《党的文献》2014年第1期。三是突出党性与人民性的内在一致性,把党风问题、党与人民群众联系问题看成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会上,他强调,“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如果我们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②新华社:《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2-11/19/c_123967017.htm。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他再次重申,脱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所面临的最大执政危险,我们要发挥好善于走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做好群众工作。这一系列重大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的立党之基在于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深刻阐述了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的马克思主义权力观。
(三)坚持党的领导地位
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的利益集中代表者为了夺取或者巩固政权而组成的政治组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鲜明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他还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修改为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首提“基本方略”,既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思想,同时也把过去基本纲领、基本要求和基本经验融合进去,也表明了党要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宏伟蓝图的责任和担当。
为了确保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全面从严治党。在这方面,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论述形成了系统的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体系。他重申了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这一党的建设指导方针,首次提出“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③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62页。把政治建设、纪律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并且凸显了党的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统领地位;在党的政治建设上,他提出并重申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强调要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要培育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要坚定理想信念,补足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用铁的纪律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对作风之弊进行大扫除;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等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是对于加强党的领导地位还是对于全面从严治党,习近平总书记都是旗帜鲜明、底气十足的。他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万变不离其宗,根本在于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从加强党的领导抓起,最终落脚在强化党的建设中。实践证明,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之下,党中央的权威更加确立和巩固,过去党的建设弱化、党的领导缺失、管党治党宽松软的状况得到了根本扭转。
(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自从党的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命题以来,党的历次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都一以贯之地紧紧抓住“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薪火相传,接力推进,表明中国共产党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的坚定意志和决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同志必须牢记,我们要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历史没有终结,也不可能被终结”。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2)。
习近平总书记用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当前和未来相结合的方法,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阐述。其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上天的恩赐,而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2013年1月,他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从六个时间段分析了社会主义思想从提出到现在的历史过程,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进程,并由此得出结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其二,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四位一体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其三,科学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建设前三十年的实践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征程是前后两个既互相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所推进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探索实践。其四,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对经过反复实践和比较得出的正确理论,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同时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总结经验,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其五,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一方面要摒弃封闭僵化的老路,另一方面也要防止走上改旗易帜的邪路,毫不动摇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续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