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2019-01-19廖瑞钊邓桂如钟伟伟涂安国

中国水土保持 2019年7期
关键词:水土保持流域生态

廖瑞钊,邓桂如,刘 艳,钟伟伟,袁 芳,涂安国

(1.江西省水利厅,江西 南昌 330009; 2.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院,江西 南昌 330029)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水土资源是农业生产最根本的物质条件。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始终是国家繁荣昌盛、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基于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水土保持定位为“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保持土地永续生产力”。新时代新任务,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如何精准发力,充分发挥水土保持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需要对以往水土保持工作的实践进行认真总结,用于指导新时代的水土保持工作。

1 江西水土流失治理历程

江西曾经是我国南方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兴国要亡国,宁都要迁都” “山上无鸟叫,河里无鱼虾”“江南沙漠”就是当时江西省水土流失严重程度的真实写照。在这些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群众连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都不具备。中外专家考察后不禁感叹:“在中国江南存在如此严重的水土流失实属罕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在中央、省委省政府、国家有关部委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下,江西省水土保持工作创新机制、开拓进取,在遏制人为水土流失,加快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江西省水土流失防治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当时以组织群众零星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为主。1980年兴国县塘背河小流域被列入全国首批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小流域,从此开始江西水土保持工作走上了从分散治理到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的道路。几十年来,水土保持工作持续推进,通过找准水土保持项目与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契合点,把水土流失治理和农业发展相结合,取得了水土流失整体趋势逐渐好转,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转化,治理区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有效改善,产业结构趋向合理,生产、经济稳步发展的良好效果,初步形成了“东茶、西桃、北梨、南橘、中柚”的产业结构,呈现出“四季有果,百果飘香”的丰收景象,为实现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促进群众脱贫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土保持也在不断探索创新发展思路。生态清洁小流域“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思路的提出,让水土保持工作有了新的方向。江西在原有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的基础上,提出了植物措施、工程措施、封禁措施以外的生态清洁措施,逐步开展了水源保护、生态护岸、村庄环境整治等。如今,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结合社会对环境新的需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也在不断完善升级,彻底从水土流失单一治理变为流域系统治理,即把小流域作为一个完整的“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生态系统,以农村“生产发展、村容整治”为切入点,以水土流失治理为重点,按照水土保持、景观生态、生态经济系统治理思路,以及治理、保护、发展并重的原则,以水源保护为中心,以流域生态承载力为基础,以调整人的活动为根本,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并因地制宜地发展乡村经济、特色产业等,助力脱贫攻坚、产业兴旺。据不完全统计,江西省自2013年启动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至今,全省8个地市(南昌、上饶、景德镇除外)共实施生态清洁小流域23条,建设面积约600 km2,其中赣州实施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16条,面积460 km2。

2 生态清洁小流域调研情况

根据“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结合江西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鲜活实践,调研组选取了赣州市寻乌县九曲湾小流域、安远县官溪小流域、龙南县临塘小流域、信丰县坪地山村小流域、上犹县园村小流域等开展调研。5条小流域因所处位置和功能需求的差异,特点明显,能反映江西小流域现状问题、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和成效。总结5条小流域治理的模式、成功的经验、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可以更好地指导江西省今后的小流域治理,发挥好小流域治理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的作用。

2.1 主要特点

(1)生态屏障型。小流域地处水系上游,生态环境脆弱,不合理的农林开发和农药化肥的施用致其水源涵养和水质净化功能急剧下降,水土流失加剧,当地及下游地区的水生态环境面临严峻威胁。该类型小流域以寻乌县九曲湾小流域为代表。寻乌县位于东江源头,小流域内的九曲湾水库是当地10万人的唯一饮用水源,但果业的过度开发和施用农药化肥产生的面源污染,对库区水质造成严重的威胁,致使蓝藻事件频发,生活环境缺乏安全保障,生态屏障无法建立。

(2)农业生产型。小流域山坡地资源丰富,但水土流失相对严重,生产生活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保留着传统的生产习惯和耕作方式,土地产出水平低,农民经济收入亟待提高。该类型小流域以安远县官溪小流域、龙南县临塘小流域、上犹县园村小流域为代表,其零散的农耕和种植,相对粗放的管理模式,不足以支撑村内经济的发展,村内劳动力缺失,青壮年劳力大多外出务工。

