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渑池县石门沟小流域水土流失持续治理成效及启示

2019-01-19陈兴毅李全洲

中国水土保持 2019年7期
关键词:石门流域

陈兴毅,李全洲

(1.渑池县水利水保技术服务站,河南 渑池 472400; 2.新郑市水利技术服务中心,河南 新郑 451100)

1983—2018年,河南省渑池县石门沟小流域以水土流失持续治理为主导,以振兴小流域经济为目标,经过长期探索实践、持续投入,先后实施了牛心柿种植加工、河道治理、村庄清洁、经济林栽植等一系列发展措施,逐步形成了以牛心柿等经济林果为主的绿色产业,创建了以古村落观光旅游为主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乡村经济快速崛起、群众提前实现小康的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

1 石门沟小流域概况

石门沟小流域位于河南省渑池县段村乡境内,地貌类型属土石山区,总面积36.01 km2,水土流失面积26.02 km2,占总面积的72.3%。海拔490~900 m,主河道长7.5 km,沟壑密度2.08 km/km2。流域内有四龙庙、赵沟两个行政村共23个自然村,治理前耕地面积425.13 hm2(其中坡耕地276 hm2),草地面积828.00 hm2,疏林地659.90 hm2,荒山荒坡1 363.97 hm2,其他用地324.00 hm2。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12.4 ℃,多年平均降水量652.1 mm,7—9月的降水量占全年的50%以上,且多为暴雨。

2 治理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荒山荒坡及坡耕地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一是荒山荒坡面积大,占流域总面积的37.9%。二是坡耕地面积大且水土流失严重,坡耕地占耕地面积的比例达64.9%,土壤侵蚀模数达3 500 t/(km2·a)。

(2) 经济发展滞后,群众生活贫困。流域内以种植小麦、玉米、红薯等粮食作物为主,农业生产模式落后。经济作物少,房前屋后、山坡路旁只有牛心柿树最为常见,但柿子只供自家食用或被做成柿饼、柿子醋用于走亲访友,从未作为商品出售来增加经济收入。1983年流域内人均纯收入仅216元,贫困人口占85%以上。

3 小流域持续治理过程

3.1 初步治理阶段(1983—1987年)

石门沟小流域1983年被河南省列入试点小流域治理项目后,按照预防治理相结合的方针,合理调整农、林、牧各业用地,工程措施、植物措施综合配置,5年内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 825.19 hm2,治理程度达到70.1%。其中:坡改梯249.33 hm2,建沟坝地8.50 hm2,营造乔木林821.46 hm2,栽植苹果、山楂等经济林66.67 hm2,种草110.53 hm2,封禁治理568.70 hm2,修建沟头防护工程47处、谷坊235座、小型淤地坝12座、小型塘堰坝8座、集雨水窖256个,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共完成投资19.13万元,投工78.47万个。1987年全面完成小流域治理目标,并顺利通过河南省水利厅的检查验收。

3.2 巩固治理阶段(1988—2010年)

(1)继续推行综合治理,提高小流域治理标准。这个阶段,段村乡结合政府水土保持责任目标,将每年的治理任务集中在石门沟小流域,共投入资金93.49 万元,投工27.57万个,营造水保林762 hm2,栽植核桃、花椒等80 hm2,封禁治理91.2 hm2,新建浆砌石淤地坝8座、浆砌石谷坊76座、集雨水窖127个。

(2)开创流域品牌,打造支柱产业。受区域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所限,治理前期栽植的苹果、山楂等经济林果受品质、产量及市场等因素影响,销路不畅,效益不佳,流域内大多数青壮年选择走出农村,进城务工,劳动力的流失致使土地撂荒、农作物减产,小流域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周边地区。为谋求经济发展出路,流域治理带头人张东堂把目光转到了身边最常见的牛心柿上。牛心柿是石门沟小流域特有的传统果树,耐干旱、易管理,树龄长达100余年,盛果期70年左右,单树产量100 kg以上。石门沟的柿子,个大、皮薄、肉细、味甜,牛心柿饼更是渑池家喻户晓的传统美食,由传承几百年的制作工艺制成,色泽诱人,甜而不腻,历史上曾作为贡品供奉朝廷。为将这传统果品推向市场,首先对柿饼进行了商业化包装,注册了“仰韶牛心柿饼”商标;其次是利用电视、网络平台宣传推广,打开市场销售渠道;再次是建立起柿子、柿饼加工、收购、销售产业链,实现了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模式。短短几年时间,“仰韶牛心柿饼”就以其软糯甘甜的口感和绿色原生态品质,于2010年底荣获“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成为 “仰韶文化”之后渑池县的另一张名片,石门沟牛心柿从长在深山无人知成为价格年年升高的名优果品。为进一步促进小流域经济大发展,流域内两村委联合提出:大力发展牛心柿产业,打造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推行以经济林果为主、粮食生产为辅的现代农业。流域内原有老柿树1.2万株,年产柿子160万kg,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2010年流域内党员干部带头实施退耕还林,栽植牛心柿100 hm2,实行了规模化种植、园林化管理、产业化经营。丰厚的经济收益让群众看到了光明的市场前景,牛心柿种植面积年年增加。2018年这批柿树进入盛果期,平均收入达1万元/hm2以上。

3.3 提升治理阶段(2011—2018年)

(1)以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建设,助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流域内的赵沟村是河南省明清古建筑保存完好的古村落之一,石头房、石头墙、石子巷等都保留着原生态的古村风貌,有“深山石头村”之称。但因其地处山区、土壤瘠薄、坡耕地多、生态环境脆弱,群众生活贫困。2011年,在原来治理的基础上又投入资金260万元、投工4.87万个,建设高标准石坎梯田42 hm2,修建浆砌石谷坊172座、集雨水窖86个,从坡面至沟道建立起完整的水土流失防护体系,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古村落的生态环境。层层梯田犹如天然石梯,与古村的石房、石墙相映成趣,浑然一体,达到了生态治理与景观打造的双重效果。

