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立千仞 无欲则刚
2019-01-19□
□
刚,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哲学范畴,是君子修身的重要品格之一。刚,也是一种超凡脱俗的气概,一种坚不可摧的自信,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刚是一个人的骨架,靠它可以傲风雪,克艰难。
刚者 君子之道也
孔子曾讲,君子有三戒,其中一戒是“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说的是人到中年,血气方刚,要避免与人发生争斗。刚在儒家眼中,并不单是指血气之勇,而是一种品格。“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孔子认为,刚强与果断、质朴、谨言是四种接近于仁德的品格。《中庸》又讲,“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孔颖达注解为“发起志意,坚强刚毅,足以断决事物也”。即树立强大的意志,发扬坚强刚毅的品格,身体力行,处事方可明辨果决。东汉初年,洛阳令董宣性格刚强,处事果断,曾当面责难湖阳公主纵奴伤人,在皇权的威势之下,仍旧不肯向权贵屈服,赢得了百姓“强项令”的赞誉。
《子夏易传》讲,“刚者,君子之道也”。把刚的内涵与君子的品格联系起来,无疑提升了刚的精神境界。儒家推崇君子,更注重君子之道,常言“君子之道费而隐”,是说君子之道既广大又精微;“君子谋道不谋食”,是说君子要以求“道”为本,而不能被生活物欲所累。孔子就此夸赞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而回不改其乐”。在颜回安贫乐道的精神中无疑也彰显着刚强坚毅的思想光辉。著名历史学家林甘泉夸赞颜回,他是安于清贫的,挺起了其后两千多年中国文人的脊梁。
如果说用一句话体现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与刚强坚毅的精神品质,那一定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像天一样刚强劲健,人也应该刚毅坚卓,追求进步,永不停歇。1914年11月,国学大师梁启超到清华大学演讲时就以此句为主旨,勉励清华学子努力成为“真君子”。
“刚毅坚卓”是西南联大的校训,每个字都凝聚着深刻的含义。所谓“刚”就是要刚强、坚强,“毅”就是要果断、有毅力,“坚”就是要坚定、坚持,“卓”就是要追求卓越、超群。特别是在全面抗战的大背景下,“刚毅坚卓”的校训树立了西南联大的新气象,彰显了联大学子刚强坚毅的人格特质与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正是在这种精神力量的支撑下,联大三校师生不畏艰险,不畏流血牺牲,坚持抗战,坚持“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信念,创造了教育史上罕见的奇迹。
清白坦荡 无欲则刚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刚呢?《论语·公冶长》篇中记载了一则关于何谓刚的典故:“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一天孔子说,我还没见过称得上刚强的人啊。弟子说,申枨不就很刚强嘛。孔子说,申枨他还有欲望,怎么算刚强呢?在孔子眼中,做到“无欲”才能称得上是刚。人一旦有了私欲,就很难刚强起来,意志也不再坚定,进而会迷失方向。所以,孔子讲“克己复礼为仁”就是要反躬自省,对自己内心的欲望进行克制,为人行事要以礼为依归,才可变刚强,行仁事,成君子。
明代清官海瑞,为官清正廉洁,刚正不阿,面对嘉靖皇帝痴迷长生之术,辍朝怠政20余年,百官忧虑而不敢言的困局,海瑞遣散家人,自备棺材,给嘉靖皇帝上《治安疏》,“为直言天下第一事,以正君道、明臣职,求万世治安事”。此疏一出,可谓振聋发聩,百官世人皆被海瑞之刚强所感染折服。
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销烟期间,曾在自己府衙中写了一副自勉堂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上联是告诫自己,要广泛听取各种不同意见;下联则是砥砺自己,要杜绝私欲,做个刚正不阿的好官。
张伯行以清廉刚直著称。他任职督抚时,针对当时官员送礼行贿等多种陋习,专门写了一篇《禁止馈送檄》高悬于堂上,檄中说:“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全文虽然只有56个字,但字字关乎民生民情。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兰考县考察时,引用了这位古代兰考籍清官的话,用以勉励广大党员干部要警惕信念的动摇与思想的滑坡,要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
无欲则刚并不是说要杜绝一切欲望,而是要在合乎礼义的框架下合理地节制欲望。孔子讲,“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财富与地位都是人们想要的,如果用不正当的方法得到,富贵对我来说就跟浮云一样毫无意义。所以说,孔子肯定私欲的存在,只是在追求私欲的过程中,要合乎礼义之道,取之有方,处事以刚。
摧刚为柔 以柔制刚
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过度地追求刚强就容易适得其反,如同钢铁一样,一味追求过高的硬度就会容易被折断。孔子曾教导子路何谓“六言六蔽”(即六种品格与六种弊病),其中最后的“一言一蔽”说的就是“刚”,即“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是说如果一个人个性刚强而又不喜欢学习,就会胆大妄为,狂傲不羁。所以,就要寻觅一个方法来化解过度刚强带来的问题,需要摧刚为柔,化刚强为柔和。
摧刚为柔,语出《史记·季布栾布列传》,讲的是季布为躲避朝廷追捕,甘愿“髡钳为奴”,忍辱负重,化刚强为柔和的事。“一诺千金”的典故讲的就是季布,司马迁说他“为气任侠,有名于楚”,曾效力于西楚霸王项羽,广有威名,多次率军击败刘邦的军队。项羽败后,刘邦重金悬赏捉拿季布。季布为躲避追捕,想出“髡钳为奴”的策略,就是毁掉自己的形象,卖身为奴隶。后来,季布的家主周氏敬佩其为人豪义,请托夏侯婴为他说情,赦免其死罪。惠帝时,季布再次展现其摧刚为柔的特质,成功阻止吕后与樊哙出兵匈奴的计划,为西汉初年的百姓赢得了休养生息的宝贵时间。
如果说摧刚为柔是内化自身的刚强特质,那么,以柔制刚则是针对外在的刚强所采取的克制方式。诸葛亮在《将苑》中说:“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西汉初年,北方冒顿单于举兵南下,刘邦率兵抵抗,被围困于白登山七昼夜,刘邦采纳陈平之计而保全,以刚制刚的外交策略宣告失败。自此,“和亲”政策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朝廷把宗室之女嫁给外邦首领,以维系双方之间的和平相处。汉元帝时,王昭君远嫁匈奴为阏氏,其后六十多年无战事,“边成宴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唐朝时,文成公主与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和亲,为汉藏之间的经济与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和亲政策之所以成功的原因,就是把以柔制刚的精神内涵落到了实处,获得了双赢。
在强调以柔制刚之外,还要追求刚柔相济,不偏不倚。清末湘军领袖曾国藩就讲,“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天地之间的大道,讲求刚柔并用,没有偏废。人也应如此,为人处世如果太柔就会萎靡不振,太刚则容易遭受挫折,唯有刚柔相济才能不偏不倚,成就大事。
世间万物变化无常,自有其规律,阴阳互补,刚柔并济。就自身而言,也需要体悟刚柔并济的人生智慧,刚以柔相辅,柔以刚相和,方能不至于失衡,事事长久可待矣。