(3)清洁宜居型。小流域生态条件较好,自然环境优美,水土流失程度较轻,但生态优势未转化为经济优势。村内环境脏乱差,村民生态保护意识弱,群众参与积极性低,集体经济薄弱,村民幸福感不强。该类型小流域以信丰县坪地山村小流域为代表,一般自然禀赋好,无主导产业,村内文化氛围弱、矛盾多,上访事件时有发生。

2.2 治理模式

2.2.1 生态屏障型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模式

寻乌县九曲湾小流域按照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原则,以饮用水源保护和水土流失治理为重点,提出了“源头防控-综合治理-后续管护-有效利用”治理模式。源头防控是指在山顶开展封山育林、退果还林、低质低效林改造,划定禁开区、禁养区、生态移民区,实现生态自我修复和水源涵养。综合治理是指在山坡防治水土流失,严控果业开发,建立果业开发先审批后开发制度。后续管护是指在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建立村级生活污水净化池、水生植物生物岛、城乡环卫一体化垃圾收运体系基础上,落实管护机构、资金和责任,确保“治理一片、见效一片、受益一片”。有效利用是指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适度开发基隆嶂、桠髻钵山和东江源湿地公园等景点,并将水土流失治理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发展生态农业,拓宽农民致富渠道。

2.2.2 农业生产型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模式

(1)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安远县官溪生态清洁小流域在强监管的基础上(安远县成立了江西省首个生态执法局,与森林公安合署办公,围绕水土保持、水污染防治、畜禽养殖、矿产资源开采等生态防治工作开展巡查执法,有效保护了生态资源),按照“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在人口相对稀少,植被较好的山上,实施封禁补植;在山坡中部,营造水土保持林,修筑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培植和发展以脐橙为主导的特色产业,并采取无人机施肥和生物防治措施防控面源污染,同时对稀土尾矿点科学合理配置拦、挡、截、排、绿化等措施,达到层层设防、快速恢复植被的效果;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山下,大力实施村庄环境整治,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实现农村污水治理和环卫管理一体化。

(2)政府搭台、水保组织、部门协作、社会参与。龙南县临塘小流域采取“政府搭台、水保组织、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治理模式,以水土保持项目建设为契机,以水土流失治理和村庄环境整治为抓手,围绕坡地整治、小型水利水保设施修建,改善经济果木林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经济收入。良好的水土资源吸引了农业大户的加入,撬动了3亿元的社会资本,以茶产业为经济发展主轴,将生态循环农业、观光旅游、水土保持文化和精准脱贫相结合,形成了一个特色产业生态旅游示范点,创建了虔心小镇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以及东坑村、西坑村2个美丽乡村,实现了生态、经济齐发展。

(3)“三治同步”和“五水共建”相结合。上犹县园村小流域以水土流失治理和科普宣传为抓手,提出“三治同步”( 治山、治水、治污措施同步实施)和“五水共建”相结合的治理模式。一是治山保水,即在山上高标准营造色彩丰富的水土保持林,实施生态修复。二是疏河理水,即通过实施河道整治和环境污染防治工程,建设过水堰和亲水码头,让园村河富有生命活力。三是产业护水,即结合流域内“两茶一苗”产业发展,严格化肥、农药管理,完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实现水不乱流、肥不乱跑、泥不下山。四是生态净水,即通过开展村庄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和建设农村生活污水生物化处理系统,有效改善人居环境。五是宣传爱水,即在园村设立的市委党校体验式培训基地内,建立了水土保持知识进党校培训基地,并通过设置水土保持文化长廊和水土保持工程示范点,全方位地开展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户外宣传。

2.2.3 清洁宜居型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模式

信丰县坪地山村生态清洁小流域依托现有的生态优势,以村党支部书记为“领头雁”,以220万元水保资金为“引子”,在开展水土流失治理的基础上,由村民以现金(筹集资金390万元)和土地等形式投资入股,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改善村庄道路、文化广场等公共基础设施条件,规范畜禽水产养殖管理,并采取护岸护坡、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卫生保洁等措施改造提升村庄整体景观形象,建设水生态文明村;通过发展蓝莓、脐橙等农业特色产业,开拓旅游资源,带动村民抱团发展。与此同时,还激活乡村文化,充分尊重乡村本位和农民主体地位,组织各种集体活动和互帮互助活动,用乡村文化“铸魂”凝聚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2.3 治理成效