(2)以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助推美丽乡村振兴。2016年,石门沟流域被纳入河南省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项目,2017—2018年投入专项资金283.62万元,投工1.12万个,重点实施了经济林木栽植、河道治理和村庄清洁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栽植花椒146.7 hm2、连翘66.7 hm2,新建浆砌石拦水堰3座,疏浚河道2.08 km,修建混凝土排洪渠3.2 km,村庄绿化0.36 hm2,设置公共垃圾收集站点,还对公厕、民厕进行了统一建设。

4 主要治理成效

4.1 初步治理阶段,基本实现了对水土流失的控制,水土保持效益初显

1987年,流域内粮食单产由1982年的1 642.5 kg/hm2提高到3 015 kg/hm2,每公顷增产1 372.5 kg,达到自给有余;农林牧副各业总产值增长率达到104%,人均纯收入由216元提高到443元;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70.1%,植被覆盖率由1982年的23%提高到66.5%,土壤侵蚀模数由3 500 t/(km2·a)减少到1 010 t/(km2·a)。

4.2 巩固治理阶段,初步实现了牛心柿的规模化种植,经济效益显著

依托小流域资源优势,基本实现了传统果树牛心柿的规模化种植、园林化管理、产业化发展。随着牛心柿市场影响力的不断扩大 ,牛心柿旅游文化也逐渐兴起,每到秋天,满沟满坡红灯笼般的柿子红透了石门沟的半边天,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赏、采摘,不但柿子销量猛增,而且农家乐和其他农产品摊位也是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4.3 提升治理阶段,基本实现了水土保持服务功能的多元化,社会效益显著

(1)结合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打造生态清洁小流域,为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发挥作用。河道治理后水流清澈、水位抬高、水面变宽,形成水波潋滟的景观水面;村庄清洁工程使人居环境得到全面改善和提升, 2017年四龙庙村获“河南省美丽乡村”称号。实行经济作物多元化配置,推动绿色农业再上新台阶。2017年栽植的花椒、连翘枝稠叶密、长势喜人,盛果期预计年产花椒45万kg、连翘20万kg,经济收入可达800万元,未来将成为与牛心柿齐头并进的主导产业。

(2)结合小流域特有的文化资源优势,不断提升治理成效,为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石坎梯田项目的实施,拓宽了传统小流域治理思路,取得了防治水土流失和提升古村落生态旅游品质的双重效益。2012年赵沟村被评为第五批“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2013年被评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如今的赵沟村,远山如黛、梯田如练、绿树环绕、水声潺潺,古老的民居、凹凸不平的小巷、清澈的池塘、枝丫疏斜的老树,都呈现出古村落历经时代变迁的古朴自然之美。小小的村落近年来声名鹊起,大批游客和摄影爱好者纷至沓来,旅游效益年年攀升,2018年旅游收入达410万元。

(3)以特色产业牛心柿为突破口,引领经济大发展。2018年流域内牛心柿种植面积达208 hm2,实现产值620万元,牛心柿产业已成为引领周边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龙头产业。随着后期种植的柿树全部进入盛果期,年产值预计可突破1 200万元,未来发展潜力巨大。2019年3月26日,央视财经频道《生财有道》栏目以《火红的牛心柿,实在的获得感》为专题报道了石门沟小流域的牛心柿产业。土生土长的牛心柿已真正成为老百姓心中的幸福树、致富果。

(4)以生态环境建设理念为指导,促进小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1983年以来,石门沟小流域始终坚持以水土流失治理为核心,治理标准不断提高,治理措施不断完善,治理品质不断提升,流域治理程度累计达90%,植被覆盖率为91%,减水减沙效益达93%,水土保持综合效益显著。2018年全流域经济收入达到1 410万元,人均纯收入7 300元。贫穷落后的石门沟小流域沧桑巨变,今非昔比,已成为渑池县乃至豫西地区小流域治理的典范,

5 主要启示

(1)领导重视是关键。小流域治理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又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任务重、见效慢,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规划目标、持续投入,才能有效巩固治理成果,逐步提升治理效益,全面实现治理目标。石门沟小流域能取得今天的成绩,与领导的重视密不可分,正是由于县、乡两级政府和上级相关部门长期以来的重视和支持,为石门沟小流域治理提供了强大的政策和资金支撑,才让该小流域的发展保持了长久的活力。

(2)干部带头、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是方向。党员干部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排头兵,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是人民群众的主心骨,石门沟小流域治理带头人——四龙庙村支书张东堂及村两委与时俱进,勇于担当,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带领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小康之路。张东堂2017年获“全国精准扶贫带头人”“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光荣称号及河南省第六届道德模范提名奖;2018年12月,中央宣传部、退役军人事务部授予张东堂同志“最美退役军人”光荣称号。四龙庙村党支部也多次获得基层先进党支部称号。

(3)群众参与是基础。广大群众是小流域治理的主力军,建设生态宜居、美丽富饶的家园是每一个老百姓的梦想。石门沟小流域良好的治理效益离不开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和付出,他们以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团结一心,治理水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守住了绿水青山就是守住了金山银山,守住了美好家园就是守住了“金饭碗”。

猜你喜欢

石门流域
舟泊石门忆事有作·其一
压油沟小流域
滇池流域水生态环境演变趋势、治理历程及成效
昌江流域9次致洪大暴雨的空间分布与天气系统分析
汉中石门十三品
沙颍河流域管理
少华山石门半山度假酒店
青山湖生态清洁小流域
康家石门子岩画调查与研究之二
河南省小流域综合治理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