(1)保障生态安全、建立生态屏障、助推“治理有效”。2007年以来,寻乌县九曲湾生态清洁小流域实现了不符合环保条件项目零落户,保障了饮用水源安全。通过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流域内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村内环境整洁有序,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得到有效处理。如今的九曲湾水清岸绿,水质稳定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以上。上犹县园村小流域河道整治不到半年,河里就开始有了小鱼小虾,整个河道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

(2)生态经济并行、培育“产业兴旺”、助推“生活富裕”。随着水土流失的有效治理,特色产业得到培育和发展,产业链逐步建立并完善,农业生产管理更加科学有效。安远县官溪生态清洁小流域,培植发展脐橙、油茶产业,推动了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流域内的龙头村获2014年江西省二十佳“休闲旅游秀美村庄”、赣州市首批“特色村庄”称号。信丰县坪地山村生态清洁小流域内的坪地山村,通过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农事互动体验活动,吸引八方游客,“钱景”一片光明。龙南县临塘小流域通过旅游产业、农业产业的发展,吸纳300多名当地的贫困群众务工,持续提高了贫困群众的收入。

(3)生态融入生活、培育“乡风文明”、助推“生态宜居”。通过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构建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宜居生活空间和功能完备、管理完善、保障有力的水生态系统安全格局,乡村文化得到挖掘和传承,村民幸福指数明显上升。信丰县坪地山村通过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发展旅游产业,运行仅半年,利润就突破了150万元。“领头雁”引领发展的方式激活了乡村文明的发展,村民主动保护和维护村内环境,用文化“铸魂”凝聚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外出务工人员纷纷返乡就业,团结和睦、互帮互助氛围浓厚,是“省级最具乡愁村镇”“江西样板十大美丽乡村”。上犹县园村小流域、龙南县临塘小流域以大户为“领头雁”,带领当地300~500名贫困、留守村民发展特色产业,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茶叶生产专业村,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采摘体验。乡村环境大为改观,农民素质不断提升,农村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传承,脱贫成效显著。

3 启 示

新时代,江西省将结合乡村振兴的发展要求,全面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本次调研的5条小流域,其治理模式选择、好的做法、成功经验对江西省今后全面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有如下启示。

(1)应以问题为导向,因地制宜,做好顶层设计。不同区域的小流域,其自然条件、生态功能、存在问题和发展需求各异,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只有以小流域存在问题和发展需求为导向,科学划定生态区、生产区、生活区,分类施策,明晰建设重点,才能出亮点、出特色、出精品,有力地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2)“政府重视,部门协作,社会参与”是取得成效的关键。只有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部门密切协作、社会群众积极参与,凝聚集体智慧,开展山水林田路村系统治理,才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维护村庄环境整洁,政府、部门、群众缺一不可。

(3)群众基层组织必须坚强有力。基层组织是小流域建设助推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只有农村基层组织坚强有力,才能把群众紧紧团结凝聚在一起,在振兴乡村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在带领全村奔小康的征程中发挥引领作用。

(4)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明确资金支持方向。小流域治理有效是维护大江大河“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基础,只有小河水净才有大河水清。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涉及面广,目前的资金投入远不能满足需求,需进一步整合扶贫、涉农资金,在投资、税收、金融等方面做好保障,确保小流域治理成效,同时注重分类施策。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加快推进群众参与治理积极性高,且具有竞争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积极推进县级水保工程以奖代补工作方案的出台,大力推广以工代赈的经验做法,真正把好的政策、利益带给老百姓。

(5)进一步加大生态补偿力度,探索造血式补偿政策。上游小流域为保护生态,牺牲经济发展,对推进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起着重要作用。建议加大生态补偿力度,提高补偿标准,从根本上改变“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思维方式。同时探索造血式补偿政策,如绿色产业扶持、重大生态工程帮扶、资金技术人才援助等,不断提高地方发展的内生动力,助力农民脱贫致富。

(6)进一步加强养护管理长效机制。“三分治,七分养”,管护人员工作积极、管护经费足额到位是保障治理成果持续发挥效益的关键。因此,需进一步加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后管护长效机制建设,加大生态环境监管力度,同时引导、扶持管护主体增强造血功能,并充分发挥“头雁”效应,发展经济,保障各项生态措施的正常运行。

猜你喜欢

水土保持流域生态
辛店沟水土保持示范园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压油沟小流域
“生态养生”娱晚年
沙颍河流域管理
水土保持监测
水土保持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青山湖生态清洁小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